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的前世今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阅读答案:

(1)-(3)D C 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阅读答案:

(1)-(3)D C B


相关内容

  • [蜡烛的前世今生]阅读答案
  • 蜡烛的前世今生 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关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①蜡烛的发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 ...

  • 宪法的前世今生章节答案
  • 宪法的前世今生章节答案 第一章 1.我国"宪法"一词来源于(4 )(单选题)     4.日语 回答正确 2.宪法的内容包 括( 1234)(多选题)     4.确认国家组织形式 回答正确 第二 章 1.英国首 相由( 2)任命( 单选题)     4. ...

  •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富贵,有的人却穷困,原来答案在这里!
  • 菩提寄语: 各位师兄吉祥,新年快乐!祝愿新的一年万事顺利,身体安康,阿弥陀佛! 点击上方绿标  聆听音乐 菩提师兄,为什么有的人从一出生就生在富贵家庭,却有的人一辈子都穷困潦倒? 世间上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出生的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面对这些不平等,有的人怨天尤人人,有的人埋怨老天,命运作 ...

  • [阅读的未来] 电子书的前世今生(上)
  • Lawrence Li on 2010-04-09,17:54 评论(1)edit 这篇写于一年多前的文章是我见过的对电子书这一概念与产业的最佳分析与梳理.作者约翰·席拉库萨(JohnSiracusa)是软件工程师,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参与了电子书软件的开发.他同时也是 Ars Technica网站的作 ...

  • 我在唐诗宋词中等你
  • 我在唐诗宋词约你 历史的风尘中上演远古之恋,轻叹紫陌万千浮华情缘,夜夜与君相伴相依,依窗听雪蓝飘黛,凭槛临风欣赏那漫天雪飘与浩瀚苍穹的无声流逝. (一) 藤依窗,紫月诗词月中庭,窗外落红缕缕,在袅袅的紫砂茶韵里咏竹.盈盈衣袂翩翩,清梦润墨挥毫,长安古城一户人家,挑灯夜读,红袖添香,一种温馨,一种世人 ...

  • 催眠前世今生--到底谁造就了自己的命运(下)
  •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1/1/26 阅读:224次 [字体:大 中 小] <到底谁造就了自己的命运>之所以有个上下篇,主要是昨天写到那正好要吃饭了,肚子抗议,所以草草完结算是上,今天下篇就是狗尾续貂,叨叨一下昨天没有说够的话. 昨天说佛经里讲: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现 ...

  • 关于前世今生的古风虐心句子
  • 1. 梦里,谁的玉笛悱恻缠绵,谁的歌声悠扬婉转?袅袅清音似人间天籁,回声淌过流水,穿越高山,落在风里百遍千遍.丝丝柔情如花落满天,花瓣飘过红颜,落在枕边,化在梦里千片万片.听到忘情处,掬三分流水,拈七分春色,酿十分蜜甜. 2. 一缕青烟,袅袅升起,青蜓点水,柳絮飘扬.浮生若梦,静如止水,不问情愁,只 ...

  • [优秀作文]带着记忆去投胎
  • 今天参与了一个人人投票:"某天,你意外死了,上帝给你1个机会,你会选?"选项有六个:复活.带着记忆投胎.找个完美的人借尸还魂.忘记一切投胎.当鬼差.不再做人.我选了带着记忆投胎. 与我的选择相同的人占了大多数,这多少让我感到一点欣慰.当然每个人的理由都不会完全相同,不过也可以粗略 ...

  • [白鹿原]人物原型的前世今生
  • <白鹿原>人物原型的前世今生(吴越) 2012年09月20日 来源:文汇报 吴越 陈忠实谈因电影热映而再度引人关注的小说 <白鹿原>人物原型的前世今生 随着根据陈忠实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近日在全国的热映,小说<白鹿原>的销量也开始攀升.这部20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