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阶级斗争之作用的研究

有关阶级斗争之作用的研究、有关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

1.龚培河,万丽华,《究竟哪一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逻辑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38卷

2.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3期

3. 金东珠,《阶级分析方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1991年4月

4. 周新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求实》,2001年8月

5. 张江明,《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学术研究》,1963年第四期

6. 程福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驳否定阶级斗争及其作用的观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7. 翁世盛,《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9月第9期

8. 李体煜,《光辉的理论锐利的武器一一学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体会》,《理论月刊》,2002年第6期

9. 海传,《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不能丢》,《真理的追求》,1997年2月

10. 周杏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但要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7月

11.冯必扬,《多维视角认识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4月

12.朱宗震,吕景琳,《关于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探讨》,《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

13.吴忠民,《阶级分析再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二期

14.闫兴家,《历史发展动力之再探讨》,《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期

15.荣开明,《论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浙江学刊》,1991年增刊

16.柯昌基,《生产力、阶级斗争和阶级协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17.黎邦正,《生产力和阶级斗争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18.阳正泰,龙显昭.,《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19.张莘如,《阶级斗争并非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20.阳正泰,《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21.陈文桂,《要全面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5月

22.周之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思想政治课教学》,1991年2月

23.石永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4.黄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阶级斗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2月

阶级斗争之作用的研究、有关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经典论述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恩格斯注)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一八四七年十二月——一八四八

年一月),一九六四年版第23页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八四七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四卷第104页

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189页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八八六年初),《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345页

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

-------恩格斯:《工联》(一八八一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

九卷第284页

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八八四年三——五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201页

消灭阶级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顽强的阶级斗争。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后,在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阶级斗争并不是消失(如旧社会主义和旧社会民主党中的庸人所想象的那样),而只是改变它的形式,在许多方面变得更加残酷。

-------列宁:《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九一九年五月),《列宁全集》第

二十九卷第352页

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工或无产者反对有产者或资产阶级的斗争。

-------列宁:《给农村贫民》(一九O三年三月),《列宁全集》第六卷第

383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

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九

月)

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它在这里也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在这部著作中,他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即使已经过了33年,我们还是应该承认,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

-------恩格斯:《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三版序言

(188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2页。

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在古代是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在中世纪是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对立,近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一方面可以解释被统治阶级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那种不正常的“非人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解释交往的发展范围的狭小以及因之造成的整个统治阶级的发展范围的狭小;由此可见,这种发展的局限性不仅在于一个阶级被排斥于发展之外,而且还在于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所以“非人的东西”也同样是统治阶级命中所注定的。这里所谓“非人的东西”同“人的东西”一样,也是现代关系的产物;这种“非人的东西”是现代关系的否定面,它是没有任何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的反抗,是对建立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统治关系以及跟这种关系相适应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反抗。“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同样,“非人的”这一反面说法是同那些想在现存生产方式内部把这种统治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加以否定的意图相适应的,而这种意图每天都由这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产生着。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508页。

这真是多么天才的预言!在这个明确的、简要的、科学的阶级分析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是多么丰富!现在陷于可耻的犹豫、颓丧和绝望状态的人,如果„„如果这些惯于向资产阶级奴颜婢膝或甘愿被资产阶级吓倒的人会思考,还有一点思考能力,那末,他们该从这里吸取多少教训!

恩格斯所预料的事情有些是发生得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因为在帝国主义以疯狂速度发展的30年间,世界和资本主义当然不能不有某些变迁。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很多事情发生得同恩格斯所预料的“一字不差”。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恩格斯作了极其确切的阶级分析,而阶级以及阶级间的相互关系又仍然同以前一样。

-------列宁:《预言》(1918年6月29日)《,列宁选集》第3卷第576—577

页。

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

-------列宁:《论策略书》(1917年4月8—13日),《列宁选集》第3

卷第27页。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庞大的上层建筑巩固它的经济基础,从而影响到生产力发展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动摇或推翻已经僵化的上层建筑,才能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这就需要阶级斗争,需要革命。所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体之间就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从这一点上说,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龚培河,万丽华,《究竟哪一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

思主义动力论的逻辑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38

承认阶级社会存在阶级斗争, 并不等于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唯一的内容; 强调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重要动力, 也并不等于强调阶级斗争始终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动力。不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 还是从历史事实出发, 都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翁世盛,《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年9月第9期

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进程中既有联系而又独立存在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知道,生产关系是“人们彼此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斯大林:《辫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其运动形式是社会斗争,在阶级社会则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其运动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生产斗争为基础,生产斗争又在阶级对抗中进行,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交互作用,缺一就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黎邦正,《生产力和阶级斗争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科学

研究》,1980年1月

阶级矛盾和斗争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表现, 对社会变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尤其在社会制度的更迭中, 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翁世盛,《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年9月第9期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必然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冲突。而剥削阶级是决不会自动放弃统治地位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巩固。在阶级社会里,没有阶级斗争,就达不到社会形态的质变。

-------程福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驳否定阶级

斗争及其作用的观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就不会停止。这种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打击,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对被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程福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驳否定阶级

斗争及其作用的观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发展的总的历史趋势。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对立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根本冲突的,所以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时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便勇敢地站出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在这些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于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就应运生而。无产阶级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经过科学理论的“灌输”,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无产阶级把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一一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都集中到为争取政权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上来.最后,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砸烂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阶级斗争作用的最高表现。

-------李体煜,《光辉的理论锐利的武器一一学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

理论的体会》,《理论月刊》,2002年第6期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内容

第一、要分析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基础;第二、要分析各个阶级的政治思想和对革命的态度。第三、要分析各个阶级中的阶层和各个阶层、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区别两类性质的不同的社会矛盾。第四、要从分析各个时期的革命形势中认清各个阶层、阶级的动向。第五、要从分析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中找到阶级的本质。

-------张江明,《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学术研究》,1963年

第四期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深人研究了当时的阶级阶层问题,形成了系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其基本精神有四点:一是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二是根据人们经济地位或物质利益的不同,来解释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差别。三是把消除阶级之间的不公正现象作为基本的目标取向。四是将阶级问题同整个社会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同时他也反对滥用阶级斗争理论,提醒人们在理解社会变迁总的动力时,必须注意历史发展的“合力”。上述基本精神,人们在理解和执行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但帐不能算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身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精神没有也不会过时,她仍然是我们科学认识社会问题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

-------周杏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但要发展》,湖北社

会科学,2002年7月

五、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在社会主义时期之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不仅因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差别,而且也是因为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基本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金东珠,《阶级分析方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1991年

4月

阶级斗争学说不是马克思创立的,但是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并论证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是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赋予了阶级斗争学说以完备的科学形态,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正处在全世界范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所进行的斗争是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在斗争中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老祖宗不能丢,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也不能丢。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3月

只要存在阶级斗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研究一切重大问题的不可缺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在当今时代,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把消灭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斗争,也从未停息过。在我国国内,大规模阶级斗争已经过去,但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因此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仍是观察和研究国际国内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抛弃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的走向,提出正确的对策。

-------周新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

钥匙》,《求实》,2001年8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事实,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第3期

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国社会今后的阶级斗争问题。一方面,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过去那样的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了,但各种阶级敌人还将长期存在,还有阶级斗争。而且,国内的阶级斗争又同国际的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着。对于这种阶级斗争问题,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围绕四个现代化这个中心,认真解决。此外,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影响的斗争,则是更为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159期

人类已进人21世纪,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的实际存在状况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阶级分析方法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和深化。

-------周杏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但要发展》,湖北社

会科学,2002年7月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时期之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阶级和阶层差别,而且也是因为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基本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甚至可能激化,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地划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层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金东珠,《阶级分析方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1991年

4月

既然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那么,要正确地认识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现象,就不能舍弃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第3期

(经济研究所安峰涛整理)

有关阶级斗争之作用的研究、有关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

1.龚培河,万丽华,《究竟哪一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逻辑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38卷

2.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3期

3. 金东珠,《阶级分析方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1991年4月

4. 周新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求实》,2001年8月

5. 张江明,《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学术研究》,1963年第四期

6. 程福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驳否定阶级斗争及其作用的观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7. 翁世盛,《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9月第9期

8. 李体煜,《光辉的理论锐利的武器一一学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体会》,《理论月刊》,2002年第6期

9. 海传,《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不能丢》,《真理的追求》,1997年2月

10. 周杏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但要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7月

11.冯必扬,《多维视角认识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4月

12.朱宗震,吕景琳,《关于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探讨》,《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

13.吴忠民,《阶级分析再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二期

14.闫兴家,《历史发展动力之再探讨》,《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期

15.荣开明,《论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浙江学刊》,1991年增刊

16.柯昌基,《生产力、阶级斗争和阶级协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17.黎邦正,《生产力和阶级斗争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18.阳正泰,龙显昭.,《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19.张莘如,《阶级斗争并非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20.阳正泰,《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1月

21.陈文桂,《要全面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5月

22.周之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思想政治课教学》,1991年2月

23.石永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4.黄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阶级斗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2月

阶级斗争之作用的研究、有关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经典论述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恩格斯注)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一八四七年十二月——一八四八

年一月),一九六四年版第23页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八四七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四卷第104页

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189页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八八六年初),《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345页

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

-------恩格斯:《工联》(一八八一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

九卷第284页

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八八四年三——五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201页

消灭阶级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顽强的阶级斗争。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后,在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阶级斗争并不是消失(如旧社会主义和旧社会民主党中的庸人所想象的那样),而只是改变它的形式,在许多方面变得更加残酷。

-------列宁:《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九一九年五月),《列宁全集》第

二十九卷第352页

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工或无产者反对有产者或资产阶级的斗争。

-------列宁:《给农村贫民》(一九O三年三月),《列宁全集》第六卷第

383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

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九

月)

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它在这里也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在这部著作中,他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即使已经过了33年,我们还是应该承认,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

-------恩格斯:《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三版序言

(188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2页。

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在古代是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在中世纪是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对立,近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一方面可以解释被统治阶级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那种不正常的“非人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解释交往的发展范围的狭小以及因之造成的整个统治阶级的发展范围的狭小;由此可见,这种发展的局限性不仅在于一个阶级被排斥于发展之外,而且还在于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所以“非人的东西”也同样是统治阶级命中所注定的。这里所谓“非人的东西”同“人的东西”一样,也是现代关系的产物;这种“非人的东西”是现代关系的否定面,它是没有任何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的反抗,是对建立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统治关系以及跟这种关系相适应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反抗。“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同样,“非人的”这一反面说法是同那些想在现存生产方式内部把这种统治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加以否定的意图相适应的,而这种意图每天都由这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产生着。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508页。

这真是多么天才的预言!在这个明确的、简要的、科学的阶级分析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是多么丰富!现在陷于可耻的犹豫、颓丧和绝望状态的人,如果„„如果这些惯于向资产阶级奴颜婢膝或甘愿被资产阶级吓倒的人会思考,还有一点思考能力,那末,他们该从这里吸取多少教训!

恩格斯所预料的事情有些是发生得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因为在帝国主义以疯狂速度发展的30年间,世界和资本主义当然不能不有某些变迁。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很多事情发生得同恩格斯所预料的“一字不差”。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恩格斯作了极其确切的阶级分析,而阶级以及阶级间的相互关系又仍然同以前一样。

-------列宁:《预言》(1918年6月29日)《,列宁选集》第3卷第576—577

页。

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

-------列宁:《论策略书》(1917年4月8—13日),《列宁选集》第3

卷第27页。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庞大的上层建筑巩固它的经济基础,从而影响到生产力发展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动摇或推翻已经僵化的上层建筑,才能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这就需要阶级斗争,需要革命。所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体之间就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从这一点上说,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龚培河,万丽华,《究竟哪一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

思主义动力论的逻辑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38

承认阶级社会存在阶级斗争, 并不等于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唯一的内容; 强调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重要动力, 也并不等于强调阶级斗争始终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动力。不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 还是从历史事实出发, 都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翁世盛,《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年9月第9期

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进程中既有联系而又独立存在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知道,生产关系是“人们彼此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斯大林:《辫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其运动形式是社会斗争,在阶级社会则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其运动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生产斗争为基础,生产斗争又在阶级对抗中进行,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交互作用,缺一就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黎邦正,《生产力和阶级斗争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科学

研究》,1980年1月

阶级矛盾和斗争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表现, 对社会变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尤其在社会制度的更迭中, 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翁世盛,《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年9月第9期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必然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冲突。而剥削阶级是决不会自动放弃统治地位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巩固。在阶级社会里,没有阶级斗争,就达不到社会形态的质变。

-------程福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驳否定阶级

斗争及其作用的观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就不会停止。这种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打击,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对被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程福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驳否定阶级

斗争及其作用的观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发展的总的历史趋势。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对立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根本冲突的,所以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时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便勇敢地站出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在这些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于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就应运生而。无产阶级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经过科学理论的“灌输”,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无产阶级把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一一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都集中到为争取政权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上来.最后,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砸烂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阶级斗争作用的最高表现。

-------李体煜,《光辉的理论锐利的武器一一学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

理论的体会》,《理论月刊》,2002年第6期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内容

第一、要分析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基础;第二、要分析各个阶级的政治思想和对革命的态度。第三、要分析各个阶级中的阶层和各个阶层、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区别两类性质的不同的社会矛盾。第四、要从分析各个时期的革命形势中认清各个阶层、阶级的动向。第五、要从分析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中找到阶级的本质。

-------张江明,《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学术研究》,1963年

第四期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深人研究了当时的阶级阶层问题,形成了系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其基本精神有四点:一是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二是根据人们经济地位或物质利益的不同,来解释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差别。三是把消除阶级之间的不公正现象作为基本的目标取向。四是将阶级问题同整个社会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同时他也反对滥用阶级斗争理论,提醒人们在理解社会变迁总的动力时,必须注意历史发展的“合力”。上述基本精神,人们在理解和执行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但帐不能算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身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精神没有也不会过时,她仍然是我们科学认识社会问题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

-------周杏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但要发展》,湖北社

会科学,2002年7月

五、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在社会主义时期之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不仅因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差别,而且也是因为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基本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金东珠,《阶级分析方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1991年

4月

阶级斗争学说不是马克思创立的,但是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并论证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是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赋予了阶级斗争学说以完备的科学形态,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正处在全世界范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所进行的斗争是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在斗争中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老祖宗不能丢,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也不能丢。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3月

只要存在阶级斗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研究一切重大问题的不可缺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在当今时代,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把消灭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斗争,也从未停息过。在我国国内,大规模阶级斗争已经过去,但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因此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仍是观察和研究国际国内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抛弃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的走向,提出正确的对策。

-------周新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

钥匙》,《求实》,2001年8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事实,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第3期

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国社会今后的阶级斗争问题。一方面,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过去那样的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了,但各种阶级敌人还将长期存在,还有阶级斗争。而且,国内的阶级斗争又同国际的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着。对于这种阶级斗争问题,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围绕四个现代化这个中心,认真解决。此外,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影响的斗争,则是更为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159期

人类已进人21世纪,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的实际存在状况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阶级分析方法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和深化。

-------周杏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但要发展》,湖北社

会科学,2002年7月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时期之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阶级和阶层差别,而且也是因为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基本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甚至可能激化,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地划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层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金东珠,《阶级分析方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1991年

4月

既然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那么,要正确地认识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现象,就不能舍弃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第3期

(经济研究所安峰涛整理)


相关内容

  •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 摘 要: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课程介绍苏联宪法理论:影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宪 ...

  • 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
  • 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Ξ 雷 颐 ,"输 ;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更有助于我们在一定"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国外中国史研究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对其译介虽多,终也只能是"取一瓢饮",因此这种译介的态度和 ...

  • 历史在这里沉思_苏联解体近20年的思考
  • 历史在这里沉思 苏联解体近20年的思考 周新城 内容提要: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 并最终解体, 是20世纪末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对此有完全不同的判断和诠释.在苏联解体近二十年之际, 要正确研究苏联解体, 应该把握好几点:首先, ...

  • [矛盾论]综述
  • 年份 2017 2016 2015 2014 篇数 9 11 14 18 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新解及价值 哲学角度,辩证法.宇宙观 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视域 解读视域.马克思经典著作传播的规律性级当代价值 马中化的启示.历史地位 关于其原创性质疑的回 ...

  •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内在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即工具主义国家观和自主性国家观,然而,后一观点往往被许多学者所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沿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路对国家自主性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国家自主性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知识视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为分析当 ...

  • 利益分析法
  • 时寒冰的利益分析法:研究市场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完成这种利益诉求的渠道是什么(如何达到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相互.不断碰撞,就会产生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股市要走的方向. 毛主席说:站在什么阶级说什么话.通俗地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就有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

  • 浅谈档案的一般作用
  • 浅谈档案的一般作用 作者:鲁凤莉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7期 [摘要]档案是有作用的,人们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档案的作用分一般作用和特殊作用.档案的特殊作用主要是指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档案发挥作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对档案的一般作用和档案发挥作用的特点加以 ...

  •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
  • 第一章 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一词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即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第一节 什么是历史 一.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 历史,广义说来,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 ...

  • 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与诺斯
  • 作者:高德步 经济学家 1996年12期 美国新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的不少思想受到马克思的深刻影响.通过对马克思和诺斯有关理论的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制度变迁. 高德步,195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