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乡(教师中心稿)

余言  在我和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李白绝对不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仿佛一个天涯浪子,时时在“为帝王师”的理想路途中颠沛流离,并不时痛苦着、愤慨着,又天真虚幻地自我安慰着。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但绝对不是一个理性的智者。李白的诗酣畅淋漓,痛快异常,很容易勾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得志时,李白张狂得不加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李白痛苦得真切动人:“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回顾心茫然。”但李白天真了一辈子,却决不会效小儿女形状。由于对自身才华的坚定自信,他总能找到宽慰自己的理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李白的生命里,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酒,一是朋友。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酒是李白创作的源泉,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李白高标出世、狂放不羁的人格魅力:“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相伴于酒,朋友则是李白情感的依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李白的诗集里,诗题为“赠”、“别”、“留别”、“饯别”、“送”、“寄”、“答”以及“哭”(友人)的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例。还有许多诗作虽未题明,然实写友情。   相比于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他对家人似乎显得感情淡薄。他常常是离家数载,回去时,孩子竟不识是乃父归来。放在现代,肯定算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不称职的父亲。再访其作品,写到儿女的我仅读过三首(也许还有一些我没读过,但数量上绝对不可能与友情诗相比)。一为《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其奉诏入京时之得意情绪,根本不能算亲情诗。剩下的一为《寄东鲁二稚子》,一为《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写到妻子的仅一首,即《久别离》。这样一个人,我们很难想象故乡在他的意识里,究竟会占到多大份量。   然而,李白诗作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竟是一首与故乡相关的小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诗明白如话,却感情充沛。诵读者每每为之动情,为之心酸,为之黯然。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故乡”究竟是什么?一段故事?一份隐秘?一盏孤灯?一方土地?一个港湾?一丝情意?为何“潇洒”如李白,竟也会为故乡动情如斯?执着如斯?   生活于故乡者,自然不会感觉故乡的特别。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考诸文学史,凡写乡愁的作家,都是寄居别处者,作家们是在“别处”发现了故乡,或者说是“别处”照亮了故乡。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精神的栖居地。飞黄腾达者,往往会忽略故乡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会对故乡黯然神伤,深切怀念,倍加礼赞。应该说,李白不是一个擅长怀乡的人。甚至在他孤独寂寞失意痛苦之时,他也能不靠思乡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这里面固然有功业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诗人尚未彻底绝望。李白的思乡诗还有一首:“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其情甚凄,不见盛年气象,估计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静夜思》可以说是诗人由追求而绝望的见证,故乡是诗人最后本不想退守但又无奈退守的港湾。   李白的故乡,令人痛苦,令人神伤!                                   2003-01-11 凌晨4:10                                   01-12中午12:00改毕 Email:[email protected]

余言  在我和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李白绝对不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仿佛一个天涯浪子,时时在“为帝王师”的理想路途中颠沛流离,并不时痛苦着、愤慨着,又天真虚幻地自我安慰着。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但绝对不是一个理性的智者。李白的诗酣畅淋漓,痛快异常,很容易勾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得志时,李白张狂得不加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李白痛苦得真切动人:“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回顾心茫然。”但李白天真了一辈子,却决不会效小儿女形状。由于对自身才华的坚定自信,他总能找到宽慰自己的理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李白的生命里,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酒,一是朋友。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酒是李白创作的源泉,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李白高标出世、狂放不羁的人格魅力:“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相伴于酒,朋友则是李白情感的依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李白的诗集里,诗题为“赠”、“别”、“留别”、“饯别”、“送”、“寄”、“答”以及“哭”(友人)的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例。还有许多诗作虽未题明,然实写友情。   相比于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他对家人似乎显得感情淡薄。他常常是离家数载,回去时,孩子竟不识是乃父归来。放在现代,肯定算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不称职的父亲。再访其作品,写到儿女的我仅读过三首(也许还有一些我没读过,但数量上绝对不可能与友情诗相比)。一为《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其奉诏入京时之得意情绪,根本不能算亲情诗。剩下的一为《寄东鲁二稚子》,一为《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写到妻子的仅一首,即《久别离》。这样一个人,我们很难想象故乡在他的意识里,究竟会占到多大份量。   然而,李白诗作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竟是一首与故乡相关的小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诗明白如话,却感情充沛。诵读者每每为之动情,为之心酸,为之黯然。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故乡”究竟是什么?一段故事?一份隐秘?一盏孤灯?一方土地?一个港湾?一丝情意?为何“潇洒”如李白,竟也会为故乡动情如斯?执着如斯?   生活于故乡者,自然不会感觉故乡的特别。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考诸文学史,凡写乡愁的作家,都是寄居别处者,作家们是在“别处”发现了故乡,或者说是“别处”照亮了故乡。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精神的栖居地。飞黄腾达者,往往会忽略故乡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会对故乡黯然神伤,深切怀念,倍加礼赞。应该说,李白不是一个擅长怀乡的人。甚至在他孤独寂寞失意痛苦之时,他也能不靠思乡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这里面固然有功业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诗人尚未彻底绝望。李白的思乡诗还有一首:“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其情甚凄,不见盛年气象,估计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静夜思》可以说是诗人由追求而绝望的见证,故乡是诗人最后本不想退守但又无奈退守的港湾。   李白的故乡,令人痛苦,令人神伤!                                   2003-01-11 凌晨4:10                                   01-12中午12:00改毕 Email:[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静夜思古诗教学设计
  • 篇一: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 ...

  • 静夜思教学设计
  •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 ...

  • 一年级语文上册静夜思教案2湘教版
  • 静夜思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 ...

  • 2017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案
  •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案 第8课<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 ...

  • 月光的诗句
  • 1.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 水调歌头 作者: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

  • 静夜思教学设计(1)
  •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重点整理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习惯 1.名言: ⑴好习惯令人收益终身: ⑵习惯成自然. 2.好习惯 ⑴读书有选择: ⑵读书做记号: ⑶留心观察事物: ⑷自主预习复习: ⑸坚持写日记. 二.读书 1.成语: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津津有味.一目十行.专心致志.悬梁刺股. 2.名言: 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 ...

  • 教师粉笔字练字内容
  • 教师粉笔字练习内容 第4周 1.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5周 1.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金玉盘. ...

  • 渡荆门送别
  • <渡荆门送别>教案 泉林初级中学 冯殿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