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体系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抢占先机是目前金融学界的研究热点,文章主要分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对策      一 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的定义      利率是金融商品的价格,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我国现行的管制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造成银行风险收益不对称、金融业缺乏公平竞争、国际收支不平衡、内外经济失衡等,利率市场化刻不容缓地被提上了改革的日程。但从管制的利率制度走向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开放的利率制度,从固定的利率水平走向可合理浮动的利率水平,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无疑会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的管理。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缺乏效率。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银行的利息收益以及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直接影响,严重时会迫使银行破产清算,所以如何防范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真正做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   但是在短期内,商业银行不得不经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转型阵痛。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例如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   1 流动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虽然资产质量较差,但存款相对稳定,支付能力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性上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存款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 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银行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利率,吸引客户存款。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势必想方设法提高贷款利率,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挤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从而加大贷款人的道德风险,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并进而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3 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提高   一般来说,银行的负债是客户的存款,而资产多半由商业贷款形成,银行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情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单一,银行短时间内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有限,同时又缺乏对利率风险的保值工具和手段。因此,在利率波动加大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4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亟待改善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要求商业银行集中全行每日的资金余缺信息,对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现金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根据市场供需等情况自上而下地设定不同的利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还没有形成“垂直管理”的模式,资产负债的匹配至少处于总分行“两级管理”的状态。大多数银行当前使用账务系统提供资金信息,既分散又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各分支行之间、分行同总行之间无法实现资金信息的实时沟通,总行无法获知各分支机构每日的存贷款变动情况,亦无法根据资产负债情况制定全行的利率政策。   5 业务发展战略的矛盾更加突出   利率放开后,利率手段可能成为银行竞争的直接手段。这就涉及是扩大市场份额即扩大规模,还是增加盈利的发展战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找到规模与盈利之间的平衡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银行之间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出现一定的价格竞争行为,甚至恶性竞争恐怕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商业银行想要在短时期内增强流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处理好盈利与规模之间的关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必须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步步紧逼,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必然要遭到空前的挑战,据统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到其全部收入的77.3%,国有商业银行中利差收入占比最低的建设银行的这一数据也为67.09%,而西方实行利率市场化制度国家这一比例仅为50%左右,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收入结构转型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利模式要从目前主要依赖息差转移到依赖中间业务收入之上。   实际上,“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着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以来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化已经明显显示存贷利差正在日益缩小,如表1所示。      三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建议      1 加快转型,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商业银行要适应利差收入减少的趋势就必须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职能产生的有风险收入;而提供金融服务获得手续费收入是无风险收入,即无本金损失的经营收入,这种无风险的服务收入是银行分散主营业务风险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国际大银行的通行做法,也是适应现代金融企业成长规律的必然选择。非利差收入同银行的优秀程度和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发展水平越高的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越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好银行的十分重要的标准。中间业务的扩张一般不增加银行风险资产规模,除担保和信用衍生交易外,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和利率

风险,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扣除低,利能力强。相对于传统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覆盖面广,具有产品差异性大、价格敏感度低、复制难度高和增长潜力大的特点。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推进银行战略转型。   要使贷款风险定价准确全面覆盖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注重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商业银行一是要在现有的信贷管理系统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贷款定价风险监测体系。可以考虑利用已有的信贷客户的数据对影响贷款风险的行业、产业状况、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期限、流动性等因素设置相应的模拟系数法,对贷款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概率、大小进行合理测算,提出每笔贷款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风险管理方案。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对贷款定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能通过对内部资金成本的核算,有效引导内部资金流量和流向,使各机构能合理处理资金上存和放贷之间的关系,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和搭配问题,有效调节各业务流程环节利益的再分配机制,培育正向激励机制。四是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增强综合竞争力。   2 持续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研发适应利率波动的新产品   利率市场化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利率的波动受国际、国内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往往还要受社会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即使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商业银行也很难准确地预测利率的走势,而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客户则更是如此。商业银行的客户在利率变动捉摸不定的条件下,为使自己的金融资产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必然迫切希望商业银行能够推出多样化的、便捷的保值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只有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出能够防范利率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早熟悉国际上通行的分散利率风险的保值手段和方法,如债券期货、债券期权,利率掉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产品,将在我国银行业中迅速出现并发展。客户能够随时利用期货交易或掉期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回避利率波动风险,利用期权交易将利率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 完善管理体系   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规程和约束机制,及时结合市场利率建立符合银行自身实际情况的市场利率反映机制,划分各级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潘文波,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金融风险管理,2007,(6)   [3]刘永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作者简介:李欢(1969- ),女,会计师,河南济源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源分行营业部经理。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体系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抢占先机是目前金融学界的研究热点,文章主要分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对策      一 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的定义      利率是金融商品的价格,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我国现行的管制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造成银行风险收益不对称、金融业缺乏公平竞争、国际收支不平衡、内外经济失衡等,利率市场化刻不容缓地被提上了改革的日程。但从管制的利率制度走向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开放的利率制度,从固定的利率水平走向可合理浮动的利率水平,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无疑会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的管理。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缺乏效率。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银行的利息收益以及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直接影响,严重时会迫使银行破产清算,所以如何防范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真正做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   但是在短期内,商业银行不得不经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转型阵痛。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例如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   1 流动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虽然资产质量较差,但存款相对稳定,支付能力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性上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存款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 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银行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利率,吸引客户存款。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势必想方设法提高贷款利率,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挤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从而加大贷款人的道德风险,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并进而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3 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提高   一般来说,银行的负债是客户的存款,而资产多半由商业贷款形成,银行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情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单一,银行短时间内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有限,同时又缺乏对利率风险的保值工具和手段。因此,在利率波动加大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4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亟待改善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要求商业银行集中全行每日的资金余缺信息,对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现金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根据市场供需等情况自上而下地设定不同的利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还没有形成“垂直管理”的模式,资产负债的匹配至少处于总分行“两级管理”的状态。大多数银行当前使用账务系统提供资金信息,既分散又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各分支行之间、分行同总行之间无法实现资金信息的实时沟通,总行无法获知各分支机构每日的存贷款变动情况,亦无法根据资产负债情况制定全行的利率政策。   5 业务发展战略的矛盾更加突出   利率放开后,利率手段可能成为银行竞争的直接手段。这就涉及是扩大市场份额即扩大规模,还是增加盈利的发展战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找到规模与盈利之间的平衡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银行之间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出现一定的价格竞争行为,甚至恶性竞争恐怕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商业银行想要在短时期内增强流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处理好盈利与规模之间的关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必须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步步紧逼,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必然要遭到空前的挑战,据统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到其全部收入的77.3%,国有商业银行中利差收入占比最低的建设银行的这一数据也为67.09%,而西方实行利率市场化制度国家这一比例仅为50%左右,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收入结构转型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利模式要从目前主要依赖息差转移到依赖中间业务收入之上。   实际上,“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着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以来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化已经明显显示存贷利差正在日益缩小,如表1所示。      三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建议      1 加快转型,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商业银行要适应利差收入减少的趋势就必须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职能产生的有风险收入;而提供金融服务获得手续费收入是无风险收入,即无本金损失的经营收入,这种无风险的服务收入是银行分散主营业务风险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国际大银行的通行做法,也是适应现代金融企业成长规律的必然选择。非利差收入同银行的优秀程度和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发展水平越高的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越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好银行的十分重要的标准。中间业务的扩张一般不增加银行风险资产规模,除担保和信用衍生交易外,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和利率

风险,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扣除低,利能力强。相对于传统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覆盖面广,具有产品差异性大、价格敏感度低、复制难度高和增长潜力大的特点。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推进银行战略转型。   要使贷款风险定价准确全面覆盖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注重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商业银行一是要在现有的信贷管理系统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贷款定价风险监测体系。可以考虑利用已有的信贷客户的数据对影响贷款风险的行业、产业状况、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期限、流动性等因素设置相应的模拟系数法,对贷款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概率、大小进行合理测算,提出每笔贷款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风险管理方案。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对贷款定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能通过对内部资金成本的核算,有效引导内部资金流量和流向,使各机构能合理处理资金上存和放贷之间的关系,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和搭配问题,有效调节各业务流程环节利益的再分配机制,培育正向激励机制。四是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增强综合竞争力。   2 持续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研发适应利率波动的新产品   利率市场化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利率的波动受国际、国内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往往还要受社会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即使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商业银行也很难准确地预测利率的走势,而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客户则更是如此。商业银行的客户在利率变动捉摸不定的条件下,为使自己的金融资产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必然迫切希望商业银行能够推出多样化的、便捷的保值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只有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出能够防范利率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早熟悉国际上通行的分散利率风险的保值手段和方法,如债券期货、债券期权,利率掉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产品,将在我国银行业中迅速出现并发展。客户能够随时利用期货交易或掉期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回避利率波动风险,利用期权交易将利率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 完善管理体系   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规程和约束机制,及时结合市场利率建立符合银行自身实际情况的市场利率反映机制,划分各级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潘文波,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金融风险管理,2007,(6)   [3]刘永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作者简介:李欢(1969- ),女,会计师,河南济源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源分行营业部经理。


相关内容

  •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014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555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6,2014 (CumulativetyNO.555)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1)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交易的中间环节---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 ...

  •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 ...

  • 浅析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 [摘要]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而信贷资产业务则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商业银行要获得较大收益,必然会积极开发与拓展信贷资产业务,在高收益下,也潜藏着高风险,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便成为了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主体内容.本文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

  • 现行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存款定价策略浅析_刘毅
  • CHINA COLLECTIVEECONOMY ■刘毅刘欣 现行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存款定价策略浅析 摘要:2012年央行扩大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银行业利差收窄,中小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挑战,制定合理的存款价格,是中小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 ...

  •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 中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探讨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金融产品种类的增加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在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 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关财务风险的定义既有广义的范畴又有狭义的范畴: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财务结构不合理而承担 ...

  • 中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浅析毕业设计
  • 中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探讨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金融产品种类的增加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在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 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关财务风险的定义既有广义的范畴又有狭义的范畴: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财务结构不合理而承担 ...

  • 中小银行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 中国中小银行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 析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0933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

  •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13 -20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12E02Y05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改卷教师: 学号: 姓 名: 得 分: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自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并向市场利率化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起,市场利率化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