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摘要】: 学院 学 术 论 文 论文题目: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Paper topic:Proof of FLT papers 姓 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本文运用勾股定理,奇偶性质的讨论,整除性的对比及对等式有解的分析将费马大 【

定理的证明由对N>2的情况转换到证明n=4,n=p时方程x

【关键字】:费马大定理(FLT)证明

nynzn无解。

Abstract : Using the Pythagorean proposition, parity properties, division of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solutions for the equations to proof of FLT in N > 2 by the situation to prove N = 4, N = p equation no solution.

Keywords: Proof of FLT (FLT)

引言:

1637年,费马提出:“将一个立方数分为两个立方数,一个四次幂分为两个四次幂,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这是不可能的。”即方程 xyz无正整数解。

当正整数指数n>2时,没有正整数解。当然xyz=o 除外。这就是费马大定理(FLT),于1670年正式发表。费马还写道:“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一种奇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1]

1992年,蒋春暄用p阶和4n阶复双曲函数证明FLT。

1994年,怀尔斯用模形式、谷山—志村猜想、伽罗瓦群等现代数学方法间接证明FLT,但是他的证明明显与费马设想的证明不同。

据前人研究,任何一个大于2的正整数n,或是4的倍数,或是一个奇素数的倍数,因此证明FLT,只需证明两个指数n=4及n=p时方程没有正整数解即可。方程 xyz无正整数解已被费马本人及贝西、莱布尼茨、欧拉所证明。方程 xyz无正整数解,n=3被欧拉、高斯所证明;n=5被勒让德、狄利克雷所证明;n=7被拉梅所证明;特定条件下的n相继被数学家所证明;现在只需继续证明一般条件下方程xyz没有正整数解,即证明FLT。[2]

本文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奇偶性质的讨论,整除性的对比及对等式有解的分析证明nnnnnn444nnn

n4,np时xnynzn无正整数解。

费马大定理的初等证明

(一)n=4时的证明

在x,y,z彼此互素,x为偶数时设方程

x4y4z4 (1) 的解为(x,y,z)。这里,正整数解简称为解,以下也是如此。

根据勾股定理,式(1)的解为

x2mn (2) 2

y2m2n2 (3)

z2m2n2 (4)[3]

这里,m>n>0,(m,n)=1,m为奇数,n为偶数。于是,在(2)有解的同时,式(3)也同时有解。设是式(3)所有最小解。

根据勾股定理,式(3)的解为

ma2b2 (5)

n2ab (6)

ya2b2 (7)

这里,a>b>0,(a,b)=1,ab为偶。由式(2),(5),(6)可有

x4ab(ab) (8)

因为(4ab,ab)1,由式(8)可有 2222

c24ab (9)

e24ab (10)

于是,从式(10)可以得出,(a,b,e)也是式(3)的解。由式(5),(10)可有

ma2b2e2e

me[4]

这与假设是式(3)的最小解相矛盾。因此,在式(2)有解的同时,式(3)无解,进而式

(1)无解。

(二)n=p的证明

在x,y,z彼此互素时,设方程

xpypzp (1)

的解为(x,y,z)。由式(1)可有,

(x)(y)(z) (2)

因此,(x,y,z)也为式(2)的解。这里,p为奇素数。

根据勾股定理,由式(2)可知,z只能为奇数。于是,在x为偶数时式(2)的解为 p22p22p22

x2mn (3) p

2

ym2n2 (4)

zm2n2 (5)

这里m>n>0,(m,n)=1,mn为偶数,即为mn一奇一偶

由式(3),(4),(5)可知,x,y,z又只能都为平方数。设xr,ys,zt,则式

(2)和式(1)为 222p2p2

r2ps2pt2p (6)

(1) 方程(6)可为

(s2)p(t2)p(r2)p (7)

方程(7)的解为

rpng(m,n)或ng(n,m) (8)

s2m2n2 (9)

tpmf(m,n) (10)

这里,m>n>0,(m,n)=1,m为奇数,n为偶数;(m,f(m,n))1或 p,(n,g(m,n))1或p;

0p12p32p32p3p1p1f(m,n)CpmCpmnCpmnCpn

(11)

p1p32p22p3pp1g(m,n)C1C3nCpmnCpn pmpm

(12)

0p12p32p32p3p1p1g(n,m)CpnCpnmCpnmCpm

(13) 其中,g(n,m)式子中的各项是分别是把g(n,m)式子中的各项颠倒过来写的,并且

pi(i=0,1,2,…,p-1,p)。于是,在式(9)有解的同时,式(8)也同时有解。[5] Ci

pCp

由式(24),式(9)的解为

ma2b2 (14)

n2ab (15)

sa2b2 (16)

这里,a>b>0,(a,b)=1,ab为偶数。由式(8),(15)可有

rp2abg(m,n)或2abg(n,m) (17)

(2) 方程(6)还可为

2 (rp)(sp2)2 (18) t(p )

方程(18)的解为

rp2uv (19)

spu2v2 (20)

tpu2v2 (21)

这里u>v>0,(u,v)=1,uv为偶数。同时,式(20)的解为

uaf(a,b) (22)

vbg(a,b) (23)

sa2b2 (24)

这里,f(a,b)和g(a,b)的表达式分别与和相同。

由式(19),(22),(23)可有

rp2abf(a,b)g(a,b) (25)

这里,(a,f(a,b)1 或(b,g(a,b))或1p

( 3 ) 在a为偶数,b为奇数时,分别有

在p不整除ab时,从式(17)可知,p不整除g(m,n)。因为(2ab,g(m,n))=1,由式(17)可有

r1p2a (26)

pr25g(m,n) (27)

r3pb (28)

因此,在式(26)有解的同时,式(27)也同时有解。设r25是式(27)所有解的最小解。

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这不整除g(a,b)。因为(a,f(a,b))1,(b,g(a,b)),1由式(25)可有

r1p2a (29)

r2pf(a,b) (30)

r3pb (31)

r4pg(a,b) (32)

于是,从式(32)可以得知,(a,b,r4)也是式(27)的解。由式(27)的解。由式(27),

(32)可有

pr25g(m,n)r4pg(a,b) (33)

r25r4

在p不整除a,p整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m,n)。因为

(a,g(m,n))1,(b,g(m,n))p,由式(17)可知,整除。因为,由式(17)可有

r5p2a (34)

ppr26g(m,n) (35)

r7ppb (36)

因此,在此(34)有解的同时,式(35)也同有解。设是式(35)所有解中的最小解。

b,g(a,b))p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p整除g(a,b)。因为(a,f(a,b))1,(,由

式(25)可有

r5p2a (37)

r6pf(a,b) (38)

r7ppb (39)

pr8pg(a,b) (40)

于是,从式(40)可以得知,(a,b,r8)也是式(35)的解。由式(35),(40)可有

ppr26g(m,n)pr8pg(a,b) (41)

r26r8

.在p整除a,p不整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n,m)。因为

17)可有 (a,g(n,m))1,(b,g(n,m)),由式(1

r9p2pa (42)

ppr27g(n,m) (43)

pr11b (44)

因此,在式(42)有解的同时,式(43)也同时有解。设

解。 r是式(43)所有解中的最小

从式中(25)可知,p整除f(a,b),p不整除g(a,b)。因为,由式(a,f(a,b))p,(b,g(a,b))1

(25)可有

r9p2pa (45)

ppr10f(a,b) (46)

pr11b (47)

pr12g(a,b) (48)

于是,从式(46)可以得知,(a,b,r10)也是式(43)。由式(43),(46)可有

pppr27g(n,m)pr10f(a,b) (49)

r27r10

( 4 )在a为奇数,b为偶数,分别有

在p不整除ab时,从式(17)可知,p不整除g(m,n)。因为(2ab,g(m,n))1,由式

(17)可有

pr132b (50)

pr28g(m,n) (51)

pr15a (52)

因此,在式(50)有解的同时,式(51)也同时有解。设28是式(51)所有解中的最小解。

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p不整除g(a,b)。因为(a,f(a,b))1,(b,g(a,b))1,由式(25)可有

pr132b (53)

pr14g(a,b) (54)

pr15a (55)

pr16f(a,b) (56) r

于是,从式(54)可以得知,(a,b,r14)也是式(51)的解。由式(51),(54)可有

ppr28g(m,n)r14g(a,b) (57)

r28r14

在p整除a,p不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n,m)。因为

(a,g(n,m))p,(b,g(n,m)),由式(117)可有

pr172b (58)

ppr29g(n,m) (59)

pr19pa (60)

因此,在式(58)有解的同时,式(59)也同时有解。设r29是式(59)所有解中最小解。

,由1从式(25)可知,p整除f(a,b),p不整除g(a,b)。因为(a,f(a,b))p,(b,g(a,b))

式(25)可有

pr172b (61)

pr18g(a,b) (62)

pr19pa (63)

ppr20f(a,b) (64)

于是,从式(64)可以得知,(a,b,r20)也是式(59)的解。由式(59),(64)可有

pppr29g(n,m)pr20f(a,b) (65)

r29r20

在p不整除a,p整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m,n)。因为

,由式(17)可有 (a,g(m,n))1,(b,g(m,n))p

pr212pb (66)

ppr30g(m,n) (67)

pr23a (68)

因此,在式(66)有解的同时,式(67)也同时有解。

解。 设r30是式(67)所有解中的最小

b,g(a,b))p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p整除g(a,b)。因为(a,f(a,b))1,(,由

式(25)可有

pr212pb (69)

ppr22g(a,b) (70)

pr23a (71)

pr24f(a,b) (72)

于是,从式(70)可以得知,(a,b,r22)也是式(67)的解。由式(67),(70)可有

pppr30g(m,n)pr22g(a,b) (73)

r30r22

(5)根据式(33),(41),(49),(57),(65),(73)的结论,这与假设r25,r26,r27r28r29,r30分别是一个最小解相矛盾。因此,在此(26),(34),(42),(50),(58),(66)分别有解的同时,式(27),(35),(43),(51),(59),(67)分别无解。于是,在式

(9)有解的同地,式(8)无解,进而式(6)无解,式(1)无解。根据以上的证明,费马大定理成立。 [6]

参考文献

[1] 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 胡振武。费马大定理证明之研究。

[3] 徐本顺,解恩泽。数学猜想——它的思想与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柯召,孙琦。谈谈不定方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5] 朱惠林。莫德尔猜想的解决。自然杂志,1983(12)

[6] 徐俊杰。数学难题探险索。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

摘要】: 学院 学 术 论 文 论文题目: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Paper topic:Proof of FLT papers 姓 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本文运用勾股定理,奇偶性质的讨论,整除性的对比及对等式有解的分析将费马大 【

定理的证明由对N>2的情况转换到证明n=4,n=p时方程x

【关键字】:费马大定理(FLT)证明

nynzn无解。

Abstract : Using the Pythagorean proposition, parity properties, division of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solutions for the equations to proof of FLT in N > 2 by the situation to prove N = 4, N = p equation no solution.

Keywords: Proof of FLT (FLT)

引言:

1637年,费马提出:“将一个立方数分为两个立方数,一个四次幂分为两个四次幂,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这是不可能的。”即方程 xyz无正整数解。

当正整数指数n>2时,没有正整数解。当然xyz=o 除外。这就是费马大定理(FLT),于1670年正式发表。费马还写道:“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一种奇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1]

1992年,蒋春暄用p阶和4n阶复双曲函数证明FLT。

1994年,怀尔斯用模形式、谷山—志村猜想、伽罗瓦群等现代数学方法间接证明FLT,但是他的证明明显与费马设想的证明不同。

据前人研究,任何一个大于2的正整数n,或是4的倍数,或是一个奇素数的倍数,因此证明FLT,只需证明两个指数n=4及n=p时方程没有正整数解即可。方程 xyz无正整数解已被费马本人及贝西、莱布尼茨、欧拉所证明。方程 xyz无正整数解,n=3被欧拉、高斯所证明;n=5被勒让德、狄利克雷所证明;n=7被拉梅所证明;特定条件下的n相继被数学家所证明;现在只需继续证明一般条件下方程xyz没有正整数解,即证明FLT。[2]

本文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奇偶性质的讨论,整除性的对比及对等式有解的分析证明nnnnnn444nnn

n4,np时xnynzn无正整数解。

费马大定理的初等证明

(一)n=4时的证明

在x,y,z彼此互素,x为偶数时设方程

x4y4z4 (1) 的解为(x,y,z)。这里,正整数解简称为解,以下也是如此。

根据勾股定理,式(1)的解为

x2mn (2) 2

y2m2n2 (3)

z2m2n2 (4)[3]

这里,m>n>0,(m,n)=1,m为奇数,n为偶数。于是,在(2)有解的同时,式(3)也同时有解。设是式(3)所有最小解。

根据勾股定理,式(3)的解为

ma2b2 (5)

n2ab (6)

ya2b2 (7)

这里,a>b>0,(a,b)=1,ab为偶。由式(2),(5),(6)可有

x4ab(ab) (8)

因为(4ab,ab)1,由式(8)可有 2222

c24ab (9)

e24ab (10)

于是,从式(10)可以得出,(a,b,e)也是式(3)的解。由式(5),(10)可有

ma2b2e2e

me[4]

这与假设是式(3)的最小解相矛盾。因此,在式(2)有解的同时,式(3)无解,进而式

(1)无解。

(二)n=p的证明

在x,y,z彼此互素时,设方程

xpypzp (1)

的解为(x,y,z)。由式(1)可有,

(x)(y)(z) (2)

因此,(x,y,z)也为式(2)的解。这里,p为奇素数。

根据勾股定理,由式(2)可知,z只能为奇数。于是,在x为偶数时式(2)的解为 p22p22p22

x2mn (3) p

2

ym2n2 (4)

zm2n2 (5)

这里m>n>0,(m,n)=1,mn为偶数,即为mn一奇一偶

由式(3),(4),(5)可知,x,y,z又只能都为平方数。设xr,ys,zt,则式

(2)和式(1)为 222p2p2

r2ps2pt2p (6)

(1) 方程(6)可为

(s2)p(t2)p(r2)p (7)

方程(7)的解为

rpng(m,n)或ng(n,m) (8)

s2m2n2 (9)

tpmf(m,n) (10)

这里,m>n>0,(m,n)=1,m为奇数,n为偶数;(m,f(m,n))1或 p,(n,g(m,n))1或p;

0p12p32p32p3p1p1f(m,n)CpmCpmnCpmnCpn

(11)

p1p32p22p3pp1g(m,n)C1C3nCpmnCpn pmpm

(12)

0p12p32p32p3p1p1g(n,m)CpnCpnmCpnmCpm

(13) 其中,g(n,m)式子中的各项是分别是把g(n,m)式子中的各项颠倒过来写的,并且

pi(i=0,1,2,…,p-1,p)。于是,在式(9)有解的同时,式(8)也同时有解。[5] Ci

pCp

由式(24),式(9)的解为

ma2b2 (14)

n2ab (15)

sa2b2 (16)

这里,a>b>0,(a,b)=1,ab为偶数。由式(8),(15)可有

rp2abg(m,n)或2abg(n,m) (17)

(2) 方程(6)还可为

2 (rp)(sp2)2 (18) t(p )

方程(18)的解为

rp2uv (19)

spu2v2 (20)

tpu2v2 (21)

这里u>v>0,(u,v)=1,uv为偶数。同时,式(20)的解为

uaf(a,b) (22)

vbg(a,b) (23)

sa2b2 (24)

这里,f(a,b)和g(a,b)的表达式分别与和相同。

由式(19),(22),(23)可有

rp2abf(a,b)g(a,b) (25)

这里,(a,f(a,b)1 或(b,g(a,b))或1p

( 3 ) 在a为偶数,b为奇数时,分别有

在p不整除ab时,从式(17)可知,p不整除g(m,n)。因为(2ab,g(m,n))=1,由式(17)可有

r1p2a (26)

pr25g(m,n) (27)

r3pb (28)

因此,在式(26)有解的同时,式(27)也同时有解。设r25是式(27)所有解的最小解。

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这不整除g(a,b)。因为(a,f(a,b))1,(b,g(a,b)),1由式(25)可有

r1p2a (29)

r2pf(a,b) (30)

r3pb (31)

r4pg(a,b) (32)

于是,从式(32)可以得知,(a,b,r4)也是式(27)的解。由式(27)的解。由式(27),

(32)可有

pr25g(m,n)r4pg(a,b) (33)

r25r4

在p不整除a,p整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m,n)。因为

(a,g(m,n))1,(b,g(m,n))p,由式(17)可知,整除。因为,由式(17)可有

r5p2a (34)

ppr26g(m,n) (35)

r7ppb (36)

因此,在此(34)有解的同时,式(35)也同有解。设是式(35)所有解中的最小解。

b,g(a,b))p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p整除g(a,b)。因为(a,f(a,b))1,(,由

式(25)可有

r5p2a (37)

r6pf(a,b) (38)

r7ppb (39)

pr8pg(a,b) (40)

于是,从式(40)可以得知,(a,b,r8)也是式(35)的解。由式(35),(40)可有

ppr26g(m,n)pr8pg(a,b) (41)

r26r8

.在p整除a,p不整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n,m)。因为

17)可有 (a,g(n,m))1,(b,g(n,m)),由式(1

r9p2pa (42)

ppr27g(n,m) (43)

pr11b (44)

因此,在式(42)有解的同时,式(43)也同时有解。设

解。 r是式(43)所有解中的最小

从式中(25)可知,p整除f(a,b),p不整除g(a,b)。因为,由式(a,f(a,b))p,(b,g(a,b))1

(25)可有

r9p2pa (45)

ppr10f(a,b) (46)

pr11b (47)

pr12g(a,b) (48)

于是,从式(46)可以得知,(a,b,r10)也是式(43)。由式(43),(46)可有

pppr27g(n,m)pr10f(a,b) (49)

r27r10

( 4 )在a为奇数,b为偶数,分别有

在p不整除ab时,从式(17)可知,p不整除g(m,n)。因为(2ab,g(m,n))1,由式

(17)可有

pr132b (50)

pr28g(m,n) (51)

pr15a (52)

因此,在式(50)有解的同时,式(51)也同时有解。设28是式(51)所有解中的最小解。

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p不整除g(a,b)。因为(a,f(a,b))1,(b,g(a,b))1,由式(25)可有

pr132b (53)

pr14g(a,b) (54)

pr15a (55)

pr16f(a,b) (56) r

于是,从式(54)可以得知,(a,b,r14)也是式(51)的解。由式(51),(54)可有

ppr28g(m,n)r14g(a,b) (57)

r28r14

在p整除a,p不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n,m)。因为

(a,g(n,m))p,(b,g(n,m)),由式(117)可有

pr172b (58)

ppr29g(n,m) (59)

pr19pa (60)

因此,在式(58)有解的同时,式(59)也同时有解。设r29是式(59)所有解中最小解。

,由1从式(25)可知,p整除f(a,b),p不整除g(a,b)。因为(a,f(a,b))p,(b,g(a,b))

式(25)可有

pr172b (61)

pr18g(a,b) (62)

pr19pa (63)

ppr20f(a,b) (64)

于是,从式(64)可以得知,(a,b,r20)也是式(59)的解。由式(59),(64)可有

pppr29g(n,m)pr20f(a,b) (65)

r29r20

在p不整除a,p整除b时,从式(17)可知,p整除g(m,n)。因为

,由式(17)可有 (a,g(m,n))1,(b,g(m,n))p

pr212pb (66)

ppr30g(m,n) (67)

pr23a (68)

因此,在式(66)有解的同时,式(67)也同时有解。

解。 设r30是式(67)所有解中的最小

b,g(a,b))p从式(25)可知,p不整除f(a,b),p整除g(a,b)。因为(a,f(a,b))1,(,由

式(25)可有

pr212pb (69)

ppr22g(a,b) (70)

pr23a (71)

pr24f(a,b) (72)

于是,从式(70)可以得知,(a,b,r22)也是式(67)的解。由式(67),(70)可有

pppr30g(m,n)pr22g(a,b) (73)

r30r22

(5)根据式(33),(41),(49),(57),(65),(73)的结论,这与假设r25,r26,r27r28r29,r30分别是一个最小解相矛盾。因此,在此(26),(34),(42),(50),(58),(66)分别有解的同时,式(27),(35),(43),(51),(59),(67)分别无解。于是,在式

(9)有解的同地,式(8)无解,进而式(6)无解,式(1)无解。根据以上的证明,费马大定理成立。 [6]

参考文献

[1] 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 胡振武。费马大定理证明之研究。

[3] 徐本顺,解恩泽。数学猜想——它的思想与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柯召,孙琦。谈谈不定方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5] 朱惠林。莫德尔猜想的解决。自然杂志,1983(12)

[6] 徐俊杰。数学难题探险索。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


相关内容

  • 费马大定理证明权之争和微积分发明权之争 - docin.com豆丁网
  • The Fermat last theory controversy and the calculus controversy 蒋春暄 30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语) 费马大定理证明权之争和微积分发明权之争应该是数学史中两件大事.它不仅是学术上之争,更重要是国 ...

  • 费马最后定理的故事
  • ●今年6月间,德国哥庭根大学的大会堂里,500名数学家齐聚,观看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魏尔斯(Andrew Wiles)领取沃夫斯柯奖.沃夫斯柯是一位德国工业家的名字,他在20世纪初遗赠10万马克设立此一奖项,给予世界上头一个能解决费马最后定理之人.当时10万马克是不小的一笔数目,约等于200万美金,而 ...

  • 费马最后定理的历史过程
  • 数学与统计学院 1007班 廖亚平 被公认执世界报纸牛耳地位地位的纽约时报於1993年6月24日在其一版头题刊登了一则有关数学难题得以解决的消息,那则消息的标题是"在陈年数学困局中,终於有人呼叫„我找到了‟".时报一版的开始文章中还附了一张留着长发.穿着中古世纪欧洲学袍的男人照片 ...

  •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
  •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 张立宪 安德鲁.怀尔斯给中国青年报读者的赠言 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工作非常努力,希望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所挚爱的东西,因为对事业的投入和热爱将使他们在前进的途中所向披靡. 安德鲁·怀尔斯 2005年8月29日 2005年8月29日,我吃了平生最智慧的一顿晚餐. 在座 ...

  •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安德鲁·怀尔斯
  •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安德鲁·怀尔斯 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是当代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因证明了历时350多年的.著名的费马定理名闻天下. 怀尔斯生平简介 怀尔斯1953年4月11日生于英国剑桥(所以他1993年6月宣布证明时,刚过四十岁生日两个多月). 1971年入牛津大学莫顿(Mert ...

  • 从费马大定理到数学诺贝尔, 怀尔斯荣获2016阿贝尔奖
  •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3月15日,挪威自然科学与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阿贝尔奖 (Abel Prize) 授予牛津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教授,奖金约70万美元,表彰他令人震惊的费马大定理证明,开启数论新纪元: for his ...

  • 费马最后定理观后感
  • 费马最后定理观后感 13122756 赵向洋 正如它所说,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人对于世界上最大数学难题的沉迷,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清楚的记得那段时光,我也是,我清楚的记得我看到这个<费马最后定理>时也深深为此着迷.因此回来又看了一遍,是带有中文字幕的,对此也了解的更深. 他是这么描述的&quo ...

  • 2017考研数学高数中必考的四个重要定理的证明
  • 2017考研数学高数中必考的四个重要定 理的证明 2017考研数学复习中的定理证明是一直考生普遍感觉不太有把握的内容,而2016考研数学真题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考生需重视教材中重要定理的证明.下面为考生梳理一下教材中要求会证的重要定理. 一.求导公式的证明 2015年真题考了一个证明题:证明两个函 ...

  • 2017考研数学高数必考的4个定理证明
  • 2017考研数学高数必考的4个定理证明 来源:文都图书 高数是考研数学考察的重要科目,也是比较难的一门,其中有4个定理是高数的高频考点,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该如何运用这几个定理. 一.求导公式的证明 2015年真题考了一个证明题:证明两个函数乘积的导数公式.几乎每位同学都对这个公式怎么用比较熟悉,而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