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名词解释整理

第1讲

1. 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经济主体、经营主体(假设):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

(2)持续经营、连续型(假设):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主体将持续其经营活动。

(3)会计分期(假设):主体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故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划分为几个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报告。

2. 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各项交易或事项均以其发生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入账。(客观性、确定性)

(2)收入实现原则:获取收入的过程实质上已经完成,且产生的现金流入是确实可实现时,收入才可确认。(销售点)

(3)配比原则:确定收入后要使与这些收入相关的成本得到合理的确认,以使其与收入相配比。

(4)一惯性原则:主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相同方法。

(5)充分披露原则:会计报告必须披露所有可能影响一个有相关知识的读者判断的事项。

(6)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3. 记账基础

(1)现金收付制: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基础。

(2)权责发生制:以收入是否实现和费用是否发生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基础。

4. 财务报表

(1)财务报表:对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2)资产负债表:反映主体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3)利润表:反映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4)现金流量表:反映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流入的报表。

(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第2讲

1. 资产负债表

(1)资产:主体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质量:资产在主体中实际所发挥的效用与其预期效用之间的吻合程度。

(3)资产的质量特征:主体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的属性、功用而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

(4)资产的盈利性: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

(5)资产的变现性: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

(6)资产的周转性: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

(7)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型:资产在特定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

2. 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主体可以或准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转化为货币、或被销售或被耗用的资产。

(2)货币资金: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资金。

(3)交易性金融资产:主体为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4)应收票据: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收到商业汇票而形成的债权。

(5)应收账款: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向购买方提供商业信用而形成的商业债权。

(6)预付账款:主体因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贷款而形成的债券。

(7)存货: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为了出售仍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中耗用的原材料。

(8)其他应收款:主体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预付款项以外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9)应收股利:主体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

(10)应收利息:主体因债券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

3. 非流动资产

(1)非流动资产:变现时间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体没有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项的金融资产。

(3)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长期股权投资:主体所持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期超过1年、因对外出让资产而形成的股权。

(5)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产和地产。

(6)固定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7)无形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8)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9)长期待摊费用:已经发生但尚未摊销的,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费用。

(10)其他非流动资产: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以外的,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支配的资产

4. 负债

(1)负债:主体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5. 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一年内应偿还的债务。

(2)短期借款:主体介入尚未归还的一年期一下的借款。

(3)交易性金融负债:主体承担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负债。

(4)应付票据: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开出并承兑的、尚未到期付款的商业汇票。

(5)应付账款: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6)预收账款:主体按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

(7)应付职工薪酬:主体……

(8)应交税费:主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缴纳税费。

(9)应付利息:主体按照规定应当支付的利息。

(10)应付股利:主体分配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11)其他应付款:主体所有应付和暂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

6. 非流动负债

(1)非流动负债:一年以上偿还的债务。

(2)长期借款:主体向金融机构借入但尚未归还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期借款。

第3讲

1.

2. 营业收入

(1)收入/营业收入:主体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日常活动:主体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3)完工百分比法: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3. 营业成本

(1)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已经确定了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

(2)营业税金:主体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

(3)管理费用:主体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4)销售费用:主体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5)财务费用:主体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6)资产减值损失:主体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7)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8)营业外收入:主体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的总和。

(9)营业外支出:主体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的总和。

第4讲 现金流量表

1. 现金流量表

(1)现金:主体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

(2)现金等价物:主体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3)现金流量: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4)经营活动:主体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5)投资活动:主体长期资产和购建和处置以及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6)筹资活动:导致主体权益资本及债务资本的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第1讲

1. 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经济主体、经营主体(假设):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

(2)持续经营、连续型(假设):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主体将持续其经营活动。

(3)会计分期(假设):主体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故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划分为几个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报告。

2. 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各项交易或事项均以其发生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入账。(客观性、确定性)

(2)收入实现原则:获取收入的过程实质上已经完成,且产生的现金流入是确实可实现时,收入才可确认。(销售点)

(3)配比原则:确定收入后要使与这些收入相关的成本得到合理的确认,以使其与收入相配比。

(4)一惯性原则:主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相同方法。

(5)充分披露原则:会计报告必须披露所有可能影响一个有相关知识的读者判断的事项。

(6)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3. 记账基础

(1)现金收付制: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基础。

(2)权责发生制:以收入是否实现和费用是否发生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基础。

4. 财务报表

(1)财务报表:对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2)资产负债表:反映主体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3)利润表:反映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4)现金流量表:反映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流入的报表。

(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第2讲

1. 资产负债表

(1)资产:主体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质量:资产在主体中实际所发挥的效用与其预期效用之间的吻合程度。

(3)资产的质量特征:主体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的属性、功用而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

(4)资产的盈利性: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

(5)资产的变现性: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

(6)资产的周转性: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

(7)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型:资产在特定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

2. 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主体可以或准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转化为货币、或被销售或被耗用的资产。

(2)货币资金: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资金。

(3)交易性金融资产:主体为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4)应收票据: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收到商业汇票而形成的债权。

(5)应收账款: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向购买方提供商业信用而形成的商业债权。

(6)预付账款:主体因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贷款而形成的债券。

(7)存货: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为了出售仍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中耗用的原材料。

(8)其他应收款:主体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预付款项以外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9)应收股利:主体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

(10)应收利息:主体因债券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

3. 非流动资产

(1)非流动资产:变现时间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体没有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项的金融资产。

(3)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长期股权投资:主体所持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期超过1年、因对外出让资产而形成的股权。

(5)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产和地产。

(6)固定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7)无形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8)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9)长期待摊费用:已经发生但尚未摊销的,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费用。

(10)其他非流动资产: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以外的,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支配的资产

4. 负债

(1)负债:主体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5. 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一年内应偿还的债务。

(2)短期借款:主体介入尚未归还的一年期一下的借款。

(3)交易性金融负债:主体承担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负债。

(4)应付票据: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开出并承兑的、尚未到期付款的商业汇票。

(5)应付账款: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6)预收账款:主体按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

(7)应付职工薪酬:主体……

(8)应交税费:主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缴纳税费。

(9)应付利息:主体按照规定应当支付的利息。

(10)应付股利:主体分配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11)其他应付款:主体所有应付和暂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

6. 非流动负债

(1)非流动负债:一年以上偿还的债务。

(2)长期借款:主体向金融机构借入但尚未归还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期借款。

第3讲

1.

2. 营业收入

(1)收入/营业收入:主体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日常活动:主体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3)完工百分比法: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3. 营业成本

(1)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已经确定了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

(2)营业税金:主体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

(3)管理费用:主体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4)销售费用:主体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5)财务费用:主体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6)资产减值损失:主体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7)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8)营业外收入:主体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的总和。

(9)营业外支出:主体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的总和。

第4讲 现金流量表

1. 现金流量表

(1)现金:主体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

(2)现金等价物:主体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3)现金流量: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4)经营活动:主体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5)投资活动:主体长期资产和购建和处置以及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6)筹资活动:导致主体权益资本及债务资本的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相关内容

  • 财务报表分析步骤
  •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基本活动为对象.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信息来源.以分析和综合为主要方法的系统认识企业的过程,其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以帮助报表使用人改善决策. 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从报表中获取符合报表使用人分析目的的信息,认识企业活动 ...

  • 自考财务报表分析知识点整理
  • 全国自考财务报表分析重点整理 第一章 一. 名词解释: 1. 数据:数据是把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资鉴别的符号.表示数据的符号有多种多样,可以是数字或数字序列,也可以是声音和图象. 2. 财务信息:是指可以对财务活动规律进行直接描述,并可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传播和利用的知识. 3. 财务会计报告:指 ...

  • 关于下发内部会计管理规定的通知
  • 关于下发<河南省新华书店内部 会计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市.县新华书店: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及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保证会计资料.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和支持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结合全 ...

  • 财务名词解释
  • 因素分析法: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技术方法.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100%/平均净资产)反应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经济增加值:企业税后息前利润减去全部占用资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 ...

  • 2013年 经济类专业[会计学原理]学习指导
  • 2013年秋季学期经济类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 一.课程简介 会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并为决策提供信息的学科.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基本方法,是学好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 ...

  • 财务报表分析综合练习(整理)题
  • 单项A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时不可以采用的方法是(B. 后进先出法) B 报表使用者通过利润表趋势分析能够( D. 对多个会计期间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变动趋势进行评价) CG . "从各个视角对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指的是(D. 获利能力分 ...

  • 超市出纳工作流程
  • 一、财务主管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的全面财务会计工作; 2.负责制定并完成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 3.解释、解答与公司的财务会计有关的法规和制度; 4.分析检查公司财务收支和预算的执行情况; 5.审核公司的原始单据和办理日常的会计业务; 6.编制销售公司的记帐凭证,登记会计帐簿; 7.编制 ...

  • 浅析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应对措施
  • [摘 要]财务分析与评价就是在财务报告基础上,对报表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着重就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会计计量的估计性.货币价值的波动性和财务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和评价有失客观.本文探讨现代企业的财务报告 ...

  • 代理记账业务规范
  • 代理记账业务规范 Agent Accounting Norms 为建立规范的代理记账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如下代理记账业务规范: 一.签订代理记账委托合同 委托人委托本公司进行代理记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