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

3、《星星变奏曲》备课

江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 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 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 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用具】: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课:课前放录音,让生感知,通过让生谈感受引题。

二、作者简介:(ppt)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介绍朦胧诗:(ppt)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

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四、再放录音,然后让生读诗歌,自由读,个人读,整体感知。(放录音)

提示:1、《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

五、问题研究(PPT出示)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2、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3、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教师小结】: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6、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7、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8、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 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 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 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9、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 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教师小结】:“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

六、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七、布置作业:选择某个意象,写一首小诗。(ppt)

3、《星星变奏曲》备课

江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 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 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 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用具】: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课:课前放录音,让生感知,通过让生谈感受引题。

二、作者简介:(ppt)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介绍朦胧诗:(ppt)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

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四、再放录音,然后让生读诗歌,自由读,个人读,整体感知。(放录音)

提示:1、《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

五、问题研究(PPT出示)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2、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3、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教师小结】: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6、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7、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8、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 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 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 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9、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 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教师小结】:“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

六、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七、布置作业:选择某个意象,写一首小诗。(ppt)


相关内容

  • [星星变奏曲]教学实录及点评
  •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导入: " ...

  • 朦胧与变奏
  • 朦胧与变奏 --评刘丹<星星变奏曲>教学 史绍典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 ...

  • [星星变奏曲]课后练习及答案
  • 星星变奏曲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
  •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 ...

  • [好文分享]从通俗到隽永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音乐解析
  •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音乐解析1从童谣到经典 若家中有孩子正在学琴,经过几年光景必定会听到孩子在钢琴上快乐地弹着<小星星>的旋律.隨着音乐进展,旋律也渐趋复杂丰富,最后更是各种精彩技巧相继出笼,原本单纯的<小星星>旋律在此成了灿烂宏伟的凯歌,听来实在过瘾.沒错,这 ...

  • [星星变奏曲]教案
  • 一.教学内容:星星变奏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热爱光明,热爱希望 ...

  • 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的"三要素"教学分析案例
  • 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的"三要素"教学分析案例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因此,教学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学决策之前 ...

  • 3星星变奏曲教案
  • 3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 ...

  • 3[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
  • 3<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 柔软________ 疲倦________ 覆盖________ ...... 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