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建筑特色及其他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藏式建筑特色及其他

杨  斌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和旅游业对城市经济贡献率的提高,建筑风格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 “功能型建筑”向美观大方,特色鲜明,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方向发展。大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由于大城市建筑体量大,一次性投入相对较高,极易形成特色规模。但小城市特别是民族地区城市,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建设的投入较少,为了使城市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在城市建设中都十分注重地方和民族特色建设。云南在小城市推出的白族特色建筑就非常成功,也给地方旅游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但藏民族地区怎样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藏式建筑特色,各地的做法却大相径庭。笔者就藏式建筑如何应用于城市建设谈一点看法。    一、藏式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区,居住区域多为高寒山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漫长岁月中根据自身的特殊地理环境,发挥并吸取各民族建筑优势,融合汉、蒙、克什米尔、尼婆罗(现尼泊尔王国)等地区建筑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是,藏族聚居地多为高海拔山地,为了抵御寒冷气候,藏式建筑、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房屋墙体较厚,层高普遍偏低,间架和门窗尺寸不大。在建筑设计中基础深度小,因而墙体下部替代了部分建筑基础的功能,建筑基础与墙体之间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分,形成了藏式建筑“下大上小”的建筑特色。

    二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统治者和民众之

间形成了明确的等级之分,建筑物是统治者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广大的农牧民群众住宅建筑十分简朴。因而在建筑的色彩、高度、体量、装饰等方面有约定俗成的做法。    三是,建筑选址受宗教礼数的控制,宫殿、庄园、寺院建筑一般都建在山上,以表现领主至高无上的地位。老百姓则选择山下,向阳坡面成片建设,直到八、九十年代还有“藏民住一坡,回民住一窝”之说。

    四是,由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藏族民间建筑简陋而且分散,藏式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和宗政府(旧时藏族地方行政单位)建筑中,因而在城市建设中若应用不当容易形成“寺院氛围”。

    五是,藏式建筑也有地域区分,安多藏区、康巴藏区、四川藏区等地区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色彩运用上均有不同地域的特点。

    六是,藏式建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不同地区和多民族文化,创造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建造法式和灿烂的建筑文化,松赞干布与唐朝和亲时期文成公主给藏区带去的不只是内地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也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有周边地区如克什米尔的木雕艺术,尼婆罗(现尼泊尔王国)建筑风格,而歇山构架和金顶等建筑构件则是明显的中原地区建筑风格。

    总之,藏式建筑是为了适应自然气候、宗教礼仪并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交融而约定俗成的,并未形成文献,因而,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如何既体现藏族地区建筑风格,又能较好地延续藏民族的历史文脉,应当说各地都在探索阶段。

64小城镇建设2005/1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色彩没有统一规划,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奇斗艳,将许多城市涂成了色彩斑斓的“大花脸”, 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所谓色彩美,完全在于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五色令人盲”,但如果色彩过于单调、呆板,同样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

    传统藏式建筑讲求的就是色彩艳丽。但由于城市建筑密度高,人口相对较多,在城市藏式建筑中如果过多运用色彩品种,会造成杂乱无章和拥挤的感觉,因此笔者认为,在城市中,藏式建筑规划设计,应根据当地藏族教派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同时在不同使用功能的街道

    二、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一)色彩艳丽——藏式传统建筑在色彩运用上手法大胆细腻,构图以大色块为主,通常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白、黑、黄、红等,色彩的不同的使用方法都有不同的宗教和民俗含义。白色代表吉祥,黑色寓意驱邪,黄色有脱俗之意,红色有护法之威等等,同时在色彩的使用上有相对固定的等级要求,黄色、红色主要用于寺院、宫殿等重要建筑,民居主要使用白色和黑色。无论民居、寺院、宫殿、庄园的窗户一般都使用黑色窗套。门框、门楣、窗框、窗楣、墙面、屋顶、过梁、柱头等构件的色彩运用十分丰富。色彩的使用因各教派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多用黄、红、黑、白色,萨迦派多用蓝色,并喜用红、蓝、白三色相间色带涂墙,但一个地区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均设置金顶。    (二)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居室中的木柱是藏族人民对世界中心的敬仰,屋顶上一般安装五色经幡、香炉。寺院和宫殿建筑的屋顶上还要安设宝瓶、经幢、法轮等。重要建筑的壁画均以宗教故事为主体,多层建筑中佛龛均设在最高一层。每一个建筑符号都透射着强烈的宗教语言。    (三)建筑高度、体量差异大,柱式均以方形为主——传统的民居体量小,层高低,多为2米左右,一般都是一柱间,宫殿、庄园和寺院的建筑体量则较大,从三、五百平方米到上万平方米不等,层数可达十余层之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藏式建筑的中柱、廊柱等结构或装饰柱多以方形为主。    (四)红色“边玛”檐墙是藏式建筑最明显的特色之一。“边玛”原是一种乔灌植物。据说早先藏族群众将这种“边玛”捆成长约30厘米,直径约10—15厘米的圆捆,平摆在墙体上端屋顶以下,可以起到通气且保温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藏式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之一。

    (五)建筑装饰物是约定俗成符号——较高规格的藏式建筑都有许多装饰物以不同的色彩安装在建筑物上,如兽面裸头等,许多装饰物都代表着不同寓意,是藏式建筑约定俗成的建筑符号,并非随心而设。

    三、城市建设中藏式建筑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色彩运用应恰当有度是藏式建筑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局(编辑: 王天惠)

上偏重不同的色彩,以大面积的主色调为主,饰以恰当艳丽色彩增加活泼氛围,让整条街道形成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商业街则可以选择较多的色彩品种,以增加“人气”。只有延续藏民族的历史文脉,才能认真做好色彩规划。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真正发挥藏式建筑“艳丽”的特点,体现和谐美观的环境气氛。

    (二)现代藏式建筑风格应与传统藏式风格有机结合    现代城市建筑在体现传统藏式风格上有适当改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代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现代建筑材料不可一味追求墙体的“上小下大”。又如窗套、窗楣、屋顶的色彩可用较深的红褐色替代。“边玛”用方形或圆形柱头代替。只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能衬托出藏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藏式建筑的“魂”即是成功的设计。

    (三)壁画不可滥用

    宗教建筑中的壁画均有其特殊的含义,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如果随意布置则有不伦不类之嫌。因此城市建筑的壁画选择,应以藏族人民生产、生活和发展历史等为主题,不可完全照抄宗教建筑壁画。恰当的壁画运用可大大提升城市的民族文化品位。

    (四)建筑装饰不可随意编造

    藏式建筑符号多有吉祥、驱邪、求神、崇拜、图腾等浓厚的民族宗教含义,其造型及装饰部位均有相对固定形式,因此,现代建筑在体现藏式特色中运用装饰物时,应当认真考查这些装饰符号含义和作用。生搬硬套容易弄巧成拙。    藏民族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只要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尊重历史,努力挖掘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将藏民族文化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在城市建设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建筑艺术,丰富和发展民族建筑文化。

小城镇建设2005/1

65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藏式建筑特色及其他

杨  斌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和旅游业对城市经济贡献率的提高,建筑风格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 “功能型建筑”向美观大方,特色鲜明,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方向发展。大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由于大城市建筑体量大,一次性投入相对较高,极易形成特色规模。但小城市特别是民族地区城市,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建设的投入较少,为了使城市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在城市建设中都十分注重地方和民族特色建设。云南在小城市推出的白族特色建筑就非常成功,也给地方旅游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但藏民族地区怎样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藏式建筑特色,各地的做法却大相径庭。笔者就藏式建筑如何应用于城市建设谈一点看法。    一、藏式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区,居住区域多为高寒山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漫长岁月中根据自身的特殊地理环境,发挥并吸取各民族建筑优势,融合汉、蒙、克什米尔、尼婆罗(现尼泊尔王国)等地区建筑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是,藏族聚居地多为高海拔山地,为了抵御寒冷气候,藏式建筑、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房屋墙体较厚,层高普遍偏低,间架和门窗尺寸不大。在建筑设计中基础深度小,因而墙体下部替代了部分建筑基础的功能,建筑基础与墙体之间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分,形成了藏式建筑“下大上小”的建筑特色。

    二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统治者和民众之

间形成了明确的等级之分,建筑物是统治者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广大的农牧民群众住宅建筑十分简朴。因而在建筑的色彩、高度、体量、装饰等方面有约定俗成的做法。    三是,建筑选址受宗教礼数的控制,宫殿、庄园、寺院建筑一般都建在山上,以表现领主至高无上的地位。老百姓则选择山下,向阳坡面成片建设,直到八、九十年代还有“藏民住一坡,回民住一窝”之说。

    四是,由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藏族民间建筑简陋而且分散,藏式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和宗政府(旧时藏族地方行政单位)建筑中,因而在城市建设中若应用不当容易形成“寺院氛围”。

    五是,藏式建筑也有地域区分,安多藏区、康巴藏区、四川藏区等地区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色彩运用上均有不同地域的特点。

    六是,藏式建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不同地区和多民族文化,创造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建造法式和灿烂的建筑文化,松赞干布与唐朝和亲时期文成公主给藏区带去的不只是内地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也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有周边地区如克什米尔的木雕艺术,尼婆罗(现尼泊尔王国)建筑风格,而歇山构架和金顶等建筑构件则是明显的中原地区建筑风格。

    总之,藏式建筑是为了适应自然气候、宗教礼仪并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交融而约定俗成的,并未形成文献,因而,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如何既体现藏族地区建筑风格,又能较好地延续藏民族的历史文脉,应当说各地都在探索阶段。

64小城镇建设2005/1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色彩没有统一规划,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奇斗艳,将许多城市涂成了色彩斑斓的“大花脸”, 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所谓色彩美,完全在于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五色令人盲”,但如果色彩过于单调、呆板,同样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

    传统藏式建筑讲求的就是色彩艳丽。但由于城市建筑密度高,人口相对较多,在城市藏式建筑中如果过多运用色彩品种,会造成杂乱无章和拥挤的感觉,因此笔者认为,在城市中,藏式建筑规划设计,应根据当地藏族教派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同时在不同使用功能的街道

    二、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一)色彩艳丽——藏式传统建筑在色彩运用上手法大胆细腻,构图以大色块为主,通常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白、黑、黄、红等,色彩的不同的使用方法都有不同的宗教和民俗含义。白色代表吉祥,黑色寓意驱邪,黄色有脱俗之意,红色有护法之威等等,同时在色彩的使用上有相对固定的等级要求,黄色、红色主要用于寺院、宫殿等重要建筑,民居主要使用白色和黑色。无论民居、寺院、宫殿、庄园的窗户一般都使用黑色窗套。门框、门楣、窗框、窗楣、墙面、屋顶、过梁、柱头等构件的色彩运用十分丰富。色彩的使用因各教派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多用黄、红、黑、白色,萨迦派多用蓝色,并喜用红、蓝、白三色相间色带涂墙,但一个地区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均设置金顶。    (二)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居室中的木柱是藏族人民对世界中心的敬仰,屋顶上一般安装五色经幡、香炉。寺院和宫殿建筑的屋顶上还要安设宝瓶、经幢、法轮等。重要建筑的壁画均以宗教故事为主体,多层建筑中佛龛均设在最高一层。每一个建筑符号都透射着强烈的宗教语言。    (三)建筑高度、体量差异大,柱式均以方形为主——传统的民居体量小,层高低,多为2米左右,一般都是一柱间,宫殿、庄园和寺院的建筑体量则较大,从三、五百平方米到上万平方米不等,层数可达十余层之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藏式建筑的中柱、廊柱等结构或装饰柱多以方形为主。    (四)红色“边玛”檐墙是藏式建筑最明显的特色之一。“边玛”原是一种乔灌植物。据说早先藏族群众将这种“边玛”捆成长约30厘米,直径约10—15厘米的圆捆,平摆在墙体上端屋顶以下,可以起到通气且保温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藏式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之一。

    (五)建筑装饰物是约定俗成符号——较高规格的藏式建筑都有许多装饰物以不同的色彩安装在建筑物上,如兽面裸头等,许多装饰物都代表着不同寓意,是藏式建筑约定俗成的建筑符号,并非随心而设。

    三、城市建设中藏式建筑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色彩运用应恰当有度是藏式建筑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局(编辑: 王天惠)

上偏重不同的色彩,以大面积的主色调为主,饰以恰当艳丽色彩增加活泼氛围,让整条街道形成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商业街则可以选择较多的色彩品种,以增加“人气”。只有延续藏民族的历史文脉,才能认真做好色彩规划。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真正发挥藏式建筑“艳丽”的特点,体现和谐美观的环境气氛。

    (二)现代藏式建筑风格应与传统藏式风格有机结合    现代城市建筑在体现传统藏式风格上有适当改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代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现代建筑材料不可一味追求墙体的“上小下大”。又如窗套、窗楣、屋顶的色彩可用较深的红褐色替代。“边玛”用方形或圆形柱头代替。只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能衬托出藏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藏式建筑的“魂”即是成功的设计。

    (三)壁画不可滥用

    宗教建筑中的壁画均有其特殊的含义,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如果随意布置则有不伦不类之嫌。因此城市建筑的壁画选择,应以藏族人民生产、生活和发展历史等为主题,不可完全照抄宗教建筑壁画。恰当的壁画运用可大大提升城市的民族文化品位。

    (四)建筑装饰不可随意编造

    藏式建筑符号多有吉祥、驱邪、求神、崇拜、图腾等浓厚的民族宗教含义,其造型及装饰部位均有相对固定形式,因此,现代建筑在体现藏式特色中运用装饰物时,应当认真考查这些装饰符号含义和作用。生搬硬套容易弄巧成拙。    藏民族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只要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尊重历史,努力挖掘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将藏民族文化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在城市建设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建筑艺术,丰富和发展民族建筑文化。

小城镇建设2005/1

65


相关内容

  • 藏式建筑特点
  • 藏式建筑三大特点 一.结构特点 1.墙体收分特点 千百年来经过藏族人民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熟练掌握了一整砌筑和夯筑墙体的技术.片块石砌筑墙体.泥土夯筑墙体.土坯砖砌墙体,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次收分,使外墙体呈内倾感,而内墙体仍然保持与地面的垂直.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因藏式建筑一般都在二层以上高大建筑物在 ...

  • 藏式建筑色彩
  • 藏式建筑的色彩分析 [摘要]:深入分析藏族建筑装饰色彩,简述藏民色彩审美观的形成,追溯藏式建筑的色彩深层宗教语义以及当今设计用色启示. [关键词]:藏式建筑 色彩 宗教语义 [主文] 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达4 500 m 的雪域高原, 气势险峻, 气候干燥寒冷, 空气稀薄.这里却有巍 ...

  • 藏族寺庙建筑艺术特色风格
  • 大昭寺 西部游社区:http://www.56tuike.com 由于寺院在藏族社会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筑上具备许多特点. 寺庙要进行很多宗教活动,而修习经论仍是一项主要活动.一座寺庙,类似一所佛教大学.哲蚌寺内有教学.教仪.教务.杂务四大部分,下设三所显宗学院,一所密宗学院.这些经学院,藏 ...

  • 浅析藏族建筑造型形制
  • 摘要:藏族文化的总体性及全面性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他们的建筑文化和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常称为藏式建筑或藏族建筑.它们在造型和形制上都和汉族建筑不同.众所周知,汉族建筑是以内向,收敛为美,以院落为中心,院落周围是各种功能性建筑,重空间轻实体.而藏族建筑则用建筑的体量和形状等来表象建筑的性 ...

  • 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意涵及美学价值
  • 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意涵 及美学价值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藏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藏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起到娱乐.健身的作用,更是节日.庆典.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这些内容丰富,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息的传统体育活动,在美学上显示了独具一格的特点,深受各国体 ...

  • 塞北风情之塞北建筑
  • 塞北风情之塞北建筑 塞北地区建筑风格属于南北建筑交融,古今建筑独具特色.主要是以承德避暑山庄及承德周边为主的古代皇家建筑群,以宽城县季家大院为代表的古代民间建筑和普通民居建筑: 一.承德避暑山庄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其宫殿区建筑风格独特,它没有紫金城宫殿之华丽 ...

  • 古建图纸资料大全
  • <> <古建图纸资料大全>由实力古建设计公司内部专员数月精心整理,经典古建设计施工图纸,PSD 效果图,单体模型.场景模型等一网打尽!拥有本套资料,你即能成为全能的景观设计师,设计中无需再为找资料.素材而烦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 古建CAD 施工图纸:6000余套完整 ...

  • 北方农村住宅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9)05 0033 02 北方农村住宅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李永琴 摘 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农村的住宅现状,探讨了我国农村住宅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两种开发模式,包括参照发达国 家模式和参照农民新村模式,以促进农民新村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中国建设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农村 ...

  • 旅游地理选修论文
  • 青岛理工大学 旅游地理论文 题目: 浅游世界屋脊 学生姓名: 孟祥福 学生学号: 201391088 院系名称: 土建工程系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 133 上课时间: 周一 2014年 12 月 10 日 浅游世界屋脊 孟祥福 摘要: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西藏是一个美丽.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