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案附录2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臵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

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臵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

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

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

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臵管深度为50cm,臵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臵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臵。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 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臵。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

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臵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

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臵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

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

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

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臵管深度为50cm,臵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臵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臵。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 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臵。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

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相关内容

  • 骨蚀中医护理方案
  •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虚血瘀证:髋痛隐,绵绵不休,关节强硬,伴心烦失眠, 口渴咽干,面色潮红,舌质红,苔燥黄或黄腻,脉细数. (二)痰瘀蕴结症:髋部沉重疼痛,痛处不移,关节漫肿,屈伸 不利,肌肤麻木,形体肥胖,舌质灰,苔腻,脉滑或濡软.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

  •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 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 ...

  • 18.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 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 ...

  •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015年8月20日 主讲人:张燕 地 点:内二科办公室 参加人员: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 ...

  • 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 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 (二)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

  • 急性非淋巴(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邪盛正虚证: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或发热,出血,骨痛.舌质淡,苔薄白. (二)邪热炽盛证:壮热口渴,皮现紫癜,齿鼻渗血,血色鲜红.舌质红,苔黄. (三)痰瘀互结证:瘰疬痰核,胁下包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或伴 ...

  • 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 ...

  • 外感发热护理方案.
  •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 ...

  •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
  •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试 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盛血热证:病情较急,出血严重,皮肤紫癜成片,高出皮面,瘙痒,发热恶风,口干咽痛. (二)阴虚火旺证:紫癜色红,时发时隐.或紫癜消失后,仍感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口燥咽干. (三)气虚不摄证:紫癜反复发作,遇劳即发, ...

  •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文档)
  •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