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评价体系

  全日制学校中最惊人的评价方式,莫过于民国时某位大学教授的做法吧,据说他判卷无须审阅,而是直接把一摞答卷向前一扔,散将开去,哪张飘得最远,哪个得分就最高。这样判卷的确富有创意而且潇洒,然而即便如此,也依然是为了得出一串分数,供给校方的评价体系,记录在花名册上备案。   招生政策、选拔机制、评价体系……颇多不合理之处,如何修补?拆了东墙补西墙,不过是权宜之计,若循其本呢,恐怕得重新思考——上学真的有用吗?全日制的教育模式,仿佛世界工厂式的不断复制着的学校,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吗?   学校把青少年纳入一条一切均可测量的流水线,用灌装的制度输送的量化的知识,至于青少年的想象力、心灵的成长、忧伤与焦灼……从来不在学校考虑的范畴之内——既然这些无法测量,就不必重视。学校总是对天真未凿的青少年心怀敌意,每一个初次踏进校门的儿童都能感受到,并本能地想摆脱这种控制,可惜大多以失败告终,换来的是一生的庸庸碌碌。   也许,只有跳出学校的选拔、评价体系,才能让我们定睛于一个活泼的生命本身。   哪一个大师不曾有过逃离学校的经历呢?最生动的记录,在《从文自传》中可以找到,无论是私塾还是新式小学,沈从文一概屡屡逃学,“我的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再逃学说谎,便当砍去我一个手指。我仍然不为这话所恐吓,机会一来时总不把逃学的机会轻轻放过。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达尔文,他曾在爱丁堡大学读过两年,但是“简直使人难以相信,我竟然已经把过去学过的一切课本知识,甚至连几个希腊字母,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后来费了很大力气进了剑桥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三年,“这三年我在大学所学到的功课,也如同在爱丁堡大学和中学时代一样,仍旧是完全白白浪费了……”达尔文缺乏大学专业化培养,缺乏生物学教育,恰恰帮助他成为一名富有真知灼见的业余爱好者。刘易斯·芒德福总结道:“由于缺乏学校教育的僵固性和禁忌,没有什么东西阻止达尔文对于生物环境中的每一表现保持警觉。”   循序渐进的学制,貌似有体系的课程,并不能提供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很难解决他们的极为紧迫的问题。有人大声疾呼,提醒人们留意那些杰出人物的成长方式:“他们绕开学校的弥天大谎,并且获得了成功。比如,你们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一批辍学者的远见卓识上的;你们也一定知道,我们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都是辍学者;你们一定还知道,娱乐业和快餐业清一色的是由辍学者主导的;而且我们委以国家重任的政客们全都是成绩平平的。”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去公正地评判另一个人,即便试图仰赖一套复杂的评价体系。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恰当的呢?19世纪法国学者泰纳的描述,着实令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悠然神往,请允许我抄录如下: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非常类似于办公室里的律师秘书或工作室里的艺术家。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也有机会接受一些—般性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由此逐渐同他所获得的日常经验协调一致。在这种制度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因此在英国或美国,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在25岁时——如果不缺少各种材料和部件,时间还会提前——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是个发动机。”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本刊封二“教育人物”曾予介绍。)   责编:周正旺

  全日制学校中最惊人的评价方式,莫过于民国时某位大学教授的做法吧,据说他判卷无须审阅,而是直接把一摞答卷向前一扔,散将开去,哪张飘得最远,哪个得分就最高。这样判卷的确富有创意而且潇洒,然而即便如此,也依然是为了得出一串分数,供给校方的评价体系,记录在花名册上备案。   招生政策、选拔机制、评价体系……颇多不合理之处,如何修补?拆了东墙补西墙,不过是权宜之计,若循其本呢,恐怕得重新思考——上学真的有用吗?全日制的教育模式,仿佛世界工厂式的不断复制着的学校,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吗?   学校把青少年纳入一条一切均可测量的流水线,用灌装的制度输送的量化的知识,至于青少年的想象力、心灵的成长、忧伤与焦灼……从来不在学校考虑的范畴之内——既然这些无法测量,就不必重视。学校总是对天真未凿的青少年心怀敌意,每一个初次踏进校门的儿童都能感受到,并本能地想摆脱这种控制,可惜大多以失败告终,换来的是一生的庸庸碌碌。   也许,只有跳出学校的选拔、评价体系,才能让我们定睛于一个活泼的生命本身。   哪一个大师不曾有过逃离学校的经历呢?最生动的记录,在《从文自传》中可以找到,无论是私塾还是新式小学,沈从文一概屡屡逃学,“我的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再逃学说谎,便当砍去我一个手指。我仍然不为这话所恐吓,机会一来时总不把逃学的机会轻轻放过。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达尔文,他曾在爱丁堡大学读过两年,但是“简直使人难以相信,我竟然已经把过去学过的一切课本知识,甚至连几个希腊字母,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后来费了很大力气进了剑桥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三年,“这三年我在大学所学到的功课,也如同在爱丁堡大学和中学时代一样,仍旧是完全白白浪费了……”达尔文缺乏大学专业化培养,缺乏生物学教育,恰恰帮助他成为一名富有真知灼见的业余爱好者。刘易斯·芒德福总结道:“由于缺乏学校教育的僵固性和禁忌,没有什么东西阻止达尔文对于生物环境中的每一表现保持警觉。”   循序渐进的学制,貌似有体系的课程,并不能提供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很难解决他们的极为紧迫的问题。有人大声疾呼,提醒人们留意那些杰出人物的成长方式:“他们绕开学校的弥天大谎,并且获得了成功。比如,你们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一批辍学者的远见卓识上的;你们也一定知道,我们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都是辍学者;你们一定还知道,娱乐业和快餐业清一色的是由辍学者主导的;而且我们委以国家重任的政客们全都是成绩平平的。”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去公正地评判另一个人,即便试图仰赖一套复杂的评价体系。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恰当的呢?19世纪法国学者泰纳的描述,着实令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悠然神往,请允许我抄录如下: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非常类似于办公室里的律师秘书或工作室里的艺术家。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也有机会接受一些—般性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由此逐渐同他所获得的日常经验协调一致。在这种制度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因此在英国或美国,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在25岁时——如果不缺少各种材料和部件,时间还会提前——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是个发动机。”   (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本刊封二“教育人物”曾予介绍。)   责编:周正旺


相关内容

  • [案例分析]交通肇事案例
  • 问题提示:对于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应如何认定与评价?成立"交通肇事后逃逸"需具备哪些条件? [要点提示] 在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既可单独适用,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也可与其他情节结合适用,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但需要注意的是,逃逸行为一旦作为交通肇事罪基本 ...

  • 逃离金融不平等
  • 文丨彭铁 小牛资本管理集团 董事长 数字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6亿6千万人口脱贫,世界减贫9成来自中国.吃不上饭.营养不良.缺乏卡路里已经不是问题.没有人会觉得中国人吃不饱肚子,没有人觉得中国是一个物质贫困的国家.不过,中国依然是有"贫困"的,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贫困是金融不平等造 ...

  • 教师发展 | 内部异质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导读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乡村教师队伍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其弱化的普遍征兆.乡村教师队伍弱化的异质根源在于同质化定义掩盖乡村学校内部不均衡,等级性价值造成乡村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负面标签化致使乡村教师发展方向迷茫.乡村教师队伍异质 ...

  • 对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思考
  • 对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交通肇事的案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交通肇事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有日渐上升的趋势.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因为交通事故每年死亡的人数均在10万人左右,其中因交通肇事构成犯罪的人有所增加.本文主要对交通肇事罪司法认定中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

  • 中小学生十大逃生技能训练实战教程
  • 中小学生十大逃生技能训练实战教程 第一章 中小学生十大逃生技能训练实战教程简介 一. 教程实施目的: 2008年 5.12大地震使我们反思对生存教育的缺失,使我们把5.12之前生存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与反思,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存技能训练,学校独立承担有一定难度,在教师师资培训,场 ...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逃离文明
  • 摘 要: 本文从文明和逃离两个角度出发,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描述的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南方社会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哈克历险途中遇到的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重新解读了当时美国社会所谓的文明;通过对哈克内心成长蜕变过程的描写,揭露了作者书中传达的逃离文明的思想. 关键词: <哈克贝利 ...

  • 消防工程论文
  • 高层建筑的火灾 班级:给排水 姓名:党勇 学号: 日期: 11-1班 3110207139 2014.4.27 高层建筑的火灾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多, 而高层建筑建设工期长.各方监管不到位,其消防和安全至今尚无良策能保证万无一失,在发生火灾时 ...

  • 霍金我们的大脑
  • 霍金:黑洞不存在,只有"灰洞"(转载)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再次以其与黑洞有关的理论震惊物理学界.他在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认为,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 在这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的论文中,霍 ...

  •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
  • 1.保健需要的强化 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最大区别是收入的不稳定性,工作生活条件的佣工性和病有无所医.老有无所养的不确定性.尽管在法律上赋予二者同等的地位,但客观现实上在一段时间内是难以平等的.民办学校要发展,先要稳定师资,发展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满足教师的保健需要,而且要强化这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