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梁实秋

孩子——梁实秋

导读:梁实秋是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有很深的文化素养。他虽不是教育家,但在这篇散文《孩子》中,他娓娓道来,些许调侃诙谐地聊孩子谈教育。读完此文,感觉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朝哪代都是绕不过去。《孩子》这篇文章对当今为人父母者仍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堕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你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是给我们挣钱的。”孩子的回答全对。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母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

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孝子”之说,并不偏激。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俱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份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盂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今之“孝子”深韪是说。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勿使稍受挫阻。近代儿童教育心理学者又有“发展个性”之说,与“无违”之说正相符合。

体罚之制早已被人唾弃,以其不合儿童心理健康之故,我想起一个外国的故事: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当时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请来解围呢?‛众谋佥同,于是把一位天生成有教授面孔的专家从八层楼请了下来。专家问明原委,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低声说了一句话,那孩子便像触电一般,滚鞍落马。牵着母亲的衣裙,仓皇遁去。事后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那专 家 说:‚我说的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这专家真不愧为专家,但是颇有不孝之嫌。这孩子假如平常受惯了不兑现的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约翰孙博士主张不废体罚,他以为体罚的妙处在于直截了当,然而约翰孙博士是十八世纪的人,不合时代潮流! 哈代有一首小诗,写孩子初生,大家誉为珍珠宝贝,稍长都夸做玉树临风,长成则为非做歹,终至于陈尸绞架。这老头子未免过于悲观。但是“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这确是个可以普遍应用的公式,“小时聪明,大时未必了”,究竟是知言,然而为父母者多属乐观,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貔貅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歌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着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买卖;……这种乐观往往形诸言语、成为炫耀,使旁观者有说不出的感想。曾见一幅漫画:一个孩子跪在他父亲的膝头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亲的头,父亲眯着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多么活泼─—多么可爱!”旁边坐着一位客人裂着大嘴做傻笑状,表示他在看着,而且感觉兴趣。这幅画的标题是:“演剧术”。一个客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而能表示感觉兴趣,这真确实需要良好的“演剧术”,兰姆显然是不欢喜这样的戏。

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此事似颇费解,其实我们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偏偏欢喜猪八戒。

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孩子——梁实秋

导读:梁实秋是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有很深的文化素养。他虽不是教育家,但在这篇散文《孩子》中,他娓娓道来,些许调侃诙谐地聊孩子谈教育。读完此文,感觉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朝哪代都是绕不过去。《孩子》这篇文章对当今为人父母者仍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堕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你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是给我们挣钱的。”孩子的回答全对。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母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

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孝子”之说,并不偏激。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俱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份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盂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今之“孝子”深韪是说。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勿使稍受挫阻。近代儿童教育心理学者又有“发展个性”之说,与“无违”之说正相符合。

体罚之制早已被人唾弃,以其不合儿童心理健康之故,我想起一个外国的故事: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当时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请来解围呢?‛众谋佥同,于是把一位天生成有教授面孔的专家从八层楼请了下来。专家问明原委,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低声说了一句话,那孩子便像触电一般,滚鞍落马。牵着母亲的衣裙,仓皇遁去。事后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那专 家 说:‚我说的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这专家真不愧为专家,但是颇有不孝之嫌。这孩子假如平常受惯了不兑现的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约翰孙博士主张不废体罚,他以为体罚的妙处在于直截了当,然而约翰孙博士是十八世纪的人,不合时代潮流! 哈代有一首小诗,写孩子初生,大家誉为珍珠宝贝,稍长都夸做玉树临风,长成则为非做歹,终至于陈尸绞架。这老头子未免过于悲观。但是“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这确是个可以普遍应用的公式,“小时聪明,大时未必了”,究竟是知言,然而为父母者多属乐观,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貔貅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歌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着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买卖;……这种乐观往往形诸言语、成为炫耀,使旁观者有说不出的感想。曾见一幅漫画:一个孩子跪在他父亲的膝头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亲的头,父亲眯着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多么活泼─—多么可爱!”旁边坐着一位客人裂着大嘴做傻笑状,表示他在看着,而且感觉兴趣。这幅画的标题是:“演剧术”。一个客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而能表示感觉兴趣,这真确实需要良好的“演剧术”,兰姆显然是不欢喜这样的戏。

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此事似颇费解,其实我们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偏偏欢喜猪八戒。

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相关内容

  • 梁实秋的家教
  • 晚年梁实秋在给女儿文蔷的一封信中说:"孩子长大了,如果一切事都肯坦白地和父母商谈,实在是最好的事.倒不一定是父母的指导就好,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互信的关系,这实在是真正的健全的伦理--" 这段话道出了梁实秋的教子之道,即,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当作朋友来对待.此虽非什么惊天哲理,但 ...

  • 梁实秋作品[脸谱]原文及其阅读分析
  • 梁实秋作品<脸谱>原文及其阅读分析 脸 谱 梁实秋 我要说的脸谱不是旧剧里的所谓"整脸""碎脸""三块瓦"之类,也不是麻衣相法里所谓观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恶.俗"之类.我要谈的脸谱,乃是每天都要映 ...

  • 这十大爱情故事,堪称传奇经典--
  • 民国不愧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就连爱情都那么彪悍.在那个年代,有人因爱情成了大师:有人因爱情香消玉殒在故纸堆里:有人听父母之命行媒妁之言,成就了一段刻骨的婚姻:有人自由恋爱,为了爱情奋不顾身-- 最富有传奇的师生恋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鲁迅 许广平 ?他俩不仅是"忘年恋"&q ...

  • 读画梁实秋散文2
  • 读画 <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随园老人这句话是有见地的.读是读诵之意,必有文章词句然后方可读诵,画如何可读?所以读画云者,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 诗与画是两个类型,在对象.工具.手法,各方面均不相同.但是类型的混淆,古已有之.在西 ...

  • 梁实秋 走过蔷薇与荆棘之路
  • 梁实秋:走过蔷薇与荆棘之路 导言:"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1987年的11月3日,梁实秋先生于台北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他的身后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及< ...

  • 朱德与同盟会革命爱国运动
  • 青岛大学执教期间还翻译了<西塞罗文录>及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并于1932年初出版于商务印书馆.同时,也正是在青的翻译工作.1955年,梁实秋先生出任台师大文学院长一职,时隔四年后,协志出版社发行了其翻译的<沉思录>,并影响着梁实秋先生以后的创 ...

  • 怜子如何不丈夫
  • 怜子如何不丈夫 作者:王秀石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我们这一代人,所受教育的结果就是爱憎分明,凡正义的.积极的.善良的.美好的便爱之有加,凡邪恶的.消极的.恶毒的.丑陋的就恨之弥深,而评价正义与邪恶.积极与消极.善良与恶毒.美好与丑陋的标准,仅仅是时事教育后的朴素情怀 ...

  • 冰心与梁实秋:一生知己非寻常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有君子之交的好友情分,比如老舍.巴金.沙汀.萧乾,比如梁实秋.梁实秋曾在冰心的笔下屡屡出现,两位文坛名宿之间,实是有着"不比寻常"的友谊.梁实秋去世后,冰心曾不胜悲痛,连续写了两篇悼念文章,一篇为<悼念梁实秋先生>,一篇为&l ...

  • 爱心不是偶然的等4则
  • 爱心不是 偶然 的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逃到他乡.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