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2、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元谋人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

2、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3

4、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3

4

5 5

6

第二单元: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2

3奴隶社会开始。

4、约公元前1300

5

(3)制定刑法。

(4)设置监狱。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3

4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甚至被当做供品和殉葬品。 5

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6、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

2、春秋五霸:第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中都有的霸主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4、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城濮大战。 使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邲之战。

5、战国七雄是指 齐、楚、秦、燕、赵、魏、韩。 赵魏韩三国是晋国分裂成的。

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

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7、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成语有: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远交近攻,围魏救赵等。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古书中把人们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描写为“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战国时期,铁犁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春秋时期的个体农耕代替了西周时期的集体农耕。 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

23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1、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学派,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把这些学派在思想领域争论、批判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1)儒家主张以“礼”治国;

(2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2、编钟:

(1

(2)意义:表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2、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元谋人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

2、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3

4、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3

4

5 5

6

第二单元: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2

3奴隶社会开始。

4、约公元前1300

5

(3)制定刑法。

(4)设置监狱。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3

4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甚至被当做供品和殉葬品。 5

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6、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

2、春秋五霸:第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中都有的霸主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4、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城濮大战。 使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邲之战。

5、战国七雄是指 齐、楚、秦、燕、赵、魏、韩。 赵魏韩三国是晋国分裂成的。

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

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7、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成语有: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远交近攻,围魏救赵等。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古书中把人们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描写为“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战国时期,铁犁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春秋时期的个体农耕代替了西周时期的集体农耕。 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

23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1、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学派,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把这些学派在思想领域争论、批判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1)儒家主张以“礼”治国;

(2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2、编钟:

(1

(2)意义:表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相关内容

  • 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题
  • 一.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内容有总体的认识并加以巩固:了解微生物的概貌,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2.指导学生加强各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复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学生单元复习提纲.学生单元练习卷.实物投影仪 ...

  • 初一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养老的风气.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和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 "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 第7位,这比国外早了近 1000 年. 2.北朝的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 种植,不 ...

  • 初一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 ...

  • 初一(上册)历史提纲(简稿)
  •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 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 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 ...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英国走私鸦片: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1.林则徐禁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导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 使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化过程中, 各政治派别的救国主张.主要活动及历史作用.影响; 认识到中国学习西方经历的过程.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熟读中考总复习15分钟, 达到即问即答的熟悉程度, 完成以下问题: 1.洋务运动的前期以 口号, 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创办的 ...

  •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阶段特征:侵略与反抗(共5课) 第1课 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1.鸦片战争前夕,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白银外流.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集体备课记录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历史)学科 第(十五)周集体备课记录 一.授课内容: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 测试题 二.主备人:于春辉 三.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从教材看,本单元是对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讲述,主要涵盖了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 ...

  • 初中英语补习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对音标和音标的拼读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2.熟练掌握初一上下册的单词和课文 3.熟记初二上册前六个模块的单词意思 4.通过做题掌握解题技巧 总体教学内容:教授48个音标以及单词的拼读:地毯式把初一上下册的单词和课文详细过一遍:辅以初一上册的五三练习册,着重讲解阅读的解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