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生态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

  回首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历30载。审视30年的历程,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正朝着城市社会迈进。据预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将超过60%,中国的城市正在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中心。然而当我们审视迅速壮大的城市的时候,我们发现,城市在建设了许多的高楼大厦、绿地广场,形式上现代化了的同时往往缺少了现代城市的神韵——城市文化的独特体现。城市文化建设的滞后,使城市成为了缺乏灵魂的巨人。而且,在我们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也长驱直入,使我国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城市的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中共十七大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城市的本质与城市文化生态   1.城市与城市的本质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一般来说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2.文化、生态与城市文化生态   文化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及其创造物上的反映,是社会整体文明之总和。在生态学中,生态是生命体通过同化和异化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结合所构成的体系。运用生态学透视文化的运动和发展,可以看到,就像任何一个生命体,任何一种生物离不开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总是与其它生命体、生物及各种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样,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也是在与其它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着,因而,完全可以把文化体系类比为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的演化发展规律。   3.文化生态的特点   (1)文化生态是由生命系统(人民、民族)和环境系统(区域生态圈)在特定空间(国家、城市、乡村)和时间(历史)的结合所构成的支持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外部体系或系统。他是各种文化在一定地域上和条件下长期博奕、融合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能使各种文化在一定的区域内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孕育出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文化体系。   (2)文化生态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强势文化会占统治地位,民族文化则会逐步被消融。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需要一个自我修复的平衡系统,如果一种文化过于强大,则象自然界中某种物种过于茂盛一样,会压制其它物种的生长甚至会扼杀其它物种。   (3)不可再生性。许多传统风格一旦变异,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人居环境一旦破坏,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这不应该是现代化的结果,而是对现代化的一种扭曲,其损害的将是人类自身。从这一点上来讲,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性是非常深远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比肩站立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一个民族的毁灭往往始于文化的消亡。历史上的入侵者在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候,往往先毁灭其文化,破坏其生存的文化生态,最终使其被融化,进而在强势文化中消失了自我。   4.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生态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文化关系不和谐。人们一般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或三种文化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里,这三种文化形态发展是不够和谐的,物质文化发展迅速,其它文化形态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在每种文化形态内部也存在大量非和谐因素,如物质文化只注重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不注重养护自然,生态物质发展不足;精神文化存在严重的意识冲突,缺乏足够和有效的沟通;制度文化存在激烈的阶级对立、民族矛盾、种族歧视、恐怖暴力、国家侵略等。   (2)文化多样性正在消失。仰赖发达的科技文化造成的高度物质文明,当今西方文化正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它借助现代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信息网络传递系统,大肆向其它地方、区域扩张,蚕食着当地的文化,使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垃圾文化大量出现。伴随文化的空前发达,许多文化垃圾也被附带产生出来,黄色文化、毒品文化、邪教文化不断泛起,无孔不入,对文化、对社会造成极大污染。   (4)各种非正式社团正在不断消失,城市文化传承困难。社区中存在自发的非正式社团,必然会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同时使社区的人群产生自获感和归属感。以往非正式社团普遍存在于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中,进行着各自的社交和文化活动。课余时间,小孩们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或做作业;老年人闲暇时间有规律的聚集在一起闲聊、自发组织文艺、体育社团进行娱乐活动;在一些社区里,在居委会的协调下,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义务参与社区日常管理,一方面增进了邻里间的相互了解,解决了社区内部的许多纠纷,另一方面有效地抑制了偷盗等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些非正式社团的存在促进了邻里交往,加深了相互了解,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区文化得以传承。人们自发的帮助和关心团体中有困难的成员,人们为自己属于这种团体而自豪,任何团体以外的陌生人进入其领域,都会引起团体成员的高度关注,无形的社区防卫能力因而得到加强。因此,新建社区中的非正式社团的存在价值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如果缺少有效的扶持和必要的存在空间,社区非正式社团就有可能逐渐萎缩和解体,社区文化传统由于缺少载体而难以得到保持和发扬,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失衡危机,实际上都可归结为深刻的文化生态失衡危机,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间及各种文化内部的非和谐因素有关。比如,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发展,只注重物质消费,不重视精神文化,不追求精神消费,势必导致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漠视他人,漠视自然,漠视一切,给自然生态带来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危机。因此,要搞好可持续发展,搞好文化生态建设也是必不可少、不可忽视的。   二、现代城市建设中完善城市文化生态的对策   1.强化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   (1)合理规划,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即指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化发展赖以依托的经济前提。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生态化的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及生态资本挖掘和生态市场培育等。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城市规划设计要体现生态化。第二,要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第三,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第四,要建立现代化的环保体系。第五,要强化生态居住小区建设。   (2)实施生态文化战略,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只有把生态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广场、每一片绿地上,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属于城市自己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过程和结果的总和,是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文化模式。生态文化在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绿色文明,是21世纪一种新型的城市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是构建城市绿色文明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3)城市建筑要体现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建设,应该是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鲜明的城市风貌。而这种文化的底蕴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称谓、观念、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筑、街道、山川、河流、雕塑等构成城市的一系列有形城市元素而体现出来的。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建设就是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脆弱的都市”,是造成“千城一面”和城市生活机械化的罪魁祸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城市建设,就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把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地域融入自然中去,形成和谐并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态体系。   (4)要保护文化建筑,注重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保护历史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证城市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反映城市特色的最直接的要素。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外滩、皖南的徽派建筑、拉萨的布达拉宫、扬州众多优美的园林建筑,无不是以其鲜明的建筑特色铸就其独有的文化特质。然而,富含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并不是一味地仿古或是千篇一律,有“万城之冠”“美丽之都”之称的巴黎,她那形形色色的建筑、美不胜收的园林、雍容华贵的街道、琳琅满目的雕塑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因而被誉为世界“花都”。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富有地方生活情趣的街道让人留连忘返,如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新大地、杭州河坊街等。   (5)城市建设要突出人文性和整体性。城市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由人设计、建造的,是人意志的体现。因此,城市建设应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城市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体现整体的和谐。城市建设要体现建筑艺术化、市区绿色化、风格人文化。在城市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等建设中,不仅要让城市的历史人文典故以小品、雕塑甚至是路标、垃圾桶的形式散落于绿色之中,也要不断研究培育本地乡土树种,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绿化、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营造大范围的、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城市生态格局等。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城市景观建设也只有将绿色文化贯穿全局,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6)合理设计社区环境,为完善城市文化生态提供微观条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理念,要求建设单位在社区建设中预留一定比例的室内外公共空间供孩子集体学习、嬉戏和老年人活动;鼓励开发商将建筑的底层尽量架空,将有限的地面留给居民;住宅单元的设计可适当考虑增加一些共用建筑面积,诱导交往行为的发生,如设置一些共用平台、共用人户花园等,在室外景观环境的营造中应着重宅边的小环境的尺度和氛围处理,提高领域感,增加适宜交往的物质界面。   2.净化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的社会空间   (1)突出生态文化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当今文化体系中,生态文化应成为文化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实情况是,相对其它文化,生态文化发展远不够成熟发达,生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消除各种文化关系间不和谐因素。各国、各民族应从维护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大局出发,像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采取共同行动那样,在文化生态面临危机问题上尽快达成一致共识,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提倡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打破文化垄断,反对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3)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有意识地对民族文化生态实行保护。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肆扩张,各国、各民族应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先进内容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以保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4)采取切实有效行动,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法规,加强管理,加大处理文化垃圾力度,努力消除文化垃圾,防止文化污染。   (5)扶持社区文化社团,开发民族文化,丰富城市文化。我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田间地头、街坊小巷人们自发形成的文体社团不计其数,在空余时间吹拉弹唱、打拳跳舞,在居民们自娱自乐之余,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民族文化,强化了邻里生活,净化了社会风气。   (6)普及生态文化教育,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鼓励市民生活方式生态化。公众生态意识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生态意识是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思想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节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政府应加强生态意识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使公众认识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要求,树立生态意识。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村居、绿色学校、绿色工业园以及绿色机关等的创建,使生态意识、关爱生态环境的行动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贯穿到居民的生活中,使其生活方式逐步生态化。   (7)创新生态管理体制,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生态体制的保障和支撑。生态体制创新,就是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包括综合决策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市场手段和经济刺激机制、环境污染防治建设投入机制等,通过制度管理,建立生态保护新秩序,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现代和谐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做到文化的和谐,城市的所有开发规划,要围绕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展开。吸收外来和当代最先进文化成果,并将她们融入到本地文化中去。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努力构建良好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首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历30载。审视30年的历程,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正朝着城市社会迈进。据预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将超过60%,中国的城市正在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中心。然而当我们审视迅速壮大的城市的时候,我们发现,城市在建设了许多的高楼大厦、绿地广场,形式上现代化了的同时往往缺少了现代城市的神韵——城市文化的独特体现。城市文化建设的滞后,使城市成为了缺乏灵魂的巨人。而且,在我们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也长驱直入,使我国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城市的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中共十七大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城市的本质与城市文化生态   1.城市与城市的本质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一般来说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2.文化、生态与城市文化生态   文化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及其创造物上的反映,是社会整体文明之总和。在生态学中,生态是生命体通过同化和异化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结合所构成的体系。运用生态学透视文化的运动和发展,可以看到,就像任何一个生命体,任何一种生物离不开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总是与其它生命体、生物及各种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样,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也是在与其它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着,因而,完全可以把文化体系类比为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的演化发展规律。   3.文化生态的特点   (1)文化生态是由生命系统(人民、民族)和环境系统(区域生态圈)在特定空间(国家、城市、乡村)和时间(历史)的结合所构成的支持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外部体系或系统。他是各种文化在一定地域上和条件下长期博奕、融合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能使各种文化在一定的区域内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孕育出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文化体系。   (2)文化生态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强势文化会占统治地位,民族文化则会逐步被消融。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需要一个自我修复的平衡系统,如果一种文化过于强大,则象自然界中某种物种过于茂盛一样,会压制其它物种的生长甚至会扼杀其它物种。   (3)不可再生性。许多传统风格一旦变异,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人居环境一旦破坏,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这不应该是现代化的结果,而是对现代化的一种扭曲,其损害的将是人类自身。从这一点上来讲,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性是非常深远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比肩站立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一个民族的毁灭往往始于文化的消亡。历史上的入侵者在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候,往往先毁灭其文化,破坏其生存的文化生态,最终使其被融化,进而在强势文化中消失了自我。   4.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生态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文化关系不和谐。人们一般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或三种文化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里,这三种文化形态发展是不够和谐的,物质文化发展迅速,其它文化形态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在每种文化形态内部也存在大量非和谐因素,如物质文化只注重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不注重养护自然,生态物质发展不足;精神文化存在严重的意识冲突,缺乏足够和有效的沟通;制度文化存在激烈的阶级对立、民族矛盾、种族歧视、恐怖暴力、国家侵略等。   (2)文化多样性正在消失。仰赖发达的科技文化造成的高度物质文明,当今西方文化正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它借助现代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信息网络传递系统,大肆向其它地方、区域扩张,蚕食着当地的文化,使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垃圾文化大量出现。伴随文化的空前发达,许多文化垃圾也被附带产生出来,黄色文化、毒品文化、邪教文化不断泛起,无孔不入,对文化、对社会造成极大污染。   (4)各种非正式社团正在不断消失,城市文化传承困难。社区中存在自发的非正式社团,必然会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同时使社区的人群产生自获感和归属感。以往非正式社团普遍存在于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中,进行着各自的社交和文化活动。课余时间,小孩们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或做作业;老年人闲暇时间有规律的聚集在一起闲聊、自发组织文艺、体育社团进行娱乐活动;在一些社区里,在居委会的协调下,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义务参与社区日常管理,一方面增进了邻里间的相互了解,解决了社区内部的许多纠纷,另一方面有效地抑制了偷盗等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些非正式社团的存在促进了邻里交往,加深了相互了解,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区文化得以传承。人们自发的帮助和关心团体中有困难的成员,人们为自己属于这种团体而自豪,任何团体以外的陌生人进入其领域,都会引起团体成员的高度关注,无形的社区防卫能力因而得到加强。因此,新建社区中的非正式社团的存在价值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如果缺少有效的扶持和必要的存在空间,社区非正式社团就有可能逐渐萎缩和解体,社区文化传统由于缺少载体而难以得到保持和发扬,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失衡危机,实际上都可归结为深刻的文化生态失衡危机,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间及各种文化内部的非和谐因素有关。比如,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发展,只注重物质消费,不重视精神文化,不追求精神消费,势必导致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漠视他人,漠视自然,漠视一切,给自然生态带来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危机。因此,要搞好可持续发展,搞好文化生态建设也是必不可少、不可忽视的。   二、现代城市建设中完善城市文化生态的对策   1.强化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   (1)合理规划,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即指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化发展赖以依托的经济前提。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生态化的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及生态资本挖掘和生态市场培育等。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城市规划设计要体现生态化。第二,要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第三,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第四,要建立现代化的环保体系。第五,要强化生态居住小区建设。   (2)实施生态文化战略,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只有把生态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广场、每一片绿地上,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属于城市自己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过程和结果的总和,是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文化模式。生态文化在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绿色文明,是21世纪一种新型的城市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是构建城市绿色文明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3)城市建筑要体现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建设,应该是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鲜明的城市风貌。而这种文化的底蕴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称谓、观念、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筑、街道、山川、河流、雕塑等构成城市的一系列有形城市元素而体现出来的。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建设就是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脆弱的都市”,是造成“千城一面”和城市生活机械化的罪魁祸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城市建设,就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把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地域融入自然中去,形成和谐并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态体系。   (4)要保护文化建筑,注重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保护历史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证城市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反映城市特色的最直接的要素。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外滩、皖南的徽派建筑、拉萨的布达拉宫、扬州众多优美的园林建筑,无不是以其鲜明的建筑特色铸就其独有的文化特质。然而,富含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并不是一味地仿古或是千篇一律,有“万城之冠”“美丽之都”之称的巴黎,她那形形色色的建筑、美不胜收的园林、雍容华贵的街道、琳琅满目的雕塑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因而被誉为世界“花都”。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富有地方生活情趣的街道让人留连忘返,如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新大地、杭州河坊街等。   (5)城市建设要突出人文性和整体性。城市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由人设计、建造的,是人意志的体现。因此,城市建设应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城市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体现整体的和谐。城市建设要体现建筑艺术化、市区绿色化、风格人文化。在城市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等建设中,不仅要让城市的历史人文典故以小品、雕塑甚至是路标、垃圾桶的形式散落于绿色之中,也要不断研究培育本地乡土树种,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绿化、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营造大范围的、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城市生态格局等。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城市景观建设也只有将绿色文化贯穿全局,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6)合理设计社区环境,为完善城市文化生态提供微观条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理念,要求建设单位在社区建设中预留一定比例的室内外公共空间供孩子集体学习、嬉戏和老年人活动;鼓励开发商将建筑的底层尽量架空,将有限的地面留给居民;住宅单元的设计可适当考虑增加一些共用建筑面积,诱导交往行为的发生,如设置一些共用平台、共用人户花园等,在室外景观环境的营造中应着重宅边的小环境的尺度和氛围处理,提高领域感,增加适宜交往的物质界面。   2.净化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的社会空间   (1)突出生态文化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当今文化体系中,生态文化应成为文化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实情况是,相对其它文化,生态文化发展远不够成熟发达,生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消除各种文化关系间不和谐因素。各国、各民族应从维护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大局出发,像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采取共同行动那样,在文化生态面临危机问题上尽快达成一致共识,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提倡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打破文化垄断,反对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3)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有意识地对民族文化生态实行保护。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肆扩张,各国、各民族应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先进内容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以保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4)采取切实有效行动,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法规,加强管理,加大处理文化垃圾力度,努力消除文化垃圾,防止文化污染。   (5)扶持社区文化社团,开发民族文化,丰富城市文化。我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田间地头、街坊小巷人们自发形成的文体社团不计其数,在空余时间吹拉弹唱、打拳跳舞,在居民们自娱自乐之余,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民族文化,强化了邻里生活,净化了社会风气。   (6)普及生态文化教育,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鼓励市民生活方式生态化。公众生态意识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生态意识是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思想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节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政府应加强生态意识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使公众认识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要求,树立生态意识。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村居、绿色学校、绿色工业园以及绿色机关等的创建,使生态意识、关爱生态环境的行动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贯穿到居民的生活中,使其生活方式逐步生态化。   (7)创新生态管理体制,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生态体制的保障和支撑。生态体制创新,就是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包括综合决策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市场手段和经济刺激机制、环境污染防治建设投入机制等,通过制度管理,建立生态保护新秩序,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现代和谐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做到文化的和谐,城市的所有开发规划,要围绕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展开。吸收外来和当代最先进文化成果,并将她们融入到本地文化中去。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努力构建良好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关内容

  • 体育产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即它具有很重要的自然生态效益和社会人文效益. 一.体育产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米勒印在<基本生态 ...

  •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 学 时:32学时 总 学 分:2学分 预修课程: 课程简介: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 ...

  • 留住诗意 留住乡愁
  • 留住诗意 留住乡愁 --美学视野下的苏南城市现代化 常州工学院 张巧凤 [摘要]苏南五市地处诗性江南的核心区,秉承江南诗性文化的审美精神.在文化上呈现以下的美学内涵:风景与风情上的"优柔的甜美".个性特质上的自由光泽.日常生活方面追求恬淡闲适.诗性江南的这些美学内涵在城市现代化进 ...

  • 详解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图
  • 发布日期:10年04月12日 来源:转载 作者: 访问:1755 次 摘要:记者:未来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现在有了令人激动的答案.眼前的概念规划图就是为成都未来拍了一张彩色照片,十分美丽.打动人心.令人向往.请问,这份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记者:未来成都建成世界 ...

  •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概念总体规划
  •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概念总体规划图 副市长刘仆接受记者专访,详解成都建设 2010年4月9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规划呈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美丽蓝图 未来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现在有了令人激动的答案.眼前的概念规划图就是为成都未来拍了一张彩色照片,十分美丽.打动人心.令人 ...

  • 浅议渭河城市段的生态景观建设
  • 浅议渭河城市段的生态景观建设 常 春 陕西 宝鸡721000) (宝鸡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处 摘要 文中将渭河城市段生态景观建设界定为在城市或城市规划区渭河河道及毗邻地区(滨水区)建设绿地.园林.水面以及娱乐设施,从而达到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促进渭河生态平衡,减少和避免城市灾害的渭河生态治理活动.从生 ...

  • 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发布 提升为国家战略(图)
  • 西咸新区效果图西咸新区规划图 西咸新区效果图西咸新区规划图 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天经济区建设和<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西咸联一体 建设大西安 赵正永江泽林介绍有关情况 郭卫民主持 陈宝根等参加会议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程慧) 6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

  • 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 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简 本 联系人:李继明.王宇飞 电话:2664423.2664415 玉溪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02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 则..................................................... ...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
  • 一.总体战略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