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那么,地震活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1、强震分布的成带性

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图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深源强震(h≥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中源地震(70千米≤h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

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

对照图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臵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界分布。这些强震的发生正是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俯冲等各种运动的结果。在几个俯冲带,既有浅源强震,也有中源强震和深源强震。而且,越深的地震分布在朝俯冲方向离边界线越远的地方。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它位于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澳洲等大陆板块向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界上。这里没有板块俯冲带,因此,没有深震。但在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分别与缅甸弧或俾路支弧交汇处附近,形成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集中地区:缅甸中源地震区和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区。

中国大陆地震带格架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东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西南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球1/3的大陆强震发生在中国大陆。从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到,中国大陆东部的强震和主要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如著名的郯(城)—庐(江)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和东南沿海带等;而西部的强震和主要断裂带从西向东,先东西向,然后转北西向,再转南北向,如西藏南部—金沙江—红河带、昆仑山—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带、塔里木—祁连山—天水、兰州带等。东西

两部的这些地震带和断裂带大致在东经98o~106o,北从宁夏、经甘肃,四川、南到云南,汇成一条南北带。这样的分布格局,很明显,可能是由于东面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西南受印度板块推挤,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强震震中分布(1900~2004M≥6.0)及构造背景图 以川滇地区为例,进一步说明区域性强震分布的成带性及其构造背景。川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据历史地震资料,四川和云南两省至少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639次,其中5.0~5.9级475次,6.0~6.9级124次,7.0~7.9级39次,8级1次,是中国大陆多地震地区之一。仔细分析川滇强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到,正好体现了前面所说到的南北地震带的特点。川滇地区这些不同方向的地震带构成了两个活动地块:川滇块体与川青块体。川滇两省66%的5级以上地震,72%的6级,74%的7级和全部的8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个活动块体及其内部。而这两个块体90%以上的强震发生在块体的边界带上,而且也是震级越大,发生在边界带上的比例越大。

2 、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

强震是一种小概率灾害现象,不会天天发生。强震活动随时间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强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强震很少的时期称为地震平静期。它们往往交替出现,强震活动的这种特点也称为强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

中国大陆从1895年至1987年,已经历4个强震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表具体地给出中国大陆这些活跃期、平静期的起止时间,7级以上强震的次数和最大震级等统计数据。很明显,这些活跃期或平静期的时间长度并不相等,在活跃期里并非年年有强震,在平静期也并非1次强震也没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活跃期的强震一定比平静期的多得多,而且有强度更大的地震。平静期里即使有强震也是个别的。

在一定范围里,强震活动具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替的特点,是大多数地震预报专家们公认的,但对于在一个具体时空范围具体划分活跃期与平静期时,却又常常会有一些差异。

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里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问题,一般用的地震也小一点。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鲜水河地震带,长约360千米,宽约50千米,一般用5级以上地震资料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这些地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呈很窄的带状分布,很明显,1725~1816年和1893~1982年,鲜水河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频繁,且有多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应属地震活跃期。而1817~1892年,历史地震目录上1次5级以上地震也没有,应属平静期。

3 、大小地震的比例

无论全球、全国,还是国内某一个地区,甚至一条具体的地震带,在一段时间里,大小地震的次数总会有一定的比例。简单地说,总是震级高的地震少,震级低的地震多。在各种不同的范围里统计,总是大地震少,小地震多,震级越高,频次越少。

4 、余震的普遍性与地震序列的多样性

发生1次较强的地震前后,震中及其附近往往会接连发生一系列地震。地震学家把这一系列地震称为一个地震序列。在多数情况下,先发生的那个地震最大,称为主震。后面跟着发生的那些较小的地震,叫做余震。而且,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频次有起伏地逐渐减少,震级也有起伏地逐渐减小。积累的震例多了,研究得细致了,发现,也有另外的情况:先发生的地震不一定是最大的。人们还是把这一系列地震中最大的称为主震,而把主震前发生的地震叫做前震;也有最大的两个或几个地震的震级差不多的情况。这时,把有两个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的地震序列叫做双震型地震序列;如果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有三个或更多,则把它们称为震群型地震序列。还有一个较强地震前后,几乎没有什么别的地震,这种情况称为孤立型地震。 下面举一些实例,让大家看看这几类地震序列。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6级地震,最大余震为2月8日6.0级,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之差为1.6,显著超过0.6,却又小于2.4。因此,属主震—余震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次数越来越少,震级越来越小。

1980年4月18日青海省天峻县发生5.2级地震,4月24日原震区又发生5.0级地震。在这个地震序列中,只有这两次地震

的震级差小于0.5,其他的余震都比较小,属双震型。看上去很像是由4月18日5.2级与4月24日5.0级两个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合成的。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发生的7.2级地震序列中有3次震级差小于等于0.5的地震:8月16日7.2级,8月22日6.7级和8月23日7.2级,属震群型地震序列。从8月16日7.2级后到8月22日6.7级地震前,所有的余震分布在一条北北西向断裂上;8月22日6.7级地震的后,8月23日7.2级地震前,除沿着这条北北西断裂还有少数余震活动外,多数分布在很短的北东东向断裂上;8月23日7.2级地震后,除上述两条断裂上仍有少数余震活动外,多数余震密集在从北向南看略向右偏移的另一条断裂上。一般,余震往往沿着主震的发震断裂继续破裂。松潘—平武地震序列的3次主要地震发生在虎牙断裂带的3个分段上。

1981年1月24日四川道孚6.9级地震的余震很少,也很小。到当年2月25日,共记录到余震657次,其中1.0~1.9级619次,2.0~2.9级34次,3.0~3.9级4次,最大为3.9级。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大于2.5,属孤立型地震序列。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那么,地震活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1、强震分布的成带性

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图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深源强震(h≥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中源地震(70千米≤h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

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

对照图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臵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界分布。这些强震的发生正是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俯冲等各种运动的结果。在几个俯冲带,既有浅源强震,也有中源强震和深源强震。而且,越深的地震分布在朝俯冲方向离边界线越远的地方。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它位于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澳洲等大陆板块向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界上。这里没有板块俯冲带,因此,没有深震。但在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分别与缅甸弧或俾路支弧交汇处附近,形成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集中地区:缅甸中源地震区和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区。

中国大陆地震带格架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东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西南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球1/3的大陆强震发生在中国大陆。从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到,中国大陆东部的强震和主要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如著名的郯(城)—庐(江)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和东南沿海带等;而西部的强震和主要断裂带从西向东,先东西向,然后转北西向,再转南北向,如西藏南部—金沙江—红河带、昆仑山—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带、塔里木—祁连山—天水、兰州带等。东西

两部的这些地震带和断裂带大致在东经98o~106o,北从宁夏、经甘肃,四川、南到云南,汇成一条南北带。这样的分布格局,很明显,可能是由于东面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西南受印度板块推挤,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强震震中分布(1900~2004M≥6.0)及构造背景图 以川滇地区为例,进一步说明区域性强震分布的成带性及其构造背景。川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据历史地震资料,四川和云南两省至少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639次,其中5.0~5.9级475次,6.0~6.9级124次,7.0~7.9级39次,8级1次,是中国大陆多地震地区之一。仔细分析川滇强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到,正好体现了前面所说到的南北地震带的特点。川滇地区这些不同方向的地震带构成了两个活动地块:川滇块体与川青块体。川滇两省66%的5级以上地震,72%的6级,74%的7级和全部的8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个活动块体及其内部。而这两个块体90%以上的强震发生在块体的边界带上,而且也是震级越大,发生在边界带上的比例越大。

2 、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

强震是一种小概率灾害现象,不会天天发生。强震活动随时间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强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强震很少的时期称为地震平静期。它们往往交替出现,强震活动的这种特点也称为强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

中国大陆从1895年至1987年,已经历4个强震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表具体地给出中国大陆这些活跃期、平静期的起止时间,7级以上强震的次数和最大震级等统计数据。很明显,这些活跃期或平静期的时间长度并不相等,在活跃期里并非年年有强震,在平静期也并非1次强震也没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活跃期的强震一定比平静期的多得多,而且有强度更大的地震。平静期里即使有强震也是个别的。

在一定范围里,强震活动具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替的特点,是大多数地震预报专家们公认的,但对于在一个具体时空范围具体划分活跃期与平静期时,却又常常会有一些差异。

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里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问题,一般用的地震也小一点。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鲜水河地震带,长约360千米,宽约50千米,一般用5级以上地震资料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这些地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呈很窄的带状分布,很明显,1725~1816年和1893~1982年,鲜水河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频繁,且有多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应属地震活跃期。而1817~1892年,历史地震目录上1次5级以上地震也没有,应属平静期。

3 、大小地震的比例

无论全球、全国,还是国内某一个地区,甚至一条具体的地震带,在一段时间里,大小地震的次数总会有一定的比例。简单地说,总是震级高的地震少,震级低的地震多。在各种不同的范围里统计,总是大地震少,小地震多,震级越高,频次越少。

4 、余震的普遍性与地震序列的多样性

发生1次较强的地震前后,震中及其附近往往会接连发生一系列地震。地震学家把这一系列地震称为一个地震序列。在多数情况下,先发生的那个地震最大,称为主震。后面跟着发生的那些较小的地震,叫做余震。而且,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频次有起伏地逐渐减少,震级也有起伏地逐渐减小。积累的震例多了,研究得细致了,发现,也有另外的情况:先发生的地震不一定是最大的。人们还是把这一系列地震中最大的称为主震,而把主震前发生的地震叫做前震;也有最大的两个或几个地震的震级差不多的情况。这时,把有两个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的地震序列叫做双震型地震序列;如果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有三个或更多,则把它们称为震群型地震序列。还有一个较强地震前后,几乎没有什么别的地震,这种情况称为孤立型地震。 下面举一些实例,让大家看看这几类地震序列。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6级地震,最大余震为2月8日6.0级,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之差为1.6,显著超过0.6,却又小于2.4。因此,属主震—余震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次数越来越少,震级越来越小。

1980年4月18日青海省天峻县发生5.2级地震,4月24日原震区又发生5.0级地震。在这个地震序列中,只有这两次地震

的震级差小于0.5,其他的余震都比较小,属双震型。看上去很像是由4月18日5.2级与4月24日5.0级两个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合成的。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发生的7.2级地震序列中有3次震级差小于等于0.5的地震:8月16日7.2级,8月22日6.7级和8月23日7.2级,属震群型地震序列。从8月16日7.2级后到8月22日6.7级地震前,所有的余震分布在一条北北西向断裂上;8月22日6.7级地震的后,8月23日7.2级地震前,除沿着这条北北西断裂还有少数余震活动外,多数分布在很短的北东东向断裂上;8月23日7.2级地震后,除上述两条断裂上仍有少数余震活动外,多数余震密集在从北向南看略向右偏移的另一条断裂上。一般,余震往往沿着主震的发震断裂继续破裂。松潘—平武地震序列的3次主要地震发生在虎牙断裂带的3个分段上。

1981年1月24日四川道孚6.9级地震的余震很少,也很小。到当年2月25日,共记录到余震657次,其中1.0~1.9级619次,2.0~2.9级34次,3.0~3.9级4次,最大为3.9级。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大于2.5,属孤立型地震序列。


相关内容

  • 发生地震我不怕
  • 发生地震我不怕 尊敬的各位老师,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我的教学思想.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的是幼儿园中班教材<发生地震我不拍>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活动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加以说明. 一. 教育设计意图 地震在我们身边,学会如何在地震中自救是多么重要!幼儿园的孩子们是弱势 ...

  • 高三地理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 ...

  •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 ...

  • 我国自然灾害
  •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出4个以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及其灾害类型: 2.会独立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形成.发展.分布的主要环境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主要自然 ...

  • 地球的形状一
  •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怎么知道它是球形的?你见过地球吗?在哪里见过?亲眼见过吗? 2.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你们所见到的地球是宇航员从太空中拍下来的图片.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 ...

  • 自然灾害特点xiti
  • ●-----------------题------------答------ -_--_-_-_-_要_-_-_--_-_--:---号--考不-_-_--_-_--_-_--_--_ _请_-:---级---班---_--__内_-_--_-_--_-_--_-:--名线-姓----------- ...

  •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36.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g ...

  • [苏州园林]复习题
  • <苏州园林>复习题 一.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是一篇 说明文,全文运用了 说明顺序. 2.用原文回答: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用原文填空: (1)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 使游览者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 一幅完美的图画 ...

  •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
  • 一.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地球的自转轴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当北半球接受太阳光的直射而处在盛夏时,南半球则面对太阳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对应着南半球的秋天,两半球得到了同样多的阳光.这便是四季的由来!!! 在世界各地,不但有昼夜交替现象,而且有四季变化现象,并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