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为何要赶考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因老夫人要求而赶考,即不招白衣女婿,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成为崔家的女婿。对于张生赶考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本文将从成婚保障、自我精神需求、元代文人处境、元杂剧写作模式、元杂剧观众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关键词:张生;成婚保障;精神需求;文人处境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许净,1994年7月生,女,汉,山西忻州市人,内蒙古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二作者:徐付美智,1993年5月生,女,汉,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内蒙古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1

  张生在老夫人的要求下踏上了上朝取应的道路,分别之时,莺莺以“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状元及第”[1](P186)“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1](P187)等言语嘱咐张生,流露出她对功名的不在乎,而张生则以“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1](P187)【作回应,可以看出张生赶考并非完全是老夫人要求,终究是什么促使张生去赶考呢?这里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张生赶考的原因。

  一、赶考是成婚的保障

  1、老夫人明确要求

  张生和莺莺完婚必须经过老夫人的同意,老夫人明确向张生提出要求:“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只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1](P178)如此一来,赶考求得功名便成为张生迎娶莺莺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老夫人的要求也是张生赶考的直接原因。

  2、传统门第观念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张生在上场时这样介绍自己“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止留下四海一空囊。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1](P6)家庭情况可见一斑。而莺莺则是前朝相国之女,虽父亲过世,但母亲家仍有尚书之职,并且已将她许配给舅舅郑尚书之子,前途一片大好。因此即使没有婚约,门当户对的观念也限制他俩的结合。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张生能做的也只有赶考并获得功名来跨越这道障碍。

  3、捍卫爱情的力量

  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加之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有科举考试的成功才能给张生带来捍卫爱情的力量。这在元代的杂剧中也经常出现,例如,在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破窑记》中都有关于才子书生利用科举考试的成功来捍卫自己爱情的情节。

  二、张生的自我精神需求

  1、对数十年寒窗苦读的交代

  张生原是进京赶考,只因途经普救寺偶遇莺莺而暂停赶考,在张生上场时就已写道他为赶考付出的努力“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1](P6)“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1](P6)因此,在和莺莺的爱情有了一定结果,又恰好老夫人提出赶考的要求,张生便可顺水推舟对自己前二十年的辛苦付出作出交代。

  2、自我价值的实现

  张生与诸多的封建士子一样寒窗苦读二十年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因此,他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科举考试便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他对自己的才学有很大的自信心,在给红娘讲述莺莺的回信时,他把自己比作髓何、陆贾;当老夫人嘱咐他“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1](P186)他自信地回答“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1](P186)因为他意识到只有“才”是自己的长处,只有通过赶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价值。金榜题名是像张生这样的文人的最终精神归宿。

  三、无处安放的处境的寄托

  元代统治者实行重武轻文、民族歧视的政策,并且曾长期废止科举取士制度,这使汉族文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有“八倡九士十丐”之说。中国历史上文人一直处于社会的上层,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常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而现在介于倡丐之间的屈辱地位使文人感到巨大的落差,科举制的废止也使他们丧失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可能性。因此,读书求仕、扬名显身的理想境界只能残存在他们虚妄的梦幻中,元杂剧中的张生赶考就是这些文人无处安放的处境的寄托。

  四、对元杂剧中“才子救美”写作模式的继承

  杂剧中有很多“才子救美”的故事,这类故事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才子美人一见钟情;才子赴京赶考;美人被迫要嫁给有权有势的富家公子;美人断然不从而陷入困难处境;才子高中状元,回乡搭救爱人或为其报仇雪恨。在《西厢记》中也继承了这一套路,张生、莺莺一见钟情,张生赴京赶考,莺莺被迫嫁给曾经有婚约的表哥,莺莺不从,此时张生高中状元回来解决一切问题。

  五、元杂剧演出对象的需要

  元杂剧的观众一般是普通老百姓,甚至有很多是不识字的文盲,这些观众没有亲历科举考试,因此对这些金榜题名的幻想故事很容易信以为真,相信考试成功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与之相反,在《儒林外史》、《红楼梦》、《太平广记》等非杂剧作品中,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往往都是悲剧人物,带有现实生活中士子赶考的艰辛与不易,落第的难过与痛苦。而这些作品对应的读者则需要一定的文字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能是目不识丁的最普通的老百姓。由此可见,张生赶考的命运也与元杂剧的观众需求有关。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梁归智,周月亮.大俗小雅――元代文化人心迹追踪[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因老夫人要求而赶考,即不招白衣女婿,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成为崔家的女婿。对于张生赶考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本文将从成婚保障、自我精神需求、元代文人处境、元杂剧写作模式、元杂剧观众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关键词:张生;成婚保障;精神需求;文人处境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许净,1994年7月生,女,汉,山西忻州市人,内蒙古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二作者:徐付美智,1993年5月生,女,汉,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内蒙古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1

  张生在老夫人的要求下踏上了上朝取应的道路,分别之时,莺莺以“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状元及第”[1](P186)“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1](P187)等言语嘱咐张生,流露出她对功名的不在乎,而张生则以“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1](P187)【作回应,可以看出张生赶考并非完全是老夫人要求,终究是什么促使张生去赶考呢?这里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张生赶考的原因。

  一、赶考是成婚的保障

  1、老夫人明确要求

  张生和莺莺完婚必须经过老夫人的同意,老夫人明确向张生提出要求:“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只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1](P178)如此一来,赶考求得功名便成为张生迎娶莺莺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老夫人的要求也是张生赶考的直接原因。

  2、传统门第观念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张生在上场时这样介绍自己“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止留下四海一空囊。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1](P6)家庭情况可见一斑。而莺莺则是前朝相国之女,虽父亲过世,但母亲家仍有尚书之职,并且已将她许配给舅舅郑尚书之子,前途一片大好。因此即使没有婚约,门当户对的观念也限制他俩的结合。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张生能做的也只有赶考并获得功名来跨越这道障碍。

  3、捍卫爱情的力量

  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加之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有科举考试的成功才能给张生带来捍卫爱情的力量。这在元代的杂剧中也经常出现,例如,在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破窑记》中都有关于才子书生利用科举考试的成功来捍卫自己爱情的情节。

  二、张生的自我精神需求

  1、对数十年寒窗苦读的交代

  张生原是进京赶考,只因途经普救寺偶遇莺莺而暂停赶考,在张生上场时就已写道他为赶考付出的努力“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1](P6)“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1](P6)因此,在和莺莺的爱情有了一定结果,又恰好老夫人提出赶考的要求,张生便可顺水推舟对自己前二十年的辛苦付出作出交代。

  2、自我价值的实现

  张生与诸多的封建士子一样寒窗苦读二十年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因此,他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科举考试便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他对自己的才学有很大的自信心,在给红娘讲述莺莺的回信时,他把自己比作髓何、陆贾;当老夫人嘱咐他“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1](P186)他自信地回答“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1](P186)因为他意识到只有“才”是自己的长处,只有通过赶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价值。金榜题名是像张生这样的文人的最终精神归宿。

  三、无处安放的处境的寄托

  元代统治者实行重武轻文、民族歧视的政策,并且曾长期废止科举取士制度,这使汉族文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有“八倡九士十丐”之说。中国历史上文人一直处于社会的上层,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常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而现在介于倡丐之间的屈辱地位使文人感到巨大的落差,科举制的废止也使他们丧失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可能性。因此,读书求仕、扬名显身的理想境界只能残存在他们虚妄的梦幻中,元杂剧中的张生赶考就是这些文人无处安放的处境的寄托。

  四、对元杂剧中“才子救美”写作模式的继承

  杂剧中有很多“才子救美”的故事,这类故事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才子美人一见钟情;才子赴京赶考;美人被迫要嫁给有权有势的富家公子;美人断然不从而陷入困难处境;才子高中状元,回乡搭救爱人或为其报仇雪恨。在《西厢记》中也继承了这一套路,张生、莺莺一见钟情,张生赴京赶考,莺莺被迫嫁给曾经有婚约的表哥,莺莺不从,此时张生高中状元回来解决一切问题。

  五、元杂剧演出对象的需要

  元杂剧的观众一般是普通老百姓,甚至有很多是不识字的文盲,这些观众没有亲历科举考试,因此对这些金榜题名的幻想故事很容易信以为真,相信考试成功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与之相反,在《儒林外史》、《红楼梦》、《太平广记》等非杂剧作品中,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往往都是悲剧人物,带有现实生活中士子赶考的艰辛与不易,落第的难过与痛苦。而这些作品对应的读者则需要一定的文字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能是目不识丁的最普通的老百姓。由此可见,张生赶考的命运也与元杂剧的观众需求有关。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梁归智,周月亮.大俗小雅――元代文化人心迹追踪[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相关内容

  • 京剧[西厢记]观后感
  • 昨晚观看了京剧<西厢记>,感觉真的很不错,不魁为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特意在网上查了<西厢记>有关的资料.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

  • [西厢记]教案
  • <西厢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认识王实 ...

  • 浅析[西厢记]中莺莺的爱情观
  • 浅析<西厢记>中莺莺的爱情观 高州师范311级中3 班 袁超红 [摘要]崔莺莺是著名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本文通过分析崔莺莺在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上的性格心理变化,突出她的 ...

  • 长亭送别 教学实录
  •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板书课题之前,知道今天咱们要上什么课吗? 生:不知道.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课题,是不是很惊讶? 生:有点惊讶. 师:你们惊讶,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这一阵子我们一直上的都是-- 生:小说. 师:是啊,可是我们今天却要上戏剧,而且 ...

  • 认识中国古典戏剧
  • 认识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 ...

  • 普救寺导游词
  •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 ...

  • 西厢记(古代文学论文)
  • 王实甫<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现实主义杰作" ,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婚姻信息,本文试从择偶范围.婚姻方法和婚姻成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 一.择偶范围 封建社会的择偶范围"实以族系.阶级两标准为著,且能概括一切" .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 ...

  • 西厢记论文111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分 校: 盘锦电大 指导教师: 李朝阳 学生姓名: 范小平 学 号: 031110405 完成日期: 2005年9月16日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范小平 & ...

  • 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学生姓名:黄皓鹏 指导教师:李明彦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 号:[1**********]004 学习中心:河北邢台柏乡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2年5月 摘 要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