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其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

理论: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历史问题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

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新城市主义特点 1、 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 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 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 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 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 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 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 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 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 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

“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

2.3 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

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

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100多年后的新世纪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 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redevelopment),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指新城建设。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3.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因为“多样性可以增加其稳定性”。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多样性原则在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人的多样性。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一种解决社会阶层隔离与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样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二是功能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三是物质环境的多样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4 启示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大。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之急。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欧美各国有关城市发展的经验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但其“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显然不能为我所取。这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不仅重视城市生活与生态品质的提高,而且要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发展。而“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它表达的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和大规模郊区开发背景下的产物,但它对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将不无启示。

新城市主义模式提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包括哪些内容(9分)

答: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 间所界定,并由地方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2)最优规模——由 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 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 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新城市主义能否完全解决现代的城市问题

答案是否定的。纵观19世纪以来的各种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大部分是在解决了一种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更有甚者,只是一种规划理想的乌托邦。新城市主义确实是新,而且是集众家之所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它并没有真正解决诸如“郊区蔓延”或者“平等社区”的问题,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开发还大多是在郊区进行,这一点与它的最初想法是相悖的。新城市主义造就了新的“富人区”,也并没有实现“平等社区”的想法。 但是不可

否认的是,新城市主义为现代某些无可救药的城市打了一剂强心针,至少能够延缓它的死亡。

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其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

理论: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历史问题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

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新城市主义特点 1、 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 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 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 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 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 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 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 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 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 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

“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

2.3 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

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

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100多年后的新世纪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 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redevelopment),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指新城建设。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3.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因为“多样性可以增加其稳定性”。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多样性原则在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人的多样性。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一种解决社会阶层隔离与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样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二是功能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三是物质环境的多样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4 启示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大。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之急。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欧美各国有关城市发展的经验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但其“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显然不能为我所取。这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不仅重视城市生活与生态品质的提高,而且要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发展。而“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它表达的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和大规模郊区开发背景下的产物,但它对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将不无启示。

新城市主义模式提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包括哪些内容(9分)

答: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 间所界定,并由地方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2)最优规模——由 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 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 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新城市主义能否完全解决现代的城市问题

答案是否定的。纵观19世纪以来的各种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大部分是在解决了一种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更有甚者,只是一种规划理想的乌托邦。新城市主义确实是新,而且是集众家之所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它并没有真正解决诸如“郊区蔓延”或者“平等社区”的问题,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开发还大多是在郊区进行,这一点与它的最初想法是相悖的。新城市主义造就了新的“富人区”,也并没有实现“平等社区”的想法。 但是不可

否认的是,新城市主义为现代某些无可救药的城市打了一剂强心针,至少能够延缓它的死亡。


相关内容

  •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 ...

  • 新都市主义
  •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 ...

  •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 作者:武廷海 城市规划 201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TU984: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329(2013)11-0009-11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席卷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镇化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与发达 ...

  • 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 学科发展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柴彦威1 赵莹1 刘云刚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受哲学思潮.相邻学科.技 ...

  • 俞孔坚--生态都市主义
  •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urban ...

  • 新都市主义来到中国
  • ●特别关注 进我们生活的过程中,难免莫 衷一是,有人说是继炒"汤耗 子(TownHouse)"后的又一轮概念炒作.但无论怎样,我们仍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实践当 中看到这一新型住宅形态的生命力,只要有存在,我们就应"关注". 艾/诗泓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城 ...

  •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城市景观建设
  • 作者:吕明伟赵鑫 中国园林 2004年04期 1 从"现代"到"后现代"发展的跃迁 1.1 现代主义的发展特点 "现代"同工业社会中的机械化过程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提及的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

  •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 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 几个重要转变是: 第一.城 ...

  • 再谈紧凑城市理论
  • 再谈紧凑城市理论 关键词:紧凑城市 集中主义 分散主义 城市化 土地利用 聚集经济 纵观进入近代以后的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一直是在"集中"与"分散"两大思潮的争论中不断前行. 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马塔的"带型城市&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