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

2011j,第j.期

(总第268期)

A。CADEMIC

学术论

FORUM

NO.5,20113

(CumulativelyNO.268)

《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

宋艳霞

【摘要】自从《红字》于1850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对它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最近半个世纪

以来。文艺界对它的文学成就的解读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超越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把触角伸向了宗教的、

伦理的、哲学的、甚至美学的领域。可是。评论家和研究者们多从象征、宗教或人物等单向度的视角对它进行解析,而没有注意到《红字》其实是霍桑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单维度的视角无以把握其全貌。事实上。霍桑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清教和超验论思想使他形成了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并存的双重性格,他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结完全展现在了《红字》当中。通过分析故事中霍桑的清教与超验两种思想的纠葛。我们更能把握其主题的深刻内涵,更能理解新英格兰时期人们的心理以及生活状态。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主义;超验主义;纠葛

【作者简介】宋艳霞,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1106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和心理小说家,其《红字》(T11le

【文献标识码】

Hawthorne1804—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83一05原型,他们从犯罪到救赎的过程正是人类的“原罪”及“救赎”的翻版。体现了霍桑无所不在的清教

观念。

1864)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Scarlet

Letter)以阴

郁、含蓄、充满象征的风格以及深邃丰富的主题而被奉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作。霍桑以其美妙绝伦的文字营造了一种阴郁灰暗的气氛,把读者带人残酷的清教时期。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无以摆脱罪恶观的束缚,把希望寄托在超验主义的点滴

灵光中。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给霍桑心灵刻下的烙印,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它永恒的魅力至

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红字》中海丝特最能体现霍桑的超验思想。海丝特知错认错。被社会唾弃却坚持自

己,始终如一地关心爱护自己的情人,最终通过个

今不衰.无数版本的释义阐发着人们对它的眷顾。

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视域——以霍桑的清教情结

与超验思想在《红字》中的纠葛为中心,来探讨霍桑内心矛盾彷徨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霍桑深受自己清教世家的影响——他家族中出现过两位显赫一时的人物,曾残酷地迫害过教友会教徒。可以说,霍桑的一生都蒙受祖辈们罪孽的谴责以及心灵的折磨,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形成他独特矛盾的宗教观。他对虚伪的宗教信条展开猛烈抨击,而又无法摆脱其束缚。思想上的种种矛盾不断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红字》最能体现他的圣经情结,夏娃与亚当即是海丝特・白兰与阿瑟・迪明斯代尔牧师的

人的努力达到了自我完善。霍桑的内心有两股宗教力量在较量。即清教主义与超验主义的斗争,两种思想的纠缠使他成为“一个少言寡语而多沉思

默想的人”。【1】∞)

一、霍桑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

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出生于一个古老的新

英格兰家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加尔文教

气氛深深地影响了霍桑,使他自幼性格阴郁,耽于思考;而祖先在迫害异端中的那种狂热使他产生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负罪感。霍桑的童年是在塞

万方数据

勒姆外祖父家度过的。他尽情享受了那里的自然

风光,而他的孤癖个性和诗人气质也是在那里形

成的。但这种幽居独处的生活也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外祖父家藏书丰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班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司各特的浪漫主义小说。这些作家的风格,对

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桑在波多因学院读书时。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亨利・华

兹华斯・朗费罗和成为总统的富兰克林・皮尔斯,

这都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影响。1825年毕业

后。他重返塞勒姆老家闭门修养,把时间全都用在

了思考、读书和写作上.度过了12年的半隐逸生

活。经过长时间的磨炼,霍桑终于在183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重述一遍的故事》,从此以善于写短篇小说而著称。1842与有超验论思想的索菲亚・皮博迪结婚并搬到康考德古宅居住,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隐居生活而进入了波士顿的社交界。’这里不但是爱默生的家乡,而且是梭罗“返回自

然”的基地.堪称是那一代超验主义文人的大本

营。霍桑后半生多在此地居留,与那里的哲学和文学氛围很有关系。当时在新英格兰,过于偏激的清

教精神业已消失,可它的文化仍然是宗教性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仍是上帝的儿女。霍桑不满60

岁时,儿女夭折,使得他身心交瘁,于1864年去世。正是霍桑的身世和经历。形成了他复杂的世界

观和独特的创作思想及手法。

霍桑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清教罪恶的思想。他读过清教徒的年鉴和各种编

年史。笔记里和脑海里尽是这些零乱印象和模糊

的记忆.加上其令他蒙羞的家族史形成了他独特

的宗教观点。在清教主义罪恶观影响下,霍桑致力

于探讨道德与罪恶的问题。探索隐匿在人内心深

处的“原罪”。主张要通过善行和忏悔来洗刷罪恶、

净化灵魂,并得到救赎;另一方面,清教徒对异己

教徒的排斥与残害,清教教义、教规对人性的压抑

与摧残。让霍桑又充满了怀疑与困惑。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与加尔

文教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

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正如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

所指出的。霍桑的黑暗使在这黑暗中不停前进的黎明显得更加明亮。他虽然没有当时超验主义作家那种乐观主义精神。可也不乏对未来的期盼。超

万方数据

验思想不时闪耀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罪恶感像

重重魅影不断缠绕着霍桑的心灵。另一方面超验

思想又不断纠结着他的内心。他的许多作品都是

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二、《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850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红字》故事的背景,是1650年前后的波士顿.比霍桑生活的时代提前了2个世纪。当时的居民是1620年左右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新大陆的清教即加尔文教徒,

史称“朝圣的教父”。清教徒在英国最初是反抗罗

马教皇、反对社会腐败风气的,他们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却发展到极端,极尽迫害异端。霍桑祖辈们对教友会教徒的残酷迫害使他一生备受煎熬,负罪感一直挥之不去,作

品中也是以人的罪孽以及救赎为主题。

(er字》典型而深刻地体现出霍桑对清教伦理道德既认同又怀疑的矛盾心态,其认同表现在对人性恶及灵魂新生的探讨。其怀疑表现在对清教伦理道德对正当人性的压抑的揭示。霍桑的清教情结在《红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团

三、《红字》中霍桑的超验思想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最先使用过的一个哲学术语。它在19世纪进入美国文学以后,则表示一伙唯一神教派知识分子(主要是作家、诗人)的进步思想,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这一时期教义与世俗的冲突使得个人在不如意的取舍间犹豫不决。新英格兰的作家竭力想找到一种境界。一种与美国蒸蒸日上、纷纷扰扰的国情相吻合的看法。它的代表

人物爱默生、梭罗为超验主义的发展和最终成为

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它

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

学之外,通过直觉得以把握。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

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超验主义抛弃了清教中“原

罪”和“宿命论”等荒谬观点.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神寓于人中,人的心灵是具有神性的,人应该相信自己,自力更生,而不要服从什么天命。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

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超验主义在美

国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反驳传统宗教和吸收了欧洲

浪漫主义文化因子的过程,是美国人民群众长期

以来反对清教悲观主义的胜利成果。它符合文艺复兴以来个人地位不断提高的社会趋势,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反叛.为个人本位的新时代价值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字>中海丝特和珠儿可以说凝聚了霍桑的

超验思想及对未来的希望。海丝特犯了清教时期

罪不容恕的人人唾弃的通奸罪,可是她却勇敢坚强地面对一切侮辱来保护她的情人,用理性克制情感。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尊严。

书中霍桑对海丝特的女儿——小精灵珠儿的

描述,“她的纯洁的生命,秉承着不可测知的神意,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放出一朵可爱的不朽的花”。闭㈣)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霍桑的超验

思想。珠儿本该是罪孽的产物,是海丝特和牧师通

奸的见证.霍桑却把他说成“是在伊甸园里生长的.而且可以说在人类第一双父母被赶出来之后,就把她留在那里成了天使的玩物”。闭(M’珠儿不但没有被罪恶缠身.反而“有一轮纯洁的光圈环绕在她身边”。N(P41)霍桑为什么把珠儿写成一个精灵般

的具有变化无穷的魅力的孩子呢?她聪明倔强,富

有奔放蓬勃和创造的精神,象一个飘渺的幽灵,甚至连她的母亲都怀疑她究竟是不是一个人类的儿童。珠儿虽然在故事中出现的不多,可是这个幽灵般的小鬼从一出现就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好像是霍桑故意让一个小幽灵不失时机地闪现在人们的心里。让人无法忘怀。“在珠儿的小小混沌的性格中.或许可以看见正在浮现出——其

实从最初就已存在着的——一种不屈不饶的果敢

的主张。一种不可拘束的意志,一种可以训练成为

自尊心的刚愎傲慢,而且她对于许多事情都怀有一种尖刻的轻蔑。而那些事情若经我们仔细考察,也许会发现其中确含有虚伪的成分”。闭(呦’其实,珠儿就是她母亲的翻版,与海丝特一样具有叛逆的精神。凝聚了霍桑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所以,故事的最后我们发现珠儿已经长大结婚,生活得非

常幸福。

爱默生有旬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

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

万方数据

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

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爱默生的个人主义

是美国本土个人主义的起源.它标志着美国文化

和美国精神的独立。虽然霍桑深受加尔文教人性

恶和原罪的影响。可他相信美国的美德,还有它的

活泼,它的新异,否认自己的国家已经如此衰败。

“它是这样一个国家,他在《玉石雕像》的序文里

说。‘那里没有阴影、没有古旧、没有神秘……只有

光天化日下普遍的繁荣’。于是他尽其所能培养‘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心情’.为的是使加尔文和当时美国的生气勃勃一致起来”。网(脚’

三、《红字》中霍桑的超验思想与清教情

结的冲突

霍桑早年丧父。家庭中阴郁压抑的气氛使他养成了孤高自傲而又顾虑多疑的性格。孤独的他习惯于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批判和观望、想象的态度,思想上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例如他在批判加尔文教

的宗教偏狭的同时。自己也不免流露出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观点。他的创作思想是清教徒意识、神秘

主义和超验主义影响的结合。他既是新英格兰清教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批评者。他深受清教教义的影响,但他不是清教信徒。后来,他则转变为一个反对清教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参加过乌托邦式的布鲁克农场,受过爱默生思想体系的冲击,但他并不关心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也不热心社会改革,而十分重视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恶”的概念。“梭罗和爱默生认为。没有必要为因袭的原罪、宿命论、地狱而烦恼;这些东西,犹如爱默生在《论超灵》里所说的‘如不去寻找它们,永远不会遮蔽人的道路。这些东西都是灵魂的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对霍桑而言,它们一旦进入人的生命——这

是很可能的——便没有办法躲避了”。脚(渤’霍桑与

爱默生对待清教的态度由此可见明显的差异,可

是他和爱默生以及其他的超验论者思想上也有相通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人可以保持两面生活而不相互混淆。霍桑的超验思想与清教情结不

时地在《红字》中出现碰撞冲突,显示了他犹豫彷

徨的思想。尤其是海丝特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思想。“《红字》中,没有哪个角色比海丝特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海丝特最能深刻地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四

海丝特出狱以后,开始了日常生活,经受着人

们的冷嘲热讽。她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

躁动不安的灵魂。她渴望新的开始,期盼幸福的生活,“她面前既然开放着一片世界,而她的判决又没

有严格规定要限制她留在清教徒的那么遥远那么荒僻的殖民地里.她何以不转回她的诞生地,或是到欧洲任何别的国土去,在一种新的环境下,隐姓埋名,适应环境。彻底重新做人”。四∞,’然而她却仍然留在新英格兰。像是含有一种宿命的力量似地,把这耻辱地当做自己的家,“她的罪恶,她的耻辱,便是她扎在泥土里的根。好像是一种新的诞生——比她第一次的诞生还有更强的同化力”。翻∞”这里,

霍桑清教思想与超验思想的较量明显地在海丝特内心的挣扎中体现出来。想摆脱现实,超脱自己,

却又局限于清教原罪的惩罚之中。“她对自己说,这里曾经是她犯罪的地方,也应当是她受人间惩罚的地方。因此也许她日常受辱的痛楚,终于会洗刷干净她的灵魂,产生出另一种纯洁来,而因为那

是殉道的产物.所以要比她已经丧失的纯洁更接

近神圣”。圆㈣)霍桑相信,只有正视自己的罪孽并以德行善才能净化灵魂,洗涤罪责。这是明显的清教

思想。所以霍桑让他的主人公海丝特继续留在了她犯罪的新英格兰以给她机会救赎自己。海丝特

也确实如犯了罪的清教徒一样,克己助人,准备牺牲幸福以洗刷自己的罪名,可是“在那里居住着一

个人,在那里踏着一个人的脚步,而她自认与这个人有一种结合的关系,虽然世上无人承认,却会把

他们一同带到末日审判之前。就以那法庭为他们结婚的圣坛。好共同承当来世永无了期的报应”。圆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丝特留下的真正动机。这是她的秘密。不时地象蛇探头出洞般从她的心里钻出来。她给自己留下来找了个“一半是真理。一半

是自我欺骗”闭(脱)的借口——赎罪.而她内心希望

的火苗从没有熄灭。霍桑赎罪的清教思想与他追求幸福的超验思想就在海丝特的秘密中不断地纠

缠着,恶的信念固然强大,善的光芒更是让人期

盼。霍桑没有让海丝特逃离她的犯罪之地,就是给

他的超验思想留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并且把这颗种子种在了地里,让它生根发芽,结出了更有希望的果实——珠儿。所以,“海丝特的战斗气质。浸润进珠儿的身心里。她从珠儿身上可以看出她自己

那种狂野、绝望、反抗的气氛,那种轻浮的气质,甚至可以看出那隐伏在她心里的忧郁绝望的阴云。这些性质现在由小孩子气质中的晨光闪耀着。但

在将来的人生中,时时会产生出暴雨和旋风”。阁㈣’而终于暴雨和旋风将要过去.阳光就要来临的时

万方数据

候。霍桑却又让迪明斯代尔在海丝特受辱的绞刑

架上袒露了隐藏了7年的秘密,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终于把自己的罪孽大白于天下,而自己也耗尽了最后一丝气息,在海丝特

的怀抱中升人了清教徒们所向往的天堂。这似乎又验证了人们对霍桑的评价,他虽然颇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却不是真正的超验主义者,他不完全相信超验主义者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海丝特与迪明斯代尔终究不能幸福地结合,其实这又是霍桑的清教思想在作崇,既然迪明斯代尔犯了罪,

又不能救赎自己。那么就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吧。霍桑的一生始终没有摆脱掉清教思想对他的影

响.他的罪恶观与超验思想不断地纠结在《红字》中.使它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霍桑的清教情结和超验思想的纠葛其实体现的是新英格兰时期残留的清教精神与现实的矛盾。即教义与世俗的冲突。“《红字》中霍桑对过去的清教时期与现实的复杂关系的描述正如莉拉所说的:宗教与现实政治的论争并没有随着现代或启蒙时期或美国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来临,亦或是现代科学或任一救世主的诞生而结束。”[03由此可见.霍桑的心理冲突真切地反映了新英格兰时期宗教与现实矛盾之下的人们内心的彷徨与无助。

四、结语

正如诗人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埃曾经写过他赞赏霍桑作品中“那种怪诞而又微妙的美990网霍桑的《红字》的确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秀美的文字,微妙细腻的心里刻画。精妙的象征和隐喻使他的作品充满梦幻般的怪诞色彩。霍桑想象力十分丰富,充满着热情和理想,故事的展开如同花瓣的舒展

那样自然而毫不费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霍桑

的作品情绪悲观,色彩灰暗,《红字》里霍桑的超验思想与清教情结的纠葛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甚至有些凄冷残酷的氛围。表现了宗教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对人性、人权的压抑。造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矛盾。“作者虽未正面抨击清教统治,但通过海丝特

的眼睛。看出那个社会里‘外表的纯洁只不过是骗人的谎言”’。圈唧㈣霍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

可是他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时代的现实社会矛盾,只是用自制、德行来企求解脱,虽有揭露、批

评,虽有超验思想的点滴灵光,却也不免陷入悲观主义的冷酷惨淡的希冀之中。(下转第102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对诗歌意向。唐代诗格和意境理论从语言形式技巧和审美境美的特质和营造手法的研究成为唐诗论最有价

意蕴两个层面建构了完备的诗歌批评理论,挖掘

值的部分.是继六朝对诗歌语言形式美肯定的诗

出了诗歌表现的巨大美学空间,为世界诗学苑囿论高潮之后,中国诗歌理论的又一突破性的发展。

添上了不可或缺的瑰丽篇章。

同期阿拉伯诗论也出现了一些对诗歌的美学特征的探求,如贾希兹的《修辞与阐释》中分析诗【参考文献】

歌之“技”时指出诗不可翻译性,已认识到了诗歌【1】【关】厄尔・迈蚋著.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

有超越语言形式的美。但他以修辞批评为起点,秉【M】.王宇根,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持理性的分析态度无疑阻止了他对诗超越形式层

【2】【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面的美学意蕴的探寻的可能性。注重“唯美的客观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性”的诗选家伊本・穆阿泰兹也只是惊叹于诗歌语[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囊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言之美。阿拉伯诗论缺乏对语言形式之外的诗美【4】王珍.晚唐五代诗格兴盛背景之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11,(5).

的深入认识和细致分析,主要是因为阿拉伯诗论【5】王有勇.阿拉伯语言风格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沿袭其民族语言传统执著于品赏析诗歌语言措辞社。2000.

之美。同时其受古希腊哲学和诗学的影响所形成【6】(伊拉克)穆罕默德・本・侯赛因・谢里夫・莱迪.辞章之道

的的理性主义的倾向也阻止了它的对超越诗歌形《序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式层面的意蕴空间的挖掘与追寻。

相对于古希腊诗学追求摹仿对世界的客观再【责任编辑:舒生】

・现、轻视诗歌语言措辞。阿拉伯诗论的修辞批评倾

(上接第86页)

【参考文献】【61

ComtanceC.T。Hunt.ThePersistenceof

Theocracy:

【1】1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Hawthorne’sTheScarletLetter[J].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1999.

Science.Winter2009:32.

【2】霍桑著,侍橱译.红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网Woodwell,R.olandH.John

Greenlcaf

Whittier:A

Biogra—

【3】张志庆.欧美文学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phy【M】.Haverhill,Massachusetts:TrusteesoftheJohn

Gr

【4】马库斯・坎利夫著.芙国的文学【M】.方杰,译.蔓国大使馆

eenleaf珊littierHomestead,1985:293.

文化处。1983.

【8】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

[5】R.V.Yong.Individual

andCommunityintheScarletLetter

文出版社.1996.

【J】.The

IntercollegiateKeview,Fall2007:37.

【责任编辑:舒生】

102

万方数据

《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宋艳霞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2013,36(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lt201305019.aspx

2011j,第j.期

(总第268期)

A。CADEMIC

学术论

FORUM

NO.5,20113

(CumulativelyNO.268)

《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

宋艳霞

【摘要】自从《红字》于1850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对它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最近半个世纪

以来。文艺界对它的文学成就的解读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超越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把触角伸向了宗教的、

伦理的、哲学的、甚至美学的领域。可是。评论家和研究者们多从象征、宗教或人物等单向度的视角对它进行解析,而没有注意到《红字》其实是霍桑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单维度的视角无以把握其全貌。事实上。霍桑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清教和超验论思想使他形成了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并存的双重性格,他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结完全展现在了《红字》当中。通过分析故事中霍桑的清教与超验两种思想的纠葛。我们更能把握其主题的深刻内涵,更能理解新英格兰时期人们的心理以及生活状态。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主义;超验主义;纠葛

【作者简介】宋艳霞,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1106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和心理小说家,其《红字》(T11le

【文献标识码】

Hawthorne1804—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83一05原型,他们从犯罪到救赎的过程正是人类的“原罪”及“救赎”的翻版。体现了霍桑无所不在的清教

观念。

1864)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Scarlet

Letter)以阴

郁、含蓄、充满象征的风格以及深邃丰富的主题而被奉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作。霍桑以其美妙绝伦的文字营造了一种阴郁灰暗的气氛,把读者带人残酷的清教时期。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无以摆脱罪恶观的束缚,把希望寄托在超验主义的点滴

灵光中。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给霍桑心灵刻下的烙印,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它永恒的魅力至

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红字》中海丝特最能体现霍桑的超验思想。海丝特知错认错。被社会唾弃却坚持自

己,始终如一地关心爱护自己的情人,最终通过个

今不衰.无数版本的释义阐发着人们对它的眷顾。

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视域——以霍桑的清教情结

与超验思想在《红字》中的纠葛为中心,来探讨霍桑内心矛盾彷徨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霍桑深受自己清教世家的影响——他家族中出现过两位显赫一时的人物,曾残酷地迫害过教友会教徒。可以说,霍桑的一生都蒙受祖辈们罪孽的谴责以及心灵的折磨,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形成他独特矛盾的宗教观。他对虚伪的宗教信条展开猛烈抨击,而又无法摆脱其束缚。思想上的种种矛盾不断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红字》最能体现他的圣经情结,夏娃与亚当即是海丝特・白兰与阿瑟・迪明斯代尔牧师的

人的努力达到了自我完善。霍桑的内心有两股宗教力量在较量。即清教主义与超验主义的斗争,两种思想的纠缠使他成为“一个少言寡语而多沉思

默想的人”。【1】∞)

一、霍桑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

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出生于一个古老的新

英格兰家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加尔文教

气氛深深地影响了霍桑,使他自幼性格阴郁,耽于思考;而祖先在迫害异端中的那种狂热使他产生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负罪感。霍桑的童年是在塞

万方数据

勒姆外祖父家度过的。他尽情享受了那里的自然

风光,而他的孤癖个性和诗人气质也是在那里形

成的。但这种幽居独处的生活也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外祖父家藏书丰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班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司各特的浪漫主义小说。这些作家的风格,对

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桑在波多因学院读书时。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亨利・华

兹华斯・朗费罗和成为总统的富兰克林・皮尔斯,

这都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影响。1825年毕业

后。他重返塞勒姆老家闭门修养,把时间全都用在

了思考、读书和写作上.度过了12年的半隐逸生

活。经过长时间的磨炼,霍桑终于在183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重述一遍的故事》,从此以善于写短篇小说而著称。1842与有超验论思想的索菲亚・皮博迪结婚并搬到康考德古宅居住,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隐居生活而进入了波士顿的社交界。’这里不但是爱默生的家乡,而且是梭罗“返回自

然”的基地.堪称是那一代超验主义文人的大本

营。霍桑后半生多在此地居留,与那里的哲学和文学氛围很有关系。当时在新英格兰,过于偏激的清

教精神业已消失,可它的文化仍然是宗教性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仍是上帝的儿女。霍桑不满60

岁时,儿女夭折,使得他身心交瘁,于1864年去世。正是霍桑的身世和经历。形成了他复杂的世界

观和独特的创作思想及手法。

霍桑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清教罪恶的思想。他读过清教徒的年鉴和各种编

年史。笔记里和脑海里尽是这些零乱印象和模糊

的记忆.加上其令他蒙羞的家族史形成了他独特

的宗教观点。在清教主义罪恶观影响下,霍桑致力

于探讨道德与罪恶的问题。探索隐匿在人内心深

处的“原罪”。主张要通过善行和忏悔来洗刷罪恶、

净化灵魂,并得到救赎;另一方面,清教徒对异己

教徒的排斥与残害,清教教义、教规对人性的压抑

与摧残。让霍桑又充满了怀疑与困惑。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与加尔

文教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

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正如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

所指出的。霍桑的黑暗使在这黑暗中不停前进的黎明显得更加明亮。他虽然没有当时超验主义作家那种乐观主义精神。可也不乏对未来的期盼。超

万方数据

验思想不时闪耀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罪恶感像

重重魅影不断缠绕着霍桑的心灵。另一方面超验

思想又不断纠结着他的内心。他的许多作品都是

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二、《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850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红字》故事的背景,是1650年前后的波士顿.比霍桑生活的时代提前了2个世纪。当时的居民是1620年左右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新大陆的清教即加尔文教徒,

史称“朝圣的教父”。清教徒在英国最初是反抗罗

马教皇、反对社会腐败风气的,他们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却发展到极端,极尽迫害异端。霍桑祖辈们对教友会教徒的残酷迫害使他一生备受煎熬,负罪感一直挥之不去,作

品中也是以人的罪孽以及救赎为主题。

(er字》典型而深刻地体现出霍桑对清教伦理道德既认同又怀疑的矛盾心态,其认同表现在对人性恶及灵魂新生的探讨。其怀疑表现在对清教伦理道德对正当人性的压抑的揭示。霍桑的清教情结在《红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团

三、《红字》中霍桑的超验思想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最先使用过的一个哲学术语。它在19世纪进入美国文学以后,则表示一伙唯一神教派知识分子(主要是作家、诗人)的进步思想,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这一时期教义与世俗的冲突使得个人在不如意的取舍间犹豫不决。新英格兰的作家竭力想找到一种境界。一种与美国蒸蒸日上、纷纷扰扰的国情相吻合的看法。它的代表

人物爱默生、梭罗为超验主义的发展和最终成为

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它

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

学之外,通过直觉得以把握。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

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超验主义抛弃了清教中“原

罪”和“宿命论”等荒谬观点.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神寓于人中,人的心灵是具有神性的,人应该相信自己,自力更生,而不要服从什么天命。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

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超验主义在美

国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反驳传统宗教和吸收了欧洲

浪漫主义文化因子的过程,是美国人民群众长期

以来反对清教悲观主义的胜利成果。它符合文艺复兴以来个人地位不断提高的社会趋势,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反叛.为个人本位的新时代价值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字>中海丝特和珠儿可以说凝聚了霍桑的

超验思想及对未来的希望。海丝特犯了清教时期

罪不容恕的人人唾弃的通奸罪,可是她却勇敢坚强地面对一切侮辱来保护她的情人,用理性克制情感。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尊严。

书中霍桑对海丝特的女儿——小精灵珠儿的

描述,“她的纯洁的生命,秉承着不可测知的神意,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放出一朵可爱的不朽的花”。闭㈣)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霍桑的超验

思想。珠儿本该是罪孽的产物,是海丝特和牧师通

奸的见证.霍桑却把他说成“是在伊甸园里生长的.而且可以说在人类第一双父母被赶出来之后,就把她留在那里成了天使的玩物”。闭(M’珠儿不但没有被罪恶缠身.反而“有一轮纯洁的光圈环绕在她身边”。N(P41)霍桑为什么把珠儿写成一个精灵般

的具有变化无穷的魅力的孩子呢?她聪明倔强,富

有奔放蓬勃和创造的精神,象一个飘渺的幽灵,甚至连她的母亲都怀疑她究竟是不是一个人类的儿童。珠儿虽然在故事中出现的不多,可是这个幽灵般的小鬼从一出现就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好像是霍桑故意让一个小幽灵不失时机地闪现在人们的心里。让人无法忘怀。“在珠儿的小小混沌的性格中.或许可以看见正在浮现出——其

实从最初就已存在着的——一种不屈不饶的果敢

的主张。一种不可拘束的意志,一种可以训练成为

自尊心的刚愎傲慢,而且她对于许多事情都怀有一种尖刻的轻蔑。而那些事情若经我们仔细考察,也许会发现其中确含有虚伪的成分”。闭(呦’其实,珠儿就是她母亲的翻版,与海丝特一样具有叛逆的精神。凝聚了霍桑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所以,故事的最后我们发现珠儿已经长大结婚,生活得非

常幸福。

爱默生有旬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

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

万方数据

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

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爱默生的个人主义

是美国本土个人主义的起源.它标志着美国文化

和美国精神的独立。虽然霍桑深受加尔文教人性

恶和原罪的影响。可他相信美国的美德,还有它的

活泼,它的新异,否认自己的国家已经如此衰败。

“它是这样一个国家,他在《玉石雕像》的序文里

说。‘那里没有阴影、没有古旧、没有神秘……只有

光天化日下普遍的繁荣’。于是他尽其所能培养‘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心情’.为的是使加尔文和当时美国的生气勃勃一致起来”。网(脚’

三、《红字》中霍桑的超验思想与清教情

结的冲突

霍桑早年丧父。家庭中阴郁压抑的气氛使他养成了孤高自傲而又顾虑多疑的性格。孤独的他习惯于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批判和观望、想象的态度,思想上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例如他在批判加尔文教

的宗教偏狭的同时。自己也不免流露出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观点。他的创作思想是清教徒意识、神秘

主义和超验主义影响的结合。他既是新英格兰清教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批评者。他深受清教教义的影响,但他不是清教信徒。后来,他则转变为一个反对清教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参加过乌托邦式的布鲁克农场,受过爱默生思想体系的冲击,但他并不关心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也不热心社会改革,而十分重视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恶”的概念。“梭罗和爱默生认为。没有必要为因袭的原罪、宿命论、地狱而烦恼;这些东西,犹如爱默生在《论超灵》里所说的‘如不去寻找它们,永远不会遮蔽人的道路。这些东西都是灵魂的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对霍桑而言,它们一旦进入人的生命——这

是很可能的——便没有办法躲避了”。脚(渤’霍桑与

爱默生对待清教的态度由此可见明显的差异,可

是他和爱默生以及其他的超验论者思想上也有相通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人可以保持两面生活而不相互混淆。霍桑的超验思想与清教情结不

时地在《红字》中出现碰撞冲突,显示了他犹豫彷

徨的思想。尤其是海丝特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思想。“《红字》中,没有哪个角色比海丝特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海丝特最能深刻地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四

海丝特出狱以后,开始了日常生活,经受着人

们的冷嘲热讽。她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

躁动不安的灵魂。她渴望新的开始,期盼幸福的生活,“她面前既然开放着一片世界,而她的判决又没

有严格规定要限制她留在清教徒的那么遥远那么荒僻的殖民地里.她何以不转回她的诞生地,或是到欧洲任何别的国土去,在一种新的环境下,隐姓埋名,适应环境。彻底重新做人”。四∞,’然而她却仍然留在新英格兰。像是含有一种宿命的力量似地,把这耻辱地当做自己的家,“她的罪恶,她的耻辱,便是她扎在泥土里的根。好像是一种新的诞生——比她第一次的诞生还有更强的同化力”。翻∞”这里,

霍桑清教思想与超验思想的较量明显地在海丝特内心的挣扎中体现出来。想摆脱现实,超脱自己,

却又局限于清教原罪的惩罚之中。“她对自己说,这里曾经是她犯罪的地方,也应当是她受人间惩罚的地方。因此也许她日常受辱的痛楚,终于会洗刷干净她的灵魂,产生出另一种纯洁来,而因为那

是殉道的产物.所以要比她已经丧失的纯洁更接

近神圣”。圆㈣)霍桑相信,只有正视自己的罪孽并以德行善才能净化灵魂,洗涤罪责。这是明显的清教

思想。所以霍桑让他的主人公海丝特继续留在了她犯罪的新英格兰以给她机会救赎自己。海丝特

也确实如犯了罪的清教徒一样,克己助人,准备牺牲幸福以洗刷自己的罪名,可是“在那里居住着一

个人,在那里踏着一个人的脚步,而她自认与这个人有一种结合的关系,虽然世上无人承认,却会把

他们一同带到末日审判之前。就以那法庭为他们结婚的圣坛。好共同承当来世永无了期的报应”。圆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丝特留下的真正动机。这是她的秘密。不时地象蛇探头出洞般从她的心里钻出来。她给自己留下来找了个“一半是真理。一半

是自我欺骗”闭(脱)的借口——赎罪.而她内心希望

的火苗从没有熄灭。霍桑赎罪的清教思想与他追求幸福的超验思想就在海丝特的秘密中不断地纠

缠着,恶的信念固然强大,善的光芒更是让人期

盼。霍桑没有让海丝特逃离她的犯罪之地,就是给

他的超验思想留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并且把这颗种子种在了地里,让它生根发芽,结出了更有希望的果实——珠儿。所以,“海丝特的战斗气质。浸润进珠儿的身心里。她从珠儿身上可以看出她自己

那种狂野、绝望、反抗的气氛,那种轻浮的气质,甚至可以看出那隐伏在她心里的忧郁绝望的阴云。这些性质现在由小孩子气质中的晨光闪耀着。但

在将来的人生中,时时会产生出暴雨和旋风”。阁㈣’而终于暴雨和旋风将要过去.阳光就要来临的时

万方数据

候。霍桑却又让迪明斯代尔在海丝特受辱的绞刑

架上袒露了隐藏了7年的秘密,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终于把自己的罪孽大白于天下,而自己也耗尽了最后一丝气息,在海丝特

的怀抱中升人了清教徒们所向往的天堂。这似乎又验证了人们对霍桑的评价,他虽然颇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却不是真正的超验主义者,他不完全相信超验主义者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海丝特与迪明斯代尔终究不能幸福地结合,其实这又是霍桑的清教思想在作崇,既然迪明斯代尔犯了罪,

又不能救赎自己。那么就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吧。霍桑的一生始终没有摆脱掉清教思想对他的影

响.他的罪恶观与超验思想不断地纠结在《红字》中.使它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霍桑的清教情结和超验思想的纠葛其实体现的是新英格兰时期残留的清教精神与现实的矛盾。即教义与世俗的冲突。“《红字》中霍桑对过去的清教时期与现实的复杂关系的描述正如莉拉所说的:宗教与现实政治的论争并没有随着现代或启蒙时期或美国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来临,亦或是现代科学或任一救世主的诞生而结束。”[03由此可见.霍桑的心理冲突真切地反映了新英格兰时期宗教与现实矛盾之下的人们内心的彷徨与无助。

四、结语

正如诗人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埃曾经写过他赞赏霍桑作品中“那种怪诞而又微妙的美990网霍桑的《红字》的确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秀美的文字,微妙细腻的心里刻画。精妙的象征和隐喻使他的作品充满梦幻般的怪诞色彩。霍桑想象力十分丰富,充满着热情和理想,故事的展开如同花瓣的舒展

那样自然而毫不费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霍桑

的作品情绪悲观,色彩灰暗,《红字》里霍桑的超验思想与清教情结的纠葛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甚至有些凄冷残酷的氛围。表现了宗教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对人性、人权的压抑。造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矛盾。“作者虽未正面抨击清教统治,但通过海丝特

的眼睛。看出那个社会里‘外表的纯洁只不过是骗人的谎言”’。圈唧㈣霍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

可是他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时代的现实社会矛盾,只是用自制、德行来企求解脱,虽有揭露、批

评,虽有超验思想的点滴灵光,却也不免陷入悲观主义的冷酷惨淡的希冀之中。(下转第102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对诗歌意向。唐代诗格和意境理论从语言形式技巧和审美境美的特质和营造手法的研究成为唐诗论最有价

意蕴两个层面建构了完备的诗歌批评理论,挖掘

值的部分.是继六朝对诗歌语言形式美肯定的诗

出了诗歌表现的巨大美学空间,为世界诗学苑囿论高潮之后,中国诗歌理论的又一突破性的发展。

添上了不可或缺的瑰丽篇章。

同期阿拉伯诗论也出现了一些对诗歌的美学特征的探求,如贾希兹的《修辞与阐释》中分析诗【参考文献】

歌之“技”时指出诗不可翻译性,已认识到了诗歌【1】【关】厄尔・迈蚋著.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

有超越语言形式的美。但他以修辞批评为起点,秉【M】.王宇根,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持理性的分析态度无疑阻止了他对诗超越形式层

【2】【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面的美学意蕴的探寻的可能性。注重“唯美的客观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性”的诗选家伊本・穆阿泰兹也只是惊叹于诗歌语[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囊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言之美。阿拉伯诗论缺乏对语言形式之外的诗美【4】王珍.晚唐五代诗格兴盛背景之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11,(5).

的深入认识和细致分析,主要是因为阿拉伯诗论【5】王有勇.阿拉伯语言风格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沿袭其民族语言传统执著于品赏析诗歌语言措辞社。2000.

之美。同时其受古希腊哲学和诗学的影响所形成【6】(伊拉克)穆罕默德・本・侯赛因・谢里夫・莱迪.辞章之道

的的理性主义的倾向也阻止了它的对超越诗歌形《序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式层面的意蕴空间的挖掘与追寻。

相对于古希腊诗学追求摹仿对世界的客观再【责任编辑:舒生】

・现、轻视诗歌语言措辞。阿拉伯诗论的修辞批评倾

(上接第86页)

【参考文献】【61

ComtanceC.T。Hunt.ThePersistenceof

Theocracy:

【1】1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Hawthorne’sTheScarletLetter[J].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1999.

Science.Winter2009:32.

【2】霍桑著,侍橱译.红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网Woodwell,R.olandH.John

Greenlcaf

Whittier:A

Biogra—

【3】张志庆.欧美文学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phy【M】.Haverhill,Massachusetts:TrusteesoftheJohn

Gr

【4】马库斯・坎利夫著.芙国的文学【M】.方杰,译.蔓国大使馆

eenleaf珊littierHomestead,1985:293.

文化处。1983.

【8】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

[5】R.V.Yong.Individual

andCommunityintheScarletLetter

文出版社.1996.

【J】.The

IntercollegiateKeview,Fall2007:37.

【责任编辑:舒生】

102

万方数据

《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宋艳霞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2013,36(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lt201305019.aspx


相关内容

  • [红字]中[圣经]的影响及其意义
  • 第! " 卷第! 期*++*年*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 ) &(! %&'E *++*B 8C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 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 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第一讲 美国文化的背景与特征 一.美国文化背景概观 1.荒野里诞生的国度 开拓型文化对于美国民族精神的塑造大有裨益 : (1)有利于培植个人主义价值观 (2)有利于造就美利坚民族的乐观精神 (3)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2.清教传统 美国主流文化: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即&quo ...

  •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

  • 浅谈霍桑短篇小说的抑郁色彩
  • 摘 要:霍桑的短篇小说题材十分丰富,人性之"恶"--是他的作品所偏爱的一大主题.他认为"恶"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本文拟从霍桑作品中的"原罪"主题入手,探析霍桑小说中的抑郁色彩. 关键词:清教主义:原罪:救赎 作者简介:杨洁,西安电子科技大 ...

  •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 2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3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4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5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 ...

  • 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读[红字]有感
  • 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读红字有感 [红字读后感]红字读后感这是一部比那些大部头小说显得短小的多的长篇小说,但它同样具有大部头小说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堪称经典名著中的典范作品,红字读后感.这是一部关于灵魂的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但有的人维护着灵魂,有的人损害着灵魂,有的人丢失 ...

  •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 ...

  • 女权主义论文
  • 试论<红字>的女权主义精神 周 摘 要:霍桑的<红字>以17世纪清教徒统治下的美国 波士顿为背景,引入"通奸"这一敏感话题,以女主人公海丝特通奸被发现.受罚为线索,并对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命运展开探索.本文将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和方法,通过 ...

  •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
  •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 --丁梅斯代尔的心理描写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具有深邃.敏锐的观察力,擅长心理描写,能够利用对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将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挖掘主人公灵魂深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