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论文

浅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

专业:财务管理

班别:财务管理101班

学号:0926210508

姓名:吴婷

指导老师:胡峰

浅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

财务管理101班 吴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浅析中,透出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缺乏认识,缺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深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引出对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同周边在相似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家——韩国和日本进行差异比较来剖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中华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心理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非儒家文化莫属,占据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儒家文化再放光芒,如今影响到欧洲、北美各国,成立了孔夫子学院学习和重温儒家文化中的经典。

谈到了儒家文化,让人无法忘记是另一个同期并存且影响力很大的道家文化。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而且,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当前民族文化危机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悠悠长河中,沉淀了祖先留下数的不胜数历史民族瑰宝。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这其中时间的馈赠和劳动人民辛勤的积累。然而,由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地球村”进程的

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大量渗入,“洋文化”入侵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盛行,以及盲目推崇,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缺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有走向衰落的趋势。这表现在一次对大学生读四大名著随机调查中,100名大学生仅仅有一人完整读完四大名著,其他人没有完整读过。不仅如此,关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答得上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到国外留学的留学生英文对答如流,西方的节日过得滋滋有味,可一谈到四书五经、文天祥、历史朝代、国粹想必也是哑口无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些励志而优美的句子被当代人渐渐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三.中华民族心理

在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教育和潜移默化下,我们的民族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民族文化对民族个体的生理和动作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化对知觉信息加工的影响;民族文化规定的角色期望;特定民族中的社会变革与民族个体人格系统的关系等。

所谓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灵中的沉淀凝结,是由共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所陶冶而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状态的综合。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应。他是特定民族千百代人民时间活动的产物。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状态。民族心理素质主要呈现为民族智慧、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新年、基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民族情趣等。在民族心理状态诸要素中,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民族共同体人民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种倾向性,它掺杂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起着维系民族共同体成员协同活动的作用。民族价值观念是民族共同体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为了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用民族规范来衡量一切动作、语言、行为,事物的善恶和美丑的标准而产生的观念。民族情趣则是民族情感与民族兴趣的简称。

四.中华民族心理特征具体分析

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中华民族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民族。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友好的民族。不同于西方人开拓自己的领土那样带着血腥地野蛮,西方文明的每一个毛孔带着血腥的残忍,中华民族历来不主动侵略他人领土,善待外国使者,建立起平等友善的外交关系;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清朝

“闭关锁国”渐渐衰落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这个“沉睡的狮子”终于惊醒开始了保家卫国、走上的振兴中华民族之漫漫长路;中华民族崇尚诚信。“信”作为一种美德,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爱面子的民族。凡事讲究大气,突出表现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为了向世界打造一个美好的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兴土木,伤财伤民;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在有的时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享乐主义”“超前消费”,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节俭甚至到了不能理解的吝啬的程度;另外,平均主义、传统等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中的特色。

当前暴露出来中华民族最急需培养和向西方国家学习补充的民族心理有:第一,民族自主心理。国民急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独立自主,绝不盲从和依附,提高公民的对社会和国际有一定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摆脱愚民的头衔;第二,开拓创新。国家应大力营造一种创新的学术氛围。不单是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更要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第三,竞争意识。在美国,不仅仅是在学校,甚至是在整个社会,竞争意识是十分浓厚的。在新时代,尤其是新一代接班人,应该否定“与世无争”的旧观念,树立起竞争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的洪流中锻炼自己,提高和完善自己。

五.比较中华民族与日本、韩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在西方人看来他们都是黑眼睛,黄皮肤,且文化类型相通,想必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也差别不大。但实际就中日韩三国国民看来,其心理素质差别很大.。

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国是远东地区最具影响的三国。而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古代影响力十分大的朝代,例如唐朝,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韩国,自古以来也是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习俗,礼仪制度也大多继承了中国古风.事实上韩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理智于中国人许多方面,如仁义理信等,韩国人做得要比中国人好,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却让别人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民族悲哀。韩国人和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韩国独立后历届政府都会出台一些“中国化”的措施,如逐步取消汉字,另一方面又把许多中国传统说成是韩国传统等等,以提高其民族自尊心。2004年韩国政府竟然向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申报端午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企图将这一传统节日占为己有。

关于日本,日本民族骨子里有"欺弱怕强"的特性。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刚刚强大,面对国力衰退的中国、朝鲜、俄罗斯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侵韩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旨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其狼子野心可见一斑。大

和民族内部成员间又是十分团结友爱,在关乎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往往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日本军国主义者大肆狂妄地宣称:弱小的"支那人"应该成为他们的奴隶,那片富饶的土地本应属于强大的大和民族。在对待当时的西方列强却是彬彬有礼、点头哈腰。在对待侵华这一铁证的历史下,日本国内竭力否认甚至采取各种手段篡改历史。铁证如山的侵华历史却要那些饱受战争创伤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拖着病体再次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去哭诉去证明。但是历史是不需要人去证明。只有理性地正视它,承认它,一个民族才会受到尊重,有前进的底气。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古代中国人民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使中国人不平等地对待外国人。自古以来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国使者上朝,都是会受到我国政府的礼遇,一般而言,而且中外经济交流中我们一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更没有想过要侵犯他国主权乃至统治世界。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抗战胜利后面对历史上曾经多次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战败国-日本,国共两党政府都宣布永远放弃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权力。

总之,民族心理的形成受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具有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以及开阔的胸襟和理性的头脑,而且各族间有必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栾强,《改革与中华民族心理分析》,理论学刊,1990年第1期

[2]杨德森,《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第3卷第5 期

社会心理学论文

浅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

专业:财务管理

班别:财务管理101班

学号:0926210508

姓名:吴婷

指导老师:胡峰

浅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

财务管理101班 吴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浅析中,透出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缺乏认识,缺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深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引出对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同周边在相似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家——韩国和日本进行差异比较来剖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中华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心理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非儒家文化莫属,占据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儒家文化再放光芒,如今影响到欧洲、北美各国,成立了孔夫子学院学习和重温儒家文化中的经典。

谈到了儒家文化,让人无法忘记是另一个同期并存且影响力很大的道家文化。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而且,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当前民族文化危机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悠悠长河中,沉淀了祖先留下数的不胜数历史民族瑰宝。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这其中时间的馈赠和劳动人民辛勤的积累。然而,由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地球村”进程的

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大量渗入,“洋文化”入侵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盛行,以及盲目推崇,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缺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有走向衰落的趋势。这表现在一次对大学生读四大名著随机调查中,100名大学生仅仅有一人完整读完四大名著,其他人没有完整读过。不仅如此,关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答得上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到国外留学的留学生英文对答如流,西方的节日过得滋滋有味,可一谈到四书五经、文天祥、历史朝代、国粹想必也是哑口无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些励志而优美的句子被当代人渐渐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三.中华民族心理

在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教育和潜移默化下,我们的民族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民族文化对民族个体的生理和动作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化对知觉信息加工的影响;民族文化规定的角色期望;特定民族中的社会变革与民族个体人格系统的关系等。

所谓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灵中的沉淀凝结,是由共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所陶冶而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状态的综合。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应。他是特定民族千百代人民时间活动的产物。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状态。民族心理素质主要呈现为民族智慧、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新年、基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民族情趣等。在民族心理状态诸要素中,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民族共同体人民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种倾向性,它掺杂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起着维系民族共同体成员协同活动的作用。民族价值观念是民族共同体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为了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用民族规范来衡量一切动作、语言、行为,事物的善恶和美丑的标准而产生的观念。民族情趣则是民族情感与民族兴趣的简称。

四.中华民族心理特征具体分析

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中华民族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民族。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友好的民族。不同于西方人开拓自己的领土那样带着血腥地野蛮,西方文明的每一个毛孔带着血腥的残忍,中华民族历来不主动侵略他人领土,善待外国使者,建立起平等友善的外交关系;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清朝

“闭关锁国”渐渐衰落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这个“沉睡的狮子”终于惊醒开始了保家卫国、走上的振兴中华民族之漫漫长路;中华民族崇尚诚信。“信”作为一种美德,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爱面子的民族。凡事讲究大气,突出表现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为了向世界打造一个美好的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兴土木,伤财伤民;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在有的时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享乐主义”“超前消费”,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节俭甚至到了不能理解的吝啬的程度;另外,平均主义、传统等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中的特色。

当前暴露出来中华民族最急需培养和向西方国家学习补充的民族心理有:第一,民族自主心理。国民急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独立自主,绝不盲从和依附,提高公民的对社会和国际有一定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摆脱愚民的头衔;第二,开拓创新。国家应大力营造一种创新的学术氛围。不单是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更要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第三,竞争意识。在美国,不仅仅是在学校,甚至是在整个社会,竞争意识是十分浓厚的。在新时代,尤其是新一代接班人,应该否定“与世无争”的旧观念,树立起竞争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的洪流中锻炼自己,提高和完善自己。

五.比较中华民族与日本、韩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在西方人看来他们都是黑眼睛,黄皮肤,且文化类型相通,想必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也差别不大。但实际就中日韩三国国民看来,其心理素质差别很大.。

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国是远东地区最具影响的三国。而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古代影响力十分大的朝代,例如唐朝,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韩国,自古以来也是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习俗,礼仪制度也大多继承了中国古风.事实上韩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理智于中国人许多方面,如仁义理信等,韩国人做得要比中国人好,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却让别人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民族悲哀。韩国人和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韩国独立后历届政府都会出台一些“中国化”的措施,如逐步取消汉字,另一方面又把许多中国传统说成是韩国传统等等,以提高其民族自尊心。2004年韩国政府竟然向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申报端午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企图将这一传统节日占为己有。

关于日本,日本民族骨子里有"欺弱怕强"的特性。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刚刚强大,面对国力衰退的中国、朝鲜、俄罗斯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侵韩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旨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其狼子野心可见一斑。大

和民族内部成员间又是十分团结友爱,在关乎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往往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日本军国主义者大肆狂妄地宣称:弱小的"支那人"应该成为他们的奴隶,那片富饶的土地本应属于强大的大和民族。在对待当时的西方列强却是彬彬有礼、点头哈腰。在对待侵华这一铁证的历史下,日本国内竭力否认甚至采取各种手段篡改历史。铁证如山的侵华历史却要那些饱受战争创伤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拖着病体再次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去哭诉去证明。但是历史是不需要人去证明。只有理性地正视它,承认它,一个民族才会受到尊重,有前进的底气。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古代中国人民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使中国人不平等地对待外国人。自古以来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国使者上朝,都是会受到我国政府的礼遇,一般而言,而且中外经济交流中我们一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更没有想过要侵犯他国主权乃至统治世界。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抗战胜利后面对历史上曾经多次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战败国-日本,国共两党政府都宣布永远放弃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权力。

总之,民族心理的形成受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具有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以及开阔的胸襟和理性的头脑,而且各族间有必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栾强,《改革与中华民族心理分析》,理论学刊,1990年第1期

[2]杨德森,《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第3卷第5 期


相关内容

  •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_任务及方法_张世富
  • 2005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 张世富 (昆明学院教育科学教研室,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渐为人们重视,不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而且研究课题也日益广泛.特别是这10多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取得的成绩,旧中国不可能与之相比.当前一些学 ...

  • 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
  • 作者:陈玉屏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7年02期 内容提要: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地域内,通过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交流,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稳定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素质外在表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由民族传统文化决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我 ...

  • 民族心理学
  • 一.关于民族共同体心理 民族共同体心理就是民族基于共同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的.表现在心理活动诸方 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征.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融汇在其载体--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心理又铸就各具特色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关于民族共同体心理 (一)民族共同体心理具有 ...

  • 冯特的历史遗产
  • 第23卷 第4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23 No.4 2009年08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un. 2009 冯特的历史遗产 李菊花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冯特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的 ...

  • 探索中小学音乐的美育功能
  • 探索中小学音乐的美育功能 辽河油田欢喜岭一小:李 化 音乐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么?是给学生以简单的识谱以及简单的"乐理"么?是 教会学生能在某件乐器上得到一些初级练习技能么? 在前些年,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点,已算是不错了,如果他能数年如一日, ...

  • 当代中华民族性格考略
  • 当代中华民族性格考略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倪西强① NI Xi-qiang (杭州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浙江 杭州310036) (Dep. of Social Science, Hang ...

  • 浅谈青海藏族服饰蕴藏的民族文化心理
  • 第12卷第2期2001年5月 NATl0NALmES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RESEARCHINQINGHAI(socialsciences) VOL.12NO.2 May.2001 ● 浅谈青海藏族服饰蕴藏的民族文化心理 陈亚艳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民族服饰是 ...

  •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 指导思想:   以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总指导,以我校学校工作计划为主线,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整顿班级风气和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加强初中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高中生自强奋进的成才意识,促进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注重课改实践,探索德育新方法,用新理念和新方法 ...

  • 公安群众工作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
  • 公安群众工作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 [摘 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基本都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它反映着各民族的经济生活.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 事关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基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事关国家安全和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