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融情于景

②诗人在这首送别诗中描绘了青山、水等一系列的景物,而每一种景物都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情谊与依依不舍之情。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些景物肯定不是诗人随意所写。而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因为每一个景物所具有的特点正是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写照。其实这正是如何运用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要做到的第二点(板书:二、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拓展:(已链接)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思考:这段文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作答)

小结:描写了故乡的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高粱、山峰等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这些景物都是作者故乡的事物,在作者的心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作者难以忘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代表。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选择性地写能够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景物,那样才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板书:景: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高粱、山峰„„——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四、背诵和小结

采用画面提示法背诵,必须课堂完成。(展示画面,教师采用优美的散文诗的语言说出这个诗歌的意境,学生想象意境,然后记忆诗歌。)

小结: 这首诗写得情意深长,写作中诗人兼顾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能将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典型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读来真挚感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够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片段训练

一、导入:

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但离别总是让人感到伤感而又无

第四课时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人类社会,“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当景物被写入文章中,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这就是情景交融。

如何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之前我们已经学习到了(出示ppt)

1、写文章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2、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3、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

4、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那么同学们是否都理解了,懂得如何去运用了呢,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进入我们今天的作文训练。

引入作文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发生过很多难以忘怀的事,其中一定有让你感到高兴的事、悲伤的事、甚至是委屈的事,那么你还记得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周围有哪些景物吗,如果让你来写,你能否将当时的景物融入当时你的情感中去,让我们也能切身的体会到你的快乐,你的伤心,你的委屈呢?

今天的作文就是:

写一篇写景散文,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以景抒情,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题目自拟。

作业:(板书)

1、成语天地与“风”字有关的成语:

请大家用笔勾出你最喜欢的几个成语。(不少于5个,多多益善。)并用这五句成语连追成一句话。

2、熟背今天学习的古语及古诗词。

3、预读珍藏本上的现代经典诗歌、散文,并做好旁批笔记。

第五课时

一.朗读背诵 1朱熹的三句古语

2 古诗《送友人》——李白

3 古词《蝶恋花·凤栖梧》—晏几道

二.默写以上内容

给你五分钟,句子更生动

今天的五分钟里,大家会施展什么样的魔法,让我们的句子们一个个生动漂亮起来呢?进入给你五分钟,句子更生动的环节。

柳条拂动着水面。

湖边是一排排浓密的柳树,丝丝垂下的柳条如同少女轻柔的发丝,阵阵清风吹来,柳条轻轻的拂动着波澜不惊的水面,荡起轻微的波痕,这真是一幅迷人的景象。

教学目标:

1、朗读现代诗从感性上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2、从赏读现代名家美文中学习写作,反思自己的写作。

课堂上着重朗读现代诗一首——侧重从感性上体会。

1.学生听范读; 2.学生初步自由朗读;

3.教师引领学生依据导读简析诗歌;

4.学生自由赏读,完成并交流旁批中的读书笔记。

注:这是我们提供的基本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个人的设计思想进行调整。但主题学习任务必须完成,耗时不宜太久!

赏读现代名家美文——庐隐《异国秋思》

导入:自楚国宋玉开创“悲秋”这题材以来,古人就争相吟咏:

三国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宋朝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朝柳永: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位现代作家秋天的情结,走进庐隐的《异国秋思》。

(一)作者简介

庐隐——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曼丽》,《灵海潮汐》等,小说集《海滨故人》。

生平: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临盆难产子宫破裂,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这里老师只需略作讲解,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认识即可)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30年代寄居日本时所写,此时的作者已饱经忧患,历经沧桑。曲折坎坷的人生,让她油然而生许多的感慨。而祖国此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社会动荡不安,内战连连,民不聊生。作者想到自己,想到祖国,内心产生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悲伤。

(三)学生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

(四)深度赏析

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们从中得出哪些信息? 异国—地点(日本) 秋—季节 思—情感

2.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描绘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呢,地点是如何转移的?

全文写作者秋日出游一事;

郊外(窗外)——公园(吉祥寺)——茶馆——长凳

3.这四个地方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从四个地点中找出相关景物,并概括特点。)

①郊外景物:枯黄的毛豆叶子;白色小野菊;抖颤的小黄花;凉劲的秋风;碧绿的青天淡金色的阳光;花香的阵风——苍劲而有生机

②公园之景:树木葱郁,绿荫匝地;柔光荡漾,彩霞翩翻;森林、斜坡路、冬青树、青草香——幽妙的意趣

③茶馆:小凳几、坐蓐、柜台、蜜橘、苹果、杂糖——熟悉

而清寂

④长凳:丛林、枝柯、少女摇桨——清丽的秋景

4.我们说融情于景,就是在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这里作者描绘了四个不同地方的景色,分别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呢? (按照上面已经分好的四组,组内讨论交流作者的情感。

郊外——勾起秋思、弥漫怅惘

公园——愁情难寄、无限无奈

茶馆——充塞悲凉、不堪回首

长凳——深深眷怀、无限眷恋

5.之前我们学习到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出示ppt)

① 融入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篇文章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这篇文章倾尽了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是作者真情实感的体现。

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我们说选取的景物一定是与自己当时心情相符合的,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又有哪些体现呢?举出相关的例句。

例如:第一段中写到“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这里描写了枯黄的毛豆叶子;白色小野菊;抖颤的小黄花;凉劲的秋风;

色彩:枯黄、白色、黄色—冷色调

动作:迁延、攒、抖颤、凉劲—柔弱而有力

特点:苍凉却不凄冷

情感: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

总结:情景交融

③要灵活的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 这篇抒情散文中运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呢?举出相关的句子赏析。

例如:“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阴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

提示:这段写景文字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真实的吗?哪些是虚幻的,哪些是真实的?

现实:树木、绿阴、枝柯、柔光、彩霞

想象:意趣、仙女、飞鸦

总结:这里将真实的景象想象中的景象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运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例如:“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的潺湲碧水了。水上皱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 。”

提示:这段文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是乐景还是哀景呢? 景物:碧水、波纹、小划子、少女、桨、歌儿(这些都是乐景)

感情:感触、梗塞

总结:看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无忧无虑的少女,突然想到喉头梗塞,心中悲苦。这样美好的景色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凄凉,运用到了反衬的手法。

(这个地方有一定的难度,出于时间的考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说)

学生课下赏析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可根据学生状况选择一首现代诗和一篇现代文赏析,其余的让学生课下赏析完成。)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作文进行评讲。

2、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3、学习内容检测。

一、作文评改:

过渡:庐隐的这篇《异国秋思》是一篇值得欣赏的抒情散文,内心那种悲苦,惆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表现得那样真切自然,让我们动容。那么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学会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作文评改,一起来看看我们自己的作文。

1、评改中的注意事项:

◎语言要连贯

◎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运用,在作文中是否得到体现。

2.分析大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共同的问题及改进

◎个别的问题及改进

3.自行修改作文。

评改推荐

“评改推荐”应是评改课的更高境界了。上述几种方式中或多或少都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引荐。其主观能动性及鉴赏能力尚未充分发挥施展出来。通过以上方式循序渐进的指引,我们可以大胆地防守让学生更独立的完成鉴赏评改工作,给

引导作回顾。尔后,仿照从不同角度加以品析。我们 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为作文打基础的。但从考试实际出发,这样的评改课又反作用与阅读教学。

(评改具有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操作,此方法仅供参考。)

要想写好作文,光是做有心人,有“情”人,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语言的积累,这就像要盖一座大楼,只有好的设

计图纸,没有砖也是不行的。成语就是我们积累的主要内容。成语是中华文库中的瑰宝,小成语,大作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受到启发,得到提示,也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色添彩。

今天我们要积累的成语有:

风餐露宿 风光旖旎

风尘仆仆 风度翩翩

风雨如磐 风吹云散

风雨无阻 风吹雨打

风吹草动 风和日丽

解释成语并请学生每词造句。

鸟巢实况三

这些都是以 “风”字开头的成语,请同学们任选五个背诵下来,并从中任意选取三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即使是风吹雨打,风餐露宿,依旧阻挡不住他那颗思乡情切的心,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回来了,望见到了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

作业:

1.赏析余下的现代诗和现代文,将赏析写在读书笔记上,要求家长签字。

2把修改的作文誊写到珍藏本上的《我心写我手》上面,要求家长签字。

3预习我们下次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词语解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注:不要写成“斑马”)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出生于中亚细亚(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5岁时随父迁居锦州彰明(现在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好剑任侠,喜欢交游。早年在蜀中读书,25岁时辞亲远游,31岁时第一次入长安,一事无成。42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后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从此长期漫游。“安史之乱”期间,他参加永主李璘幕府,希望为平叛出力。李璘被肃宗消灭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次年病死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世称“李杜”。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极盛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批判, 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有对壮丽山河的礼赞。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风格豪放飘逸,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纵酒、求仙的消极情绪。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解题】

顾名思义,这是一道送别诗。友人不详是何人,但从诗中可看出二人感情甚笃。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有侠肝义胆、仙风道骨。平生浪迹天涯,交游甚广,从天子以至于无可考之庶人,皆有知己,有不逆之交,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有许多送别诗、酬答诗。

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写作背景】

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注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明净的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译文】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

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

此地即刻辞别之后,

您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

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影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离开了,

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

【简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

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落日长河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

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③。

【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城、郭

城本义为城墙,古时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务之事,《说文》“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古时指墙的同义词很多,像“墉”“堵”“垣”“墙”等。如仔细考究,现代汉语常用的“墙”字,《说文》日:“垣蔽也”。段玉裁“垣”下注日: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可见,墙字强调的是遮蔽、保护功能,与“城”义最近。现代汉语中“城”的基本义是城市,但一些古词汇留传至今,仍保留“墙”义,如万里长城的“城”。即是万里长墙。.宋周密《齐东野语·避讳》说:“梁太祖父烈祖名‘诚’,遂改城曰‘墙’”。

郭字在《说文》中的本义早已废而不用,《说文》“郭:齐之郭氏虚。”按照段玉裁注“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的理解,“郭”应指郭国的废城垣。因古时建城常有两重或多重城墙,内城较坚固正规,外城一般只用泥土堆砌,要求不高,故借用“郭”字称之。“城”“郭”二字分言时常有区别,如《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时只是调换用词的泛指,如此诗的“北郭”“东城”,郭、“城二字无别,“郭”仄声不入韵,“城”平声入韵;也可理解为互文。 郭是外城,城指内城

班马

《说文》“班:分瑞玉,从珏(jué)刀。”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故为“分瑞玉”。引申有“分离”“赐予”等

义,诗中指“离别”,故《左传》有“班马”一词。’王琦注李白此诗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此联是名词语,在张志和《渔歌子》中对此类型已有接触。名词语能产生含蓄的诗歌美学效果,为前人所看重。清人《一瓢诗话》说:“欲知杜诗大义,先准张表臣《读杜》一则,略有端倪矣。其日:余读杜诗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功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叹其含蓄如此。”分析可知,杜诗此两联都是名词语。再向后,温庭筠《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句,陆游《书愤》诗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句,皆为含蓄的名词语。

李白为一代诗宗,在其前代,名词语多见于散文,自兹之后群起效尤,足见影响之大。

玉阶怨·李白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

②诗人在这首送别诗中描绘了青山、水等一系列的景物,而每一种景物都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情谊与依依不舍之情。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些景物肯定不是诗人随意所写。而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因为每一个景物所具有的特点正是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写照。其实这正是如何运用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要做到的第二点(板书:二、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拓展:(已链接)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思考:这段文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作答)

小结:描写了故乡的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高粱、山峰等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这些景物都是作者故乡的事物,在作者的心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作者难以忘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代表。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选择性地写能够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景物,那样才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板书:景: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高粱、山峰„„——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四、背诵和小结

采用画面提示法背诵,必须课堂完成。(展示画面,教师采用优美的散文诗的语言说出这个诗歌的意境,学生想象意境,然后记忆诗歌。)

小结: 这首诗写得情意深长,写作中诗人兼顾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能将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典型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读来真挚感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够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片段训练

一、导入:

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但离别总是让人感到伤感而又无

第四课时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人类社会,“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当景物被写入文章中,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这就是情景交融。

如何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之前我们已经学习到了(出示ppt)

1、写文章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2、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3、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

4、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那么同学们是否都理解了,懂得如何去运用了呢,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进入我们今天的作文训练。

引入作文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发生过很多难以忘怀的事,其中一定有让你感到高兴的事、悲伤的事、甚至是委屈的事,那么你还记得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周围有哪些景物吗,如果让你来写,你能否将当时的景物融入当时你的情感中去,让我们也能切身的体会到你的快乐,你的伤心,你的委屈呢?

今天的作文就是:

写一篇写景散文,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以景抒情,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题目自拟。

作业:(板书)

1、成语天地与“风”字有关的成语:

请大家用笔勾出你最喜欢的几个成语。(不少于5个,多多益善。)并用这五句成语连追成一句话。

2、熟背今天学习的古语及古诗词。

3、预读珍藏本上的现代经典诗歌、散文,并做好旁批笔记。

第五课时

一.朗读背诵 1朱熹的三句古语

2 古诗《送友人》——李白

3 古词《蝶恋花·凤栖梧》—晏几道

二.默写以上内容

给你五分钟,句子更生动

今天的五分钟里,大家会施展什么样的魔法,让我们的句子们一个个生动漂亮起来呢?进入给你五分钟,句子更生动的环节。

柳条拂动着水面。

湖边是一排排浓密的柳树,丝丝垂下的柳条如同少女轻柔的发丝,阵阵清风吹来,柳条轻轻的拂动着波澜不惊的水面,荡起轻微的波痕,这真是一幅迷人的景象。

教学目标:

1、朗读现代诗从感性上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2、从赏读现代名家美文中学习写作,反思自己的写作。

课堂上着重朗读现代诗一首——侧重从感性上体会。

1.学生听范读; 2.学生初步自由朗读;

3.教师引领学生依据导读简析诗歌;

4.学生自由赏读,完成并交流旁批中的读书笔记。

注:这是我们提供的基本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个人的设计思想进行调整。但主题学习任务必须完成,耗时不宜太久!

赏读现代名家美文——庐隐《异国秋思》

导入:自楚国宋玉开创“悲秋”这题材以来,古人就争相吟咏:

三国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宋朝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朝柳永: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位现代作家秋天的情结,走进庐隐的《异国秋思》。

(一)作者简介

庐隐——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曼丽》,《灵海潮汐》等,小说集《海滨故人》。

生平: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临盆难产子宫破裂,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这里老师只需略作讲解,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认识即可)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30年代寄居日本时所写,此时的作者已饱经忧患,历经沧桑。曲折坎坷的人生,让她油然而生许多的感慨。而祖国此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社会动荡不安,内战连连,民不聊生。作者想到自己,想到祖国,内心产生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悲伤。

(三)学生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

(四)深度赏析

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们从中得出哪些信息? 异国—地点(日本) 秋—季节 思—情感

2.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描绘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呢,地点是如何转移的?

全文写作者秋日出游一事;

郊外(窗外)——公园(吉祥寺)——茶馆——长凳

3.这四个地方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从四个地点中找出相关景物,并概括特点。)

①郊外景物:枯黄的毛豆叶子;白色小野菊;抖颤的小黄花;凉劲的秋风;碧绿的青天淡金色的阳光;花香的阵风——苍劲而有生机

②公园之景:树木葱郁,绿荫匝地;柔光荡漾,彩霞翩翻;森林、斜坡路、冬青树、青草香——幽妙的意趣

③茶馆:小凳几、坐蓐、柜台、蜜橘、苹果、杂糖——熟悉

而清寂

④长凳:丛林、枝柯、少女摇桨——清丽的秋景

4.我们说融情于景,就是在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这里作者描绘了四个不同地方的景色,分别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呢? (按照上面已经分好的四组,组内讨论交流作者的情感。

郊外——勾起秋思、弥漫怅惘

公园——愁情难寄、无限无奈

茶馆——充塞悲凉、不堪回首

长凳——深深眷怀、无限眷恋

5.之前我们学习到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出示ppt)

① 融入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篇文章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这篇文章倾尽了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是作者真情实感的体现。

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我们说选取的景物一定是与自己当时心情相符合的,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又有哪些体现呢?举出相关的例句。

例如:第一段中写到“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这里描写了枯黄的毛豆叶子;白色小野菊;抖颤的小黄花;凉劲的秋风;

色彩:枯黄、白色、黄色—冷色调

动作:迁延、攒、抖颤、凉劲—柔弱而有力

特点:苍凉却不凄冷

情感: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

总结:情景交融

③要灵活的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 这篇抒情散文中运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呢?举出相关的句子赏析。

例如:“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阴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

提示:这段写景文字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真实的吗?哪些是虚幻的,哪些是真实的?

现实:树木、绿阴、枝柯、柔光、彩霞

想象:意趣、仙女、飞鸦

总结:这里将真实的景象想象中的景象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运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例如:“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的潺湲碧水了。水上皱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 。”

提示:这段文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是乐景还是哀景呢? 景物:碧水、波纹、小划子、少女、桨、歌儿(这些都是乐景)

感情:感触、梗塞

总结:看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无忧无虑的少女,突然想到喉头梗塞,心中悲苦。这样美好的景色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凄凉,运用到了反衬的手法。

(这个地方有一定的难度,出于时间的考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说)

学生课下赏析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可根据学生状况选择一首现代诗和一篇现代文赏析,其余的让学生课下赏析完成。)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作文进行评讲。

2、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3、学习内容检测。

一、作文评改:

过渡:庐隐的这篇《异国秋思》是一篇值得欣赏的抒情散文,内心那种悲苦,惆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表现得那样真切自然,让我们动容。那么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学会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作文评改,一起来看看我们自己的作文。

1、评改中的注意事项:

◎语言要连贯

◎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运用,在作文中是否得到体现。

2.分析大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共同的问题及改进

◎个别的问题及改进

3.自行修改作文。

评改推荐

“评改推荐”应是评改课的更高境界了。上述几种方式中或多或少都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引荐。其主观能动性及鉴赏能力尚未充分发挥施展出来。通过以上方式循序渐进的指引,我们可以大胆地防守让学生更独立的完成鉴赏评改工作,给

引导作回顾。尔后,仿照从不同角度加以品析。我们 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为作文打基础的。但从考试实际出发,这样的评改课又反作用与阅读教学。

(评改具有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操作,此方法仅供参考。)

要想写好作文,光是做有心人,有“情”人,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语言的积累,这就像要盖一座大楼,只有好的设

计图纸,没有砖也是不行的。成语就是我们积累的主要内容。成语是中华文库中的瑰宝,小成语,大作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受到启发,得到提示,也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色添彩。

今天我们要积累的成语有:

风餐露宿 风光旖旎

风尘仆仆 风度翩翩

风雨如磐 风吹云散

风雨无阻 风吹雨打

风吹草动 风和日丽

解释成语并请学生每词造句。

鸟巢实况三

这些都是以 “风”字开头的成语,请同学们任选五个背诵下来,并从中任意选取三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即使是风吹雨打,风餐露宿,依旧阻挡不住他那颗思乡情切的心,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回来了,望见到了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

作业:

1.赏析余下的现代诗和现代文,将赏析写在读书笔记上,要求家长签字。

2把修改的作文誊写到珍藏本上的《我心写我手》上面,要求家长签字。

3预习我们下次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词语解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注:不要写成“斑马”)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出生于中亚细亚(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5岁时随父迁居锦州彰明(现在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好剑任侠,喜欢交游。早年在蜀中读书,25岁时辞亲远游,31岁时第一次入长安,一事无成。42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后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从此长期漫游。“安史之乱”期间,他参加永主李璘幕府,希望为平叛出力。李璘被肃宗消灭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次年病死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世称“李杜”。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极盛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批判, 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有对壮丽山河的礼赞。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风格豪放飘逸,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纵酒、求仙的消极情绪。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解题】

顾名思义,这是一道送别诗。友人不详是何人,但从诗中可看出二人感情甚笃。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有侠肝义胆、仙风道骨。平生浪迹天涯,交游甚广,从天子以至于无可考之庶人,皆有知己,有不逆之交,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有许多送别诗、酬答诗。

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写作背景】

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注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明净的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译文】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

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

此地即刻辞别之后,

您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

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影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离开了,

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

【简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

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落日长河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

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③。

【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城、郭

城本义为城墙,古时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务之事,《说文》“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古时指墙的同义词很多,像“墉”“堵”“垣”“墙”等。如仔细考究,现代汉语常用的“墙”字,《说文》日:“垣蔽也”。段玉裁“垣”下注日: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可见,墙字强调的是遮蔽、保护功能,与“城”义最近。现代汉语中“城”的基本义是城市,但一些古词汇留传至今,仍保留“墙”义,如万里长城的“城”。即是万里长墙。.宋周密《齐东野语·避讳》说:“梁太祖父烈祖名‘诚’,遂改城曰‘墙’”。

郭字在《说文》中的本义早已废而不用,《说文》“郭:齐之郭氏虚。”按照段玉裁注“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的理解,“郭”应指郭国的废城垣。因古时建城常有两重或多重城墙,内城较坚固正规,外城一般只用泥土堆砌,要求不高,故借用“郭”字称之。“城”“郭”二字分言时常有区别,如《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时只是调换用词的泛指,如此诗的“北郭”“东城”,郭、“城二字无别,“郭”仄声不入韵,“城”平声入韵;也可理解为互文。 郭是外城,城指内城

班马

《说文》“班:分瑞玉,从珏(jué)刀。”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故为“分瑞玉”。引申有“分离”“赐予”等

义,诗中指“离别”,故《左传》有“班马”一词。’王琦注李白此诗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此联是名词语,在张志和《渔歌子》中对此类型已有接触。名词语能产生含蓄的诗歌美学效果,为前人所看重。清人《一瓢诗话》说:“欲知杜诗大义,先准张表臣《读杜》一则,略有端倪矣。其日:余读杜诗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功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叹其含蓄如此。”分析可知,杜诗此两联都是名词语。再向后,温庭筠《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句,陆游《书愤》诗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句,皆为含蓄的名词语。

李白为一代诗宗,在其前代,名词语多见于散文,自兹之后群起效尤,足见影响之大。

玉阶怨·李白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