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

立春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阳气也开始升发,使人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此时人的机体也正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时候,一些病原微生物也活跃起来,使得一些传染病开始流行,来自医院临床资料表明,春季是肝病的高发季节。

祖国医学认为,肝主春属木,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因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意思是说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而升发、舒畅正是肝的生理特性,故养肝就成为了我们春季养生的重点。

恬淡虚无 放宽胸怀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内科的毛德文主任医师说,不良的情志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危害,中医有“怒伤肝”、“暴怒伤阴”的说法,意思是生气动怒容易引起肝气郁滞而引起肝病,而各脏腑的功能正常,阴阳协调,亦需要情志调养和谐。在春季,由于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赶上这个季节便会诱发情绪中的不稳定因素,比如春季连绵的阴雨天气就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毛德文医师说道:“要养肝,首先情志上不宜抑郁,因为抑郁的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疏泄不畅就会导致气血瘀滞,久则引起疼痛、困倦、乏力等症状。”而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的人,在春季尤其应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调摄精神应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畅情志,宽胸怀”,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时,应注意转移不良情绪,郁闷出现时不妨听听音乐或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

减酸益甘 养脾扶肝

毛德文医师说,合理的饮食应顺应四时,春季宜以“减酸益甘,养脾扶肝”为主。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在春季,肝就像树木那样升发、阳气升腾,假如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就会导致肝气过旺,而五行上肝是克脾的,如此一来,势必伤及脾脏。脾主运化,伤及脾脏之后,又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甘是脾的本味,如果多摄取一些甘味的食物,则可以补益脾气,健脾的同时又辅助滋养肝脏,是为养生之法。

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因此,春季饮食原则上就是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的脂肪饮食,主食除了大米、面粉之外,还应多吃玉米、甘薯、蚕豆等小杂粮食品。毛德文医师提到,在饮食搭配上,要注意既不能营养太过,加重肝脏负担,又不能因营养不足,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疾病发生。

另外,“肝病忌辛”、“忌辛辣、燥、热之厚味”,因此春季应避免大量吃酸、辣、油腻以及油煎、炸、烤等食品。要多喝水少喝酒,多喝水可以稀释代谢产物的浓度,减轻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损害;而喝酒之后,酒精将会全部进入肝脏,通过肝脏进行分解,这将严重加重肝

脏的负担。因此,以少喝酒或不喝酒为佳。

劳逸结合 起居有常

肝属木,因此肝的物性与树木一样。多与大自然接触,迎接春季和暖阳光,对改善肝脏功能及全身心的健康好处颇大。多进行些户外运动,能改善呼吸、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状态,避免“春困”的发生。毛德文医师说,如果安逸太过,会使血脉不畅;而过度劳倦,又会损伤脾气,因此在春季锻炼,每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即可,要劳逸结合。适当的运动还可以改善肝脏的脂肪沉积,避免形成脂肪肝。

春季经常会出现“春困”,这是因为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让人早晨不易醒来,醒后又昏昏欲睡。因此毛德文医师建议,人们应当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早晨不要赖床,可以在清晨进行一些柔和的体育锻炼,如舒缓形体,做各种拳脚体操活动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从而缓解“春困”。

肝病患者更要细心护肝

毛德文医师特别提醒肝病患者,在春季,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控制诱发因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凡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肝病的诱发因素,比如重感冒、喝酒、长期饥饿、劳累等,一些经过治疗但病情还未完全稳定的肝病患者,一旦又被诱发,病情就会比之前更加重。而控制诱发因素,也可以防止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产生。

而通常,肝病在诱发之前会出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症状,如疲劳感、胃口不佳、大便改变、肝区隐痛等。因此,当发现有这些症状时,不能忽视之,首先应该及时加强休息,如果休息还未能改善,则要到医院检查,必要时用药物对抗,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毛德文医师说,近年来大都只强调了医护人员如何去护理病人,却忽略了病人自我调养的重要性,并发症的发生多由于病人自行调养不善所致。因此,做好自我调养,才能有效地杜绝或减少并发症的发展,才能使药疗和食疗有机地结合,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夏季的主气。其性温热、湿润,适宜植物成长。五行与人体心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冬季养生,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食用补阴潜阳的膳食,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旺,若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虚,多在阴盛之冬季发病,即所谓“能夏不能冬”;若患阳虚性慢性疾病如肺病、心脏病、胃肠病、骨关节病等,体内水分蒸发引发“秋燥”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傅善来副主任医师认为,老陈出现的这一系列症状,就是中医常说的“秋燥”。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天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地流汗之后,身体各组织都感水分不足。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凡体质属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在气候干燥的时候,空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的一系列症状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预防秋燥症,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补水为主辅以食疗

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之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也可以用麦冬煎水代茶饮用。麦冬甘寒,有养阴润肺的功效,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饮品。

秋气肃杀,邪气常犯肺引起咳嗽。这种干咳常无痰,但有胸闷气紧,常久治不愈,可用食疗方防治。如用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早晚各一次。特别适合年老体弱,有干咳无痰病史者。也可食鸭梨粥。将3只鸭梨洗净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后放入大米50克煮成粥食用,有清心、降火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预防秋燥症,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作深呼吸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损害。

秋天,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打扫卫生时要洒水,预防尘土飞扬,避免病菌随尘土进入呼吸道引发疾病。

口干舌燥鼻出血

入秋了,天气凉爽了。但老陈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股似烟道的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粘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些症状,虽说不上是什么大病,却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打不起精神。到医院去查查,对症用了一些如润喉含片等药,也不见有什么大的效果。

胃病据临床统计,10月份是慢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高峰期。这是因为秋凉后,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下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胃病复发。

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的保暖,以免冷刺激引发胃肠痉挛。饮食以温软淡素

为宜,进食要细嚼慢咽,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尽量少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需用药一定要在饭后服或向医生咨询。

秋泻秋季婴幼儿的感染性腹泻,70%以上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据统计,染病的大多是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90%以上在6个月至1周岁。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点,故医学界又称之为“秋泻”。

婴幼儿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其中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样,量多。患儿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时出现酸中毒、血压下降,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治疗的关键是要及时补液。

预防秋泻,关键要加强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奶具、用具、玩具等要定期消毒。该病是“病从口入”,通过肠胃道途径传染的。

肺炎中医认为,燥是秋之主气,五脏属肺,肺为“娇脏”,极易受伤。老年人呼吸道老化,支气管上皮萎缩,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菌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肺炎。老年人肺炎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

专家提醒,老人如出现原因不明的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感冒后迁延不愈,出现呼吸加快,面色潮红,口唇发紫;短期内眼眶下陷、血压下降、手足发冷;表情淡漠、嗜睡;“老慢支”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痰多色黄或混有血丝等,都要警惕是“肺炎”,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哮喘哮喘病人对秋季的气温、气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秋季空气干燥,过敏源也比较多,花粉、真菌孢子等悬浮在空气里,容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引发哮喘。

预防哮喘,要注意保暖,少去花粉多的地方,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发哮喘的过敏源。 则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立春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阳气也开始升发,使人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此时人的机体也正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时候,一些病原微生物也活跃起来,使得一些传染病开始流行,来自医院临床资料表明,春季是肝病的高发季节。

祖国医学认为,肝主春属木,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因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意思是说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而升发、舒畅正是肝的生理特性,故养肝就成为了我们春季养生的重点。

恬淡虚无 放宽胸怀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内科的毛德文主任医师说,不良的情志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危害,中医有“怒伤肝”、“暴怒伤阴”的说法,意思是生气动怒容易引起肝气郁滞而引起肝病,而各脏腑的功能正常,阴阳协调,亦需要情志调养和谐。在春季,由于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赶上这个季节便会诱发情绪中的不稳定因素,比如春季连绵的阴雨天气就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毛德文医师说道:“要养肝,首先情志上不宜抑郁,因为抑郁的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疏泄不畅就会导致气血瘀滞,久则引起疼痛、困倦、乏力等症状。”而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的人,在春季尤其应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调摄精神应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畅情志,宽胸怀”,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时,应注意转移不良情绪,郁闷出现时不妨听听音乐或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

减酸益甘 养脾扶肝

毛德文医师说,合理的饮食应顺应四时,春季宜以“减酸益甘,养脾扶肝”为主。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在春季,肝就像树木那样升发、阳气升腾,假如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就会导致肝气过旺,而五行上肝是克脾的,如此一来,势必伤及脾脏。脾主运化,伤及脾脏之后,又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甘是脾的本味,如果多摄取一些甘味的食物,则可以补益脾气,健脾的同时又辅助滋养肝脏,是为养生之法。

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因此,春季饮食原则上就是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的脂肪饮食,主食除了大米、面粉之外,还应多吃玉米、甘薯、蚕豆等小杂粮食品。毛德文医师提到,在饮食搭配上,要注意既不能营养太过,加重肝脏负担,又不能因营养不足,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疾病发生。

另外,“肝病忌辛”、“忌辛辣、燥、热之厚味”,因此春季应避免大量吃酸、辣、油腻以及油煎、炸、烤等食品。要多喝水少喝酒,多喝水可以稀释代谢产物的浓度,减轻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损害;而喝酒之后,酒精将会全部进入肝脏,通过肝脏进行分解,这将严重加重肝

脏的负担。因此,以少喝酒或不喝酒为佳。

劳逸结合 起居有常

肝属木,因此肝的物性与树木一样。多与大自然接触,迎接春季和暖阳光,对改善肝脏功能及全身心的健康好处颇大。多进行些户外运动,能改善呼吸、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状态,避免“春困”的发生。毛德文医师说,如果安逸太过,会使血脉不畅;而过度劳倦,又会损伤脾气,因此在春季锻炼,每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即可,要劳逸结合。适当的运动还可以改善肝脏的脂肪沉积,避免形成脂肪肝。

春季经常会出现“春困”,这是因为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让人早晨不易醒来,醒后又昏昏欲睡。因此毛德文医师建议,人们应当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早晨不要赖床,可以在清晨进行一些柔和的体育锻炼,如舒缓形体,做各种拳脚体操活动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从而缓解“春困”。

肝病患者更要细心护肝

毛德文医师特别提醒肝病患者,在春季,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控制诱发因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凡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肝病的诱发因素,比如重感冒、喝酒、长期饥饿、劳累等,一些经过治疗但病情还未完全稳定的肝病患者,一旦又被诱发,病情就会比之前更加重。而控制诱发因素,也可以防止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产生。

而通常,肝病在诱发之前会出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症状,如疲劳感、胃口不佳、大便改变、肝区隐痛等。因此,当发现有这些症状时,不能忽视之,首先应该及时加强休息,如果休息还未能改善,则要到医院检查,必要时用药物对抗,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毛德文医师说,近年来大都只强调了医护人员如何去护理病人,却忽略了病人自我调养的重要性,并发症的发生多由于病人自行调养不善所致。因此,做好自我调养,才能有效地杜绝或减少并发症的发展,才能使药疗和食疗有机地结合,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夏季的主气。其性温热、湿润,适宜植物成长。五行与人体心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冬季养生,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食用补阴潜阳的膳食,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旺,若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虚,多在阴盛之冬季发病,即所谓“能夏不能冬”;若患阳虚性慢性疾病如肺病、心脏病、胃肠病、骨关节病等,体内水分蒸发引发“秋燥”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傅善来副主任医师认为,老陈出现的这一系列症状,就是中医常说的“秋燥”。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天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地流汗之后,身体各组织都感水分不足。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凡体质属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在气候干燥的时候,空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的一系列症状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预防秋燥症,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补水为主辅以食疗

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之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也可以用麦冬煎水代茶饮用。麦冬甘寒,有养阴润肺的功效,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饮品。

秋气肃杀,邪气常犯肺引起咳嗽。这种干咳常无痰,但有胸闷气紧,常久治不愈,可用食疗方防治。如用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早晚各一次。特别适合年老体弱,有干咳无痰病史者。也可食鸭梨粥。将3只鸭梨洗净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后放入大米50克煮成粥食用,有清心、降火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预防秋燥症,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作深呼吸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损害。

秋天,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打扫卫生时要洒水,预防尘土飞扬,避免病菌随尘土进入呼吸道引发疾病。

口干舌燥鼻出血

入秋了,天气凉爽了。但老陈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股似烟道的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粘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些症状,虽说不上是什么大病,却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打不起精神。到医院去查查,对症用了一些如润喉含片等药,也不见有什么大的效果。

胃病据临床统计,10月份是慢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高峰期。这是因为秋凉后,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下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胃病复发。

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的保暖,以免冷刺激引发胃肠痉挛。饮食以温软淡素

为宜,进食要细嚼慢咽,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尽量少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需用药一定要在饭后服或向医生咨询。

秋泻秋季婴幼儿的感染性腹泻,70%以上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据统计,染病的大多是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90%以上在6个月至1周岁。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点,故医学界又称之为“秋泻”。

婴幼儿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其中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样,量多。患儿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时出现酸中毒、血压下降,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治疗的关键是要及时补液。

预防秋泻,关键要加强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奶具、用具、玩具等要定期消毒。该病是“病从口入”,通过肠胃道途径传染的。

肺炎中医认为,燥是秋之主气,五脏属肺,肺为“娇脏”,极易受伤。老年人呼吸道老化,支气管上皮萎缩,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菌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肺炎。老年人肺炎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

专家提醒,老人如出现原因不明的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感冒后迁延不愈,出现呼吸加快,面色潮红,口唇发紫;短期内眼眶下陷、血压下降、手足发冷;表情淡漠、嗜睡;“老慢支”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痰多色黄或混有血丝等,都要警惕是“肺炎”,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哮喘哮喘病人对秋季的气温、气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秋季空气干燥,过敏源也比较多,花粉、真菌孢子等悬浮在空气里,容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引发哮喘。

预防哮喘,要注意保暖,少去花粉多的地方,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发哮喘的过敏源。 则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相关内容

  • 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 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从我们懂事以来,就知道这个古老的划分方法,冬至吃饺子,立春吃春卷,这些民俗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来历,以及它的相关科学道理,我们大家都始终是似懂非懂,那么,下面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下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 ...

  • 五当山|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
  • 我是导语君: 今天是节后上班第一天,快快抖擞精神,今天"立春"陪你一起"上班".2月3日23时34分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立春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民间有&qu ...

  • 二十四节气|24节气|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习俗|节日大全|二十四节气网
  • 二十四节气 关于本站 邮票目录 24节气网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节 中元节 重阳节 腊八节 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

  • 立春节气祝福语
  • ● 立春到,百花开,情浓贴心送关怀,减胃火,食清淡,莲子山药煲粥好,加肾阴,调作息,银耳山楂多吃点,勤锻炼,莫犯懒,慢跑登山身体健,问候到,传祝愿,快乐安康永相伴! ○ 立春来到,暖阳照耀,春归大地,万物复苏,乍暖仍寒,谨慎更衣,加强运动,锻炼第一,合理饮食,生冷禁忌,按时作息,精力旺盛,调节心情, ...

  • "二十四节气"系列文化活动之"立春"开启
  • 2017年2月3日下午14:00为了庆祝鸡年"二十四节气"的到来,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举办关于节气之首"立春"的主题活动暨"二十四节气"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 邀请民俗学家王作楫前来讲解"立春".王先生将从"立春& ...

  •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 ...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一--立春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一--立春 云南 陈华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它在阳历的2月3日(或4日.5日)到来.该时节通常和春节伴随在一起,因此,立春也是中国人最为喜庆的节气.但立春仍处于寒冷时期,是故防寒保暖同样显得重要. 立春养生,应从三方面做起: (一)饮食习惯 该时节应坚持少酸多甜的原则,多吃些辛甘 ...

  • 浅析我国十二生肖的民间算法
  • 摘 要:生肖文化是我国六甲记年中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生肖相关的文化产业也相当丰富,它也是我们作为中国的年龄证明,每个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然而关于十二生肖的算法,大家争论不休.各执一词,都没有明确的提出出生年月日与属相的关系.笔者总结其主要观点可分为三大学术立场,即生肖应该从公历的元旦(每年的1月 ...

  • 烟波钓叟歌串解(三)
  • 1.八卦.八节与三元.九局 奇门遁甲的布局运式,是以古代历中的节气按排和日时干支为依据的."次将八卦论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以下六句,就是讨论遁甲用局和历法的关系. 八节(或二十四节气)与八卦的关系,最早见於<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曰:"大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 ...

  • 2016立春微信祝福短信
  • 2016立春微信祝福短信 立春要发祝福语给亲朋好友吧?亲朋好友太多短信写不过来?祝福短信不知道怎么写大方得体?说了这么多,没错,小编是来送妙招的! 立春天暖意融融,绿水青山踏歌行.风拂杨柳丝丝轻,晓风残月掠鹤影.思君总让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冷艳孤傲花不语,最爱后园几支梅.春暖花开,友谊常在.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