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工作总结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502个行政村,72.8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48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43所,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

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学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强化领导,创新管理,整合资源,扩优扶弱,促进了全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设置,切实把学区建设成促进均衡的有力抓手

实施学区建设,不仅是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加快学区建设,我市成立了市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和教育、财政、编制、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制订了学区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教育发展现状、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等因素,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全市设立了12个学区。为把学区建设成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中心,在硬件建设上,我们坚持乡、村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不变、教育编制不变,撤并乡镇教育办,采取独门独院或挂靠学校的方式,统一标准,建设学区办公室。在组织机构上,每个学区设立一个中心校,统筹管理区域内的人、财、物和教育教学工作。每个中心校附设一个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学区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配齐配强了学区领导班子和研训室成员,构建起完善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在软件建设上,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科室工作人员职责,形成了集办学、管理、研训为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了学区建设“七有”(有办公地点、有组织、有制度、有经费、有教研中心、有特色、有成效)、“七统一”(统一领导、课程设置、教研活动、资源、经费、培训、考核),构建起以学区为单元的教育体系。

二、坚持以学区规划为先导,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办学

坚持学区建设与学校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先规划、后建设、再调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初中“8141”、小学“4138”标准,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布局调整。启动了午汲、骈山、清化等城区周边初中建设,推动初中向城区周边和节点重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大同学区原有64所学校,现已合并为17所小学和3所初中。今年,又根据发展规划,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4轨制寄宿制小学。管陶乡位于我市西部山区,辖38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对此,xx年年,我们投资800万元,平整20多亩山地,新建了寄宿制管陶中心小学,辐射周边15个村,40多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远”的问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我市由xx年的534所学校调整为现在的348所,撤并“麻雀校”186所,建成16所标准化学校和3个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园区。形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标准化初中、十五年教育园区“三种办学模式”。到2011年,全市将形成121所小学、30所初中、5所高中的办学格局,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办学,构建起完善的从学前到高中,职普并重、协调发展的县域教育体系。

三、坚持以学区统筹为依托,促进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

着眼区域各校均衡发展,我们以整合师资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体制,统筹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变“单位独有”为“系统共享”,实现了城乡、校际间的师资均衡和学科岗位均衡。

一是积极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学区中心校统一规划安排各校课程设置,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在实现规模办学的基础上,实行小学分班制和分学科教学,推行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紧邻学校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共用一个操场、共做一个实验,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教师任课专业化,确保了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深入开展创建盟校活动。为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资源带动作用,我们打破学校区域界限,开展了强强联合、对口帮扶、强弱联盟“三项活动”,扩优扶弱,协调发展。强强联手,即强校与强校组合,组建起初中、小学强校联盟体。对口帮扶,即一所城区优质学校对口联系帮扶一所农村学校,捆绑考核,坚持教学计划、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质量考核“四统一”,帮扶校选派一名业务精湛的校领导和一定数量的教师驻到对口学校帮扶,直至转化提高。强弱联盟,即每所薄弱校主动与一所优质校结为盟校,在名校引领中改进提高。三是持续推进城乡教师、校长“双向”交流。从1997年开始,我市实施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薄弱校校长到优质校挂职锻炼、骨干教师巡回授课、优秀教师送课下乡等制度。每年选排200名教师下乡支教,实行“人走关系动、支教校考核”,并加大督查力度,跟踪问效问责,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使各校之间由教学质量竞争变成办学水平竞争,有效遏制了“进城热”、“择校热”和农村初中辍学率,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四、坚持以学区研训为平台,促进全市研修一体化和优质化

坚持把校本研修作为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抓住学区学科中心组这个平台,推进全市校本研修一体化,提升教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一是“对下”发挥好引领作用,指导好各校教研活动。每个学区教科研中心,配备了4-5名专职教研员,指导区内各校开展教研。实行教研员兼职制,组建起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三结合”的专业教研队伍。依托中心校,定期分学科、分年级开展教研活动,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横向”发挥好纽带作用,对接好各学区和先进地区。各学区和较大规模学校均建立了“校园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对接全国先进地区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借助视频直播公开课系统,积极组织各学校联合开展教研,全市任意两所学校的师生“足不出校”就可以面对面地互动交流,专家可以无障碍地参与学校听、说、评课,促进了理论、研究、实践“三结合”,实现了全市教研一体化。三是“对上”发挥好平台作用,对接好市教研网。依托教育网,我们创造性地实施了“双领”教学改革,即“通案引领、优课领先”。市、区、校层层成立学科中心备课组,组织各级骨干教师借助现代网络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备课,层层筛选,形成“通案”上挂教育网。同时,组织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形成优课,提前两周将“优课”上传教育网。学区学科中心组对市级“通案”进行优化,并在每学期开学初下发至教师。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形成“个案”。使一节优质教案、优质课变成多节优质教案、优质课,有效解决了个别教师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使山区的孩子不出大山就能“享受名师教、上名校”。四是“高挂”发挥好引领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研修力。我们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坚持高校联姻,先后与东北师大、河北师大、北师大合作,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系统培训工程”,每年选派100名教师校长到名校实习。每年举办寒暑假教师全员集中培训,十多年从未间断,先后邀请魏书生等80余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到我市讲学,组织xx多名教师外出培训,有120余名教师在全国教学比武、优质课大赛中获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得到显著提高。

五、坚持以集中管理为保障,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为确保入学机会均衡,我们本着“相对一体、统中有分”的原则,实施了“松散式十五年教育一体化管理”,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以均衡“高端”促进“低端”均衡。

一是“幼小一体化”管理,即小学一、二年级和学前教育集中办学,按照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工作思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后富裕校舍和师资,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学前三年普及率达92.05%。二是“小初一体化”管理。在不改变原有小学、初中建制的情况下,把学区内每所初中服务区视为一个整体,小学与初中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评估,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促进了小学、初中教育有效衔接。三是着力加强优质高中学校建设。几年来,我市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和1所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能力达1.2万人,能满足当年所有初中毕业生就读优质高中的需求,率先在全省优质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入学率达86.2%。四是实施扶贫救助。坚持财政为主、社会参与,不断完善贫困生救助机制,扩大覆盖面,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完善的贫困生救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四年来,我们累计拔款xx多万元,使1200余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达93.82%。坚持同城同待遇,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平等就学。我市形成了以学区建设为总抓手,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教师支教、教育信息化、扶贫帮困“五措并举”的均衡发展新机制,最大限度缩小了城乡、校际间的办学差距。

同时,我们坚持“三教统筹”,大力发展职成教育,依托市职教中心,积极开展新农民培训。xx年年,我市职教招生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职教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率先实现职普并重、协调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学区建设上,坚持边建设、边探索、边研究,促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研修一体,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好局面。但与领导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与先进兄弟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提升学区建设水平,推进我市教育均衡优质、持续快速发展。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502个行政村,72.8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48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43所,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

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学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强化领导,创新管理,整合资源,扩优扶弱,促进了全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设置,切实把学区建设成促进均衡的有力抓手

实施学区建设,不仅是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加快学区建设,我市成立了市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和教育、财政、编制、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制订了学区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教育发展现状、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等因素,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全市设立了12个学区。为把学区建设成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中心,在硬件建设上,我们坚持乡、村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不变、教育编制不变,撤并乡镇教育办,采取独门独院或挂靠学校的方式,统一标准,建设学区办公室。在组织机构上,每个学区设立一个中心校,统筹管理区域内的人、财、物和教育教学工作。每个中心校附设一个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学区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配齐配强了学区领导班子和研训室成员,构建起完善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在软件建设上,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科室工作人员职责,形成了集办学、管理、研训为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了学区建设“七有”(有办公地点、有组织、有制度、有经费、有教研中心、有特色、有成效)、“七统一”(统一领导、课程设置、教研活动、资源、经费、培训、考核),构建起以学区为单元的教育体系。

二、坚持以学区规划为先导,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办学

坚持学区建设与学校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先规划、后建设、再调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初中“8141”、小学“4138”标准,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布局调整。启动了午汲、骈山、清化等城区周边初中建设,推动初中向城区周边和节点重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大同学区原有64所学校,现已合并为17所小学和3所初中。今年,又根据发展规划,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4轨制寄宿制小学。管陶乡位于我市西部山区,辖38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对此,xx年年,我们投资800万元,平整20多亩山地,新建了寄宿制管陶中心小学,辐射周边15个村,40多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远”的问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我市由xx年的534所学校调整为现在的348所,撤并“麻雀校”186所,建成16所标准化学校和3个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园区。形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标准化初中、十五年教育园区“三种办学模式”。到2011年,全市将形成121所小学、30所初中、5所高中的办学格局,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办学,构建起完善的从学前到高中,职普并重、协调发展的县域教育体系。

三、坚持以学区统筹为依托,促进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

着眼区域各校均衡发展,我们以整合师资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体制,统筹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变“单位独有”为“系统共享”,实现了城乡、校际间的师资均衡和学科岗位均衡。

一是积极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学区中心校统一规划安排各校课程设置,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在实现规模办学的基础上,实行小学分班制和分学科教学,推行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紧邻学校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共用一个操场、共做一个实验,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教师任课专业化,确保了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深入开展创建盟校活动。为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资源带动作用,我们打破学校区域界限,开展了强强联合、对口帮扶、强弱联盟“三项活动”,扩优扶弱,协调发展。强强联手,即强校与强校组合,组建起初中、小学强校联盟体。对口帮扶,即一所城区优质学校对口联系帮扶一所农村学校,捆绑考核,坚持教学计划、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质量考核“四统一”,帮扶校选派一名业务精湛的校领导和一定数量的教师驻到对口学校帮扶,直至转化提高。强弱联盟,即每所薄弱校主动与一所优质校结为盟校,在名校引领中改进提高。三是持续推进城乡教师、校长“双向”交流。从1997年开始,我市实施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薄弱校校长到优质校挂职锻炼、骨干教师巡回授课、优秀教师送课下乡等制度。每年选排200名教师下乡支教,实行“人走关系动、支教校考核”,并加大督查力度,跟踪问效问责,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使各校之间由教学质量竞争变成办学水平竞争,有效遏制了“进城热”、“择校热”和农村初中辍学率,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四、坚持以学区研训为平台,促进全市研修一体化和优质化

坚持把校本研修作为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抓住学区学科中心组这个平台,推进全市校本研修一体化,提升教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一是“对下”发挥好引领作用,指导好各校教研活动。每个学区教科研中心,配备了4-5名专职教研员,指导区内各校开展教研。实行教研员兼职制,组建起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三结合”的专业教研队伍。依托中心校,定期分学科、分年级开展教研活动,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横向”发挥好纽带作用,对接好各学区和先进地区。各学区和较大规模学校均建立了“校园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对接全国先进地区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借助视频直播公开课系统,积极组织各学校联合开展教研,全市任意两所学校的师生“足不出校”就可以面对面地互动交流,专家可以无障碍地参与学校听、说、评课,促进了理论、研究、实践“三结合”,实现了全市教研一体化。三是“对上”发挥好平台作用,对接好市教研网。依托教育网,我们创造性地实施了“双领”教学改革,即“通案引领、优课领先”。市、区、校层层成立学科中心备课组,组织各级骨干教师借助现代网络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备课,层层筛选,形成“通案”上挂教育网。同时,组织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形成优课,提前两周将“优课”上传教育网。学区学科中心组对市级“通案”进行优化,并在每学期开学初下发至教师。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形成“个案”。使一节优质教案、优质课变成多节优质教案、优质课,有效解决了个别教师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使山区的孩子不出大山就能“享受名师教、上名校”。四是“高挂”发挥好引领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研修力。我们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坚持高校联姻,先后与东北师大、河北师大、北师大合作,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系统培训工程”,每年选派100名教师校长到名校实习。每年举办寒暑假教师全员集中培训,十多年从未间断,先后邀请魏书生等80余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到我市讲学,组织xx多名教师外出培训,有120余名教师在全国教学比武、优质课大赛中获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得到显著提高。

五、坚持以集中管理为保障,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为确保入学机会均衡,我们本着“相对一体、统中有分”的原则,实施了“松散式十五年教育一体化管理”,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以均衡“高端”促进“低端”均衡。

一是“幼小一体化”管理,即小学一、二年级和学前教育集中办学,按照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工作思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后富裕校舍和师资,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学前三年普及率达92.05%。二是“小初一体化”管理。在不改变原有小学、初中建制的情况下,把学区内每所初中服务区视为一个整体,小学与初中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评估,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促进了小学、初中教育有效衔接。三是着力加强优质高中学校建设。几年来,我市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和1所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能力达1.2万人,能满足当年所有初中毕业生就读优质高中的需求,率先在全省优质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入学率达86.2%。四是实施扶贫救助。坚持财政为主、社会参与,不断完善贫困生救助机制,扩大覆盖面,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完善的贫困生救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四年来,我们累计拔款xx多万元,使1200余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达93.82%。坚持同城同待遇,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平等就学。我市形成了以学区建设为总抓手,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教师支教、教育信息化、扶贫帮困“五措并举”的均衡发展新机制,最大限度缩小了城乡、校际间的办学差距。

同时,我们坚持“三教统筹”,大力发展职成教育,依托市职教中心,积极开展新农民培训。xx年年,我市职教招生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职教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率先实现职普并重、协调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学区建设上,坚持边建设、边探索、边研究,促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研修一体,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好局面。但与领导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与先进兄弟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提升学区建设水平,推进我市教育均衡优质、持续快速发展。


相关内容

  • 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改2稿)
  • 玉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及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4‟51号)精神,结合玉门市实际,特制定本方 ...

  •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政策建议
  •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试验,一些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展望未来,统筹城乡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一.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 ...

  • 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 桐庐县人民政府印发<桐庐县"十二五"新 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桐庐县"十 ...

  • 多措并举统筹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 李忠民 近年来,民勤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规范化.管理精细化.队伍专业化.教学现代化.办学特色化",多措并举,统筹发展,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 ...

  • 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协调性的重要内容.本文重在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城乡区域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不协调的问 ...

  •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
  •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汪 洋 (2007年5月23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重庆胜利走过直辖十年光辉历程.阔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 ...

  •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 关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切的民生问题,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中小学中长期发展计划纲要>对此明确提出2012年初步实现教育均衡,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均衡.而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教 ...

  •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忠县农村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我委 ...

  • 冲突.变迁与整合: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文化藩篱及其跨越
  •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作者: 陈大兴                           [字体:大中小 ] 摘 要: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明显差距,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 ...

  • 城乡一体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010年8月第33卷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Aug.2010Vol.33%No.4 城乡一体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邵明昭1,张念明2 (1.山东大学,山东济南 25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