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

2015《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

【核心观点】

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近两年来,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到来。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收入差距态势2008年达到顶点,基尼系数为0.491,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由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会深刻地反映到职业结构的变动上。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社会蓝皮书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为主题,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从以往较多注重数量增长转向较多注重质量提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现在都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注重发展质量导向的形成,首先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政策——制度体系的相应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调结构、稳增长、提质量的“新常态”发展目标。调结构,不仅指调经济结构,而且包括调社会结构,如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稳增长,不仅要稳定经济增长,而且要稳定就业增长、社会建设发展投入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和待遇水平提升(尤其是农民工社保覆盖面和待遇水平)、社会治理结构完善等。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必需,也是进一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凝聚人心的必需。

专家阐述,“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呈现如下六大阶段性转折:

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国际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人口向城市集中、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几个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11年开始超过50%,从一个农民大国进入一个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但基本上还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和郊区化这两个阶段上运行。在我国,逆城镇化的过程迟迟没有产生,并非只是因为发展阶段未达到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与户籍的限制和农民住宅无法进入市场也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近两年来,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的趋势的到来,虽然这些迹象还只是以农家休闲、乡村养老、城市人经营乡村第三产业等形式表现出来,却是一种未来大潮的征兆。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孕育着巨大的新发展空间。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恐怕也很难单靠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来解决城镇化问题。

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中国的失业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情

况下并没有出现恶化。这一方面说明,政府促进新增就业的措施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就业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理论上测算的结论是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但出于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和年龄匹配原因,他们已难以转移成有效的工业劳动力供给。中国的就业政策选择必须高度关注这一新的变化趋势。

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一路扩大的态势。这种态势到2008年达到顶点,基尼系数为0.491。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这种回落得益于四个重要因素:一是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4年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是区域差距得到控制,相对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已经连续近10年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三是在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人工成本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四是大规模地减少贫困。在目前的世界大国中,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收入差距都在扩大,只有中国和巴西出现了转折,巴西已连续10年基尼系数持续下降。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2013年,我国经济产出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而第二产业比重为43.9%,第一产业比重为10.0%。2014年延续了这种态势,而到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有可能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即将从工业化中期转入工业化后期的重大标志。由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更深刻地反映到职业结构的变动上。或者说,我国将开始一个新的职业结构阶段。所谓“白领时代”,即在非农从业人员当中白领从业人员总量超过蓝领从业人员,西方国家一些有争议但备受关注的议题如“大众消费时代”、“中产阶层”等都是在这个阶段提出的。我国在这个阶段也会有适合自己国情的新议题,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小康大众”,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 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2000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曾连续十几年呈下降态势,但近两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根据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已经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推动力量。居民生活消费层级不断提升,以房、车、休闲、旅游、通信、网购引领的新型大众消费时代到来。

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我国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发展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逐步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阶段所替代。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已经开始。

专家说,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值得重视。专家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2.4%,而全部税收的同比增幅为7.4%,前者比后者高出5个百分点。另外,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约为8.6%,比同期个人所得税增幅低了3.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财政部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使得工资薪金及劳动报酬所得税增长。但是,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既低于国内

生产总值的增幅,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专家指出,劳动争议仍然是社会矛盾冲突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网络舆情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大挑战。据统计,前三个季度,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52.2万件,涉及劳动者72.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5.6%和11.1%,共审结48.7万件,同比增长3.7%。由各种劳动争议引发的劳动者群体性事件数量也有较大增长,事件焦点主要涉及工资(讨薪)、企业裁员和经济补偿、出租车运营争议、职工保险福利争议等问题。社会舆情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继续增强,对各级地方政府、涉事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情压力。交通、教育和医疗卫生部门也是舆情热点事件的高发区。另外,网络舆情本身也成为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场域。网络舆情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大挑战。

解读2014《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贫富分化”取代了物价、房价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居民收入、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均有所涉及。本版特摘选与人口有关的内容为读者进行解读。

农村家庭本科生就业最难 失业率达30%

对于2013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官方尚未公布权威数字,那么,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到底有多难?《社会蓝皮书》公布了一组基于12所高校1678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人们预测”。

调查显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2.4%,失业率为17.6%,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困难群体。

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李春玲负责撰写《社会蓝皮书》中的《“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她说,经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到91.9%,比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高11.4%。

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2237元的平均初职月薪,远低于重点本科毕业生的4497元(税后),以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3237元。

李春玲表示,如果分析毕业生城乡来源,就会发现,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成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 蓝皮书指出,通常人们认为,理工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调查数据显示,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普通本科毕业生而言,文科毕业生82.1%的就业率反而明显高于理工科毕业生的71.6%。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最难就业季”说法并不科学,2013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社会蓝皮书》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的同时,其就业后的失业问题逐渐突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老年人口总量的上升,也带来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数量的迅速攀升。现在“失能老人”的总数已经超过3700万人,估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人。

在人口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退休与养老问题。对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甚至对于整个白领职业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容易被接受;但对于蓝领工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建筑、纺织、煤炭、清洁、生产组装等重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是难以接受的。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配置,要把握好职业群体的差别和渐进推行的步骤。

调查显示,42%的城市居民认为政府是居民养老最应该依靠的对象,其次才是子女或其他晚辈。但不同城市居民的观念差别较大,以北京、深圳为首的8个城市居民认为子女或其他晚辈是养老最大的依靠对象,以上海、广州为首的12个城市则认为养老最大的依靠对象是政府。 城市生活费用致企业招农民工会更难

据《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介绍,在2013年前五位最受关注社会问题中,贫富分化问题关注度首次升至第一,关注率达到38.6%。房价问题的关注程度则已连续4年排在第二。反腐败和社会稳定的受关注程度也有所提升。《社会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

《社会蓝皮书》指出,伴随新建住房和二手房价格的上升,城市的房租价格也日趋攀升。农民工增长的收入,也因为房租的上升、粮食价格的上升以及蔬菜水果类价格的上升而显得微不足道或难以承受城市生活费用之重。这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极其不利,估计2014年春节后企业招工会更加困难。

由激烈竞争衍生出的另一个副产品是“拼爹”。调查显示,民众普遍认为,人脉关系、权力地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7.5%的人坚持认为个人努力是决定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一比例还不及民众对机遇(12.6%)、运气(7.7%)和命运(7.7%)等不确定因素的期望值高。 家庭背景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个人能力对月薪水平影响明显

《社会蓝皮书》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显而易见。对于“拼爹”与“拼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社会蓝皮书》的结论是:想要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是有帮助的;想要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

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父亲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出生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工人和农民子弟。

初职月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显示完全不同结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弱化,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生月薪水平低于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学业能力对初职月薪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外语水平、兼职和实习经历以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都有助于提高初职月薪。

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的经济资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积极影响远没有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大,这导致一些“富二代”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而只能“啃老”。学业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它表明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所脱节。

城乡居民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

《社会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人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因改革而得到拓展,改革使每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加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平等、公正状况的负面评价。因此,肯定起点公平,否定过程公平,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就成为目前城乡居民公平感的主要特点。

肯定起点公平。公众对于目前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自由发展空间表示认可。在2008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同意“在我们这个社会,工人和农民的孩子与其他人的孩子一样,都能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人”时,有63.3%的人表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而在2011年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上升到72.7%;在2013年的调查中也有70%的人同意这一看法。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否定过程公平。公众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在2013年的调查中,67.8%的人同意“很多老板都是靠政府官员的帮助才发财的”这一观点,认为一些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官商勾结获得了不正当收益。

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由于个人自由发展空间的扩展与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人们对结果公平的看法出现分歧。在2013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同意“现在有的人挣的钱多,有的人挣的少,但这是公平的”时,52.9%的人表示同意,也有43.1%的表示不同意。这表现出人们对结果公平的意见有分歧。 我国城镇化水平2018年将达60%

《社会蓝皮书》称,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由于城镇化的推动,我国GDP每增长1%,就会在城镇新创造130万个至170万个就业岗位。从最近几年看,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266万个。

《社会蓝皮书》表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按目前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估计到2018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

建议有职业差别地渐进推行延迟退休

《社会蓝皮书》称,我国人口红利即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建议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配置,要把握好职业群体的差别和渐进推行的步骤。

《社会蓝皮书》分析认为,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劳动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在人口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退休与养老问题。”

《社会蓝皮书》认为,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甚至对于整个白领职业群体行业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容易被接受。但对于蓝领工人,尤其是从事建筑、纺织、煤炭、清洁、生产组装等重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延迟退休是难以接受的。

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4年社会蓝皮书的议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1.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相比2012年有所回落,年度增幅估计在

7.8%左右。国际经济社会形势仍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稳结构、保增长、促改革,是2013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心。在社会发展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如何稳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人口结构转型加速,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4%;“单独二孩”政策一旦启动,将有可能稍微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由于城镇化的推动,劳动就业在经济增长速度略有下降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所深化,但“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但养老金缺口问题以及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必须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快发展新型劳动就业培训,确保劳动就业平稳发展;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国民经济可承受和经济效率有保障的前提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和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2.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已经成为激励中国人的一个关键词。从“中国梦”的视角了解公众对国家现实状况的综合评价和对未来的期盼,意义十分重大。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诸方面,并以多个次级指标来测量人民对“中国梦”的想象。总体来看,在经济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政治建设方面,公众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有进一步的提高。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文化实力在国际中的地位得到公众较高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在社会建设方面,人们对生活的安全感

较高,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也不断提高。在生态建设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要求。

3.社会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福利和潜能。一般而言,社会质量包含四个条件性因素,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对每一个条件性因素指标化就获得了衡量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从现实状况看,用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与社会赋权四个领域的各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不同地区的社会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通过改善社会政策,全面提高社会质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也表现为广大城乡居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福祉的主观感受改善。就2013年的情况来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往年相比保持稳定,但收入不平等、物价以及房价等问题,仍然是广大居民深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并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认同仍然普遍偏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社会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提高社会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书的作者来自专业的研究和调查机构、大学以及政府有关研究部门,除总报告外,各位作者的观点,只属于作者本人,既不代表总课题组,也不代表作者所属的单位。

本书涉及的大量统计和调查数据,由于来源不同、口径不同、调查时点不同,所以可能存在着不尽一致的情况,请在引用时认真进行核对。 本课题研究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资助,本课题的研究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总报告的撰写,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负责。 本年度“社会蓝皮书”由李培林、陈光金、张翼、许欣欣、李炜、张丽萍、刁鹏飞、田丰、崔岩、邹宇春负责统稿,李培林、陈光金、张翼审定了总报告,傅学军负责课题的事务协调和资料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及本书编辑邓泳红、王颉、桂芳、陈晴钰,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编 者

2013年11月23日

摘要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4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和政府研究人员撰写。

本报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在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的基

础上,认为在新的决定性发展阶段,还需要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态势,着力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防范城乡收入差距反弹风险;调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消除社会体制改革的阻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全面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结构调整空间仍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力继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括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推进劳动就业增长,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教育培训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其他社会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正常增长,发展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城乡居民的客观和主观福祉,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各篇分报告,分别讨论了涉及“劳有所得”的劳动就业和培训问题,涉及“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问题和老年人居住安排及健康问题,涉及“病有所医”的医疗保障与新医改问题,涉及“学有所教”的中国教育发展公平与改革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态度问题,涉及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问题,涉及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问题,涉及有利于就业增长和市场繁荣的私营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环境问题,以及涉及社会治理新挑战的网络舆情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各篇分报告大多以经验调查数据或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描述、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015《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

【核心观点】

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近两年来,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到来。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收入差距态势2008年达到顶点,基尼系数为0.491,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由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会深刻地反映到职业结构的变动上。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社会蓝皮书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为主题,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从以往较多注重数量增长转向较多注重质量提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现在都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注重发展质量导向的形成,首先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政策——制度体系的相应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调结构、稳增长、提质量的“新常态”发展目标。调结构,不仅指调经济结构,而且包括调社会结构,如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稳增长,不仅要稳定经济增长,而且要稳定就业增长、社会建设发展投入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和待遇水平提升(尤其是农民工社保覆盖面和待遇水平)、社会治理结构完善等。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必需,也是进一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凝聚人心的必需。

专家阐述,“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呈现如下六大阶段性转折:

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国际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人口向城市集中、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几个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11年开始超过50%,从一个农民大国进入一个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但基本上还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和郊区化这两个阶段上运行。在我国,逆城镇化的过程迟迟没有产生,并非只是因为发展阶段未达到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与户籍的限制和农民住宅无法进入市场也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近两年来,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的趋势的到来,虽然这些迹象还只是以农家休闲、乡村养老、城市人经营乡村第三产业等形式表现出来,却是一种未来大潮的征兆。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孕育着巨大的新发展空间。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恐怕也很难单靠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来解决城镇化问题。

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中国的失业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情

况下并没有出现恶化。这一方面说明,政府促进新增就业的措施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就业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理论上测算的结论是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但出于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和年龄匹配原因,他们已难以转移成有效的工业劳动力供给。中国的就业政策选择必须高度关注这一新的变化趋势。

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一路扩大的态势。这种态势到2008年达到顶点,基尼系数为0.491。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这种回落得益于四个重要因素:一是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4年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是区域差距得到控制,相对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已经连续近10年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三是在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人工成本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四是大规模地减少贫困。在目前的世界大国中,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收入差距都在扩大,只有中国和巴西出现了转折,巴西已连续10年基尼系数持续下降。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2013年,我国经济产出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而第二产业比重为43.9%,第一产业比重为10.0%。2014年延续了这种态势,而到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有可能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即将从工业化中期转入工业化后期的重大标志。由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更深刻地反映到职业结构的变动上。或者说,我国将开始一个新的职业结构阶段。所谓“白领时代”,即在非农从业人员当中白领从业人员总量超过蓝领从业人员,西方国家一些有争议但备受关注的议题如“大众消费时代”、“中产阶层”等都是在这个阶段提出的。我国在这个阶段也会有适合自己国情的新议题,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小康大众”,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 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2000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曾连续十几年呈下降态势,但近两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根据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已经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推动力量。居民生活消费层级不断提升,以房、车、休闲、旅游、通信、网购引领的新型大众消费时代到来。

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我国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发展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逐步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阶段所替代。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已经开始。

专家说,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值得重视。专家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2.4%,而全部税收的同比增幅为7.4%,前者比后者高出5个百分点。另外,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约为8.6%,比同期个人所得税增幅低了3.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财政部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使得工资薪金及劳动报酬所得税增长。但是,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既低于国内

生产总值的增幅,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专家指出,劳动争议仍然是社会矛盾冲突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网络舆情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大挑战。据统计,前三个季度,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52.2万件,涉及劳动者72.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5.6%和11.1%,共审结48.7万件,同比增长3.7%。由各种劳动争议引发的劳动者群体性事件数量也有较大增长,事件焦点主要涉及工资(讨薪)、企业裁员和经济补偿、出租车运营争议、职工保险福利争议等问题。社会舆情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继续增强,对各级地方政府、涉事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情压力。交通、教育和医疗卫生部门也是舆情热点事件的高发区。另外,网络舆情本身也成为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场域。网络舆情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大挑战。

解读2014《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贫富分化”取代了物价、房价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居民收入、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均有所涉及。本版特摘选与人口有关的内容为读者进行解读。

农村家庭本科生就业最难 失业率达30%

对于2013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官方尚未公布权威数字,那么,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到底有多难?《社会蓝皮书》公布了一组基于12所高校1678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人们预测”。

调查显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2.4%,失业率为17.6%,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困难群体。

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李春玲负责撰写《社会蓝皮书》中的《“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她说,经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到91.9%,比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高11.4%。

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2237元的平均初职月薪,远低于重点本科毕业生的4497元(税后),以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3237元。

李春玲表示,如果分析毕业生城乡来源,就会发现,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成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 蓝皮书指出,通常人们认为,理工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调查数据显示,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普通本科毕业生而言,文科毕业生82.1%的就业率反而明显高于理工科毕业生的71.6%。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最难就业季”说法并不科学,2013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社会蓝皮书》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的同时,其就业后的失业问题逐渐突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老年人口总量的上升,也带来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数量的迅速攀升。现在“失能老人”的总数已经超过3700万人,估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人。

在人口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退休与养老问题。对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甚至对于整个白领职业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容易被接受;但对于蓝领工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建筑、纺织、煤炭、清洁、生产组装等重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是难以接受的。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配置,要把握好职业群体的差别和渐进推行的步骤。

调查显示,42%的城市居民认为政府是居民养老最应该依靠的对象,其次才是子女或其他晚辈。但不同城市居民的观念差别较大,以北京、深圳为首的8个城市居民认为子女或其他晚辈是养老最大的依靠对象,以上海、广州为首的12个城市则认为养老最大的依靠对象是政府。 城市生活费用致企业招农民工会更难

据《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介绍,在2013年前五位最受关注社会问题中,贫富分化问题关注度首次升至第一,关注率达到38.6%。房价问题的关注程度则已连续4年排在第二。反腐败和社会稳定的受关注程度也有所提升。《社会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

《社会蓝皮书》指出,伴随新建住房和二手房价格的上升,城市的房租价格也日趋攀升。农民工增长的收入,也因为房租的上升、粮食价格的上升以及蔬菜水果类价格的上升而显得微不足道或难以承受城市生活费用之重。这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极其不利,估计2014年春节后企业招工会更加困难。

由激烈竞争衍生出的另一个副产品是“拼爹”。调查显示,民众普遍认为,人脉关系、权力地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7.5%的人坚持认为个人努力是决定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一比例还不及民众对机遇(12.6%)、运气(7.7%)和命运(7.7%)等不确定因素的期望值高。 家庭背景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个人能力对月薪水平影响明显

《社会蓝皮书》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显而易见。对于“拼爹”与“拼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社会蓝皮书》的结论是:想要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是有帮助的;想要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

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父亲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出生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工人和农民子弟。

初职月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显示完全不同结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弱化,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生月薪水平低于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学业能力对初职月薪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外语水平、兼职和实习经历以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都有助于提高初职月薪。

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的经济资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积极影响远没有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大,这导致一些“富二代”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而只能“啃老”。学业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它表明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所脱节。

城乡居民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

《社会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人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因改革而得到拓展,改革使每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加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平等、公正状况的负面评价。因此,肯定起点公平,否定过程公平,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就成为目前城乡居民公平感的主要特点。

肯定起点公平。公众对于目前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自由发展空间表示认可。在2008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同意“在我们这个社会,工人和农民的孩子与其他人的孩子一样,都能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人”时,有63.3%的人表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而在2011年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上升到72.7%;在2013年的调查中也有70%的人同意这一看法。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否定过程公平。公众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在2013年的调查中,67.8%的人同意“很多老板都是靠政府官员的帮助才发财的”这一观点,认为一些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官商勾结获得了不正当收益。

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由于个人自由发展空间的扩展与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人们对结果公平的看法出现分歧。在2013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同意“现在有的人挣的钱多,有的人挣的少,但这是公平的”时,52.9%的人表示同意,也有43.1%的表示不同意。这表现出人们对结果公平的意见有分歧。 我国城镇化水平2018年将达60%

《社会蓝皮书》称,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由于城镇化的推动,我国GDP每增长1%,就会在城镇新创造130万个至170万个就业岗位。从最近几年看,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266万个。

《社会蓝皮书》表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按目前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估计到2018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

建议有职业差别地渐进推行延迟退休

《社会蓝皮书》称,我国人口红利即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建议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配置,要把握好职业群体的差别和渐进推行的步骤。

《社会蓝皮书》分析认为,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劳动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在人口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退休与养老问题。”

《社会蓝皮书》认为,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甚至对于整个白领职业群体行业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容易被接受。但对于蓝领工人,尤其是从事建筑、纺织、煤炭、清洁、生产组装等重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延迟退休是难以接受的。

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4年社会蓝皮书的议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1.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相比2012年有所回落,年度增幅估计在

7.8%左右。国际经济社会形势仍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稳结构、保增长、促改革,是2013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心。在社会发展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如何稳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人口结构转型加速,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4%;“单独二孩”政策一旦启动,将有可能稍微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由于城镇化的推动,劳动就业在经济增长速度略有下降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所深化,但“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但养老金缺口问题以及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必须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快发展新型劳动就业培训,确保劳动就业平稳发展;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国民经济可承受和经济效率有保障的前提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和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2.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已经成为激励中国人的一个关键词。从“中国梦”的视角了解公众对国家现实状况的综合评价和对未来的期盼,意义十分重大。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诸方面,并以多个次级指标来测量人民对“中国梦”的想象。总体来看,在经济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政治建设方面,公众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有进一步的提高。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文化实力在国际中的地位得到公众较高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在社会建设方面,人们对生活的安全感

较高,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也不断提高。在生态建设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要求。

3.社会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福利和潜能。一般而言,社会质量包含四个条件性因素,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对每一个条件性因素指标化就获得了衡量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从现实状况看,用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与社会赋权四个领域的各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不同地区的社会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通过改善社会政策,全面提高社会质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也表现为广大城乡居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福祉的主观感受改善。就2013年的情况来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往年相比保持稳定,但收入不平等、物价以及房价等问题,仍然是广大居民深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并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认同仍然普遍偏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社会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提高社会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书的作者来自专业的研究和调查机构、大学以及政府有关研究部门,除总报告外,各位作者的观点,只属于作者本人,既不代表总课题组,也不代表作者所属的单位。

本书涉及的大量统计和调查数据,由于来源不同、口径不同、调查时点不同,所以可能存在着不尽一致的情况,请在引用时认真进行核对。 本课题研究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资助,本课题的研究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总报告的撰写,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负责。 本年度“社会蓝皮书”由李培林、陈光金、张翼、许欣欣、李炜、张丽萍、刁鹏飞、田丰、崔岩、邹宇春负责统稿,李培林、陈光金、张翼审定了总报告,傅学军负责课题的事务协调和资料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及本书编辑邓泳红、王颉、桂芳、陈晴钰,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编 者

2013年11月23日

摘要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4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和政府研究人员撰写。

本报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在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的基

础上,认为在新的决定性发展阶段,还需要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态势,着力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防范城乡收入差距反弹风险;调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消除社会体制改革的阻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全面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结构调整空间仍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力继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括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推进劳动就业增长,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教育培训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其他社会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正常增长,发展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城乡居民的客观和主观福祉,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各篇分报告,分别讨论了涉及“劳有所得”的劳动就业和培训问题,涉及“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问题和老年人居住安排及健康问题,涉及“病有所医”的医疗保障与新医改问题,涉及“学有所教”的中国教育发展公平与改革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态度问题,涉及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问题,涉及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问题,涉及有利于就业增长和市场繁荣的私营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环境问题,以及涉及社会治理新挑战的网络舆情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各篇分报告大多以经验调查数据或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描述、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关内容

  • 2012年[社会心态蓝皮书]
  • 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概 ...

  • 蓝皮书建议:公立医院由社会资本托管
  • 10月24日发布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3)>(下称<蓝皮书>)认为,公立医院由社会资本托管(国有民营)是我国公立医院改制一条有效的途径,这对于国有中小型医院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蓝皮书>由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长策相关公司股 ...

  • 年会总结交流会发言稿
  •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为此,YJBYS小编整理了几篇年会总结交流会发言稿范文,欢迎阅读. 学校小语年会总结交流会发言稿 老师们,下午好: 上星期,我校成功承办了xx市小语年会,作为小语年会的工作人员,我全程 ...

  • 社科院蓝皮书: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好于民企
  • 2013-11-14 18:47:59 来源: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14日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年)>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26.4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超过一半的企业仍在"旁观".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优于民企和外企,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

  • 社科院--中国社会陷信任危机
  • 社科院报告称64%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 "社会心态"新观察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心态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同时又因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2013年1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社 ...

  • 法制日报:2013法治蓝皮书
  • 2013年披露查处腐败案件司局级官员居多蓝皮书提示 腐败公职人员外逃现象可能加剧 ( 2014-02-25 )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法治蓝皮书专刊 □本报记者辛红 2013年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明显特点是坚持"四个一起打":苍蝇老虎一起打.上头下头一起打.贪贿腐败分子与作风败坏的腐败 ...

  •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张翼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分析说明,在劳动力人口供给压力减轻过程中,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使家庭更易于集中资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这与中国大学的扩招一起,在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分流了劳动力的供给渠道 ...

  • "蓝皮书"折射新媒体"走势"
  •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这也是该系列年度报告的第四部.从这份报告里,我们可以窥见新媒体在大众信息传播中所占权重的"走势". 什么是新媒体? 北京大学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媒体研究室副主任张哲斌告诉记者, ...

  • 社科院蓝皮书-新媒体对社会的作用日益中心化
  • 社科院蓝皮书:新媒体对社会的作用日益"中心化" http://www.nbd.com.cn 2012-09-28 16:21 来源: 南方日报 昨日,社科院发布了国内唯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