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33)

作者:解玺璋

担任币制局总裁

梁启超是进步党的灵魂,精神上的领袖,而进步党又是袁世凯在政治上关系最密切的盟友,尤其是所谓“人才内阁”的组成,国务总理虽是熊希龄,但社会舆论都以梁启超为真正掌舵之人,“以为指挥当日政府者为先生一人”。所以,国民党被解散,议员资格被取消,乃至最后国会被解散,“全国舆论颇多归罪先生者”。(《梁启超年谱长编》,672页)进步党党员、众议院议员刘伟就在袁世凯发布解散国民党之命令的第三天,致信梁启超,指责他对国会的存亡负有责任:

先生以党魁入佐国务,以救亡为大政方针,不审为名乎为实乎?为名则全国生命财产岂堪再试,为实则自公等入阁,何为以破坏国会为初哉首基之政策耶?共和国不可无国会,夫人而知之矣。共和国之无国会,自中华民国始,中华民国无国会,自十一月四日始。四号之事孰实为之,命令出自总统,副署出自总理,形式所在,责有攸归,宜若与司法总长进步党理事之任公先生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道路之人,爱国之士,不问形式而苛求底蕴,不信谣诼而好察迩言,穷源探本,人有恒情,图穷而匕首自见,事久而黑幕益张,虽有知者无如之何,众口铄金,窃为高明危之。(同上,673页)

这其实是一种不能深知梁启超的意见。7月12日,李烈钧起兵讨袁后,7月23日,北洋军警包围了北京公余俱乐部,逮捕了国民党议员冯自由等十余人,引起国民党议员的大恐慌,纷纷离京南下,其中不乏参议院议长张继这样的领袖级人物。他们看到议会已不能保持其作为立法机关的独立性,议员也丧失了言论自由,便鼓动议员离开北京,南方国民党的报纸也纷纷呼吁国会南迁,支持讨袁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国会的活动陷于停顿,起草宪法的工作也被迫停止。有鉴于此,7月25日,梁启超致信袁世凯,希望他从国家政治前途的大局出发,不要使议会受到伤害。他说:

启超之意,以为彼党中与闻逆谋之人,诚不能不绳以法律,然与闻之人,实什不得一二,其余大率供阴谋者之机械而已。但使此辈不散至四方,则将来吸收之,使归正轨,为道正多。今最要者,乘此时机,使内阁通过,宪法制定,总统选出,然后国本始固,而欲达此目的,则以维持议员三分二以上为第一义,现进步党已从各方面极力设法,尤望大总统更将尊重国会之意一为表示,或用命令,或谘两院议长,使宣明此意,以释谣诼。其议员公费,亦请迅即筹拨,使议员知政府之对于国会,并未改前度,则人人安心,而吾党亦得有辞以联络疏通,则两院多数之转移或非难也。(同上,674~675页)

第二天,梁启超再次致信袁世凯,提醒他:“古之成大业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欲戡乱图治,惟当挟国会以号召天下,名正言顺,然后所向莫与敌也。”并警告他:“或以为兵威既振,则国会政党不复足为轻重,窃谓误天下必此言也。”(同上,675页)

也可以说,梁启超在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但他维护国会的良苦用心亦昭然可见。他并不回避与袁世凯的关系,袁世凯称帝后,他作《袁世凯之解剖》一文,还说:“吾与袁氏近数年来,私交尚称亲善,袁氏至今犹费苦心欲引我与彼共事,吾于袁氏历年常尽友谊以相扶助相匡救,直至一月以前,犹未改此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8~9页)倒是后来者对梁启超多了一些理解,郑振铎在谈到梁启超加入“人才内阁”时就曾指出:“这一次的登台,在梁氏可以说是一点的成绩也没有。然他却并不灰心,也并未以袁世凯为不足合作的人。他始终要立在维持现状的局面之下,欲有所作为,欲有所表见,欲有所救益。”(《追忆梁启超》,75页)他的学生张荫麟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此时期先生在政治上之主张,可以一言蔽之:先从民智民德方面着力,而以温和渐进之方法改善其政治上及经济上之地位。惟其侧重民智民德,故于政治及经济上无具体而坚执之计画;惟其采温和渐进之手段,故易于优容军阀。民国以后先生在政治上得失之林,可得而论也。”(同上,107页)

梁启超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相信,凭借袁世凯的势力,“苟能善用之,诚足以致中国于治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8页)所以,即便是在国会解散,内阁辞职之后,他仍然接受了袁世凯为他特设的币制局总裁一职,并在参政院成立之后,被任命为参政员之一。对此,他后来曾作过一点解释,他是这样说的:“当时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我和我一位最好的朋友—也是死于护国之役的—汤公觉顿专门研究财政问题,蔡公(锷)专门研究军事问题,虽然还做我们的学问生活,却是都从实际上积经验,很是有趣。”(《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88页)但这时已是强弩之末,尽管他还梦想着自己的主张能够实现,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做成的,最终,连币制局总裁这个空头职务也做不下去了,只好辞职走人。他说:

民国三年(1914年)年底,袁世凯的举动越看越不对了,我们觉得有和他脱离关系之必要,我便把家搬到天津,我自己回广东去侍奉我先君,做了几个月的乡间家庭生活。那年(1915年)阴历端午节前后,我又出来,到南京顽耍,正值冯华甫(国璋)做江苏将军,他和我说,听见要办帝制了,我们应该力争。他便拉我同车入京,见袁世凯,着实进些忠告。不料,我们要讲的话,袁世凯都先讲了,而且比我们还痛切,于是我们以为他真没有野心,也就罢了。华甫回南京做他的官,我回天津读我的书。过了两个多月—我记不清楚是哪一天—筹安会闹起来了。(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等六人发起成立筹安会,8月23日,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正式发表,筹安会亦于是日宣布正式成立。)就在筹安会发表宣言的第二日(24日),蔡公(锷)从北京搭晚车来天津,拉着我和我们另外一位亲爱的朋友—这个人现还在着,因他不愿意人家知道他,故我不说他的姓名—同到汤公觉顿寓处,我们四个人商量了一夜,觉得我们若是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同上,88—89页)

周善培也曾回忆起这段历史,他说:

甲寅(1914年),约在春夏间,任公看清楚袁世凯夺取广东之后,以为国民党已经驱除净尽,天下统一了,专制独裁的力量加强了,因此,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不大敷衍他了,他就辞了职,退下来,随时把袁的发展情况告诉我。我也把我在《论语时义》中预测袁世凯想黄袍加身、现在逐步快实现了的见解告诉任公。等到乙卯(1915年),筹安会问题一发现,任公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立刻发表出来,袁大惊,实际这件事任公早已见到,这篇文章是任公早已预备好的。(《追忆梁启超》,153~154页)

梁启超正式辞去币制局总裁一职是在1914年12月27日。此前,已有不少朋友关心他的“出处”问题,其实是想让他尽快摆脱袁世凯。五六月间蹇季常致信陈叔通就曾询问:“任公定何宗旨?”第二天,陈叔通写了一封信给梁启超,劝他:“先生亦岂能委蛇其间?”他的同门刘复礼说得更加直接,他在写给梁的一封信中说:“任公岂犹有衣食之念耶?读书破万卷,足迹遍全球,捧手受业于名贤之门,交游侪辈非齐鲁奇节之士,即燕赵悲歌之士,出处去就之义,固宜素讲,而迷谬濡滞如此,北溟之鹏縻于尺寸之丝,窃为足下痛之。”(《梁启超年谱长编》,690~692页)

对于朋友们的担忧和责难,梁启超不能无动于衷,而币制局的事情又由于欧战的爆发和袁世凯的拖延,各种计划均成空想,没有一件能够实行。10月30日《申报》报道《梁任公之近况》,就曾提到:“欧战以来,币制借款之事,暂时既无可谈判之余地,任公所研究之政策,及其设施之次第,又为时势所迫,不能实行,于是此局遂同虚设。任公不欲虚应故事,故数日以来数辞总裁之职。”(同上,698页)

作者:解玺璋

担任币制局总裁

梁启超是进步党的灵魂,精神上的领袖,而进步党又是袁世凯在政治上关系最密切的盟友,尤其是所谓“人才内阁”的组成,国务总理虽是熊希龄,但社会舆论都以梁启超为真正掌舵之人,“以为指挥当日政府者为先生一人”。所以,国民党被解散,议员资格被取消,乃至最后国会被解散,“全国舆论颇多归罪先生者”。(《梁启超年谱长编》,672页)进步党党员、众议院议员刘伟就在袁世凯发布解散国民党之命令的第三天,致信梁启超,指责他对国会的存亡负有责任:

先生以党魁入佐国务,以救亡为大政方针,不审为名乎为实乎?为名则全国生命财产岂堪再试,为实则自公等入阁,何为以破坏国会为初哉首基之政策耶?共和国不可无国会,夫人而知之矣。共和国之无国会,自中华民国始,中华民国无国会,自十一月四日始。四号之事孰实为之,命令出自总统,副署出自总理,形式所在,责有攸归,宜若与司法总长进步党理事之任公先生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道路之人,爱国之士,不问形式而苛求底蕴,不信谣诼而好察迩言,穷源探本,人有恒情,图穷而匕首自见,事久而黑幕益张,虽有知者无如之何,众口铄金,窃为高明危之。(同上,673页)

这其实是一种不能深知梁启超的意见。7月12日,李烈钧起兵讨袁后,7月23日,北洋军警包围了北京公余俱乐部,逮捕了国民党议员冯自由等十余人,引起国民党议员的大恐慌,纷纷离京南下,其中不乏参议院议长张继这样的领袖级人物。他们看到议会已不能保持其作为立法机关的独立性,议员也丧失了言论自由,便鼓动议员离开北京,南方国民党的报纸也纷纷呼吁国会南迁,支持讨袁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国会的活动陷于停顿,起草宪法的工作也被迫停止。有鉴于此,7月25日,梁启超致信袁世凯,希望他从国家政治前途的大局出发,不要使议会受到伤害。他说:

启超之意,以为彼党中与闻逆谋之人,诚不能不绳以法律,然与闻之人,实什不得一二,其余大率供阴谋者之机械而已。但使此辈不散至四方,则将来吸收之,使归正轨,为道正多。今最要者,乘此时机,使内阁通过,宪法制定,总统选出,然后国本始固,而欲达此目的,则以维持议员三分二以上为第一义,现进步党已从各方面极力设法,尤望大总统更将尊重国会之意一为表示,或用命令,或谘两院议长,使宣明此意,以释谣诼。其议员公费,亦请迅即筹拨,使议员知政府之对于国会,并未改前度,则人人安心,而吾党亦得有辞以联络疏通,则两院多数之转移或非难也。(同上,674~675页)

第二天,梁启超再次致信袁世凯,提醒他:“古之成大业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欲戡乱图治,惟当挟国会以号召天下,名正言顺,然后所向莫与敌也。”并警告他:“或以为兵威既振,则国会政党不复足为轻重,窃谓误天下必此言也。”(同上,675页)

也可以说,梁启超在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但他维护国会的良苦用心亦昭然可见。他并不回避与袁世凯的关系,袁世凯称帝后,他作《袁世凯之解剖》一文,还说:“吾与袁氏近数年来,私交尚称亲善,袁氏至今犹费苦心欲引我与彼共事,吾于袁氏历年常尽友谊以相扶助相匡救,直至一月以前,犹未改此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8~9页)倒是后来者对梁启超多了一些理解,郑振铎在谈到梁启超加入“人才内阁”时就曾指出:“这一次的登台,在梁氏可以说是一点的成绩也没有。然他却并不灰心,也并未以袁世凯为不足合作的人。他始终要立在维持现状的局面之下,欲有所作为,欲有所表见,欲有所救益。”(《追忆梁启超》,75页)他的学生张荫麟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此时期先生在政治上之主张,可以一言蔽之:先从民智民德方面着力,而以温和渐进之方法改善其政治上及经济上之地位。惟其侧重民智民德,故于政治及经济上无具体而坚执之计画;惟其采温和渐进之手段,故易于优容军阀。民国以后先生在政治上得失之林,可得而论也。”(同上,107页)

梁启超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相信,凭借袁世凯的势力,“苟能善用之,诚足以致中国于治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8页)所以,即便是在国会解散,内阁辞职之后,他仍然接受了袁世凯为他特设的币制局总裁一职,并在参政院成立之后,被任命为参政员之一。对此,他后来曾作过一点解释,他是这样说的:“当时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我和我一位最好的朋友—也是死于护国之役的—汤公觉顿专门研究财政问题,蔡公(锷)专门研究军事问题,虽然还做我们的学问生活,却是都从实际上积经验,很是有趣。”(《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88页)但这时已是强弩之末,尽管他还梦想着自己的主张能够实现,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做成的,最终,连币制局总裁这个空头职务也做不下去了,只好辞职走人。他说:

民国三年(1914年)年底,袁世凯的举动越看越不对了,我们觉得有和他脱离关系之必要,我便把家搬到天津,我自己回广东去侍奉我先君,做了几个月的乡间家庭生活。那年(1915年)阴历端午节前后,我又出来,到南京顽耍,正值冯华甫(国璋)做江苏将军,他和我说,听见要办帝制了,我们应该力争。他便拉我同车入京,见袁世凯,着实进些忠告。不料,我们要讲的话,袁世凯都先讲了,而且比我们还痛切,于是我们以为他真没有野心,也就罢了。华甫回南京做他的官,我回天津读我的书。过了两个多月—我记不清楚是哪一天—筹安会闹起来了。(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等六人发起成立筹安会,8月23日,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正式发表,筹安会亦于是日宣布正式成立。)就在筹安会发表宣言的第二日(24日),蔡公(锷)从北京搭晚车来天津,拉着我和我们另外一位亲爱的朋友—这个人现还在着,因他不愿意人家知道他,故我不说他的姓名—同到汤公觉顿寓处,我们四个人商量了一夜,觉得我们若是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同上,88—89页)

周善培也曾回忆起这段历史,他说:

甲寅(1914年),约在春夏间,任公看清楚袁世凯夺取广东之后,以为国民党已经驱除净尽,天下统一了,专制独裁的力量加强了,因此,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不大敷衍他了,他就辞了职,退下来,随时把袁的发展情况告诉我。我也把我在《论语时义》中预测袁世凯想黄袍加身、现在逐步快实现了的见解告诉任公。等到乙卯(1915年),筹安会问题一发现,任公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立刻发表出来,袁大惊,实际这件事任公早已见到,这篇文章是任公早已预备好的。(《追忆梁启超》,153~154页)

梁启超正式辞去币制局总裁一职是在1914年12月27日。此前,已有不少朋友关心他的“出处”问题,其实是想让他尽快摆脱袁世凯。五六月间蹇季常致信陈叔通就曾询问:“任公定何宗旨?”第二天,陈叔通写了一封信给梁启超,劝他:“先生亦岂能委蛇其间?”他的同门刘复礼说得更加直接,他在写给梁的一封信中说:“任公岂犹有衣食之念耶?读书破万卷,足迹遍全球,捧手受业于名贤之门,交游侪辈非齐鲁奇节之士,即燕赵悲歌之士,出处去就之义,固宜素讲,而迷谬濡滞如此,北溟之鹏縻于尺寸之丝,窃为足下痛之。”(《梁启超年谱长编》,690~692页)

对于朋友们的担忧和责难,梁启超不能无动于衷,而币制局的事情又由于欧战的爆发和袁世凯的拖延,各种计划均成空想,没有一件能够实行。10月30日《申报》报道《梁任公之近况》,就曾提到:“欧战以来,币制借款之事,暂时既无可谈判之余地,任公所研究之政策,及其设施之次第,又为时势所迫,不能实行,于是此局遂同虚设。任公不欲虚应故事,故数日以来数辞总裁之职。”(同上,698页)


相关内容

  • 南开大学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 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 . 吉田松阴 . 康有为 . 梁启超 . 江川英龙 正确答案: 2. 提出"海防之要,在炮与舰,而炮最居首"的是 . 魏源 . ...

  • 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03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代文学史 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之言,出自他的( C) A.<蕙风诗话> B.<艺概词典概>C.<人间词话> D.& ...

  • 近代史实践感想
  • 这是我第一次做课题.虽然我从没从事过,或者说是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我还欧式用心 去做了,因为人生总有这个那个的第一次.尝试过,才会有经验,才有下一次的熟练,后来 的得心应手. 对于这个课题,我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通过上网查阅,我了解到很多.首先,我确信了 一句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真是个好东西 ...

  • 戊戌变法说课稿
  • 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 ...

  • 香山脚下名人墓
  • 十年前,我去北京进修,冬季游香山,不巧植物园闭园.我只能坐在缆车上,居高临下朝那方向瞄了几眼,心中甚是遗憾.今年夏六月,我们夫妻俩终于如愿来到香山脚下,游览了北京植物园. 这一天极热,33℃,阳光普照大地,草木欣欣向荣.在入口处,我看到导游图中有"梁启超墓地"这个景点,心情顿时兴 ...

  •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2009年9月) 第一册 第一单元 用事实说话 1 落日 ---------------朱启平(2) 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 罗森塔尔(9) 3 唐山大地震(节选) --------钱 刚(13) 表达与交流--写作:立意与选材 --------(23) 第 ...

  • 语文版七.八年级上册教学参考资料(方便查找)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教学参考资料(方便查找) 1七年级上教学计划(7) 1八年级上合集(22) 2七年级上合集(23) 2八年级上单元练习(55) 3七年级上单元练习(52) 3八年级上期中考试(44) 4七年级上月考试卷(47) 4八年级上期末考试(34) 5七年级上期中考试(30) 5八 ...

  •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发刊例& ...

  • 对谭嗣同的评价
  •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 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