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

  [摘 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赣州市为例,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着手,在深入分析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结合赣州市产业特色优势,对构建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赣州市 县域经济 竞争力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经济竞争力是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主体相比较所具有的利用资源的充分程度、创造财富和收益的能力。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人口,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是农产品供给基地和国内最有潜力的市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并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特定资源以及相应的经济基础相关联。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二、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赣州市地处江西南部,位于赣江上游,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枢纽之一。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设市,辖1区2市15县,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2001年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举措,努力克服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各县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在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赣州市县域经济持续加快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赣州市各县(市、区)以“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工作部署为抓手,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各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90.67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8.3%;财政总收入9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固定资产投资290.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出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市农业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320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145家,千万元以上的有96家。各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以脐橙为主的果业、草食畜禽为主的畜牧业、商品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和花卉为主的园艺业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3.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赣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并入围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作为紧靠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及闽东南三角区的赣州市,在对接“长珠闽”工业转移中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赣州市各县紧抓新一轮大跨度、深纵度的区域整合过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制定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城市化为龙头,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园区建设全力提速。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南康市工业园、赣县工业园、信丰县工业园、大余县工业园、龙南县金塘工业园等13个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有县(市、区)有9个。   4.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企业效益明显上升。近年来,赣州市各县(市、区)城镇建设取得很大发展。2005年,县域经济中非农业经济增量占整个经济增量的76%,工业增长贡献率占经济增长率的44.44%,城镇化率高达31.06%,已步入城市化加速期。赣州全力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城镇环境与功能的优化和城镇管理,努力使城镇化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打造赣州在区域竞争中的新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扩大就业率、增加人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增长减缓,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市之间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别,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仅从生产总值来看,2007年产值较高的南康市为527530万元,约为产值较低的石城县(145145万元)的3.6倍。赣州各县市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总体表现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较大,经济发展较迅速,而资源缺乏、交通闭塞的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县域经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2005年,我市大多数县市第一产业比重还超过30%,财政收入处于赤字状态,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征。   3.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城乡差异来看,2007年赣州市城镇人口为181.01万人,占总人口的20.64%,农村人口为696.03万人,占总人口的79.36%,城乡人口比例约为1:6。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增长缓慢,城乡间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4.工业园区集聚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部分县(市、区)单纯地把发展工业理解为上项目、兴土木,盲目推进的后果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有限财力的低效率投入。工业园区建设,无论从自身规划还是整体布局来看,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园区规划面积太小,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园区规模的扩展,又不得不占用周边的农田和民房;有些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导致企业进驻后更改设计,导致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从全市工业园区的整体布局来看,还不够科学、合理。工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质量差,产业布局分散、雷同,园区集聚层次较低。      四、提升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      赣州市县域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影响发展的因素也不一致。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更新观念,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紧紧依托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加速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经济,具体思路如下:   1.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家庭经营和适度规模经济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机制。当然,只有农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赖于农村工业化。只有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出落后,走向富裕。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关键手段。赣州市发展快、实力强的县市,多数工业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各自的优势企业。要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拉长农业深加工产业链,变农产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农村工业化最终必然导致农村城镇化。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点;是拓展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经济集约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区)中心镇,使其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其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措施,坚持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思路。

  2.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它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的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县域间发展同一产业时某一县域较其它县域所存在的现实优势,注重不同县域间相近或相同产业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强调县域内各有关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培育产业竞争力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赣州市各县(市、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不突出,辅助产业的辅助性不强,基础结构不坚实等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各县(市、区)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自成体系,门类齐全,自我循环,自我封闭,重复建设,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加剧了资源短缺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增加了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引起县域间市场封锁,阻碍了各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已经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总的思路是避免产业趋同,实现产业升级,选好主导产业,配套好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   (2)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密度聚集在一起,在共同认可的社会文化制度基础上进行强化的信息交流、创新和发展要素的互动活动,建立长期交易的固定关系,保持了适度竞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资本运作,形成了区域性、规模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生产、运营和交易成本,产生竞争优势,提高开放经济中的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营造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县域经济大多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许多县(市、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打好民营经济这张牌,越是实力强的县(市、区),民营经济的比例就越高。发展民营经济表面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行为。政府要做到两个善于:一是善于营造能够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的机制、氛围和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办证等各类服务,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的成本,让投资者获得稳定而丰富的回报,让创业者感受到创业的愉悦。二是善于创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有效载体。要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资进入的领域,全面彻底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民资形成强有力的吸引。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特色的各类园区,做足做活筑巢引凤的文章,形成民营经济块状发展、园区式发展的新格局,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县乡财政的支柱。   4.着眼培养人才竞争力。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县域内人才的质量和人口素质是发展的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赣州市各县(市、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同时,由于经济欠发达,生活、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导致许多人才外流,这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办学,提高县域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服务。要制定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来县域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努力发挥政府能动性。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地区)政府的管理机制、职能、方式和效率,是决定其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提高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加快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   (1)优化政府行为,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坏境,增强环境竞争力。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环境已成为县域形象的品牌。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形成县域竞争优势,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2)完善县域融资体系架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县域融资体系的架构,解决发展县域经济的资金难题。一要积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各级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任务,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增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二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推广和创建信用村活动,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增加授信额度,满足不同层次县域经济主体发展的资金需求。三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域信用环境,为中小企业融资和激活民间资本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3)推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是目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弱的根本原因。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快建立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县域创新资源特点,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县域科技资源配置,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藕合和联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因此,在搞好软、硬件环境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高度重视大企业招商,重点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加大引资力度,“以大引大”、“以强引强”、“以优引优”,引进更多的上市公司、国内行业排头兵和国际跨国公司来投资。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围绕核心企业、关键项目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延伸配套进行招商。扎实推进园区招商,真正使各类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努力办好现有外来投资企业,实现以商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在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的构建、品牌的运作、技术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闰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3]陆亚琴.竞争力理论与县域经济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5]王贤海.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5).   责任编辑 刘金旭

  [摘 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赣州市为例,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着手,在深入分析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结合赣州市产业特色优势,对构建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赣州市 县域经济 竞争力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经济竞争力是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主体相比较所具有的利用资源的充分程度、创造财富和收益的能力。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人口,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是农产品供给基地和国内最有潜力的市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并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特定资源以及相应的经济基础相关联。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二、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赣州市地处江西南部,位于赣江上游,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枢纽之一。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设市,辖1区2市15县,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2001年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举措,努力克服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各县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在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赣州市县域经济持续加快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赣州市各县(市、区)以“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工作部署为抓手,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各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90.67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8.3%;财政总收入9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固定资产投资290.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出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市农业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320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145家,千万元以上的有96家。各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以脐橙为主的果业、草食畜禽为主的畜牧业、商品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和花卉为主的园艺业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3.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赣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并入围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作为紧靠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及闽东南三角区的赣州市,在对接“长珠闽”工业转移中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赣州市各县紧抓新一轮大跨度、深纵度的区域整合过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制定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城市化为龙头,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园区建设全力提速。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南康市工业园、赣县工业园、信丰县工业园、大余县工业园、龙南县金塘工业园等13个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有县(市、区)有9个。   4.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企业效益明显上升。近年来,赣州市各县(市、区)城镇建设取得很大发展。2005年,县域经济中非农业经济增量占整个经济增量的76%,工业增长贡献率占经济增长率的44.44%,城镇化率高达31.06%,已步入城市化加速期。赣州全力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城镇环境与功能的优化和城镇管理,努力使城镇化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打造赣州在区域竞争中的新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扩大就业率、增加人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增长减缓,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市之间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别,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仅从生产总值来看,2007年产值较高的南康市为527530万元,约为产值较低的石城县(145145万元)的3.6倍。赣州各县市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总体表现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较大,经济发展较迅速,而资源缺乏、交通闭塞的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县域经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2005年,我市大多数县市第一产业比重还超过30%,财政收入处于赤字状态,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征。   3.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城乡差异来看,2007年赣州市城镇人口为181.01万人,占总人口的20.64%,农村人口为696.03万人,占总人口的79.36%,城乡人口比例约为1:6。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增长缓慢,城乡间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4.工业园区集聚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部分县(市、区)单纯地把发展工业理解为上项目、兴土木,盲目推进的后果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有限财力的低效率投入。工业园区建设,无论从自身规划还是整体布局来看,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园区规划面积太小,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园区规模的扩展,又不得不占用周边的农田和民房;有些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导致企业进驻后更改设计,导致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从全市工业园区的整体布局来看,还不够科学、合理。工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质量差,产业布局分散、雷同,园区集聚层次较低。      四、提升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      赣州市县域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影响发展的因素也不一致。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更新观念,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紧紧依托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加速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经济,具体思路如下:   1.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家庭经营和适度规模经济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机制。当然,只有农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赖于农村工业化。只有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出落后,走向富裕。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关键手段。赣州市发展快、实力强的县市,多数工业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各自的优势企业。要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拉长农业深加工产业链,变农产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农村工业化最终必然导致农村城镇化。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点;是拓展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经济集约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区)中心镇,使其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其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措施,坚持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思路。

  2.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它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的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县域间发展同一产业时某一县域较其它县域所存在的现实优势,注重不同县域间相近或相同产业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强调县域内各有关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培育产业竞争力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赣州市各县(市、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不突出,辅助产业的辅助性不强,基础结构不坚实等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各县(市、区)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自成体系,门类齐全,自我循环,自我封闭,重复建设,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加剧了资源短缺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增加了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引起县域间市场封锁,阻碍了各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已经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总的思路是避免产业趋同,实现产业升级,选好主导产业,配套好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   (2)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密度聚集在一起,在共同认可的社会文化制度基础上进行强化的信息交流、创新和发展要素的互动活动,建立长期交易的固定关系,保持了适度竞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资本运作,形成了区域性、规模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生产、运营和交易成本,产生竞争优势,提高开放经济中的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营造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县域经济大多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许多县(市、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打好民营经济这张牌,越是实力强的县(市、区),民营经济的比例就越高。发展民营经济表面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行为。政府要做到两个善于:一是善于营造能够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的机制、氛围和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办证等各类服务,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的成本,让投资者获得稳定而丰富的回报,让创业者感受到创业的愉悦。二是善于创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有效载体。要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资进入的领域,全面彻底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民资形成强有力的吸引。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特色的各类园区,做足做活筑巢引凤的文章,形成民营经济块状发展、园区式发展的新格局,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县乡财政的支柱。   4.着眼培养人才竞争力。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县域内人才的质量和人口素质是发展的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赣州市各县(市、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同时,由于经济欠发达,生活、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导致许多人才外流,这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办学,提高县域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服务。要制定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来县域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努力发挥政府能动性。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地区)政府的管理机制、职能、方式和效率,是决定其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提高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加快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   (1)优化政府行为,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坏境,增强环境竞争力。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环境已成为县域形象的品牌。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形成县域竞争优势,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2)完善县域融资体系架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县域融资体系的架构,解决发展县域经济的资金难题。一要积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各级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任务,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增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二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推广和创建信用村活动,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增加授信额度,满足不同层次县域经济主体发展的资金需求。三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域信用环境,为中小企业融资和激活民间资本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3)推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是目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弱的根本原因。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快建立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县域创新资源特点,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县域科技资源配置,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藕合和联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因此,在搞好软、硬件环境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高度重视大企业招商,重点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加大引资力度,“以大引大”、“以强引强”、“以优引优”,引进更多的上市公司、国内行业排头兵和国际跨国公司来投资。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围绕核心企业、关键项目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延伸配套进行招商。扎实推进园区招商,真正使各类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努力办好现有外来投资企业,实现以商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在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的构建、品牌的运作、技术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闰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3]陆亚琴.竞争力理论与县域经济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5]王贤海.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5).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相关内容

  • 县域经济论文
  • 县域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而且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来自外界区域的干扰.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 ...

  • 海南金融2011年第2期摘要
  • 海南金融2011年第2期摘要 改革创新 以特区精神引领海南金融创新的构想 肖 毅,冯学敏,占云生 作者简介:肖 毅(1964-),男,江西新建人,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 行海口中心支行: 冯学敏(1950-),男,海南文昌人,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海口中心支行: 占云生(1977-),男 ...

  • 国家实力之2009全国百强县(市)排名
  • 7月25日,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县召开,会上,发布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09全国百强县排名名单揭晓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10个.河南省40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中部百强 ...

  • 论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
  • 论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 唐阳孝 (达州银监分局 四川达州 635000) 摘 要: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大幅收缩.县域信贷管理体制过于僵化,使县域金融资源大量流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 不断减弱,现已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 ...

  •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揭晓
  •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七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quo ...

  •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兰 州 商 学 院 长 青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 题 报 告 论文(设计)题目: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 系 别: 经济贸易系 专 业 (方 向): 贸易经济 年 级. 班: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月 2 3 4 5 6 7 8 9 ...

  • "全国百强县"报告
  • "全国百强县"报告 --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中郡研究所 2013年12月 一.百强县名单 序 国1 国1 国2 国3 国4 国5 国6 国7 国8 国9 国10 国11 国12 国13 国14 国15 国16 国17 国18 国19 ...

  • 贫困山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思考
  •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¾¾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县委副书记 xxx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 ...

  • 推进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王国平
  • 推进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 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王国平 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 "中浦长三角论坛·杭州2013"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