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的过程,以及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进程,感知我党领袖毛泽东等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胆识气魄上的宏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认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党我军及时抓住了有利得战略决战时机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从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渡江战役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板书)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

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土地改革?

“挖蒋根”是指解放区土地改革。原因: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派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土改运动,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到1948年秋,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过渡)

① 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②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课件展示:电影《辽沈战役》中民兵支前情节)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板书)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板书)

教师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探究回顾: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生答:(略)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答:正确,(教师引导:因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①敌我力量对比变化,365万:280万,且国民党用于一线作战的机动兵力仅170多万;②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我军士气高涨,战斗力提高;③敌军兵力收缩至大城市和中央交通线;④国统区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后方更加巩固,广大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课件展示敌我双方对比: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方面: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2、三大战役(板书)

教师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探究:

(1)下表由教师指导完成辽沈战役,其余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2)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学生可根据教材回答)

(3)结合教材地图讲述: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4)解放军为什么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呢?这种和平解放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①平津战役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使北平城成为一座孤岛,解放军以百万大军层层围住北平,北平守敌完全陷入绝境。②我党对傅作义的积极争取。

意义:①使北平这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坏;②保障了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③为解放战争其他战场的作战提供了一个和平解放的良好范例。

(7)三大战役胜利有何意义?

过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学生可根据教材回答)

三、渡江战役(板书)

教师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探究:

(1)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中国共产党有没有同意和谈?为什么?和谈结果怎样?(学生可根据教材回答)

(3)渡江战役的战线是怎样的?解放军占领南京有何重大意义?

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

(4)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本课小结) (分析主要原因即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得出结论[课件展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作业] 问题探究

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

课后反思:

本课所涉及的时间较短,内容条目清楚,重点明确,故事性强,教授难度小,但内容丰富,取舍难度大。其中渡江战役和三大战役都是重点和难点,但各自的环节都很多。因此,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成为课堂成功的关键。

从本课教学中发现,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在学习中通过小组探究,再让同学们根据当时形势对重大问题做出判断,体会复杂情景下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对于“三大战役”的处理,教材材料丰富,讲述较为具体,采取了教师引导同学们读课文看着课件中的示意图自己归纳“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对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只是重点让同学们看课本提供的“参军图”、“支前图”,完成图表,使同学们领略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的结论;对于“平津战役”,则强调是顺乎历史潮流的和平改编为主。百万雄师过大江,只是采用看课件示意图讲述的形式完成了后面的教学任务。

回想起来,有很多不足: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复杂局面使同学们体会不到当时斗争的复杂性,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没有历史责任感。⒉探究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问题出得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学生没有探究行为。对于战略决战选择东北问题,同学们地理、课外知识不够丰富,根本想不到那些知识点,不能把前后知识串起来,总体思维上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推理上。无法实现探究行为。⒊团队精神上,同学们欠缺很多,没有在学习上竟争的意识,潜意识中认为学得好、多动脑筋和少学知识、不动脑筋没什么大的区别,是典型中国“跨掉”一代的特征。

一堂教学反映的内容很多,但能写出来的很少,因为过多的重复现象使人觉得这些都正常了,就想刚来这个学校觉得这儿的学生学习状况如此令人不可接受,通过一年半的相处,看着他们在一些方面的成长,倒觉得他们还有很多让人欣喜的进步呢!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的过程,以及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进程,感知我党领袖毛泽东等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胆识气魄上的宏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认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党我军及时抓住了有利得战略决战时机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从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渡江战役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板书)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

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土地改革?

“挖蒋根”是指解放区土地改革。原因: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派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土改运动,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到1948年秋,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过渡)

① 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②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课件展示:电影《辽沈战役》中民兵支前情节)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板书)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板书)

教师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探究回顾: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生答:(略)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答:正确,(教师引导:因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①敌我力量对比变化,365万:280万,且国民党用于一线作战的机动兵力仅170多万;②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我军士气高涨,战斗力提高;③敌军兵力收缩至大城市和中央交通线;④国统区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后方更加巩固,广大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课件展示敌我双方对比: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方面: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2、三大战役(板书)

教师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探究:

(1)下表由教师指导完成辽沈战役,其余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2)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学生可根据教材回答)

(3)结合教材地图讲述: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4)解放军为什么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呢?这种和平解放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①平津战役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使北平城成为一座孤岛,解放军以百万大军层层围住北平,北平守敌完全陷入绝境。②我党对傅作义的积极争取。

意义:①使北平这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坏;②保障了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③为解放战争其他战场的作战提供了一个和平解放的良好范例。

(7)三大战役胜利有何意义?

过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学生可根据教材回答)

三、渡江战役(板书)

教师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探究:

(1)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中国共产党有没有同意和谈?为什么?和谈结果怎样?(学生可根据教材回答)

(3)渡江战役的战线是怎样的?解放军占领南京有何重大意义?

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

(4)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本课小结) (分析主要原因即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得出结论[课件展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作业] 问题探究

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

课后反思:

本课所涉及的时间较短,内容条目清楚,重点明确,故事性强,教授难度小,但内容丰富,取舍难度大。其中渡江战役和三大战役都是重点和难点,但各自的环节都很多。因此,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成为课堂成功的关键。

从本课教学中发现,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在学习中通过小组探究,再让同学们根据当时形势对重大问题做出判断,体会复杂情景下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对于“三大战役”的处理,教材材料丰富,讲述较为具体,采取了教师引导同学们读课文看着课件中的示意图自己归纳“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对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只是重点让同学们看课本提供的“参军图”、“支前图”,完成图表,使同学们领略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的结论;对于“平津战役”,则强调是顺乎历史潮流的和平改编为主。百万雄师过大江,只是采用看课件示意图讲述的形式完成了后面的教学任务。

回想起来,有很多不足: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复杂局面使同学们体会不到当时斗争的复杂性,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没有历史责任感。⒉探究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问题出得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学生没有探究行为。对于战略决战选择东北问题,同学们地理、课外知识不够丰富,根本想不到那些知识点,不能把前后知识串起来,总体思维上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推理上。无法实现探究行为。⒊团队精神上,同学们欠缺很多,没有在学习上竟争的意识,潜意识中认为学得好、多动脑筋和少学知识、不动脑筋没什么大的区别,是典型中国“跨掉”一代的特征。

一堂教学反映的内容很多,但能写出来的很少,因为过多的重复现象使人觉得这些都正常了,就想刚来这个学校觉得这儿的学生学习状况如此令人不可接受,通过一年半的相处,看着他们在一些方面的成长,倒觉得他们还有很多让人欣喜的进步呢!


相关内容

  •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
  •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一) 8月15日,中国很多地方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7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在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者,迫使日本投降. 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qu ...

  • 到底是胜利者书写历史,还是人民书写历史-网友投稿
  • 到底是胜利者书写历史,还是人民书写历史 2010-5-31 16:05:31   来源:曹久强  阅读:347   [大 中 小] 最近一个叫袁鹏飞的中学教师,在百家讲坛里讲到了中国现代史,特别是污蔑毛泽东本人与毛泽东时代.本人这么多天以来都在观察事态的发展,一直沉默,但是现在要站起来批判袁鹏飞以及 ...

  •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心得体会集锦
  •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心得体会集锦 70年前的历史一幕清晰如昨:在东京湾停泊的"密苏里"号巡洋舰上,在同盟国代表庄严注视下,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以一场盛大 ...

  •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探
  •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探研 公债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运用国家信用方式,向国内外投资者所借的债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发行的国家实物债券包括:1950年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年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81-1997年的国库券:1988年的国家建设债券:1989年的保值公债.这些国债的发行,对于 ...

  • 课标分解示例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分解课程标准: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课程标准表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其中行为动词为探讨,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步:扩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抗日 ...

  • 汲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力量-观[伟大胜利]主题展览有感
  • 汲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力量-观<伟大胜利>主题展览有感 今天,<伟大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展览全面回顾中国人民 ...

  •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感
  •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感 [篇一]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华民族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为捍卫国家和民 ...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特点,及时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及战略.战术 ...

  • 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演讲范文
  • 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演讲范文(1)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最好的明镜,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国耻,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历史不容忘记.只有真正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战争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