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尿红细胞

正常形态:新鲜尿液中未染色的红细胞大小较均匀,无细胞核,直径约7~8um,淡黄色,呈双凹圆盘状。尿沉渣中红细胞的形态除与疾病有关外,还受尿液渗透压、酸碱度、体外放置时间、保存方法及离心时的物理损伤等因素的影响。

低渗尿液:由于红细胞吸水膨胀颜色较淡,因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形成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淡影或影红细胞。

高渗尿液:由于尿液浓缩(渗透压>800mmol/L),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草莓样。

酸性尿液: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红细胞形态可保持正常。

碱性尿液: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易发生肿胀变形,边缘不规则,或完全溶解破裂呈褐色颗粒。

尿沉渣镜检时,尿液中的其余有形成分,如酵母菌、脂肪球、淀粉颗粒、精子头部、草酸钙结晶、尿酸盐等易与之混淆。在镜检时应注意区分与鉴别。

2.红细胞异常形态

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7μm,其余与正常红细胞相同。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8μm,且大小不等。

形态异常

(1)棘形红细胞:胞浆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突起,如生芽样。

(2)锯齿形红细胞(或车轮状红细胞):因尿液渗透压、尿液比密及存放时间的影响,红细胞周边呈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及长短相等。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及中心淡染区扩大。

(3)皱缩形红细胞(草莓状、星芒状):红细胞因高渗而皱缩成带刺球形,厚度增加,颜色较深。多见于浓缩尿,渗透压>800mmol/L。

血红蛋白减少

(1)环形红细胞(面包圈样):因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或胞浆集聚,形成面包圈样空心圆环。

(3)颗粒形红细胞:胞浆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

(4)古币样红细胞:因血红蛋白丢失而形成四方形或三角形的中空状态,形似古钱币。

(5)影红细胞:红细胞在低渗尿中易吸水膨胀,因血红蛋白逸出或胞浆聚集于胞膜周围,形似面包形的空心环。

红细胞碎片

(1)新月形红细胞:形如半月形。

(2)三角形红细胞:形似各种大小不等的三角形。

(3)多边形红细胞:多边多角小星形。

(4)其他不规则红细胞:泪滴状、靶形、棒状、直立形等。

正常尿液中镜下极少见红细胞,离心尿液在高倍视野下可偶见 1~2 个红细胞;若红细胞>3个/HPF,则称为镜下血尿。红细胞量少时,仅能靠显微镜检查做出诊断,称镜下血尿。若每升尿液中有1 ml血液时,即肉眼可见称为肉眼血尿。红细胞经活体染色后再于镜下观察,可按其形态分为三种类型。

均一性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偶见影红细胞或棘红细胞,但畸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①暂时性镜下血尿:见于健康人,尤其是在青少年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站立时间过长或重体力劳动后。②泌尿系统疾病: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斥反应、先天性畸形等。血尿有时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③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④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等。

非均一性血尿:又称变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血液中畸形红细胞>70%,且异常类型超过2种。表现为红细胞大小、形态异常及血红蛋白含量及分布的变化。但50%5%或3%),即高度怀疑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受损和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漏出时受挤压而变形,同时还与尿渗透压、pH等因素有关。

临床意义:常伴有尿蛋白增多和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混合型血尿:尿液中出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种红细胞,20%

临床意义:提示出血可能不是起源于一个部位,有肾小球性,也可伴有非肾小球性。多见于IgA肾病。

中性粒细胞:新鲜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新鲜尿液中性粒细胞具有移动和吞噬的能力,直径约10~14um,未染色时呈灰白色,核较模糊,胞浆内颗粒清晰易见,无明显退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未染色时于镜下不易区分其类型。需在酸性环境(酸性尿或加入1%的冰乙酸)中或经特殊染色(SM染色或瑞吉染色),使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中可见紫色颗粒。

正常人尿液中的白细胞可偶见,白细胞在低渗或碱性尿液中,胞体常肿大溶解,在高渗或酸性尿液中,胞体常皱缩变小,久置(陈旧)尿中的白细胞因胞浆均质化,颗粒消失而呈明胶状。

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白细胞极少见,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盂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症、膀胱癌、及尿道癌等恶性肿瘤);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变态反应性尿道炎则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泌尿系统炎症,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②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前列腺液或阴道分泌物混入尿中,使尿中中性粒细胞增加,且阴道分泌物混入时常伴有大量的扁平上皮细胞;③其他系统疾病导致泌尿道的感染等。

(2)淋巴和单核细胞增多:多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或泌尿道慢性炎症,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可见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尿液中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细胞,可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常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过敏性炎症、泌尿系其他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等。

脓细胞:中性粒细胞遭受炎症破坏、变性或死亡,其外形多变,不规则,核模糊不清,胞浆内充满粗大颗粒,常聚集成团,细胞分界不清晰。陈旧尿或因尿液渗透压、酸碱度等发生改变时。白细胞白也可发生退行性改变,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常相伴增多,其数量的多少可作为疾病轻重及治疗效果的参考。陈旧尿或受某些化学因素影响时,白细胞也可发生退行性变,此时难以与脓细胞区分,故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常伴随增多或减少,其数量的多少可反映炎症的进展情况白细胞>5个/HP,称镜下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肉眼脓尿。

临床意义:新鲜尿中脓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原发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脓肿、尿道炎、淋病等)、泌尿系统继发性感染(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尿道梗阻性疾病感染等)、泌尿系统生殖道周围器官和组织疾病(如肾周围炎、尿道旁脓肿、阑尾周围脓肿)等。

闪光细胞:中性粒细胞浆中含有许多糖原颗粒,在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吸水膨胀,有时可见胞浆内颗粒呈不规则的布朗运动,由于折光性而呈现灰蓝色的“闪光”现象,故称为“闪光细胞。

临床意义:肾盂肾炎活动期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时可见闪光细胞;膀胱炎、前列腺炎、阴道炎时也可偶见闪光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大吞噬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3~6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不整齐;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稍偏位;胞浆丰富,常有空泡及吞噬物。如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脂肪滴、精子、颗粒状物体、其他小型吞噬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在新鲜尿中还可见阿米巴样伪足运动。

临床意义:尿液中出现吞噬细胞则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常伴有白细胞增多,且可出现脓细胞样改变并伴有细菌增多。吞噬细胞的数量常与炎症进展情况密切相关。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多来自泌尿系统的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部位。男性因尿道内输精管、前列腺、尿道球部有开口,其相应分泌物可混入尿液中,女性则因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易混入尿液中。肾小管内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所覆盖;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处的表面由移行上皮覆盖;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小圆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立方上皮及移行上皮深层,若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又称为复粒细胞。故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可来自许多部位,且形态不一,我们应熟练掌握其形态特征,并为临床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为中性粒细胞的1.5~2倍,直径多为15~20μm,核较大且突出,核膜厚而清晰,胞浆中含有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小滴或颗粒,有时颗粒甚多,以致看不清细胞核。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液中易变形且形态不一,呈多边形、不规则形或小圆形,故又称为多边形细胞、肾上皮细胞或小圆上皮细胞。应注意区分肾小管小圆上皮胞与移行上皮深层小圆上皮细胞。

来自于移行上皮深层的小圆上皮细胞,胞核多较明显,细胞退变多不明显(与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相比),同时尿液中可伴有不同层次的移行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正常人尿中无过极少发现。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多时表示肾小管出现病变。成堆出现时则提示肾小管急性坏死性病变。较多出现时亦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大约1周,尿液中可出现大量或成片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见成片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可见到上皮细胞管型。

脂肪颗粒细胞:某些慢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易发生脂肪变性,胞浆内含有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颗粒或脂肪滴样小空泡,称为脂肪颗粒细胞。若胞浆内充满此颗粒或小空泡,甚至覆盖胞核,此时则称为复粒细胞。

慢性血管内溶血及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可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是由铁蛋白微粒聚集而形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微褐色,具有折光性,大小不一。此类细胞容易与尿液中的单核细胞混淆,需通过普鲁士蓝反应或尿液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加以区分。

普鲁士蓝反应:由于铁蛋白分子内含Fe3+,故遇到亚铁氰化钾及盐酸后会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即普鲁士蓝或柏林蓝反应。

尿Rous试验:当血管内溶血时,血浆中的游离的血红蛋白增多,大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少部分经过肾小管时被重吸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成含铁血黄素颗粒,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而后随细胞脱落由尿液排出。尿液中的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内含Fe3+的含铁血黄素颗粒的上皮细胞,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μm的亮蓝色颗粒。急性溶血的最初几天可呈阴性,数日后转为阳性

临床意义:血管内溶血,尤其是慢性血管内溶血呈阳性,并持续数周。阴性不能完全排出血管内溶血:溶血初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尚未充分将吸收的血红蛋白转变成含铁血黄素,并形成足够大的颗粒(直径>1μm才能在光镜下被发现);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上皮细胞需要一个衰老脱落的过程,故溶血初期可呈阴性。

移行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来自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上皮组织。此类细胞由于来源于不同的部位及脱落时随器官张缩态的差异,故形态和大小多变。尿液中单独出现少量移行上皮细胞无明显的临床意义。

通常按其部位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细胞大小、形态随器官张缩状态而变化。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4~6倍,多呈不规则形,胞核较小,常居中。又称之为大圆上皮细胞。;器官收缩时,则脱落细胞体积较小,约为白细胞的的2~3倍,形态较圆,胞核较充盈时略大,多居中。尿液中的移行上皮细胞多为大圆上皮细胞。健康人尿液中偶见,膀胱炎时可大量成片脱落。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也称为尾形上皮细胞。胞体长20~40μm。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由于多来自于肾盂,故又称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也来自于输尿管及膀胱颈部。该细胞在正常尿液中不易见到,当肾盂、输尿管和膀胱颈部发生炎症时可大量成片脱落。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与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上皮及移行上皮深层,胞体略大于白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核大而圆,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折光性较强的颗粒。底层移行上皮深层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核较小,细胞退变多不显著,且在尿液中常伴有不同层次的移行上皮细胞,则可能是尿路感染;肾小管细胞体积较小,而胞核较大,且在尿液中易变形及发生脂肪变性,可形成脂肪颗粒细胞和复粒细胞。当其大量成片脱落时,则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为表、中、底三层,表层鳞状细胞俗称扁平上皮细胞,扁层鳞状细胞来自尿道外口和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为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胞体扁平而薄,形似鱼鳞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见2个以上的小核;完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胞浆丰富。鳞状上皮细胞经SM染色,胞核呈紫色~深紫色,胞浆呈淡红色~淡紫色。健康人尿液中可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若大量出现并伴有白细胞增多时,排除女性阴道分泌物混入的鳞状上皮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炎症。

柱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尿道中段,也见于前列腺、精囊、子宫颈及子宫体。柱状上皮细胞多呈圆柱形,胞体长约15~30μm,上宽下窄,核偏于中下或近底部的一侧。

正常尿液中不见柱状上皮细胞,若尿液中出现较多的柱状上皮细胞,则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胰腺炎或膀胱炎。或因上述部位插管损伤,而致尿液中出现大量成片脱落的柱状上皮细胞。

多核巨细胞:多核巨核细胞多来自尿道的移行上皮细胞,主要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较扁平上皮细胞大,其大小不等,可相差十倍,直径多在20~200μm。有数个~数十个椭圆形的细胞核,胞浆内有时可见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

尿液中出现多核巨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患者;亦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和放射治疗术后的患者尿液中。

印戒细胞:印戒细胞是一种胞浆内含大量粘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内充满了粘液,胞核被挤于一侧,形似一枚戒指,故称为印戒细胞。其形成可能由于炎症刺激或尿道梗阻,布氏巢发生囊性退变,形成囊性膀胱炎;囊壁细胞转化为柱状细胞,并能合成粘液,即腺性膀胱炎。经尿中致癌物质的作用后,细胞去分化,形成小型未分化细胞。粘液充满胞浆,胞核被挤于一侧,形成典型的“印戒细胞”。

异形细胞:尿液中的异形是指肿瘤细胞以及具有明显改变的正常细胞。非染色法仅能通过细胞的大小、核/质比例、核/质结构进行初步观察,若发现异常,需涂片染色进行鉴别诊断。经瑞-姬染色法或巴氏染色法可确定70%的异形细胞为肿瘤细胞,虽然肿瘤细胞的检出不能确定其原发部位,但只要发现了肿瘤细胞,在结合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尿中异形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有如下特点。

(1).细胞体积变大,尤其是胞核增大

(2).核/质(N/C)比增加。

(3).染色质增多,分布异常,核质不均,颗粒密度增加。

(4).核膜不整且增厚。

(5).核增多及核形异常。

(6).核仁增大及核仁增多。

(7).在细胞群中,细胞大小及形态有明显差异,细胞核大小及形态也有明显差异,可见细胞聚集成团块。

(8).在细胞群中,细胞排列不规则、杂乱拥挤、有立体感。

(9).多核细胞增多。

(10).异常核分裂象(二极不均、三极、多极环形等)

(11).恶性背景

①涂片有血液成分:主要见于新鲜红细胞、血纤维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②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并伴有幼稚淋巴细胞出现。

③吞噬细胞增多。

正常形态:新鲜尿液中未染色的红细胞大小较均匀,无细胞核,直径约7~8um,淡黄色,呈双凹圆盘状。尿沉渣中红细胞的形态除与疾病有关外,还受尿液渗透压、酸碱度、体外放置时间、保存方法及离心时的物理损伤等因素的影响。

低渗尿液:由于红细胞吸水膨胀颜色较淡,因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形成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淡影或影红细胞。

高渗尿液:由于尿液浓缩(渗透压>800mmol/L),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草莓样。

酸性尿液: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红细胞形态可保持正常。

碱性尿液: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易发生肿胀变形,边缘不规则,或完全溶解破裂呈褐色颗粒。

尿沉渣镜检时,尿液中的其余有形成分,如酵母菌、脂肪球、淀粉颗粒、精子头部、草酸钙结晶、尿酸盐等易与之混淆。在镜检时应注意区分与鉴别。

2.红细胞异常形态

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7μm,其余与正常红细胞相同。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8μm,且大小不等。

形态异常

(1)棘形红细胞:胞浆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突起,如生芽样。

(2)锯齿形红细胞(或车轮状红细胞):因尿液渗透压、尿液比密及存放时间的影响,红细胞周边呈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及长短相等。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及中心淡染区扩大。

(3)皱缩形红细胞(草莓状、星芒状):红细胞因高渗而皱缩成带刺球形,厚度增加,颜色较深。多见于浓缩尿,渗透压>800mmol/L。

血红蛋白减少

(1)环形红细胞(面包圈样):因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或胞浆集聚,形成面包圈样空心圆环。

(3)颗粒形红细胞:胞浆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

(4)古币样红细胞:因血红蛋白丢失而形成四方形或三角形的中空状态,形似古钱币。

(5)影红细胞:红细胞在低渗尿中易吸水膨胀,因血红蛋白逸出或胞浆聚集于胞膜周围,形似面包形的空心环。

红细胞碎片

(1)新月形红细胞:形如半月形。

(2)三角形红细胞:形似各种大小不等的三角形。

(3)多边形红细胞:多边多角小星形。

(4)其他不规则红细胞:泪滴状、靶形、棒状、直立形等。

正常尿液中镜下极少见红细胞,离心尿液在高倍视野下可偶见 1~2 个红细胞;若红细胞>3个/HPF,则称为镜下血尿。红细胞量少时,仅能靠显微镜检查做出诊断,称镜下血尿。若每升尿液中有1 ml血液时,即肉眼可见称为肉眼血尿。红细胞经活体染色后再于镜下观察,可按其形态分为三种类型。

均一性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偶见影红细胞或棘红细胞,但畸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①暂时性镜下血尿:见于健康人,尤其是在青少年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站立时间过长或重体力劳动后。②泌尿系统疾病: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斥反应、先天性畸形等。血尿有时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③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④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等。

非均一性血尿:又称变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血液中畸形红细胞>70%,且异常类型超过2种。表现为红细胞大小、形态异常及血红蛋白含量及分布的变化。但50%5%或3%),即高度怀疑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受损和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漏出时受挤压而变形,同时还与尿渗透压、pH等因素有关。

临床意义:常伴有尿蛋白增多和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混合型血尿:尿液中出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种红细胞,20%

临床意义:提示出血可能不是起源于一个部位,有肾小球性,也可伴有非肾小球性。多见于IgA肾病。

中性粒细胞:新鲜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新鲜尿液中性粒细胞具有移动和吞噬的能力,直径约10~14um,未染色时呈灰白色,核较模糊,胞浆内颗粒清晰易见,无明显退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未染色时于镜下不易区分其类型。需在酸性环境(酸性尿或加入1%的冰乙酸)中或经特殊染色(SM染色或瑞吉染色),使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中可见紫色颗粒。

正常人尿液中的白细胞可偶见,白细胞在低渗或碱性尿液中,胞体常肿大溶解,在高渗或酸性尿液中,胞体常皱缩变小,久置(陈旧)尿中的白细胞因胞浆均质化,颗粒消失而呈明胶状。

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白细胞极少见,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盂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症、膀胱癌、及尿道癌等恶性肿瘤);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变态反应性尿道炎则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泌尿系统炎症,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②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前列腺液或阴道分泌物混入尿中,使尿中中性粒细胞增加,且阴道分泌物混入时常伴有大量的扁平上皮细胞;③其他系统疾病导致泌尿道的感染等。

(2)淋巴和单核细胞增多:多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或泌尿道慢性炎症,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可见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尿液中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细胞,可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常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过敏性炎症、泌尿系其他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等。

脓细胞:中性粒细胞遭受炎症破坏、变性或死亡,其外形多变,不规则,核模糊不清,胞浆内充满粗大颗粒,常聚集成团,细胞分界不清晰。陈旧尿或因尿液渗透压、酸碱度等发生改变时。白细胞白也可发生退行性改变,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常相伴增多,其数量的多少可作为疾病轻重及治疗效果的参考。陈旧尿或受某些化学因素影响时,白细胞也可发生退行性变,此时难以与脓细胞区分,故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常伴随增多或减少,其数量的多少可反映炎症的进展情况白细胞>5个/HP,称镜下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肉眼脓尿。

临床意义:新鲜尿中脓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原发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脓肿、尿道炎、淋病等)、泌尿系统继发性感染(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尿道梗阻性疾病感染等)、泌尿系统生殖道周围器官和组织疾病(如肾周围炎、尿道旁脓肿、阑尾周围脓肿)等。

闪光细胞:中性粒细胞浆中含有许多糖原颗粒,在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吸水膨胀,有时可见胞浆内颗粒呈不规则的布朗运动,由于折光性而呈现灰蓝色的“闪光”现象,故称为“闪光细胞。

临床意义:肾盂肾炎活动期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时可见闪光细胞;膀胱炎、前列腺炎、阴道炎时也可偶见闪光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大吞噬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3~6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不整齐;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稍偏位;胞浆丰富,常有空泡及吞噬物。如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脂肪滴、精子、颗粒状物体、其他小型吞噬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在新鲜尿中还可见阿米巴样伪足运动。

临床意义:尿液中出现吞噬细胞则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常伴有白细胞增多,且可出现脓细胞样改变并伴有细菌增多。吞噬细胞的数量常与炎症进展情况密切相关。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多来自泌尿系统的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部位。男性因尿道内输精管、前列腺、尿道球部有开口,其相应分泌物可混入尿液中,女性则因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易混入尿液中。肾小管内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所覆盖;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处的表面由移行上皮覆盖;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小圆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立方上皮及移行上皮深层,若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又称为复粒细胞。故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可来自许多部位,且形态不一,我们应熟练掌握其形态特征,并为临床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为中性粒细胞的1.5~2倍,直径多为15~20μm,核较大且突出,核膜厚而清晰,胞浆中含有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小滴或颗粒,有时颗粒甚多,以致看不清细胞核。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液中易变形且形态不一,呈多边形、不规则形或小圆形,故又称为多边形细胞、肾上皮细胞或小圆上皮细胞。应注意区分肾小管小圆上皮胞与移行上皮深层小圆上皮细胞。

来自于移行上皮深层的小圆上皮细胞,胞核多较明显,细胞退变多不明显(与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相比),同时尿液中可伴有不同层次的移行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正常人尿中无过极少发现。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多时表示肾小管出现病变。成堆出现时则提示肾小管急性坏死性病变。较多出现时亦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大约1周,尿液中可出现大量或成片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见成片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可见到上皮细胞管型。

脂肪颗粒细胞:某些慢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易发生脂肪变性,胞浆内含有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颗粒或脂肪滴样小空泡,称为脂肪颗粒细胞。若胞浆内充满此颗粒或小空泡,甚至覆盖胞核,此时则称为复粒细胞。

慢性血管内溶血及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可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是由铁蛋白微粒聚集而形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微褐色,具有折光性,大小不一。此类细胞容易与尿液中的单核细胞混淆,需通过普鲁士蓝反应或尿液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加以区分。

普鲁士蓝反应:由于铁蛋白分子内含Fe3+,故遇到亚铁氰化钾及盐酸后会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即普鲁士蓝或柏林蓝反应。

尿Rous试验:当血管内溶血时,血浆中的游离的血红蛋白增多,大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少部分经过肾小管时被重吸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成含铁血黄素颗粒,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而后随细胞脱落由尿液排出。尿液中的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内含Fe3+的含铁血黄素颗粒的上皮细胞,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μm的亮蓝色颗粒。急性溶血的最初几天可呈阴性,数日后转为阳性

临床意义:血管内溶血,尤其是慢性血管内溶血呈阳性,并持续数周。阴性不能完全排出血管内溶血:溶血初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尚未充分将吸收的血红蛋白转变成含铁血黄素,并形成足够大的颗粒(直径>1μm才能在光镜下被发现);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上皮细胞需要一个衰老脱落的过程,故溶血初期可呈阴性。

移行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来自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上皮组织。此类细胞由于来源于不同的部位及脱落时随器官张缩态的差异,故形态和大小多变。尿液中单独出现少量移行上皮细胞无明显的临床意义。

通常按其部位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细胞大小、形态随器官张缩状态而变化。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4~6倍,多呈不规则形,胞核较小,常居中。又称之为大圆上皮细胞。;器官收缩时,则脱落细胞体积较小,约为白细胞的的2~3倍,形态较圆,胞核较充盈时略大,多居中。尿液中的移行上皮细胞多为大圆上皮细胞。健康人尿液中偶见,膀胱炎时可大量成片脱落。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也称为尾形上皮细胞。胞体长20~40μm。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由于多来自于肾盂,故又称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也来自于输尿管及膀胱颈部。该细胞在正常尿液中不易见到,当肾盂、输尿管和膀胱颈部发生炎症时可大量成片脱落。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与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上皮及移行上皮深层,胞体略大于白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核大而圆,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折光性较强的颗粒。底层移行上皮深层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核较小,细胞退变多不显著,且在尿液中常伴有不同层次的移行上皮细胞,则可能是尿路感染;肾小管细胞体积较小,而胞核较大,且在尿液中易变形及发生脂肪变性,可形成脂肪颗粒细胞和复粒细胞。当其大量成片脱落时,则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为表、中、底三层,表层鳞状细胞俗称扁平上皮细胞,扁层鳞状细胞来自尿道外口和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为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胞体扁平而薄,形似鱼鳞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见2个以上的小核;完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胞浆丰富。鳞状上皮细胞经SM染色,胞核呈紫色~深紫色,胞浆呈淡红色~淡紫色。健康人尿液中可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若大量出现并伴有白细胞增多时,排除女性阴道分泌物混入的鳞状上皮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炎症。

柱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尿道中段,也见于前列腺、精囊、子宫颈及子宫体。柱状上皮细胞多呈圆柱形,胞体长约15~30μm,上宽下窄,核偏于中下或近底部的一侧。

正常尿液中不见柱状上皮细胞,若尿液中出现较多的柱状上皮细胞,则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胰腺炎或膀胱炎。或因上述部位插管损伤,而致尿液中出现大量成片脱落的柱状上皮细胞。

多核巨细胞:多核巨核细胞多来自尿道的移行上皮细胞,主要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较扁平上皮细胞大,其大小不等,可相差十倍,直径多在20~200μm。有数个~数十个椭圆形的细胞核,胞浆内有时可见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

尿液中出现多核巨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患者;亦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和放射治疗术后的患者尿液中。

印戒细胞:印戒细胞是一种胞浆内含大量粘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内充满了粘液,胞核被挤于一侧,形似一枚戒指,故称为印戒细胞。其形成可能由于炎症刺激或尿道梗阻,布氏巢发生囊性退变,形成囊性膀胱炎;囊壁细胞转化为柱状细胞,并能合成粘液,即腺性膀胱炎。经尿中致癌物质的作用后,细胞去分化,形成小型未分化细胞。粘液充满胞浆,胞核被挤于一侧,形成典型的“印戒细胞”。

异形细胞:尿液中的异形是指肿瘤细胞以及具有明显改变的正常细胞。非染色法仅能通过细胞的大小、核/质比例、核/质结构进行初步观察,若发现异常,需涂片染色进行鉴别诊断。经瑞-姬染色法或巴氏染色法可确定70%的异形细胞为肿瘤细胞,虽然肿瘤细胞的检出不能确定其原发部位,但只要发现了肿瘤细胞,在结合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尿中异形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有如下特点。

(1).细胞体积变大,尤其是胞核增大

(2).核/质(N/C)比增加。

(3).染色质增多,分布异常,核质不均,颗粒密度增加。

(4).核膜不整且增厚。

(5).核增多及核形异常。

(6).核仁增大及核仁增多。

(7).在细胞群中,细胞大小及形态有明显差异,细胞核大小及形态也有明显差异,可见细胞聚集成团块。

(8).在细胞群中,细胞排列不规则、杂乱拥挤、有立体感。

(9).多核细胞增多。

(10).异常核分裂象(二极不均、三极、多极环形等)

(11).恶性背景

①涂片有血液成分:主要见于新鲜红细胞、血纤维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②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并伴有幼稚淋巴细胞出现。

③吞噬细胞增多。


相关内容

  • 红细胞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 科技进展ZiranZazhi Vol.26No.4红细胞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郭 峰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输血科血液免疫研究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9670754)* 关键词 红细胞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机体防御系统,按免疫功能可分为天然免疫和获 ...

  • 尿红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 尿红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6-03-19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 1.畸形红细胞标准 Birech报告畸形红细胞分类 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多样,归为以下7种:①酵母菌样红细胞:在红细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细胞呈霉菌孢子样改变.②炸面包卷样红细胞:红细胞膜呈明显的内外两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卷 ...

  • 临检基础知识讲解:尿红细胞形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 Birech 报告畸形红细胞分类 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多样,归为以下7种[6]:①酵母菌样红细胞:在红细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细胞呈霉菌孢子样改变.②炸面包卷样红细胞:红细胞膜呈明显的内外两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卷.③古钱样红细胞:形似中国古钱币.④膜缺损红细胞:红细胞膜不完整,部分血红蛋白(Hb ...

  •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 实验十一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 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 ...

  •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使用说明
  •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产品说明: 为使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研发的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 ...

  •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使用说明
  •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产品说明: 为使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研发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 ...

  • 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说明
  • 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产品说明: 为使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研发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 ...

  •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渗透性
  •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鸡血红细胞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 姜政 2012/9/18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与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观察鸡血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的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悬液通透性变化,理解溶血现象的机制和动态过程. 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生物膜,胞外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协 ...

  • 小鼠肝窦内皮细胞使用说明
  • 小鼠肝窦内皮细胞 小鼠肝窦内皮细胞产品说明: 为使客户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研发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