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

古代汉语

绪论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常识

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P65)

①按音序排列②按部首和笔画排列③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查阅《康熙字典》的参考书:道光年间王引之所著《字典考证》,但未涉及音读的正错。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籌”字用了三种注音法:(1)反切法(2)直音法(3)叶(xie)音法[P67],反切法最为科学

反切法是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在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在的读音是一致的。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直音法不如反切科学。

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4、查检这些古代词语和典故,最常用的是《辞源》和《辞海》。

5、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助字辨略》清刘淇著,《经傅释词》清王引之著,《词诠》近人杨树达编,近人张相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6、“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形符、声符的结构形式:(1)左形右声,江棋超。(2)右形左声,攻期邵。(3)上形下声,空箕笤。(4)上声下形,汞基照。(5)内形外声,辩哀问。(6)内声外形,阁国固。(7)形符偏于一角,颖赖裁。(8)声符偏于一角,徒寐旗。(9)互相穿插,随游等。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如:“涙”是形声字,“泪”是会意字。(2)意符的不同,如:“詠”和“咏”。(3)声符的不同,如:“蚓”和“螾”。(4)声符意符都不同,如:“賸”从贝,朕声;“剩”,从刀,剩声。(5)变换各种成分的的位置,有的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和“慙”。有的改变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親”字本写为“襍”,后写为“親”。

8、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9、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义为完备,今义为应当。(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有同有异)

8、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②词义范围缩小③词义范围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①褒义变贬义②贬义变褒义③中性变褒义④中性变贬义

9、本义: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

10、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

11、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12、《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恒、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13、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4、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说文解字》、《经籍籑诂》

15、二十四史中“前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16、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齐使田忌将而往(递系结构: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齐威王欲将孙膑(动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亡)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養備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養略而动罕,则天下不能使之全。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晋侯饮(yin)赵盾酒。(使......饮)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成为王)

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知,诸侯不得而友之。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使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知,我可以不夫人乎?(把......看作夫人)

三、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

方位名词做动词。例如: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向西)

四、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向北边去)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把......当做兄长)

(4)表示比喻,例如: 嫂蛇行匍伏。(像蛇一样)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 遂王天下。(当了天下的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所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願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可以作为妻子)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既臣大夏而君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请勾践女女于王。(嫁给)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而”是个连词,经常用来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以连结形容词,但不能用来连结名词。

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

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

17、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只有“何如”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或“怎样”了。例如: 伤危及死,如何勿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括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1)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吾爱之,不吾叛也。

(2)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3)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代词之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 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

(4)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

(三)宾语用代词複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複指一下,“是”或“之”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将号是灭,何爱於虞。

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一种情况是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複指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是”。例如: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也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如“去三回”、“看两遍”、“讨论几次”)。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18、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例如: 张骞,汉中人也。

(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複指,引出谓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另一种常见的形式。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3)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位于之前加上“非”字,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

(4)“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例如: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5)在极少数情况下,“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例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例如: 是狼也乃。

(7)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我们会遇到一些并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

19、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

(1)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的一种被动句式是在动词后面用借此“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例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2)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的表现出来。例如: 而身为宋国笑。

①“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事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战国末用“为”的被动句式又发展为“为......所”句式,例如: 否,必为二子所禽也。

这种句式是古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书面语里。

(3)古代汉语还常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出现多一些。例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古代汉语

绪论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常识

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P65)

①按音序排列②按部首和笔画排列③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查阅《康熙字典》的参考书:道光年间王引之所著《字典考证》,但未涉及音读的正错。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籌”字用了三种注音法:(1)反切法(2)直音法(3)叶(xie)音法[P67],反切法最为科学

反切法是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在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在的读音是一致的。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直音法不如反切科学。

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4、查检这些古代词语和典故,最常用的是《辞源》和《辞海》。

5、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助字辨略》清刘淇著,《经傅释词》清王引之著,《词诠》近人杨树达编,近人张相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6、“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形符、声符的结构形式:(1)左形右声,江棋超。(2)右形左声,攻期邵。(3)上形下声,空箕笤。(4)上声下形,汞基照。(5)内形外声,辩哀问。(6)内声外形,阁国固。(7)形符偏于一角,颖赖裁。(8)声符偏于一角,徒寐旗。(9)互相穿插,随游等。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如:“涙”是形声字,“泪”是会意字。(2)意符的不同,如:“詠”和“咏”。(3)声符的不同,如:“蚓”和“螾”。(4)声符意符都不同,如:“賸”从贝,朕声;“剩”,从刀,剩声。(5)变换各种成分的的位置,有的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和“慙”。有的改变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親”字本写为“襍”,后写为“親”。

8、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9、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义为完备,今义为应当。(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有同有异)

8、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②词义范围缩小③词义范围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①褒义变贬义②贬义变褒义③中性变褒义④中性变贬义

9、本义: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

10、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

11、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12、《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恒、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13、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4、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说文解字》、《经籍籑诂》

15、二十四史中“前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16、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齐使田忌将而往(递系结构: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齐威王欲将孙膑(动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亡)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養備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養略而动罕,则天下不能使之全。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晋侯饮(yin)赵盾酒。(使......饮)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成为王)

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知,诸侯不得而友之。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使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知,我可以不夫人乎?(把......看作夫人)

三、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

方位名词做动词。例如: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向西)

四、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向北边去)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把......当做兄长)

(4)表示比喻,例如: 嫂蛇行匍伏。(像蛇一样)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 遂王天下。(当了天下的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所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願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可以作为妻子)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既臣大夏而君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请勾践女女于王。(嫁给)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而”是个连词,经常用来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以连结形容词,但不能用来连结名词。

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

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

17、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只有“何如”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或“怎样”了。例如: 伤危及死,如何勿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括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1)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吾爱之,不吾叛也。

(2)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3)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代词之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 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

(4)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

(三)宾语用代词複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複指一下,“是”或“之”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将号是灭,何爱於虞。

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一种情况是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複指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是”。例如: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也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如“去三回”、“看两遍”、“讨论几次”)。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18、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例如: 张骞,汉中人也。

(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複指,引出谓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另一种常见的形式。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3)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位于之前加上“非”字,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

(4)“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例如: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5)在极少数情况下,“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例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例如: 是狼也乃。

(7)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我们会遇到一些并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

19、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

(1)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的一种被动句式是在动词后面用借此“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例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2)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的表现出来。例如: 而身为宋国笑。

①“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事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战国末用“为”的被动句式又发展为“为......所”句式,例如: 否,必为二子所禽也。

这种句式是古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书面语里。

(3)古代汉语还常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出现多一些。例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相关内容

  • 古代汉语(第三种)大纲
  •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002.01000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学分:7 总学时:119课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下).二年级(上) 一.课程概述 (一) 类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 ...

  • [古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
  • <古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对我国丰富的古代书面语词汇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为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发展课程,是一门对古代汉语词汇进行总结的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各种规律,了解古今汉语词汇方面的内在联 ...

  •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 ...

  •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教学背景] 1.内容分析: "古今汉语词序最大最普遍的差异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杨剑桥)一般说来,汉语里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总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 ...

  • 高中文言文句式
  • 一 前言 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1判断句 1."--者,--也" "--,--也 ...

  • 古代成语接龙
  •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简介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汉语言文学2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1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宣传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 ...

  • 核舟记(教师中心稿)
  •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 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教时 二 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