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策略 建构数学模型(林淑萍)

关注学习策略 建构数学模型

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林淑萍

摘要:文章分析了教师如何优化数学活动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学习方式;活动经验;运用教材;评价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的新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数学学习课堂,在展现数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策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考时空,努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一、改善学习方式,获得活动经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例3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课本第8页的情境图,同时展示图中明明提出的问题:“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学生仔细观看屏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图,认真寻找数学信息,并思考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经过一番地讨论,生1:“无法直接回答明明提出的问题。”生2:“应该怎样才能回答明明的问题呢?”生3:“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一班和三班共有多少人,只有把这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加后才能知道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最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列出算式:36+35=?如何进行计算呢?教师则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利用小棒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后,得出6捆11根小棒,又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把11根小棒捆成一捆是10根,剩下单个一根,所有的小棒一共就是7捆1根。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进行计算,经过师生一起交流探究后,学生懂得了数字个位上6加5得11就要在个位上写1,再向十位上进1。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情境里,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在探究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

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迅速地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更快地掌握数学学习能力。

二、引导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教材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根据课程理念的要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充分地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充分挖掘教材教育资源,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地制宜,灵活地使用教材,从教材的要求出发组织与教材相关联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当学生初步体验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出平均分的例子,部分学生从班级的人数找起,提出:“我们班级有40个人,平均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这就是平均分。”部分学生从学校运动会找起,提出:“学校运动会接力跑有20名同学参加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有4个人。”还有部分学生从校园小路两旁的树木找起,提出:“校园的小道两边平均种了16棵芒果树。”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平均分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平均分。接着,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张图片,图片中有16个蜜柚、12个苹果、8个梨子的图形排列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想出办法,动手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自己小组里的4个人。” 在小组合作操作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分水果,伴随着积极探究,教师则适时给予点拨。在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上,部分小组运用了画圈子的办法,给自己小组里的每个人平均分了4个蜜柚、3个苹果、2个梨子;部分小组的学生把每种水果的每一个图形剪了下来,再平均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个同学;部分小组的学生在每一个水果下面,写上一个同学的名字,最后把水果平均地分给每个人。通过这种动手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得了拓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把水果平均分到每个同学的手里,再次体验了平均分数学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讲求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因而应注重于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特别

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堂评价与数学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时,在测试长度的活动时,教师出示一系列问题:①“你的身高是多少?”②“你的两臂伸开有多长?”③“你跨一步有多宽?”④“教室的门宽是多少?”⑤“窗户宽度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进行估计,对于学生估计结果,教师先不予于评判。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具体测量内容不一定完全与课本要求的内容一致,可以随机增加一些学生需要了解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测量内容,如,测量学生胸围、裤长,教室讲台长度等。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分工明确,轮流进行测量、记录,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交流体验从统计表里了解到什么内容?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给予学生适时指导,并及时对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乐于与同伴交流、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并给他们奖励小红花或在红花积分卡上盖上红花,并把这些评价成果收入个人成长记录袋里,期末时,再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做一个定性分析和评价,在教师客观的评价中,学生品尝了成功的乐趣,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各小组互评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其他小组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度,以及实践成果的成功与否。也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小组里畅谈自己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懂得了什么?掌握到什么数学知识。这种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方式多样化,巩固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关注学习策略 建构数学模型

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林淑萍

摘要:文章分析了教师如何优化数学活动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学习方式;活动经验;运用教材;评价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的新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数学学习课堂,在展现数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策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考时空,努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一、改善学习方式,获得活动经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例3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课本第8页的情境图,同时展示图中明明提出的问题:“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学生仔细观看屏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图,认真寻找数学信息,并思考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经过一番地讨论,生1:“无法直接回答明明提出的问题。”生2:“应该怎样才能回答明明的问题呢?”生3:“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一班和三班共有多少人,只有把这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加后才能知道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最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列出算式:36+35=?如何进行计算呢?教师则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利用小棒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后,得出6捆11根小棒,又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把11根小棒捆成一捆是10根,剩下单个一根,所有的小棒一共就是7捆1根。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进行计算,经过师生一起交流探究后,学生懂得了数字个位上6加5得11就要在个位上写1,再向十位上进1。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情境里,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在探究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

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迅速地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更快地掌握数学学习能力。

二、引导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教材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根据课程理念的要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充分地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充分挖掘教材教育资源,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地制宜,灵活地使用教材,从教材的要求出发组织与教材相关联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当学生初步体验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出平均分的例子,部分学生从班级的人数找起,提出:“我们班级有40个人,平均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这就是平均分。”部分学生从学校运动会找起,提出:“学校运动会接力跑有20名同学参加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有4个人。”还有部分学生从校园小路两旁的树木找起,提出:“校园的小道两边平均种了16棵芒果树。”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平均分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平均分。接着,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张图片,图片中有16个蜜柚、12个苹果、8个梨子的图形排列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想出办法,动手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自己小组里的4个人。” 在小组合作操作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分水果,伴随着积极探究,教师则适时给予点拨。在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上,部分小组运用了画圈子的办法,给自己小组里的每个人平均分了4个蜜柚、3个苹果、2个梨子;部分小组的学生把每种水果的每一个图形剪了下来,再平均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个同学;部分小组的学生在每一个水果下面,写上一个同学的名字,最后把水果平均地分给每个人。通过这种动手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得了拓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把水果平均分到每个同学的手里,再次体验了平均分数学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讲求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因而应注重于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特别

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堂评价与数学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时,在测试长度的活动时,教师出示一系列问题:①“你的身高是多少?”②“你的两臂伸开有多长?”③“你跨一步有多宽?”④“教室的门宽是多少?”⑤“窗户宽度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进行估计,对于学生估计结果,教师先不予于评判。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具体测量内容不一定完全与课本要求的内容一致,可以随机增加一些学生需要了解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测量内容,如,测量学生胸围、裤长,教室讲台长度等。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分工明确,轮流进行测量、记录,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交流体验从统计表里了解到什么内容?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给予学生适时指导,并及时对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乐于与同伴交流、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并给他们奖励小红花或在红花积分卡上盖上红花,并把这些评价成果收入个人成长记录袋里,期末时,再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做一个定性分析和评价,在教师客观的评价中,学生品尝了成功的乐趣,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各小组互评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其他小组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度,以及实践成果的成功与否。也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小组里畅谈自己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懂得了什么?掌握到什么数学知识。这种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方式多样化,巩固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相关内容

  • 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间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凡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各种数学公式.各种方程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系统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数学模型.如自然数"1"是"1个人".& ...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 学数学"情景·过程·表述·反思"教学过程是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 让学生在处理信息.探究方法.理清思路.形成策略中有效解决问题.其基本教学模式与环节如下.这个教学基本模式相对稳定, 但并非一成不变, 它具有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组合, 灵活调整, 使 ...

  • 稳态概念的构建
  • 新课标<稳态与环境>模块研究结题论文 稳态概念的构建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分为三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模块生命的物质性观点.系统论观点比较突出:<遗传与进化>模块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变与不变相统一的观点比较突出:<稳态与环境>模块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

  • 基本数学思想
  • 基本数学思想:教材架构与教学思考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教材以数学抽象为主线引入数学研究的对象,以数学推理为主线建构数学内容体系,以数学建模为主线搭起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数学思想教学的基本方式和目标要求是"感悟","显化" ...

  •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主要策略
  • 1 准确界定生物学科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地位 1.1 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引领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核心素养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体系
  • 第14卷第3期 2008年6月开放教育研究 OpenEducationResearchVol.14,No.3Jun12008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体系 斯蒂芬・K・里德 3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美国) [摘要] 本文对主要的认知体系进行了概述,据此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教学观
  • 2009年第9期中学数学月刊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教学观① 喻 平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10024) 数学教学观是指教师思考数学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结果.教师的数学教学观由数学观.认知观和教学观这三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要素.认知观是以教育心理学的若干理 ...

  •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论文
  •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摘要:教育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事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之上才能够兴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才可能好 关键词:教育 心理学 一.皮亚杰的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quo ...

  • 课程教材教法
  • 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4,No.12 ,2December014 本刊2014年总目录 (括弧内依次为期数.起始页码) *特稿* 教师"行动教育" ---青浦实验新世纪探索 以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