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 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 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 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 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 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 桑树连荫" ,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 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 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 胡" 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89年在位) 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叫" 昭武九姓" 、" 九姓胡" ,或就简称作" 胡" ,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 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这些粟特人大多以经商为业,他们组成商团, 成群结队地东来贩易,并且有许多人就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下来。所以,就今所知, 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的于阗、楼兰、龟兹(库车) 、高昌(吐鲁番) 、敦煌、酒泉、张掖、

武威和长安、洛阳等许多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他们的后裔渐渐汉化,但不少人的外表还是深目高鼻。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人或好或坏地影响过历史车轮的运转,比如武威安氏,曾经帮助唐朝平定凉州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又如发动安史之乱的河北叛将安禄山,和割让燕云十六州而作儿皇帝的石敬瑭,都是分别来自安国和石国的粟特人后裔。

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伊朗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一些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我们看看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的有关记载,就可以感受到这一时代风潮。李白《前有樽酒行》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全唐诗》卷一六二) 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集校注》卷二) 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全唐诗》卷四二六) 太真就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史书记载安禄山" 腹缓及膝" ,极力描写其臃肿肥胖的样子,大概是有些夸张。他作为粟特人后裔,跳胡旋是其家常,史书说他" 作胡旋舞帝(唐玄宗) 前,乃疾如风" ,(《新唐书·禄山传》) 可以与杨贵妃媲美。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 刹那" 、" 影响" 、" 水乳交融" 等等; 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 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 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的摩尼教本是产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受到镇压,几乎绝迹,但却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维吾尔先民回鹘人中间广为传播,甚至在九、十世纪建都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中,被立为国教。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汉文和各种伊朗语、回鹘文的摩尼教文献,与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一起,构成今天我们认识古代世界的摩尼教的基本文献资料。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 ,把丝绸之路称作" 对话之路" ,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丝绸之路和它的开拓者

公元前二世纪,一条连接中国和罗马的贸易大道逐渐形成。以中国的长安为起点,沿渭水西行,过黄土高原,经甘肃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枣敦煌,在此分成南北两路:

南路出阳关入新疆,经若羌、民丰、和田、叶城等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再经阿富汗、伊朗西去;北路出玉门关进入新疆,经吐鲁番、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再经费尔干纳等中亚地区到伊朗。南北两路过伊朗后,又经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过地中海,到达终点枣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后来,又开辟了一条通往伊朗的北新道。

这条东西方贸易大道的开拓者是中国汉朝的使臣张骞。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派遣,向西域进发,准备联合大月氏,一同抗击匈奴。经历了13年的艰辛,包括两度被匈奴关押的屈辱,最后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对沿途各国有了亲身了解的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

这条大道,因为是最早向西方运送并展示中国丝绸的,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除了丝绸,中国的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先后传到中亚、伊朗、罗马等地。同时,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经过丝绸之路到了中国。

公元399年,东晋的僧侣法显,不顾年事已高,与四位同仁一道从长安出发了。横穿塔克拉玛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印度,经过14年的旅程,最后从海上回到中国。法显此行,抄写了佛教《律藏》。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从长安启程,开始了真实的?#35199;游记?#12290;经凉州、过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脉,来到撒马尔罕,再前行,与大雪山的冰雪搏斗,最后到达印度。

法显和玄奘所通过的丝绸之路; ,从此播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的种子。

大约7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从霍腊散出发,经伊朗的乃沙不耳,再往东,与当年玄奘回国的路径相同。然后翻越帕米尔高原,经阿尔金山北麓,过叶尔羌等绿洲......

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南海航路的兴起,这条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了,直到数百年后的19世纪末叶,人们对亚洲内陆才又再次关心起来。丝绸之路也开始从数百年的沉睡中苏醒。今天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 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 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 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 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 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 桑树连荫" ,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 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 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 胡" 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89年在位) 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叫" 昭武九姓" 、" 九姓胡" ,或就简称作" 胡" ,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 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这些粟特人大多以经商为业,他们组成商团, 成群结队地东来贩易,并且有许多人就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下来。所以,就今所知, 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的于阗、楼兰、龟兹(库车) 、高昌(吐鲁番) 、敦煌、酒泉、张掖、

武威和长安、洛阳等许多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他们的后裔渐渐汉化,但不少人的外表还是深目高鼻。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人或好或坏地影响过历史车轮的运转,比如武威安氏,曾经帮助唐朝平定凉州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又如发动安史之乱的河北叛将安禄山,和割让燕云十六州而作儿皇帝的石敬瑭,都是分别来自安国和石国的粟特人后裔。

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伊朗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一些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我们看看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的有关记载,就可以感受到这一时代风潮。李白《前有樽酒行》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全唐诗》卷一六二) 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集校注》卷二) 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全唐诗》卷四二六) 太真就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史书记载安禄山" 腹缓及膝" ,极力描写其臃肿肥胖的样子,大概是有些夸张。他作为粟特人后裔,跳胡旋是其家常,史书说他" 作胡旋舞帝(唐玄宗) 前,乃疾如风" ,(《新唐书·禄山传》) 可以与杨贵妃媲美。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 刹那" 、" 影响" 、" 水乳交融" 等等; 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 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 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的摩尼教本是产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受到镇压,几乎绝迹,但却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维吾尔先民回鹘人中间广为传播,甚至在九、十世纪建都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中,被立为国教。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汉文和各种伊朗语、回鹘文的摩尼教文献,与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一起,构成今天我们认识古代世界的摩尼教的基本文献资料。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 ,把丝绸之路称作" 对话之路" ,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丝绸之路和它的开拓者

公元前二世纪,一条连接中国和罗马的贸易大道逐渐形成。以中国的长安为起点,沿渭水西行,过黄土高原,经甘肃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枣敦煌,在此分成南北两路:

南路出阳关入新疆,经若羌、民丰、和田、叶城等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再经阿富汗、伊朗西去;北路出玉门关进入新疆,经吐鲁番、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再经费尔干纳等中亚地区到伊朗。南北两路过伊朗后,又经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过地中海,到达终点枣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后来,又开辟了一条通往伊朗的北新道。

这条东西方贸易大道的开拓者是中国汉朝的使臣张骞。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派遣,向西域进发,准备联合大月氏,一同抗击匈奴。经历了13年的艰辛,包括两度被匈奴关押的屈辱,最后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对沿途各国有了亲身了解的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

这条大道,因为是最早向西方运送并展示中国丝绸的,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除了丝绸,中国的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先后传到中亚、伊朗、罗马等地。同时,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经过丝绸之路到了中国。

公元399年,东晋的僧侣法显,不顾年事已高,与四位同仁一道从长安出发了。横穿塔克拉玛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印度,经过14年的旅程,最后从海上回到中国。法显此行,抄写了佛教《律藏》。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从长安启程,开始了真实的?#35199;游记?#12290;经凉州、过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脉,来到撒马尔罕,再前行,与大雪山的冰雪搏斗,最后到达印度。

法显和玄奘所通过的丝绸之路; ,从此播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的种子。

大约7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从霍腊散出发,经伊朗的乃沙不耳,再往东,与当年玄奘回国的路径相同。然后翻越帕米尔高原,经阿尔金山北麓,过叶尔羌等绿洲......

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南海航路的兴起,这条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了,直到数百年后的19世纪末叶,人们对亚洲内陆才又再次关心起来。丝绸之路也开始从数百年的沉睡中苏醒。今天的丝绸之路。


相关内容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 [摘要]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商贸通道.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对沿线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物质传播;文化交流 [中图 ...

  • 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民族变迁
  • 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民族变迁 班级:高二(1)班 姓名:叶瑞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沿途有着很多的国家.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组成商队,浩浩荡荡爬上陕甘高原,越 ...

  •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对汉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对汉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冉娜1周莉英2 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陕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擒要:古代丝绸之路是丈化传播的一个l吏随四时而动,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重要途径.罗马是古丝绸之路达到最西边的目的地.汉朝与罗马在历史上,是两个时间 东汉时又加季夏为黄,改秋为白.但当 ...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 2.掌握两汉与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及其状况.如: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与日本的交往:与越南的经济文化联系. 3.准确掌握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4.掌握中国政府通过丝绸之路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5.掌握汉朝与 ...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1.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 ...

  • 丝路文化概要论文
  •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各专业 丝路文化概要论文 _____专业 办学单位_______农八师电大___________ 学号 姓名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 ...

  •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本册教材立意面向世界,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追寻人类古老的文明遗产:环视当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痛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表达人们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向往.共设计了三个单元:<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面向世界>和<我们热爱和平> ...

  • 一带一路与丝绸文化
  • "一带一路"下的 文化传承与创新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 ...

  • 9.15政法干警考试试题
  • 915联考申论真题(福建.河南.重庆.吉林.陕西)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时限:12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