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动态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动态

作者:佚名 人防动态来源:中国民防网 点击数:118 更新时间:2009-2-3

世界文明的快速发展将对人类未来的居住环境发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全球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均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提供更多的食品、能源和矿产资源以使生产可持续增长,而发展需要占用

大量的土地,地下空间的开发为此提供了机遇。在城市或者地方一级,地下设施的开发使用正在不断

增加以满足当今社会和改善环境日趋复杂的需求。例如:城市和农村均改善交通和运输、公共设施以

及商业活动,而世界上各个国家,均在加快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矿藏的步伐,都涉及到怎么更好地利

用地下空间的问题。本文简介了各国家地下工程发展的动态,聚焦于如何在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开发

利用地下空间,发挥有利于环境的潜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国外一些成功案例来看地下空间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一、世界最大地下城:蒙特利尔地下城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特利尔市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它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和世界最大河港

之一,全国工商业、金融、文化中心。工业主要有钢铁、车辆、造船、石油加工、飞机制造、电器、

纺织等。这里是大公司总部汇集地,设有银行、铁路、保险公司、国际民航组织等机构的总部。市内

交通发达,地铁车站尤为出色,冬季多使用雪橇。蒙特利尔位于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汇合处的最大

岛屿上,城市环山而建。蒙特利尔法语意为“皇家建在山上的城市”。市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大市

区包括周围的70多个大小城镇,面积2670多平方公里。

蒙特利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交通网络,与大量的复杂建筑物、商店相连,但完整而又健全的

地下安全系统及众多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原本繁杂的系统变得简单而又清晰。 实际上,10个地铁站

和这两条地铁线与30公里的地下通道,室内公共广场,大型商业中心相连接。地下之城实际上就是

另外一个蒙特利尔。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也就

是进入 到超过360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其中包括了占全部办公区域80%和相当于城市商业区总面积

35%的商业空间。

地下城的诞生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古老的蒙特利尔城的拥挤和公共广场以及公共空间的建立

导致了新的城市中心的出现,后来便出现了那时占北部地区主导地位的交通设施。那时的先锋车道是

加拿大国家铁路,它后来在 1912至1918年间为横越大陆的火车建立了一条位于皇家山脉之下的轨

道,从而使这原本属于自然 的地区有了飞速的变化。这条铁路结束于那个“洞”下面的一个小车站,

这个“洞”不仅是城市规划者的梦魇,到 了50年代,甚至也成为了地下城的一个菌体。清楚地意识

到买到更多的土地比立即铺设轨道更为迫切这样一个现实 以后,就有了跨越3个街区的9万平方米

的土地。这样加拿大国家铁路就能够在40年后组建了威力玛瑞地区。

这一切要感谢工业萧条时期发起的工作建立计划。1938年,工人们开始填充那个“洞”来建造中央

车站。车站 于1943年竣工投入使用。从1944年1950年,城市试图实施另一些地铁计划,但是没有

成功。这些计划广泛地受到了 国外经验和主城区两条地铁线路建造经验的影响,正好位于主干线下

面,并且有从便道入口进入到车站平台的通道。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城市主要商

业区开始形成。加拿大国家铁路选择了“洞”的位置作为新的总部的 地点,恰好在中央车站后面。

第一条地下人行通道。威力玛瑞地区1962年对商业开放。大型商业中心上面47层的十字塔,地下

的双层停车场和中央车站入口处的火车调度场都代表着规划者们不同寻常的设计。这个巨大的地产综

合体有着28.5万平方米建坪,与地上部分相同的地下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由于得到了快速的成功,

其他地区也很快模仿它建立了更大 规模的地区。因为车站所提供的便捷行人交通,威力玛瑞地区的

大型商业中心也成为了一个长久的成功。 这个第 一代的蒙特利尔地下城在1962年时连接着50万平

方米的建坪; 它通过两条途经道彻斯特的通道与威力玛瑞地区相连接。地下城已经 成为了一个多功

能的,即便在工作时间之外也十分活跃的地区。

在威力玛瑞地区开放前几个月,市政机构关于在商业区何处设置地铁通道的问题做出了决定。他

们认为地铁应建在东西方向和未经发展的 街道下面。这不仅代表着一个比城市主干线更好的更有潜

力的进一步的发展计划,选择这两条街道也同时意味着今 后五年里因为城市建设而对商业区交通的

扰乱将会被降低到最低限度。

1963年,蒙特利尔为1967年世界博览会位置做出的选择导致了地产业的兴旺和地铁建筑的增加,

同时也带给两 个先前计划车站-维克多利亚广场和保娜万特更好的前景。加入到股票交易大厦后,

山普林城堡 酒店,加拿大综合大厦和保那万特地区为地下城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提到地下城,就不能不提到蒙特利尔的地铁和它独一无二的特点。首先,地下铁路系统普遍位于地

下10到15英尺,周围布满岩石。这是一个把车站连接在底层地铁月台上面广阔的中层空间中的理想

位置。那些位于周边建筑物 地下一、二层的中层空间用来作为过道或者行人自由活动区域,它在地

铁旋转门管理的范围之外。穿越邻近建筑物 的地下层到达大厅,然后就可以进入车站。

1964年,建造车站的计划全部完成。作为处于提议中的地铁的管理者和由此目的所需土地的拥有者

的城市开始 以长期租约的形式出售多余的土地。这些无实体权利的保障在遵循公众投标提呈的前提

下,允许在地铁之上建造其 他建筑。1966年,地铁站主体迎接了第一批乘客。67年世界博览会之前,

10座建筑已和商业区车站直接相连。

1967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的几年对商业区的商业地产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几年,因此,对于地下城的扩

张来说也是困难的。蒙特利尔赢得举办闻名世界的国际盛事-1976年夏季奥运会这一事件才使投资者

的信心重新恢复。公众的介 入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拥有德斯艺术区和阿米斯区地铁站的计划中,

德斯亚丁斯综合大楼的建造取得了主要的成功,它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室内行人通道来实现的。有着宽

敞的被自然光照射的门廊的德斯亚丁斯综合大楼成为了商业区一个 真正的商业十字路口。20个在此

期间正在动工的新项目中间,有7个项目经过城市授权可以盖在地铁之上。同时, 由于地产发展商

想要把新建筑物与已经或者即将和地铁相连的建筑物连接在一起,一个新的趋势也出现了。

经历了1984年的减速发展,商业区的建造直到1992-93年的经济萧条才真正停止。尽管如此,对

于很久以来一 直想要追上不断增长的原动力发展的商业区的商业地产工业而言,这段日子正好是它

向郊区发展的时期,它也从这 种发展中获取了利益。 三个主要的多功能的项目几乎同步地在市中心

进行。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庞大的多功能综合建筑来看,它们的商业区与办公区的比率是20:80;

而这些新项目的相应比率是40:60。地下城已经由1984年12公里长的室内行人通道增加到了1989

年的22公里。

伴随着健康发展的城市经济,以及要构筑蒙特利尔最具声望的最高建筑物的步伐的迈进,过去十年

的开始实际 上和大型项目的兴建是同义的。更进一步来说,这些10万平方米办公建坪的综合体和次

要的商业成分都要与地下相 连接,并将有利位置用于出租。地下 城如今包含着30公里长的室内行

人通道,它也是世界上同类通道中最长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多功能城市中心区的概念被提出,

但地下通道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2000年建设了更多的地下通道,尤其是使通道之间建立联系,形

成了一个由步行通道联系起来的庞大的系统,这些建筑属于不同的业主,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商业、

贸易、娱乐及公共的地面和地下设施。

1992年开始,蒙特利尔政府专门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可操作细则保证地下通道安全。从法律上规定,

只要是在地铁上边居住的房屋业主,必须考虑有直接通到地铁里的地下通道,建设所需费用同政府共

同负担。

另外,由于行人在地下时很容易迷失方向,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处位置,尤其是一些外地或外国的游

客。所以,蒙特利尔地下城有一套完整的综合信息指示系统,使人们能够更方便的辨别方向,找到自

己的目的地。

二、日本地下空间的所有权和行政管理立法

在日本议会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进行专门的立法,按《日本民法典》原来规定,“土地所有权除法令

有限制外,于其行使有利益的范围内,及于土地之上下”。但日本2001年通过的新的法规规定,土

地所有者仅拥有地表50米以下深度的空间,其余空间为国家所有。日本关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的考

虑不仅仅考虑到土地的高成本和地下空间的地役权(在他人土地上的通行权),而且由于行政延宕而

引起的个人地役权重大的变化之下关于地基的深度问题,在某些松软土壤上,建高层建筑往往要打非

常深的地基,而地下室往往作为地基使用,日本的新规定将影响到建筑的高度。

三、国际隧道协会关于未来地下空间规划指南

为了实现有效地规划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国际隧道协会就地下空间规划发表了政策声明,说一旦实

行地下空间开挖,就永远无法恢复地下空间,地表下面的以及邻近地层下面的原貌,地下空间规划应

纳入整个土地使用的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提出地下空间使用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定义地理情

况,确定优先使用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

焦点房地产网 house.focus.cn 2007年03月07日15:04

从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从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地下街)再到地下城(与地下快速轨道 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系统),地下建筑在旧城的改造再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地下市政设施也从地下供、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共同沟)。与旧城改造及历史文化建筑扩建相随,在北美,西欧及日本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地下公共建筑:有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大型实验室等地下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质量,防灾措施以及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从专项规划入手,逐步形成系统的规划。其中以地铁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最为突出。一些地下空间利用较早和较为充分的国家,如北

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日本、加拿大等,正从城市中某个区域的综合规划走向整个城市和某些系统的综合规划。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了解其特色和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

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1973年之后,由于火灾,日本一度对地下街建设规定了若干限制措施,使得新开发的城市地下街数量有所减少,但单个地下街规模却越来越大,设计质量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在立法、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健全的地下街开发利用体系。日本地下街的形态分为街道型、广场型和复合型,其规模也依面积大小及商店数目不同分为小型(〈3000平方米,商店少于50个〉,中型(3000─10000平方米,商店50─100个),大型()10000平方米,商店100个以上)。据统计,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中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日本的地下共同沟在世界上是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1981年末,日本全国共同沟总长156.6公里,按规划,到21世纪初,达到526公里,日本近年来在新建地区如横滨的港湾21世纪地区及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如名古屋大曾根地区、札幌的城市中心区都规划并实施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本比较重视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步行道在空气质量、照明乃至建筑小品的设计上均达到了地面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地下高速道路、停车场、共同沟、排洪与蓄水的地下河川、地下热电站、蓄水的融雪槽和防灾设施等市政设施方面,日本充分发挥了地下空间的作用。

(2)北美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虽然国土辽阔,但因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矛盾仍十分尖锐。美国纽约市地铁在世界上运营线路最长(443公里),车站数量最多(504个),每天接待510万人次,每年接近20亿人次。纽约中心商业区有五分之四的上班族都采用公共交通。这是因为纽约地铁突出了经济方便和高效率等特点。纽约市大部分地铁站比较朴素,站内一般只铺水泥地面,很少有建筑以外的装饰,论地铁的便利,北京远赶不上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地区,常住人口10万人,

但白天进入该地区人口近300万人,多数是乘地铁到达的。四通八达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步行道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缩短了地铁与公共汽车的换乘距离,同时把地铁车站与大型公共活动中心从地下道连接起来。

典型的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统,在10个街区范围内,将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地下连接起来。南方城市达拉斯,建设了一个有步行道29条的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的地下步行道系统,将市内主要公共建筑和活动中心在地下连接起来,休斯敦市地下步行道系统也有相当规模,全长4.5千米,连接了350座大型建筑物。

除此之外,美国地下建筑单体设计在学校、图书馆、办公、实验中心、工业建筑中也成效显著。一方面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又合理解决了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并为地面创造了开敞空间。

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南部商业中心的地下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执安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处的地下、半地下图书馆,较好地解决了与原馆的联系和保存了校园的原有面貌。

旧金山市中心叶巴布固那地区的莫斯康尼地下会议展览中心的地面上,保留了城市仅存的开敞空间,建设了一座公园。美国纽约市的大型供水系统,完全布置在地下岩层中,石方量130万立方米,混凝土54万立方米。除一条长22公里,直径7.5米的输水隧道外,还有几组控制和分配用的大型地下洞室,每一级都是一项空间布置上复杂的大型岩石工程。

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市,也有很发达的地下步行道系统,以其庞大的规模,方便的交通,综合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享有盛名,保证了那里在漫长的严冬气候下各种商业、文化及其它事务交流活动的进行。多伦多地下步行道系统在70年代已有4个街区宽,9个街区长,在地下连接了20座停车库、很多旅馆、电影院、购物中心和1000家左右各类商店,此外,还连接着市政厅、联邦火车站、证券交易所、5个地铁车站和30座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这个系统中布置了几处花园和喷泉,共有100多个地面出入口。

北美几个城市的地下步行道系统说明,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可以改善交通、节省用地、改善环境、保证了恶劣气候下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为城市防灾提供了条件,它们的经验是要有完善的规划、设计要先进、管理要严格,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安全和防灾,系统越大,问题越突出,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通道应有足够数量的出入口和足够的宽度,避免转折过多,应设明显的导向标志。

(3)北欧和西欧

北欧地质条件良好,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地区,特别是在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方面。负担瑞典南部地区供水的大型系统全部在地下,埋深30--90米,隧道长80公里,靠重力自流。芬兰赫尔辛基的大型供水系统,隧道长120公里,过滤等处理设施全在地下。挪威的大型地下供水系统,其水源也实现地下化,在岩层中建造大型贮水库,既节省土地又减少水的蒸发损失。瑞典的大型地下排水系统,不伦在数量上还是处理率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瑞典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在地下,仅斯德哥尔摩市就有大型排水隧道200公里。拥有大型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率为100%。

在其它一些中、小城市,也都有地下污水处理厂,不但保护了城市水源,还使波罗的海免遭污染。瑞典是首先试验用管道清运垃圾的国家,在60年代初就开始研制空气吹送系统。1983年在一个有1700户居民的小区内建造一套空气吹送的管道清运垃圾系统,预计可以使用60年。由于与回收和处理系统配套建设,3--4年就可回收投资。瑞典斯德哥尔摩地区有120公里长的地下大型供热隧道,很多地区实现集中供热,并正在试验地下贮热库,为利用工业余热和太阳能节约能源创造有利条件。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地下有共同沟30公里长,建在岩石中,直径8米,战时可作为民防工程。芬兰的地下空间利用除了众多的市政设施外,就是发达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临近赫尔辛基市购物中心的地下游泳馆,其面积为10210平方米,完成年限1993年。1987年完成了精神病医院地下的游泳馆和健身中心。1993年完成的吉华斯柯拉运动中心,面积8000平米服务14000居民,内设体育馆,草皮和沙质球赛馆、体育舞蹈厅、摔角柔道厅、艺术体操厅和射击馆。为了保持库尼南小镇的低密度建筑和绿化的风貌,1988年建成为8000居民服务的7000平方米的球赛馆也建于地下,内设标准的手球厅、网球厅,并有观众看台以及淋浴间、换衣间、存衣间、办公室。里特列梯艺术中心每年吸引20万参观者,内设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2000平方米的画廊,以及有1000个座位的高质量音响效果的音乐厅。北欧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民防工程的结合是其一大特点。

巴黎的地下建设了83座地下车库,可容纳43000多辆车,弗约大街建设有欧洲最大的地下车库,地下四层,可停放3000辆车。大量建设停车场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停车场建于地下可节约大量土地。巴黎的地下空间利用为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宫殿,在无扩建用地,原有的古典建筑必须保持,无法实现扩建要求的情况下,设计者利用宫殿建筑包围的拿破伦广场下的地下空间容纳了全部扩建内容,为了解决采光和出入口布置,在广场正中和两侧设置了三个大小不等的锥形玻璃天窗,成功地对古典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巴黎的列·阿莱地区是旧城再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典范,把一个交通拥挤的食品交易和批发中心改造成一个多功能以绿地为主的公共活动广场,同时将商业、文娱、交通、体育等多种功能安排在广场的地下空间中,形成一个大型地下综合体。该综合体共四层,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苏联也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国家,其特点是地铁系统相当发达,莫斯科地铁系统是世界上客运量最高的城市,每年达26亿人次,以其建筑上和运营上的高质量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其车站建筑风格,每站都有其特色,各转乘站的建筑布置相当巧妙,在多达四条线路相汇处,乘客可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换乘的目的。此外俄罗斯的地下共同沟也相当发达,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只是截面较小(3M×2M),内部通风条件也较差。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动态

作者:佚名 人防动态来源:中国民防网 点击数:118 更新时间:2009-2-3

世界文明的快速发展将对人类未来的居住环境发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全球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均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提供更多的食品、能源和矿产资源以使生产可持续增长,而发展需要占用

大量的土地,地下空间的开发为此提供了机遇。在城市或者地方一级,地下设施的开发使用正在不断

增加以满足当今社会和改善环境日趋复杂的需求。例如:城市和农村均改善交通和运输、公共设施以

及商业活动,而世界上各个国家,均在加快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矿藏的步伐,都涉及到怎么更好地利

用地下空间的问题。本文简介了各国家地下工程发展的动态,聚焦于如何在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开发

利用地下空间,发挥有利于环境的潜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国外一些成功案例来看地下空间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一、世界最大地下城:蒙特利尔地下城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特利尔市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它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和世界最大河港

之一,全国工商业、金融、文化中心。工业主要有钢铁、车辆、造船、石油加工、飞机制造、电器、

纺织等。这里是大公司总部汇集地,设有银行、铁路、保险公司、国际民航组织等机构的总部。市内

交通发达,地铁车站尤为出色,冬季多使用雪橇。蒙特利尔位于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汇合处的最大

岛屿上,城市环山而建。蒙特利尔法语意为“皇家建在山上的城市”。市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大市

区包括周围的70多个大小城镇,面积2670多平方公里。

蒙特利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交通网络,与大量的复杂建筑物、商店相连,但完整而又健全的

地下安全系统及众多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原本繁杂的系统变得简单而又清晰。 实际上,10个地铁站

和这两条地铁线与30公里的地下通道,室内公共广场,大型商业中心相连接。地下之城实际上就是

另外一个蒙特利尔。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也就

是进入 到超过360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其中包括了占全部办公区域80%和相当于城市商业区总面积

35%的商业空间。

地下城的诞生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古老的蒙特利尔城的拥挤和公共广场以及公共空间的建立

导致了新的城市中心的出现,后来便出现了那时占北部地区主导地位的交通设施。那时的先锋车道是

加拿大国家铁路,它后来在 1912至1918年间为横越大陆的火车建立了一条位于皇家山脉之下的轨

道,从而使这原本属于自然 的地区有了飞速的变化。这条铁路结束于那个“洞”下面的一个小车站,

这个“洞”不仅是城市规划者的梦魇,到 了50年代,甚至也成为了地下城的一个菌体。清楚地意识

到买到更多的土地比立即铺设轨道更为迫切这样一个现实 以后,就有了跨越3个街区的9万平方米

的土地。这样加拿大国家铁路就能够在40年后组建了威力玛瑞地区。

这一切要感谢工业萧条时期发起的工作建立计划。1938年,工人们开始填充那个“洞”来建造中央

车站。车站 于1943年竣工投入使用。从1944年1950年,城市试图实施另一些地铁计划,但是没有

成功。这些计划广泛地受到了 国外经验和主城区两条地铁线路建造经验的影响,正好位于主干线下

面,并且有从便道入口进入到车站平台的通道。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城市主要商

业区开始形成。加拿大国家铁路选择了“洞”的位置作为新的总部的 地点,恰好在中央车站后面。

第一条地下人行通道。威力玛瑞地区1962年对商业开放。大型商业中心上面47层的十字塔,地下

的双层停车场和中央车站入口处的火车调度场都代表着规划者们不同寻常的设计。这个巨大的地产综

合体有着28.5万平方米建坪,与地上部分相同的地下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由于得到了快速的成功,

其他地区也很快模仿它建立了更大 规模的地区。因为车站所提供的便捷行人交通,威力玛瑞地区的

大型商业中心也成为了一个长久的成功。 这个第 一代的蒙特利尔地下城在1962年时连接着50万平

方米的建坪; 它通过两条途经道彻斯特的通道与威力玛瑞地区相连接。地下城已经 成为了一个多功

能的,即便在工作时间之外也十分活跃的地区。

在威力玛瑞地区开放前几个月,市政机构关于在商业区何处设置地铁通道的问题做出了决定。他

们认为地铁应建在东西方向和未经发展的 街道下面。这不仅代表着一个比城市主干线更好的更有潜

力的进一步的发展计划,选择这两条街道也同时意味着今 后五年里因为城市建设而对商业区交通的

扰乱将会被降低到最低限度。

1963年,蒙特利尔为1967年世界博览会位置做出的选择导致了地产业的兴旺和地铁建筑的增加,

同时也带给两 个先前计划车站-维克多利亚广场和保娜万特更好的前景。加入到股票交易大厦后,

山普林城堡 酒店,加拿大综合大厦和保那万特地区为地下城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提到地下城,就不能不提到蒙特利尔的地铁和它独一无二的特点。首先,地下铁路系统普遍位于地

下10到15英尺,周围布满岩石。这是一个把车站连接在底层地铁月台上面广阔的中层空间中的理想

位置。那些位于周边建筑物 地下一、二层的中层空间用来作为过道或者行人自由活动区域,它在地

铁旋转门管理的范围之外。穿越邻近建筑物 的地下层到达大厅,然后就可以进入车站。

1964年,建造车站的计划全部完成。作为处于提议中的地铁的管理者和由此目的所需土地的拥有者

的城市开始 以长期租约的形式出售多余的土地。这些无实体权利的保障在遵循公众投标提呈的前提

下,允许在地铁之上建造其 他建筑。1966年,地铁站主体迎接了第一批乘客。67年世界博览会之前,

10座建筑已和商业区车站直接相连。

1967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的几年对商业区的商业地产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几年,因此,对于地下城的扩

张来说也是困难的。蒙特利尔赢得举办闻名世界的国际盛事-1976年夏季奥运会这一事件才使投资者

的信心重新恢复。公众的介 入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拥有德斯艺术区和阿米斯区地铁站的计划中,

德斯亚丁斯综合大楼的建造取得了主要的成功,它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室内行人通道来实现的。有着宽

敞的被自然光照射的门廊的德斯亚丁斯综合大楼成为了商业区一个 真正的商业十字路口。20个在此

期间正在动工的新项目中间,有7个项目经过城市授权可以盖在地铁之上。同时, 由于地产发展商

想要把新建筑物与已经或者即将和地铁相连的建筑物连接在一起,一个新的趋势也出现了。

经历了1984年的减速发展,商业区的建造直到1992-93年的经济萧条才真正停止。尽管如此,对

于很久以来一 直想要追上不断增长的原动力发展的商业区的商业地产工业而言,这段日子正好是它

向郊区发展的时期,它也从这 种发展中获取了利益。 三个主要的多功能的项目几乎同步地在市中心

进行。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庞大的多功能综合建筑来看,它们的商业区与办公区的比率是20:80;

而这些新项目的相应比率是40:60。地下城已经由1984年12公里长的室内行人通道增加到了1989

年的22公里。

伴随着健康发展的城市经济,以及要构筑蒙特利尔最具声望的最高建筑物的步伐的迈进,过去十年

的开始实际 上和大型项目的兴建是同义的。更进一步来说,这些10万平方米办公建坪的综合体和次

要的商业成分都要与地下相 连接,并将有利位置用于出租。地下 城如今包含着30公里长的室内行

人通道,它也是世界上同类通道中最长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多功能城市中心区的概念被提出,

但地下通道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2000年建设了更多的地下通道,尤其是使通道之间建立联系,形

成了一个由步行通道联系起来的庞大的系统,这些建筑属于不同的业主,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商业、

贸易、娱乐及公共的地面和地下设施。

1992年开始,蒙特利尔政府专门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可操作细则保证地下通道安全。从法律上规定,

只要是在地铁上边居住的房屋业主,必须考虑有直接通到地铁里的地下通道,建设所需费用同政府共

同负担。

另外,由于行人在地下时很容易迷失方向,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处位置,尤其是一些外地或外国的游

客。所以,蒙特利尔地下城有一套完整的综合信息指示系统,使人们能够更方便的辨别方向,找到自

己的目的地。

二、日本地下空间的所有权和行政管理立法

在日本议会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进行专门的立法,按《日本民法典》原来规定,“土地所有权除法令

有限制外,于其行使有利益的范围内,及于土地之上下”。但日本2001年通过的新的法规规定,土

地所有者仅拥有地表50米以下深度的空间,其余空间为国家所有。日本关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的考

虑不仅仅考虑到土地的高成本和地下空间的地役权(在他人土地上的通行权),而且由于行政延宕而

引起的个人地役权重大的变化之下关于地基的深度问题,在某些松软土壤上,建高层建筑往往要打非

常深的地基,而地下室往往作为地基使用,日本的新规定将影响到建筑的高度。

三、国际隧道协会关于未来地下空间规划指南

为了实现有效地规划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国际隧道协会就地下空间规划发表了政策声明,说一旦实

行地下空间开挖,就永远无法恢复地下空间,地表下面的以及邻近地层下面的原貌,地下空间规划应

纳入整个土地使用的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提出地下空间使用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定义地理情

况,确定优先使用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

焦点房地产网 house.focus.cn 2007年03月07日15:04

从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从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地下街)再到地下城(与地下快速轨道 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系统),地下建筑在旧城的改造再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地下市政设施也从地下供、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共同沟)。与旧城改造及历史文化建筑扩建相随,在北美,西欧及日本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地下公共建筑:有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大型实验室等地下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质量,防灾措施以及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从专项规划入手,逐步形成系统的规划。其中以地铁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最为突出。一些地下空间利用较早和较为充分的国家,如北

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日本、加拿大等,正从城市中某个区域的综合规划走向整个城市和某些系统的综合规划。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了解其特色和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

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1973年之后,由于火灾,日本一度对地下街建设规定了若干限制措施,使得新开发的城市地下街数量有所减少,但单个地下街规模却越来越大,设计质量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在立法、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健全的地下街开发利用体系。日本地下街的形态分为街道型、广场型和复合型,其规模也依面积大小及商店数目不同分为小型(〈3000平方米,商店少于50个〉,中型(3000─10000平方米,商店50─100个),大型()10000平方米,商店100个以上)。据统计,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中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日本的地下共同沟在世界上是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1981年末,日本全国共同沟总长156.6公里,按规划,到21世纪初,达到526公里,日本近年来在新建地区如横滨的港湾21世纪地区及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如名古屋大曾根地区、札幌的城市中心区都规划并实施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本比较重视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步行道在空气质量、照明乃至建筑小品的设计上均达到了地面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地下高速道路、停车场、共同沟、排洪与蓄水的地下河川、地下热电站、蓄水的融雪槽和防灾设施等市政设施方面,日本充分发挥了地下空间的作用。

(2)北美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虽然国土辽阔,但因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矛盾仍十分尖锐。美国纽约市地铁在世界上运营线路最长(443公里),车站数量最多(504个),每天接待510万人次,每年接近20亿人次。纽约中心商业区有五分之四的上班族都采用公共交通。这是因为纽约地铁突出了经济方便和高效率等特点。纽约市大部分地铁站比较朴素,站内一般只铺水泥地面,很少有建筑以外的装饰,论地铁的便利,北京远赶不上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地区,常住人口10万人,

但白天进入该地区人口近300万人,多数是乘地铁到达的。四通八达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步行道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缩短了地铁与公共汽车的换乘距离,同时把地铁车站与大型公共活动中心从地下道连接起来。

典型的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统,在10个街区范围内,将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地下连接起来。南方城市达拉斯,建设了一个有步行道29条的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的地下步行道系统,将市内主要公共建筑和活动中心在地下连接起来,休斯敦市地下步行道系统也有相当规模,全长4.5千米,连接了350座大型建筑物。

除此之外,美国地下建筑单体设计在学校、图书馆、办公、实验中心、工业建筑中也成效显著。一方面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又合理解决了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并为地面创造了开敞空间。

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南部商业中心的地下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执安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处的地下、半地下图书馆,较好地解决了与原馆的联系和保存了校园的原有面貌。

旧金山市中心叶巴布固那地区的莫斯康尼地下会议展览中心的地面上,保留了城市仅存的开敞空间,建设了一座公园。美国纽约市的大型供水系统,完全布置在地下岩层中,石方量130万立方米,混凝土54万立方米。除一条长22公里,直径7.5米的输水隧道外,还有几组控制和分配用的大型地下洞室,每一级都是一项空间布置上复杂的大型岩石工程。

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市,也有很发达的地下步行道系统,以其庞大的规模,方便的交通,综合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享有盛名,保证了那里在漫长的严冬气候下各种商业、文化及其它事务交流活动的进行。多伦多地下步行道系统在70年代已有4个街区宽,9个街区长,在地下连接了20座停车库、很多旅馆、电影院、购物中心和1000家左右各类商店,此外,还连接着市政厅、联邦火车站、证券交易所、5个地铁车站和30座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这个系统中布置了几处花园和喷泉,共有100多个地面出入口。

北美几个城市的地下步行道系统说明,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可以改善交通、节省用地、改善环境、保证了恶劣气候下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为城市防灾提供了条件,它们的经验是要有完善的规划、设计要先进、管理要严格,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安全和防灾,系统越大,问题越突出,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通道应有足够数量的出入口和足够的宽度,避免转折过多,应设明显的导向标志。

(3)北欧和西欧

北欧地质条件良好,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地区,特别是在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方面。负担瑞典南部地区供水的大型系统全部在地下,埋深30--90米,隧道长80公里,靠重力自流。芬兰赫尔辛基的大型供水系统,隧道长120公里,过滤等处理设施全在地下。挪威的大型地下供水系统,其水源也实现地下化,在岩层中建造大型贮水库,既节省土地又减少水的蒸发损失。瑞典的大型地下排水系统,不伦在数量上还是处理率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瑞典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在地下,仅斯德哥尔摩市就有大型排水隧道200公里。拥有大型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率为100%。

在其它一些中、小城市,也都有地下污水处理厂,不但保护了城市水源,还使波罗的海免遭污染。瑞典是首先试验用管道清运垃圾的国家,在60年代初就开始研制空气吹送系统。1983年在一个有1700户居民的小区内建造一套空气吹送的管道清运垃圾系统,预计可以使用60年。由于与回收和处理系统配套建设,3--4年就可回收投资。瑞典斯德哥尔摩地区有120公里长的地下大型供热隧道,很多地区实现集中供热,并正在试验地下贮热库,为利用工业余热和太阳能节约能源创造有利条件。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地下有共同沟30公里长,建在岩石中,直径8米,战时可作为民防工程。芬兰的地下空间利用除了众多的市政设施外,就是发达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临近赫尔辛基市购物中心的地下游泳馆,其面积为10210平方米,完成年限1993年。1987年完成了精神病医院地下的游泳馆和健身中心。1993年完成的吉华斯柯拉运动中心,面积8000平米服务14000居民,内设体育馆,草皮和沙质球赛馆、体育舞蹈厅、摔角柔道厅、艺术体操厅和射击馆。为了保持库尼南小镇的低密度建筑和绿化的风貌,1988年建成为8000居民服务的7000平方米的球赛馆也建于地下,内设标准的手球厅、网球厅,并有观众看台以及淋浴间、换衣间、存衣间、办公室。里特列梯艺术中心每年吸引20万参观者,内设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2000平方米的画廊,以及有1000个座位的高质量音响效果的音乐厅。北欧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民防工程的结合是其一大特点。

巴黎的地下建设了83座地下车库,可容纳43000多辆车,弗约大街建设有欧洲最大的地下车库,地下四层,可停放3000辆车。大量建设停车场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停车场建于地下可节约大量土地。巴黎的地下空间利用为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宫殿,在无扩建用地,原有的古典建筑必须保持,无法实现扩建要求的情况下,设计者利用宫殿建筑包围的拿破伦广场下的地下空间容纳了全部扩建内容,为了解决采光和出入口布置,在广场正中和两侧设置了三个大小不等的锥形玻璃天窗,成功地对古典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巴黎的列·阿莱地区是旧城再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典范,把一个交通拥挤的食品交易和批发中心改造成一个多功能以绿地为主的公共活动广场,同时将商业、文娱、交通、体育等多种功能安排在广场的地下空间中,形成一个大型地下综合体。该综合体共四层,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苏联也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国家,其特点是地铁系统相当发达,莫斯科地铁系统是世界上客运量最高的城市,每年达26亿人次,以其建筑上和运营上的高质量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其车站建筑风格,每站都有其特色,各转乘站的建筑布置相当巧妙,在多达四条线路相汇处,乘客可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换乘的目的。此外俄罗斯的地下共同沟也相当发达,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只是截面较小(3M×2M),内部通风条件也较差。


相关内容

  •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818年Marc Isambard Brunel获得隧道盾构法施工的专利,并在1825年到1843年间首次使用盾构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条河底隧道,初步证明盾构法隧道施工的价值.1830年由劳德考克让施(Lord Cochrance)发明了施加压缩空气防止涌 ...

  • 水资源平衡模型综述
  • 水资源系统模拟研究综述 水资源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系统中的不同方面构成了各种水资源相关的研究分支.而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结合日趋紧密,从而在水资源时空分布.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产生了众多矛盾,而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流域或区域基础之上,甚至必须考虑和相关流域或区 ...

  • 地下水数值模拟报告
  •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 课程名称:地下水数值模拟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B. 硕士 日期: 2014 年12月31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 ...

  • 大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及前景分析_以广州市为例
  • 总第146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 09-0032-05 城市问题2007年第9期 大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及前景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 罗 浩 钟国平 丁 滴 [摘 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现实态势下, 大城市对地下空间存在多方面的需求.首先, 地下空间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安全意义. ...

  •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讲稿)
  •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 研究和发展 郭陕云(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 1.前言 隧道及地下工程以开辟利用地下通道和地下空间为目的,因其具有安全可靠.经济便利.环保节土的优势,所以引得人们高度关注并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由此可以说,加强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国家基本建设服务是具 ...

  • 地统计学的应用
  • 地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环境科学专业 摘 要 介绍了地统计学在土壤环境.水环境等环境科学领域应用的一些成果.这些成果表明,地统计学方法是污染物空间分布状况精确估值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就地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 环境科学 克立格法 地统计学又称空间 ...

  • '第九部份:[郭达志教授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笫一篇:千米竖井激光指向仪 "千米竖井激光指向仪"是国家科委通过原煤炭工业部于1985年10月向中国矿业大学(原中国矿业学院)下达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研究组在对国内外相关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近二年的努力于1987年8月设计.研制出了样机 ...

  • 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 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拔地而起,大厦密集,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但是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这给人们居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转向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 ...

  • 油藏描述发展
  •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 摘要: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60-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试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