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

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况。

其共识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种处境不利条件下,包括心理发展在内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

(二)多向视角分析

2000-2006年期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从描述性分析转向解释性分析与对策性研究。

侧重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研究结论多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

其共识是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减轻儿童在留守期间承受的压力。

(三)多元整合分析

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其共识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人、因时各有不同。

在情绪和行为上,有一些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说,这种问题并非十分显著。

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其表现复杂、多样、个体性强,儿童有无问题是因他所在的家庭情况而异的。监护人不管是祖父辈、父母还

是其他身份者,只要他有爱心,有文化,懂教育,善疏导,就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反之,即使监护人是亲生父母,也可能会造就出问题儿童。

本质上,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由父母外出务工直接所致。

二、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

躯体化问题;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二)自我意识问题

自尊较低,较重的自卑感;自我评价较低;盲目反抗、怨恨父母。

(三)情绪与社会支持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幸福感低。

(四)社会行为问题

违法、违纪;社交焦虑;放任、自暴自弃;受欺负;攻击、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五)人格品质问题

内向、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

(六)学业与校纪问题

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辍学、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

(七)家庭与生活能力问题

与父母疏远;父母榜样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亲情缺失——丧失心理安全

亲情主要形式就是依恋,而依恋是儿童早期与父母互动而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父母能够对他们的需要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则能够有利于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使得他们将这种良好的人际互动泛化到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变得对他人更加信任。反之,如果父母不能对他们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反而加之以虐待、忽视或遗弃等行为,则会使他们更可能建立起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如回避型依恋、抗拒型依恋、或矛盾型依恋。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多属焦虑型依恋,缺乏基本的心理安全感。

(二)保教缺位——丧失成长榜样

家庭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父母是最好的成长榜样。亲自分离意味着成长榜样的缺失,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往往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与基本榜样效能。于是,大多数儿童处在放任状态。

由于缺乏成人的有效监控,儿童成长过程必然出现严重分化。一部分养成不良习惯,甚至染上陋习。

(三)资源缺乏——丧失社会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多属贫困家庭,多早体验生活的艰辛,导致儿童心理脆弱、麻木或反过来,敏感、悲观。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经济保障与心理保健结合

留守儿童多为经济贫困儿童。贫困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佳,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生理健康问题不可分割,特别是营养平衡、良好卫生与生活习惯养成 必须先行。

(二)社会支持与心理保健结合

留守儿童多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社会资源贫乏导致儿童丧失自信与理想。因而,政府关心与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三)学习辅导与心理保健结合

因文化水平的局限,祖辈只能填补感情的空位,但是不能进行学业辅导。 留守儿童缺乏家长指导与监督,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对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走上人生歧途。

(四)家长指导(代理家长培训)与儿童辅导结合

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社会支持模式,并且逐步制度化。

附录1:小学“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职责制度

1.按照“自愿、奉献、就近”原则,做结对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能对结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亲情温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作好相关记录,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提供依据。

3.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

4.经常性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对不良现象进行纠正。

5.定期和不定期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交流,汇报学生表现情况。

6.定期和不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反映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以争取父母更多的关爱,并与现监护人一起共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措施等等。

7.关心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搞好学生行为教育和巩固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复合性,需要亲子双方同步接受辅导,才能获得持久的教育效果。

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基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比较有效且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依恋关系辅导。

当然,如果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个别辅导和行为矫正。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开放、协调的关系,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心理健康的助人过程。

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小组,通过协商、讨论、沟通、训练与引导,同步解决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优势是:辅导效率高;心理安全感高;团体成员相互支持;共同的经验分享,使问题去个性化。

1.短程游戏辅导

三个阶段:

准备: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成员选择、引导投入、签订公约。

过程:导入活动、实施辅导、结束活动

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

团体的规模:

通常有一位或两位咨询员主持,或称为团体指导者,多个来访者参加,或称为团体成员。

团体的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10人。

通过几次或是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及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成员相互认识,熟悉名字等个人基本信息。可使用游戏如小记者、棒打薄情郎、说字成组、春夏秋冬、大风吹等

第二阶段:团体凝聚力形成阶段,主要培养团体的信任感、安全感及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使用游戏如同舟共济、信任之旅、瞎子背瘸子、蜈蚣翻身、穿越沼泽地等。

第三阶段:人际交往训练。训练人际交往技巧,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法则等。可使用游戏如优点轰炸、天使与魔鬼等

第四阶段:自我意识整合,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自己。可使用游戏如照镜子、快乐动物园、我的自画像等

第四阶段:探索自己在家庭关系、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如家庭雕塑、情绪ABC等

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策略:

阶成员对团体还不太了解,持观望态度;有防卫心理,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向团体成员阐明团体的目的;订立团体言也总是倾向说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规范;鼓励成员表达内心的感受,营造

宽松、和谐、温馨的团体气氛。 团体氛围和团体行为 领导者行为 或套话,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段 感受。

成员的防卫心理有所降低,协助行为在学生面前适度的率先自我表露,主动过开始增加,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顾展示对他们的坦白和信任,推动团体成渡虑,自我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在讨论员之间尽快建立起信任感;及时妥善的阶过程中个别成员存在嘲讽或攻击他人处理冲突情境;注意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段 的行为,团体间的友好气氛和信任感极性;给相对沉默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

仍有待增强。

发会和鼓励。 尊重团体的自然发展,对个别成员的情成员自我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团体互绪行为,了解原因后及时处理;鼓励成展 动有所增强,消极行为进一步减少;员在团体中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阶成员间信任感增强;愿意进一步交流。 验,给予当事人支持和理解,避免他们段 自我暴露后给自己带来压力。 成团体气氛比较融洽,凝聚力和信任感

已达到一定程度。成员在讨论时能够熟 帮助成员在团体过程中改变不正确的认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自我认识阶知方式、学习各种社交、发现问题、解加深,社会技能在团体中得到学习和段 决问题等,促进成员社会适应性的提高。 演练。

结成员对即将结束的团体活动表现出不对团体总结、展望;和成员一起彼此给束 舍情绪;彼此间相互祝福,团体气氛予并接受反馈,协助成员整理和回顾在阶和谐融洽。 团体中的收获,鼓励成员,树立信心。 段

领导者团体辅导技术: 引导团体活动朝向团体目标方向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课

主要形式:

角色扮演、集体讨论、集体游戏;

自由联想

组队辩论、趣味抢答

主旨演讲

手工制作、艺术欣赏

拓展训练。

心理拓展训练

心理拓展训练主要以户外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强调用参与、合作、信任、挑战、高峰体验来提高参与者的心理认知水平。注重让学生在愉快、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并通过亲身体验挑战困境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坚韧等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大多数心理拓展项目是通过小组及团体合作的形式克服一定的困难,突破一定的心理障碍,最终完成练习,从而获得成功的高峰体验,达到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效果。

(二)依恋关系辅导

依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内部工作模型,在留守儿童的适应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它给留守儿童的干预指出了一个合适的方向。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留守儿童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

认知以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内部工作模型

儿童在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自我和外界的心理表征,在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就会用这种之前建立起来的表征来处理当前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之前建立起来的表征会影响到个体之后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这种内化了的心理表征就是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

1.母子疗法(Infant-parent psychotherapy,IPP)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的依恋类型,可以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不良内部工作模型,从而改善其与他人的人际互动,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

母子疗法的特点在于让父母与儿童一起接受干预,通过改变父母自身存在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来改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人际互动,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良性的内部工作模型。

附录2:案例

12个月大的时候,咨询师帮助母亲认识、表达以及解决自己童年时的痛苦经历,将她们过去的经历与当前对孩子的感受和反应联系起来,包括是否有不当的抚养方式。在孩子24个月的时候表现出更好的母婴关系,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共鸣,儿童的适应能力也更好。

2岁或2岁以下遭受过虐待的留守儿童的研究中,结果表明,通过改善母亲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助于在母婴之间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

2.认知-行为游戏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play therapy,CBPT) 这种方法基于认知-行为辅导的原理,通过致力于改变留守儿童原有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不同的是,它减少了辅导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以游戏的方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程序和过程,在游戏的环节中改变儿童的不良内部工作模型,是一种更加注重操作的干预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用木偶或者动物来代表儿童自己,通过一定情境的设计,开展认知辅导过程。通过这样一种角色扮演方法,可以改善儿童的不良信念,引导儿童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

考虑到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生理、心理和发展问题,用此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干预,将可能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3.故事疗法

故事疗法主要目的是纠正儿童的不良内部工作模型。

基本程序是:咨询师先给儿童呈现一些故事情境(如某个儿童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或者是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给出这些故事情境后,咨询师就开始引导儿童,让其自己完成这个故事。在他们讲完故事之后,咨询师需要强调一下故事中隐含的期待是什么,然后让儿童对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测(如同伴会接受还是拒

绝他,老师是否会给他提供帮助等),儿童被鼓励大胆对他们的预测和结果的原因进行说明。

给儿童提供有差异但却真实的故事,并且让他们去完成这个故事,能够修正不良的内部工作模型。通过这样一些有组织的讲述活动使故事情境中隐含的期待变得更为明显,以便使儿童更好地对期待进行识别与回应。在此过程中,儿童识别期待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迁移到对自身期待的识别能力的提升。

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局面将会随之改变。相应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式也需要改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如是,一些先进的辅导方法也会逐步引进。但是,团体辅导与依恋辅导将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基本方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

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况。

其共识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种处境不利条件下,包括心理发展在内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

(二)多向视角分析

2000-2006年期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从描述性分析转向解释性分析与对策性研究。

侧重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研究结论多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

其共识是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减轻儿童在留守期间承受的压力。

(三)多元整合分析

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其共识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人、因时各有不同。

在情绪和行为上,有一些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说,这种问题并非十分显著。

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其表现复杂、多样、个体性强,儿童有无问题是因他所在的家庭情况而异的。监护人不管是祖父辈、父母还

是其他身份者,只要他有爱心,有文化,懂教育,善疏导,就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反之,即使监护人是亲生父母,也可能会造就出问题儿童。

本质上,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由父母外出务工直接所致。

二、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

躯体化问题;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二)自我意识问题

自尊较低,较重的自卑感;自我评价较低;盲目反抗、怨恨父母。

(三)情绪与社会支持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幸福感低。

(四)社会行为问题

违法、违纪;社交焦虑;放任、自暴自弃;受欺负;攻击、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五)人格品质问题

内向、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

(六)学业与校纪问题

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辍学、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

(七)家庭与生活能力问题

与父母疏远;父母榜样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亲情缺失——丧失心理安全

亲情主要形式就是依恋,而依恋是儿童早期与父母互动而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父母能够对他们的需要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则能够有利于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使得他们将这种良好的人际互动泛化到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变得对他人更加信任。反之,如果父母不能对他们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反而加之以虐待、忽视或遗弃等行为,则会使他们更可能建立起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如回避型依恋、抗拒型依恋、或矛盾型依恋。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多属焦虑型依恋,缺乏基本的心理安全感。

(二)保教缺位——丧失成长榜样

家庭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父母是最好的成长榜样。亲自分离意味着成长榜样的缺失,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往往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与基本榜样效能。于是,大多数儿童处在放任状态。

由于缺乏成人的有效监控,儿童成长过程必然出现严重分化。一部分养成不良习惯,甚至染上陋习。

(三)资源缺乏——丧失社会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多属贫困家庭,多早体验生活的艰辛,导致儿童心理脆弱、麻木或反过来,敏感、悲观。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经济保障与心理保健结合

留守儿童多为经济贫困儿童。贫困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佳,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生理健康问题不可分割,特别是营养平衡、良好卫生与生活习惯养成 必须先行。

(二)社会支持与心理保健结合

留守儿童多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社会资源贫乏导致儿童丧失自信与理想。因而,政府关心与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三)学习辅导与心理保健结合

因文化水平的局限,祖辈只能填补感情的空位,但是不能进行学业辅导。 留守儿童缺乏家长指导与监督,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对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走上人生歧途。

(四)家长指导(代理家长培训)与儿童辅导结合

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社会支持模式,并且逐步制度化。

附录1:小学“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职责制度

1.按照“自愿、奉献、就近”原则,做结对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能对结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亲情温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作好相关记录,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提供依据。

3.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

4.经常性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对不良现象进行纠正。

5.定期和不定期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交流,汇报学生表现情况。

6.定期和不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反映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以争取父母更多的关爱,并与现监护人一起共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措施等等。

7.关心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搞好学生行为教育和巩固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复合性,需要亲子双方同步接受辅导,才能获得持久的教育效果。

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基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比较有效且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依恋关系辅导。

当然,如果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个别辅导和行为矫正。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开放、协调的关系,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心理健康的助人过程。

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小组,通过协商、讨论、沟通、训练与引导,同步解决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优势是:辅导效率高;心理安全感高;团体成员相互支持;共同的经验分享,使问题去个性化。

1.短程游戏辅导

三个阶段:

准备: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成员选择、引导投入、签订公约。

过程:导入活动、实施辅导、结束活动

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

团体的规模:

通常有一位或两位咨询员主持,或称为团体指导者,多个来访者参加,或称为团体成员。

团体的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10人。

通过几次或是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及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成员相互认识,熟悉名字等个人基本信息。可使用游戏如小记者、棒打薄情郎、说字成组、春夏秋冬、大风吹等

第二阶段:团体凝聚力形成阶段,主要培养团体的信任感、安全感及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使用游戏如同舟共济、信任之旅、瞎子背瘸子、蜈蚣翻身、穿越沼泽地等。

第三阶段:人际交往训练。训练人际交往技巧,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法则等。可使用游戏如优点轰炸、天使与魔鬼等

第四阶段:自我意识整合,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自己。可使用游戏如照镜子、快乐动物园、我的自画像等

第四阶段:探索自己在家庭关系、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如家庭雕塑、情绪ABC等

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策略:

阶成员对团体还不太了解,持观望态度;有防卫心理,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向团体成员阐明团体的目的;订立团体言也总是倾向说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规范;鼓励成员表达内心的感受,营造

宽松、和谐、温馨的团体气氛。 团体氛围和团体行为 领导者行为 或套话,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段 感受。

成员的防卫心理有所降低,协助行为在学生面前适度的率先自我表露,主动过开始增加,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顾展示对他们的坦白和信任,推动团体成渡虑,自我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在讨论员之间尽快建立起信任感;及时妥善的阶过程中个别成员存在嘲讽或攻击他人处理冲突情境;注意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段 的行为,团体间的友好气氛和信任感极性;给相对沉默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

仍有待增强。

发会和鼓励。 尊重团体的自然发展,对个别成员的情成员自我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团体互绪行为,了解原因后及时处理;鼓励成展 动有所增强,消极行为进一步减少;员在团体中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阶成员间信任感增强;愿意进一步交流。 验,给予当事人支持和理解,避免他们段 自我暴露后给自己带来压力。 成团体气氛比较融洽,凝聚力和信任感

已达到一定程度。成员在讨论时能够熟 帮助成员在团体过程中改变不正确的认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自我认识阶知方式、学习各种社交、发现问题、解加深,社会技能在团体中得到学习和段 决问题等,促进成员社会适应性的提高。 演练。

结成员对即将结束的团体活动表现出不对团体总结、展望;和成员一起彼此给束 舍情绪;彼此间相互祝福,团体气氛予并接受反馈,协助成员整理和回顾在阶和谐融洽。 团体中的收获,鼓励成员,树立信心。 段

领导者团体辅导技术: 引导团体活动朝向团体目标方向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课

主要形式:

角色扮演、集体讨论、集体游戏;

自由联想

组队辩论、趣味抢答

主旨演讲

手工制作、艺术欣赏

拓展训练。

心理拓展训练

心理拓展训练主要以户外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强调用参与、合作、信任、挑战、高峰体验来提高参与者的心理认知水平。注重让学生在愉快、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并通过亲身体验挑战困境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坚韧等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大多数心理拓展项目是通过小组及团体合作的形式克服一定的困难,突破一定的心理障碍,最终完成练习,从而获得成功的高峰体验,达到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效果。

(二)依恋关系辅导

依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内部工作模型,在留守儿童的适应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它给留守儿童的干预指出了一个合适的方向。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留守儿童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

认知以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内部工作模型

儿童在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自我和外界的心理表征,在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就会用这种之前建立起来的表征来处理当前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之前建立起来的表征会影响到个体之后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这种内化了的心理表征就是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

1.母子疗法(Infant-parent psychotherapy,IPP)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的依恋类型,可以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不良内部工作模型,从而改善其与他人的人际互动,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

母子疗法的特点在于让父母与儿童一起接受干预,通过改变父母自身存在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来改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人际互动,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良性的内部工作模型。

附录2:案例

12个月大的时候,咨询师帮助母亲认识、表达以及解决自己童年时的痛苦经历,将她们过去的经历与当前对孩子的感受和反应联系起来,包括是否有不当的抚养方式。在孩子24个月的时候表现出更好的母婴关系,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共鸣,儿童的适应能力也更好。

2岁或2岁以下遭受过虐待的留守儿童的研究中,结果表明,通过改善母亲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助于在母婴之间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

2.认知-行为游戏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play therapy,CBPT) 这种方法基于认知-行为辅导的原理,通过致力于改变留守儿童原有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不同的是,它减少了辅导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以游戏的方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程序和过程,在游戏的环节中改变儿童的不良内部工作模型,是一种更加注重操作的干预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用木偶或者动物来代表儿童自己,通过一定情境的设计,开展认知辅导过程。通过这样一种角色扮演方法,可以改善儿童的不良信念,引导儿童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

考虑到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生理、心理和发展问题,用此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干预,将可能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3.故事疗法

故事疗法主要目的是纠正儿童的不良内部工作模型。

基本程序是:咨询师先给儿童呈现一些故事情境(如某个儿童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或者是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给出这些故事情境后,咨询师就开始引导儿童,让其自己完成这个故事。在他们讲完故事之后,咨询师需要强调一下故事中隐含的期待是什么,然后让儿童对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测(如同伴会接受还是拒

绝他,老师是否会给他提供帮助等),儿童被鼓励大胆对他们的预测和结果的原因进行说明。

给儿童提供有差异但却真实的故事,并且让他们去完成这个故事,能够修正不良的内部工作模型。通过这样一些有组织的讲述活动使故事情境中隐含的期待变得更为明显,以便使儿童更好地对期待进行识别与回应。在此过程中,儿童识别期待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迁移到对自身期待的识别能力的提升。

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局面将会随之改变。相应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式也需要改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如是,一些先进的辅导方法也会逐步引进。但是,团体辅导与依恋辅导将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基本方法。


相关内容

  •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感念亲恩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感念亲恩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和谐秋风扑面来,洒向人间都是爱.2014年12月4日下午,龙城第三小学组织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大电教室进行以"寻找身边小幸福--关爱留守儿童.感念亲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座由龙城第三小学心理咨询室的知心姐姐邱娟红老师主持,龙城第 ...

  •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主持词
  •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好!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加强留守儿童工作, 我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加强留守儿童工作, 是促进 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我们学校的* 家庭和谐.维 ...

  • 金盆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简报
  • 巫山县金盆小学创先争优活动 简 报 第三期 巫山县金盆小学 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和谐秋风扑面来,洒向人间都是爱.12月14日金盆小学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本校有108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饶毅老师主持. 首先由大队辅导员李苏娅老 ...

  • 关爱留守儿童座谈会
  • 思南县唐乔初级中学 第10期 2016年3月22日 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和谐春风扑面来,洒向人间都是爱.3月22日唐乔初级中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会议室召开.全校140多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学校陈君学副校长主持. 首先由心理辅导员彭永强老师进行讲座.本次会议"关爱 ...

  • 留守学生帮扶措施
  • 达川区大堰乡中心学校 留守学生帮扶工作措施 1.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寻找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行留守学生"关爱工程",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

  •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 杨斜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特制订杨斜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我市教育民生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 ...

  • 教育系统工会工作心得交流稿
  • 当今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给当今的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不断发生变化.生活中各项指标的科学整合和有机统一成为了人们对高质完美生活的追求.这就使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彼此间在一定的方面和特定的条件下关系密切化,内涵统一化,形式一体化.这就要求 ...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简案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公益讲座 活动主题: 微笑相聚 沟通你我 计划开展活动 : 分组:我想有个家 (10分钟) 相识:滚雪球 (10分钟) 合作:千千结 (15分钟) 风雨同舟 (15分钟) 了解:寻人启事(20-30分钟) 分别:临别赠言(15分钟) 需做准备: 报纸5-6张,音乐CD 活动程续简介: ...

  • 留守儿童总结08
  • 柘山镇2010--2011学年度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11.1 我镇确立了<全面启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程>研究课题,着手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调查→分析→施教→调查"的研究方法,探索出了"一一四二一"育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