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看?

这源于我的好奇心。

这几年忽然开窍,开始睁眼看世界。所以世界的东西开始慢慢留意,看得越多越广,甄别思考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于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充满了好奇。比如非洲这块大地,只是从《动物世界》看过大草原的弱肉强食,还有新闻联播里看饥民难民黑人儿童,当然还有BeYong 的《光辉岁月》-----献给曼德拉的歌曲。其他就是历史书上的贩卖非洲奴隶的一点介绍。而非洲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历史怎么变革的一无所知。

去年听《逻辑思维》时,讲到联合国援助非洲很多粮食,运到非洲各国后,被独裁政府掌握,并没有直接分发到难民手里。而是被独裁者通过种种途径卖掉。非洲本地也产粮食,本地的农民辛苦种的粮食是有成本的,粮食产量低价格很贵。但独裁者手里的粮食是联合国送的,没有成本,可以大量低价甩卖。于是,本地农民粮食卖不起价格,农民赚不到钱无法谋生,大大降低农民产量积极性。等援助粮食消耗殆尽,本地也没人种粮,于是更大的饥荒发生了。。。。最后抛出的结论是:慈善在某种时候也会变成罪恶。触目惊心,过耳不忘。 有些人说,中国为了在联合国获得选票,无偿援助非洲很多国家,虽然是贷款,但最后都免掉了。因为这相当于买选票,所以非洲国家也不会真心感谢并把中国当恩人感谢。花了钱还交不到朋友。这有必要么?尽管有些瞎操心,但仍不免想打探个明白。

我喜欢听别安乐队的《光辉岁月》,大意还是懂,后来才知道献给曼德拉的。不过曼德拉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伟大,并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人类起源这点,中学时候 历史讲得含糊,我们的祖先是北京元谋人。后来才自己刷新了,非洲才是人类起源地。但对于非洲这片地方,仍然知之甚少。

偶然的机会,在当当上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好像是《海底两万里》差不多,以为又是一个同题材小说呢,看看内容,立刻被吸引进去了。的确,书上说的对,非洲这片土地我们都不曾认真去了解过。作者和我一样,对非洲的了解一片空白。这愈发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等到当当搞活动,二话不说就剁手了。

书看完了,总的来说应该算是物超所值吧。熬了好几夜,才看完。

要问我看完有什么感想?真说不出来。那些历史地理知识的增加,让人耳目一新外,过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收获和查历史资料没什么区别吧?什么算是感想?我还得想想。所以,我就讲我能想到的一些让我醍醐灌顶一些地方。

这本书看完我就有些激动了,哇靠!居然还可以这样玩旅游,凑钱跑一趟大草原,然后写上一本书卖,旅游的费用又赚回来了,划算啊!真的请你免费去旅游的好事,如果有一定写作能力这样的好事岂不是很多? 带劲啊! 所以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要勤练笔勤动脑多观察,增强自己的观察写作能力,不说像作者这样,起码能更加形象的记录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个传记什么的也不错啊。

不过人家写这本书,也不是跑过去看看吃吃玩玩,回来想起写就写一些这么简单的。我知道除了在旅途之中不停地记下每天的行踪日程和体会,还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到一个地方去之前,要查看很多书籍资料,我想作者看过的资料,也有我一年的阅读字量了。这只是提前熟悉了解的,而后写作的时候还要翻阅这些资料。这些工作也确实是艰辛,不能光看人家风光,那也是辛勤付出的结果。提前看看资料有好处,就是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到旅游地去核实,去观察,去体会。收获绝对大大的。我非常认同,即便不是写书需要,这也是必要的功课。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增加见识,开阔视野。这最符合我对旅游的看法。我认为这是旅游最值得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最正确的姿势。当然每个人的旅游目的和追求不同,也可以什么不去想不去做的四处游荡,放松自己也蛮不错。人各有志嘛。(基本上身边的人没几个这么做这么去想的,也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做了我不知道)

这是我看这本书得到的第一个好处,感觉自己的想法在作者这里得到了一个肯定,于是就像多了一位了解我的朋友一般开心。仿佛通过这本书,我交了一个朋友,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了。

好像很奇怪,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个层次。以前看小说或散文或故事,总会被情节左右,被结局所感动。我看到的就是书或者故事,看不到作者的影子。我很奇怪,微信圈里的一些大教授和学者再看了某本书后,就可以直批作者。而且批得针针见血,仿佛他们曾经就非常了解。现在,我觉得我也能从书本跳出来,感受作者的心境,从字里行间去品作者这个人。毫无疑问,对于身为房奴的我来说,作者是一经济水平远相当不错了。通过她的角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视角,境界果然不同。

在露西说欢迎回家章节,作者的想象发挥很多,从她介绍的可内容来看,这个章节的很多细节都是她查阅资料与现场体会相碰撞产生的一些感慨。她的心里活动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来,写到远古猿人时,有时候她的想像有些无厘头,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她写得很真实,不是无端地感动,感恩抹眼泪。

在看到赞比亚铁路荒废的样子,我想作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或许他跟我一样也在想中国不计代价地援助非洲,是否真有必要?作者也很机灵,这样的想法自然会含混带过,不然就政治不正确了,我们也看不到这本书了。

在非洲之傲火车上用餐,我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接触到那些同伴,特有钱的那种时,隐隐约有些自卑。同时她和普通人小心翼翼的试探别人的收入,(好奇心也有蛮重)这些小心思无不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样子。用西餐时仔细观察那些人,相比自己的不熟练西餐规则,他也会自嘲。跟我一样普通哈,开心。(她装得到位,文字间却又无意露出己的自卑)她很在意那些人怎么想。就像我在意经济水平跟我不在一个层次的她怎么想一样。带有仰视意味的在意,而不是带有居高临下的好奇。

对于曼德拉的生前事迹和描写这块,我觉得她写得不好,太政治正确了,太崇拜化了。不够冷静不够思考。尽管如此,我仍旧收获不少。对于那个力排众议发展国家经济却又迫害民主人士,只为强化集中权利的独裁者的故事描写,我觉得写得有深度。一个发展国家有贡献的人同时也是独裁者,我们到底该不该去褒奖纪念,她没有做出答案,也确实难以界定。 对于钻石那章描写,种族隔离观看先民博物馆 ,小海豹,咖啡和香料,维多利亚的由来,奴隶关押地点以及黑人之间的不信任现状这些书上可能也有,但现实看到的场景和体会到的震撼,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不得不提那个火车事故停车等待那件插曲,作者居然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心里和行为比同行的不同,还能大胆剖析自己,写的很妙。

深入非洲中产阶级,多次察觉非洲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这也是读来有意思的地方,随便就可以教英语做老师,看来中国的黑人外教可要小心了,人家英语不一定够标准哦! 作者在写人物的时候,喜欢用个别特征来代替人名,比如:白琴键,铁苍耳这确实很聪明,不然一长串的英文名搞不懂谁是谁了。里面描写了一个印度百院长,是作者唯一有道不同部位相谋的同行者,或者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意味。原因还是彼此的价值观差别大。”做人就要做食物链的顶端,不必怜惜角马“ “做人要像狮子一样奢侈”这些话跟作者的价值观是不相符的,所以文字之间会有一些贬低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 最让我羡慕的是,他居然到了好望角。我也想去看看!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要说文采也还是有些的,但算不上很好。仅在描写非洲难民区的某些地方让我觉得不错。其余的地方,应该说是靠真实性强来取胜的。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成功的,有些布局还卖了关子打了伏笔。我觉得最适合我这样的人看了,因为正需要学习这些基础的粗浅文学写作样板。不像四大名著或者世界名著,你看着好,却弄不明白他们怎么写出来的。学也学不出,无从下笔。

所以 ,我喜欢这本书。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看?

这源于我的好奇心。

这几年忽然开窍,开始睁眼看世界。所以世界的东西开始慢慢留意,看得越多越广,甄别思考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于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充满了好奇。比如非洲这块大地,只是从《动物世界》看过大草原的弱肉强食,还有新闻联播里看饥民难民黑人儿童,当然还有BeYong 的《光辉岁月》-----献给曼德拉的歌曲。其他就是历史书上的贩卖非洲奴隶的一点介绍。而非洲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历史怎么变革的一无所知。

去年听《逻辑思维》时,讲到联合国援助非洲很多粮食,运到非洲各国后,被独裁政府掌握,并没有直接分发到难民手里。而是被独裁者通过种种途径卖掉。非洲本地也产粮食,本地的农民辛苦种的粮食是有成本的,粮食产量低价格很贵。但独裁者手里的粮食是联合国送的,没有成本,可以大量低价甩卖。于是,本地农民粮食卖不起价格,农民赚不到钱无法谋生,大大降低农民产量积极性。等援助粮食消耗殆尽,本地也没人种粮,于是更大的饥荒发生了。。。。最后抛出的结论是:慈善在某种时候也会变成罪恶。触目惊心,过耳不忘。 有些人说,中国为了在联合国获得选票,无偿援助非洲很多国家,虽然是贷款,但最后都免掉了。因为这相当于买选票,所以非洲国家也不会真心感谢并把中国当恩人感谢。花了钱还交不到朋友。这有必要么?尽管有些瞎操心,但仍不免想打探个明白。

我喜欢听别安乐队的《光辉岁月》,大意还是懂,后来才知道献给曼德拉的。不过曼德拉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伟大,并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人类起源这点,中学时候 历史讲得含糊,我们的祖先是北京元谋人。后来才自己刷新了,非洲才是人类起源地。但对于非洲这片地方,仍然知之甚少。

偶然的机会,在当当上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好像是《海底两万里》差不多,以为又是一个同题材小说呢,看看内容,立刻被吸引进去了。的确,书上说的对,非洲这片土地我们都不曾认真去了解过。作者和我一样,对非洲的了解一片空白。这愈发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等到当当搞活动,二话不说就剁手了。

书看完了,总的来说应该算是物超所值吧。熬了好几夜,才看完。

要问我看完有什么感想?真说不出来。那些历史地理知识的增加,让人耳目一新外,过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收获和查历史资料没什么区别吧?什么算是感想?我还得想想。所以,我就讲我能想到的一些让我醍醐灌顶一些地方。

这本书看完我就有些激动了,哇靠!居然还可以这样玩旅游,凑钱跑一趟大草原,然后写上一本书卖,旅游的费用又赚回来了,划算啊!真的请你免费去旅游的好事,如果有一定写作能力这样的好事岂不是很多? 带劲啊! 所以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要勤练笔勤动脑多观察,增强自己的观察写作能力,不说像作者这样,起码能更加形象的记录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个传记什么的也不错啊。

不过人家写这本书,也不是跑过去看看吃吃玩玩,回来想起写就写一些这么简单的。我知道除了在旅途之中不停地记下每天的行踪日程和体会,还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到一个地方去之前,要查看很多书籍资料,我想作者看过的资料,也有我一年的阅读字量了。这只是提前熟悉了解的,而后写作的时候还要翻阅这些资料。这些工作也确实是艰辛,不能光看人家风光,那也是辛勤付出的结果。提前看看资料有好处,就是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到旅游地去核实,去观察,去体会。收获绝对大大的。我非常认同,即便不是写书需要,这也是必要的功课。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增加见识,开阔视野。这最符合我对旅游的看法。我认为这是旅游最值得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最正确的姿势。当然每个人的旅游目的和追求不同,也可以什么不去想不去做的四处游荡,放松自己也蛮不错。人各有志嘛。(基本上身边的人没几个这么做这么去想的,也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做了我不知道)

这是我看这本书得到的第一个好处,感觉自己的想法在作者这里得到了一个肯定,于是就像多了一位了解我的朋友一般开心。仿佛通过这本书,我交了一个朋友,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了。

好像很奇怪,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个层次。以前看小说或散文或故事,总会被情节左右,被结局所感动。我看到的就是书或者故事,看不到作者的影子。我很奇怪,微信圈里的一些大教授和学者再看了某本书后,就可以直批作者。而且批得针针见血,仿佛他们曾经就非常了解。现在,我觉得我也能从书本跳出来,感受作者的心境,从字里行间去品作者这个人。毫无疑问,对于身为房奴的我来说,作者是一经济水平远相当不错了。通过她的角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视角,境界果然不同。

在露西说欢迎回家章节,作者的想象发挥很多,从她介绍的可内容来看,这个章节的很多细节都是她查阅资料与现场体会相碰撞产生的一些感慨。她的心里活动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来,写到远古猿人时,有时候她的想像有些无厘头,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她写得很真实,不是无端地感动,感恩抹眼泪。

在看到赞比亚铁路荒废的样子,我想作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或许他跟我一样也在想中国不计代价地援助非洲,是否真有必要?作者也很机灵,这样的想法自然会含混带过,不然就政治不正确了,我们也看不到这本书了。

在非洲之傲火车上用餐,我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接触到那些同伴,特有钱的那种时,隐隐约有些自卑。同时她和普通人小心翼翼的试探别人的收入,(好奇心也有蛮重)这些小心思无不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样子。用西餐时仔细观察那些人,相比自己的不熟练西餐规则,他也会自嘲。跟我一样普通哈,开心。(她装得到位,文字间却又无意露出己的自卑)她很在意那些人怎么想。就像我在意经济水平跟我不在一个层次的她怎么想一样。带有仰视意味的在意,而不是带有居高临下的好奇。

对于曼德拉的生前事迹和描写这块,我觉得她写得不好,太政治正确了,太崇拜化了。不够冷静不够思考。尽管如此,我仍旧收获不少。对于那个力排众议发展国家经济却又迫害民主人士,只为强化集中权利的独裁者的故事描写,我觉得写得有深度。一个发展国家有贡献的人同时也是独裁者,我们到底该不该去褒奖纪念,她没有做出答案,也确实难以界定。 对于钻石那章描写,种族隔离观看先民博物馆 ,小海豹,咖啡和香料,维多利亚的由来,奴隶关押地点以及黑人之间的不信任现状这些书上可能也有,但现实看到的场景和体会到的震撼,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不得不提那个火车事故停车等待那件插曲,作者居然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心里和行为比同行的不同,还能大胆剖析自己,写的很妙。

深入非洲中产阶级,多次察觉非洲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这也是读来有意思的地方,随便就可以教英语做老师,看来中国的黑人外教可要小心了,人家英语不一定够标准哦! 作者在写人物的时候,喜欢用个别特征来代替人名,比如:白琴键,铁苍耳这确实很聪明,不然一长串的英文名搞不懂谁是谁了。里面描写了一个印度百院长,是作者唯一有道不同部位相谋的同行者,或者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意味。原因还是彼此的价值观差别大。”做人就要做食物链的顶端,不必怜惜角马“ “做人要像狮子一样奢侈”这些话跟作者的价值观是不相符的,所以文字之间会有一些贬低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 最让我羡慕的是,他居然到了好望角。我也想去看看!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要说文采也还是有些的,但算不上很好。仅在描写非洲难民区的某些地方让我觉得不错。其余的地方,应该说是靠真实性强来取胜的。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成功的,有些布局还卖了关子打了伏笔。我觉得最适合我这样的人看了,因为正需要学习这些基础的粗浅文学写作样板。不像四大名著或者世界名著,你看着好,却弄不明白他们怎么写出来的。学也学不出,无从下笔。

所以 ,我喜欢这本书。


相关内容

  • [海底两万里]观后感
  •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 ...

  • 战狼2观后感
  • <战狼2>观后感 国产军事动作片<战狼2>上映以来,势不可挡地点燃了这个夏天,成为目前暑期档最火爆的电影.动作场面不输好莱坞.主旋律叙事自然不生硬.演员够拼,使得大量观众评价<战狼2>看得他们热血沸腾,充满民族自豪感. 初看<战狼2>感觉这不像是一部曾 ...

  • 海底两万里故事情节
  • 海底两万里故事情节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是世界上着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充满离奇高深的想象力,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而且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海底两万里>是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866年,在海上发现了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追捕过程中,阿龙纳 ...

  • 海底二万里摘抄
  • [读后感]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 ...

  • 法国院士实地考察全球化的游记
  • 译者前言 去年下半年,上海三辉图书从法国引进了几本法语图书版权,三辉领导让我帮忙再看一看.埃里克·奥森纳(Eric Orsenna)的<棉花国之旅>首次进入我的视野.从棉花入手,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和分析全球化的利弊得失,角度十分新颖,分析也很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也是我孤陋寡闻,此前对作者 ...

  • 读后感示例
  •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比起来,我更喜欢看<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记得有一次暑假,妈妈让 我看书,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了那本厚厚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是看了才后悔,因为,这本小说并不适合喜欢看故事的我,我看了半个月,一半也没有 ...

  • 观[气球上的五星期]
  • 今天,我和妈妈到大世界影城观看了一部名叫<气球上的五星期>的电影. 影片讲的是老黄等一行三人乘着热气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穿越非洲的故事. 看了影片后,我觉得老黄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地理工作者,他坐热气球环游非洲,是想了解一下整个非洲,获取知识,所以一路上一直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写写记记,分 ...

  • [老鼠记者--探秘非洲雪山]读后感
  • <老鼠记者--探秘非洲雪山>读后感 彭翼凌 暑假期间,我看了<老鼠记者--探秘非洲雪山>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杰罗尼摩.斯蒂顿,他出生于老鼠岛 的妙鼠城,经营着<鼠民公报> ,这是妙鼠城里读者最多的报纸.我 最喜欢这本书里<一次独特的探险> ...

  •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读后感
  • 读<7岁女孩感动世界>有感 10年前,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了解到: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她还知道有一种经过药物处理的蚊帐能有效防止疟疾传播,虽然一顶蚊帐要10美元,但是很多贫困的非洲家庭根本买不起.于是,她开始了为买蚊帐而进行让大家一起来募捐的活动.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