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主义思潮与现当代文论的新视域

梁漱溟认为, 中国 传统文化具备“自为调和持中”的特性,中国的知识人信奉先贤中庸的教诲,这样的文化传统与激进主义毫无瓜葛。但是,我们看到,现当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各派力量的文化博奕不妥协、不让步,锋芒毕露。中国现当代文艺 理论 建构是

在激进主义的 时代 氛围中实现的,其思想 方法 与学术特征明显带有激进主义的特征。 激进主义的勃兴与特征 编辑。 中国现当代文论的 发展 也一直受到激进主义思潮的 影响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激进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始终居于强势。五四新文化运动公认带有激进革命的特征。美国学者林毓生从五四时期“ 问题 与主义”之争中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动向。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胡适与李大钊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他说:“1919年是20世纪中国 历史 悲剧的门槛„„李大钊对其抱持‘主义’的说明,预示着激进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所将采取的意识形态的方向与 内容 。另外一边,胡适对中国的变革所应采取自由主义式渐进改革的立场做了有力的辩护;当时获得不少人的支持。然而,历史环境对他所提倡的变革方式却极为不利。自由主义渐进改革的途径预设着最低限度的 社会 、 政治 、与文化秩序的存在;在这样的秩序之内以渐进和平的方式进行逐项改革才有其可能。但中国当时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秩序均已解体,它是处于深沉的政治、社会、与文化三重危机之中。在这样整体性危机之中的人们,渴望着整体性的解决。自由主义渐进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能适合当时许多人急迫的心态,也提不出立场达成整体性解决的办法。”(1)激进主义是五四时期的强势思想意识。在文学审美领域内,激进主义一方面推动了 现代 文学的加速转型与革命发展;另一方面,也时常造成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周期性震荡。 激进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激进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理想的展望在多数时间里淹没在对当下的否定语境中。现代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也带着激进主义的色彩,从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尔库塞对否定精神的礼赞中我们能够获得许多关于激进主义的信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否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并由此将否定当作一切,将该论题推向了极端。恩格斯认为,对现实简单地说不并不能给现实增添些什么,缺乏与肯定联系的否定是消极的。从否定精神这个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收了辩证的思想方法,本质上也带有激进主义的某些特征。但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一般激进主义,总体而言,它属于西方的理性传统,它不是否定一切,它所表现的对社会的否定是克制的,例如,它并不给予暴力以无条件的肯定;它不一概地否定渐变、改良的意义;它批评现实的时候也乐意指出现实中的合理因素、肯定的因素,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计里包含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容。 激进主义有几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激进主义具有不计后果的蛮干特征,激进主义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徒逞匹夫之勇,匆忙出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给个人和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二,激进主义不讲求策略,不懂得前进道路的曲折性,不懂得为了实现最终目的需要妥协。第三,激进主义者拒绝作长期艰苦的工作,希冀社会在转瞬间发生符合其理想的突变,因此,它带有显而易见的空想色彩,在文学上它倾向浪漫主义。第四,在思想方法上,激进主义表现为主观唯心主义,激进主义不懂得尊重客观 规律 ,用情感代替理智。激进主义者大多是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他们脱离实际,随心所欲。政治上,激进主义特别表现为对政治权力的过度崇拜,不恰当地估计暴力的作用,以为夺取政权将使一切社会问题迎刃而解。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必然提出文化上的激进诉求,要求意识形态的支持。其核心便是要求对新的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正当性给予学理上的说明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身上便明显地带着激进主义的性格特征,颇似一个莽夫。他承担着巨大的领导责任,却任性地孤身上街散发传单,作单枪匹马的抗争。他看问题也显得过于偏激、绝对。毛泽东身上也明显地带着激进主义的特征。他以一篇《民众的大联合》引起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广泛注意,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民众的大联合》气魄宏大,富有感染力量,却未能指引走出迷津的路径。有意思的是,这样一篇情绪化的文章却赢得了主张少谈些主义,多 研

究 些问题的胡适的激赏。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旨趣、性格有了适应环境的调整,变得谨慎、精细。但是,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领导中共打败了得到美国军援的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建立了不朽功业后,他身上本有的激进主义故态复萌,赶英超美,大炼钢铁,大跃进,无视客观规律一意蛮干,期望一夜之间实现共产主义,使发展中的中国 经济 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激进主义得势的原因 激进主义思潮在20世纪的中国长期得势,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一般来说,社会动荡、结构转型、权力重组,容易在社会人群中滋生转型的焦躁,弥漫激进的情绪。而革命力量在它处于弱势地位时也需要将人们的情绪调动至悲剧的高度,用激发牺牲精神来实现政治动员,鼓励人们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奉献一切。文艺界也因之确立了一种“为了要把自己的热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所必需的理想、 艺术 形式和幻想”的战时体制(3)。 现代中国激进主义的抬头是由民族危亡的紧急形势引起的。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阐明的,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改革动能源自中国知识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意识到中国在制器、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均大大落后于进步了的世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一场场瓜分势力范围的战争,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统治者对外一味妥协,对内则强化其对人民的压榨。承袭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秉承爱国传统,自觉地承担起救国的责任。一部分激进的知识人决绝地将传统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沉重负累,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试图离开已有的文化土壤,完全借鉴西方文化重建现代化的精神根基。群情激愤是该时代最突出的特征。鲁迅“自题肖像”一诗,真切地表现了当时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沉重国难时的忧愤深广与叛逆反抗的决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合作的局面宣告破裂,国民党向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举起了屠刀,将中国推入了白色恐怖。面对险恶的形势,共产党人不得不奋起抗争,独立地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激进主义思潮的抬头也成了革命处于低潮时一种醒目的动向。激进主义者不是下力气去发动群众,做积蓄力量的工作,而是想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来改变被动的局面。激进主义对当时进步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左翼文艺界浸润、漫漶着“左派幼稚病”。激进主义者在文艺界提出了一系列极左的口号,排斥同情革命但尚未做好参与革命的思想准备的作家,在力量对比不利于革命的方面、革命极需援军的时刻不去做团结人的工作;不是着力于对创作进行审美的锻炼,提高其创作的艺术欣赏价值,而是简单地将标语、口号装进他们所谓的创作,以期达到宣传的目的。在他们的文论中还有散布革命恐怖主义的言论,连倾向革命、本身也带激进主义倾向的鲁迅也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批评他们“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说他们摆出一种极为左倾的凶恶的面目,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鲁迅认为,这种令人“知道点革命的厉害,只图自己说得畅快的态度,也还是中了才子+流氓的毒。”(4)激进主义者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当时的现实。

梁漱溟认为, 中国 传统文化具备“自为调和持中”的特性,中国的知识人信奉先贤中庸的教诲,这样的文化传统与激进主义毫无瓜葛。但是,我们看到,现当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各派力量的文化博奕不妥协、不让步,锋芒毕露。中国现当代文艺 理论 建构是

在激进主义的 时代 氛围中实现的,其思想 方法 与学术特征明显带有激进主义的特征。 激进主义的勃兴与特征 编辑。 中国现当代文论的 发展 也一直受到激进主义思潮的 影响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激进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始终居于强势。五四新文化运动公认带有激进革命的特征。美国学者林毓生从五四时期“ 问题 与主义”之争中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动向。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胡适与李大钊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他说:“1919年是20世纪中国 历史 悲剧的门槛„„李大钊对其抱持‘主义’的说明,预示着激进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所将采取的意识形态的方向与 内容 。另外一边,胡适对中国的变革所应采取自由主义式渐进改革的立场做了有力的辩护;当时获得不少人的支持。然而,历史环境对他所提倡的变革方式却极为不利。自由主义渐进改革的途径预设着最低限度的 社会 、 政治 、与文化秩序的存在;在这样的秩序之内以渐进和平的方式进行逐项改革才有其可能。但中国当时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秩序均已解体,它是处于深沉的政治、社会、与文化三重危机之中。在这样整体性危机之中的人们,渴望着整体性的解决。自由主义渐进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能适合当时许多人急迫的心态,也提不出立场达成整体性解决的办法。”(1)激进主义是五四时期的强势思想意识。在文学审美领域内,激进主义一方面推动了 现代 文学的加速转型与革命发展;另一方面,也时常造成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周期性震荡。 激进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激进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理想的展望在多数时间里淹没在对当下的否定语境中。现代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也带着激进主义的色彩,从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尔库塞对否定精神的礼赞中我们能够获得许多关于激进主义的信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否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并由此将否定当作一切,将该论题推向了极端。恩格斯认为,对现实简单地说不并不能给现实增添些什么,缺乏与肯定联系的否定是消极的。从否定精神这个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收了辩证的思想方法,本质上也带有激进主义的某些特征。但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一般激进主义,总体而言,它属于西方的理性传统,它不是否定一切,它所表现的对社会的否定是克制的,例如,它并不给予暴力以无条件的肯定;它不一概地否定渐变、改良的意义;它批评现实的时候也乐意指出现实中的合理因素、肯定的因素,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计里包含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容。 激进主义有几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激进主义具有不计后果的蛮干特征,激进主义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徒逞匹夫之勇,匆忙出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给个人和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二,激进主义不讲求策略,不懂得前进道路的曲折性,不懂得为了实现最终目的需要妥协。第三,激进主义者拒绝作长期艰苦的工作,希冀社会在转瞬间发生符合其理想的突变,因此,它带有显而易见的空想色彩,在文学上它倾向浪漫主义。第四,在思想方法上,激进主义表现为主观唯心主义,激进主义不懂得尊重客观 规律 ,用情感代替理智。激进主义者大多是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他们脱离实际,随心所欲。政治上,激进主义特别表现为对政治权力的过度崇拜,不恰当地估计暴力的作用,以为夺取政权将使一切社会问题迎刃而解。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必然提出文化上的激进诉求,要求意识形态的支持。其核心便是要求对新的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正当性给予学理上的说明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身上便明显地带着激进主义的性格特征,颇似一个莽夫。他承担着巨大的领导责任,却任性地孤身上街散发传单,作单枪匹马的抗争。他看问题也显得过于偏激、绝对。毛泽东身上也明显地带着激进主义的特征。他以一篇《民众的大联合》引起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广泛注意,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民众的大联合》气魄宏大,富有感染力量,却未能指引走出迷津的路径。有意思的是,这样一篇情绪化的文章却赢得了主张少谈些主义,多 研

究 些问题的胡适的激赏。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旨趣、性格有了适应环境的调整,变得谨慎、精细。但是,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领导中共打败了得到美国军援的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建立了不朽功业后,他身上本有的激进主义故态复萌,赶英超美,大炼钢铁,大跃进,无视客观规律一意蛮干,期望一夜之间实现共产主义,使发展中的中国 经济 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激进主义得势的原因 激进主义思潮在20世纪的中国长期得势,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一般来说,社会动荡、结构转型、权力重组,容易在社会人群中滋生转型的焦躁,弥漫激进的情绪。而革命力量在它处于弱势地位时也需要将人们的情绪调动至悲剧的高度,用激发牺牲精神来实现政治动员,鼓励人们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奉献一切。文艺界也因之确立了一种“为了要把自己的热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所必需的理想、 艺术 形式和幻想”的战时体制(3)。 现代中国激进主义的抬头是由民族危亡的紧急形势引起的。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阐明的,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改革动能源自中国知识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意识到中国在制器、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均大大落后于进步了的世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一场场瓜分势力范围的战争,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统治者对外一味妥协,对内则强化其对人民的压榨。承袭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秉承爱国传统,自觉地承担起救国的责任。一部分激进的知识人决绝地将传统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沉重负累,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试图离开已有的文化土壤,完全借鉴西方文化重建现代化的精神根基。群情激愤是该时代最突出的特征。鲁迅“自题肖像”一诗,真切地表现了当时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沉重国难时的忧愤深广与叛逆反抗的决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合作的局面宣告破裂,国民党向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举起了屠刀,将中国推入了白色恐怖。面对险恶的形势,共产党人不得不奋起抗争,独立地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激进主义思潮的抬头也成了革命处于低潮时一种醒目的动向。激进主义者不是下力气去发动群众,做积蓄力量的工作,而是想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来改变被动的局面。激进主义对当时进步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左翼文艺界浸润、漫漶着“左派幼稚病”。激进主义者在文艺界提出了一系列极左的口号,排斥同情革命但尚未做好参与革命的思想准备的作家,在力量对比不利于革命的方面、革命极需援军的时刻不去做团结人的工作;不是着力于对创作进行审美的锻炼,提高其创作的艺术欣赏价值,而是简单地将标语、口号装进他们所谓的创作,以期达到宣传的目的。在他们的文论中还有散布革命恐怖主义的言论,连倾向革命、本身也带激进主义倾向的鲁迅也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批评他们“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说他们摆出一种极为左倾的凶恶的面目,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鲁迅认为,这种令人“知道点革命的厉害,只图自己说得畅快的态度,也还是中了才子+流氓的毒。”(4)激进主义者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当时的现实。


相关内容

  •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
  • 作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年06期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中国学者在该年度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包括译介 ...

  • 中文的学科方向
  • 中文的学科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方向的主要研究范围如下: 1. 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大方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包括汉语方言.汉语史.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音韵文字训诂.中古汉语词汇语法.汉语语音 ...

  • 文学批评深化与文学理论期刊建设
  • <当代文坛>是伴随着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应运而生的,系西南地区创办最早的专业文艺理论批评期刊,也是全国创刊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期刊之一.于1982年5月由中国作协四川分会评论委员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共同筹办,后归中国作协四川分会(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 ...

  • 8.思潮流派研究
  •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 ...

  • 93-11考研真题
  • 2011 723古代一1庄骚2永明体3<云谣集杂曲子>4唐宋派5<阅微草堂笔记> 二简答1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2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三论述:结合作品,分析 ...

  • 莎士比亚与中国
  • 莎士比亚与中国 t曹晓青 * 摘 要:自从莎士比亚走进中国到现在,已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翻译界.出版界.评论界等诸多领域对他长达百年的关注.中国也开始了对莎士比亚从文本.文化到历史.宗教等多视角研究的百年曲折历程.经历了/起步与发展0./初步繁荣0./复兴与爆发0和/深入拓展0四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时期 ...

  • 叙事学参考书目
  •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书目 一.结构主义及相关思潮(形式主义.符号学)的经典著作 ※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 (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79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法)托多罗夫编,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 野性的思维(1 ...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
  • 作者:谭好哲 文史哲 2012年12期 最近几年,学界在回顾和总结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进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趋向和愿景作了许多的思考和展望,其中不少论者的前瞻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学理依据,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

  • 开放的民族主义
  • 作者: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03期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7)06-0098-0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孕育和发展,是与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更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