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改变增长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食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准确认识自身的战略地位,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食品工业发展现实和特点,编制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并以此作为全行业行动指南,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一、食品工业面临新形势及发展的基本预测

 (一)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2006年至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这对我国食品工业“十一五”时期各领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2.我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研体制深入改革,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为食品工业优化结构、自主开发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

 3.我国农业将全面快速发展。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大决策的实施,强化新农村建设,大大加速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进程。同时也存在农业资源不足、布局不平衡、原料产地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食品工业作为农业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4.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并强调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势必对调整我国食品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5.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员,分配政策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势必带动食品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6.随着我国农业人口不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流动人口不

断增加,城镇民工

群体不断扩大,旅游业迅速发展以及各阶层人群活动节奏的加快,集体和家庭餐饮、烹饪方式将更趋向便捷、科学,势必加大对主副食品和烹饪原料工业化、标准化的需求。

 7.能源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要求实现资源利用率要有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时期降低20%左右的目标。食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面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严峻挑战。

 8.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我国市场更加开放,致使食品工业发展的区域、领域扩大,市场竞争的规划、理念、方式亦趋向国际化。同时,国际品牌食品企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的竞争对手日益扩大,且势力强劲,并将面临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

(二)食品工业发展基本预测

 1.食品工业年产值将持续增长。根据“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约20%的基数,2005年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9.6%的发展水平,预测“十一五”时期可保持这个比重数。考虑到在“十一五”时期要转变发展模式、改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预测2006年~2010年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12%,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可实现35855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9.6%左右。

 2.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将持续上升。我国人口的增长、消费群体的变化对食品消费市场影响较大。预测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6亿左右,增长率为8‰。人口结构将发生三个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比例上升,2010年将达到1.5亿,约占总人口的9%,据此,老年营养保健食品需要相应发展;二是城镇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人口的转移,城镇人口到2010年将从2005年的5.6亿增至8亿左右,从而推动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三是农村人口到2010年将从2005年占全国总人口的57.1%降至约40%,虽然人口下降,但随着农业结构的优化、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食品消费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据此,工业食品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广大农村将出现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3.食品工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将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55元和10493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0%和70%。预测到2010年分别年增长率为

5%,据此,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

平将有较大变化,对工业食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同时,对工业食品需求将更加突出五个特点:一是安全卫生;二是营养保健;三是品种多样;四是方便科学;五是文化韵味。

 4.食品出口创汇增长率将持续提高。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将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出口将逐年增长。2005年全国食品进出口已达449.67亿美元,到2010年预测将达7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二、食品工业发展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食品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工业经济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农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深化经济结构改革、调整。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推动食品工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发展质量,为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食品安全,倡导健康食品理念,促进居民膳食和营养结构的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坚持自主开发创新,提高食品工业整体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

 (二)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根据全国食品消费市场预测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如下:

 ——工业产值: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35855亿元,年平均增长12%。

 ——经济效益: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5755亿元,年平均增长10%。

 ——出口创汇:2010年达到7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左右。

 ——食品科技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一批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食品企业。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居民一日三餐中的工业化食品所占比例明显上升,饮食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

 (三)食品工业行业和产品发展重点

 为实现2006年至2010年发展规划目标,食品工业在全行业各领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食品

资源利用率、提高人民膳食质量和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的行业和产品。

 1.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产业:

 ——粮食加工业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可食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开发花色多样的新型品种,以适应市场日益增长、变化的消费需求。

 ——关注薯类资源和粟米、燕麦、荞麦、青稞、绿豆、红豆、高粱、玉米等杂粮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高度重视大豆产业科学、理性发展,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大豆蛋白的营养质量;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多样高质量营养食品,把豆制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油脂加工业要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多种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加强对特种资源的开发,生产营养保健油。

 2.大力发展奶品、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液体奶,开发多样品种,大力推广学生奶,积极发展婴幼儿、老年人及特殊人群需要的配方奶和高质量、高营养乳制品。为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畜品种质量提高以及畜群结构调整,提高奶源产量、质量。

 ——肉类食品加工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促进企业将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向畜禽屠宰领域延伸,全面提升我国肉类食品加工水平和质量水平。

 ——不断增加速冻小包装分割肉的产量和新品种,进一步完善冷链和现代配送连锁营销方式建设,以利于更多优质速冻小包装分割肉产品进入普通家庭。

——大力发展熟肉制品,增加花色品种,努力提高熟肉制品加工比例和消费市场占有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利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水产品加工业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努力开发新品种,不断增加产量,扩大对海水、淡水鱼类及富含特殊营养的海藻类和水生植物的加工深度、广度。扶持一批规模大、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重点品种。加强对大宗、低值水产品及生产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保护水产生态资源,研究开发水产新资源。

 3.着力开拓果蔬食品加工产业:

 ——积极引导果蔬产区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因地制宜而有序地开发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培育发展适宜食品工业大规模生产所需果蔬、食用菌类及野生果蔬等优质特种原料资源,提高综合利用率,开发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种。

 ——大力扶持知名民族品牌,企业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发展

营养保健类果蔬原汁饮料、小罐头、调理

食品、速冻和膨化果蔬产品、干果蜜饯等适宜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4.积极发展方便食品产业:

——重点发展主、副食类方便食品,包括各种米、面、肉、禽、蛋、果蔬熟食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

——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式、中西结合的配套团体餐、学生餐、午间工作餐、民工标准餐、旅游方便餐,以满足不同群体餐饮便捷、安全的需求。

——重点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市场前景的品牌罐头和地方特色传统风味产品,扩大出口创汇率。

——注重食品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易被环境降解材料的包装,倡导节约型包装。

5.努力发展营养保健食品产业:

——发展婴幼及儿童食品,根据其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开发具有促进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

——发展适应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营养食品,开发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改善记忆和缓解衰老的保健食品。

——发展营养强化食品。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特别是成长期人群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需求,发展补充不同营养的强化食品。

——加强食品工业与传统中医药结合,坚持“药食同源”理念,充分利用我国特有资源,自主开发中国民族特色保健食品。

6.持续发展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工业:

——调味品制造业要提高创新水平,在推进我国传统技术产业化进程基础上,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名牌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

——食品添加剂工业重点加强对天然资源的研究开发,发展有助于提高食品产量,改良质量的产品,如营养强化剂、天然防腐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增稠剂、甜味剂等产品,加强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贸易。

三、“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1.重点推进国有食品企业的改组、改造,突出制度创新。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度建设,强化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持续发展混合型经济,加大股份制、合作经济的改革步伐,引导企业以资金、品牌、技术、人才为资本主体,以多种方式创新组合,加快迈向多元化、集团化进程,增强企业活力。

3.大力发展民营食品企业,运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机制规律,加速发展壮

大,加强民营企业经济联动的力度和广度,提高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生命力和竞争力。

4.引导中小型企业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准确自我定位,创建独具特色的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食品加工和产业运行机制,实现中小型企业管理现代化。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培育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工业大型集团,把规模做大、做强、做实,使之成为我国食品工业支柱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企业。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食品工业科技进步

1.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大型集团、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构建自主技术创新机制,着力创造自主品牌。

3.重点加大食品工业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国产化自主开发创新力度,强化政策扶持,振兴食品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编制、实施《2006~2016年全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节约、方便、环保,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国际交流要注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所用。防止盲目引进。

5.认真实施食品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育食品工业领域学科带头人;实施中国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提高自主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增长幅度。

(三)改变增长方式,厉行生产节约和环境保护

1.着力引导食品企业从节约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构建节约资源体制、机制,实现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环保、科研、企业相结合,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着力解决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注重开发新资源,研制新产品,促进食品环保科学和食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强化对小型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食品企业等级标准制度,对低水平无特色的、污染环境的、浪费资源能源的、经整顿仍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依法予以清理关闭。

(四)加强食品工业信息化建设,关注食品行业媒本健康发展

1.从食品工业发展战略需求出发,把信息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编制《全国食品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启动“信息专

业人才培养工程”;发展信息

产业。

2.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综合数据库和食品工业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放,密切食品行业产、学、研、销和资源开发储备之间,以及与政府、媒体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传播和有效利用,促进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和理性发展。

3.关注食品行业领域各综合性、专业性报刊媒体的改革、整合,提高整体素质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与信息网站、大型企业结合,开展有益于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的经济文化活动。

(五)从严制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推动食品工业清洁发展

1.严格执行制订和修订的各种食品安全监督法规及《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依法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安全过程的治理。重点监管食品加工原料源头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止食源性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加强面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安全消费。

2.加快颁布“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依法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清洁发展。

3.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科学预警系统,加强对食物污染物,重点对重金属、农药残留、致病型微生物进行严密监测;加强对国内和国外引进的新原料、新资源、新包装材料、新型食品添加剂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新型生物制品、转基因等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保证食品工业的安全、清洁发展。

4.强调全面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发食用信息监测平台,建立食品企业信用档案,培训食品安全师,加强行业食品安全信用征信、评价、披露和分类管理工作。大力开展ISO9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严格执行食品企业准入资质审核制度和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执业标准》,坚决对不合格企业依法予以强制性清理取缔;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加大打击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的力度。

5.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增强食品产业环保意识,建立健全食品原料基地和食品企业生态环境的监管体系,加大食品环保执法力度。

(六)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紧密结合,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结合,不断改进生产关系,建立良种和原料生产基地,开发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食品。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持续发展食品工业强县,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品牌效应,以推动食品工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全国县域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升

级,巩固其支柱产业地位,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

3.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促进东、中、西联动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针,对中西部地区农、牧、林果及野生植物资源全面调研,准确分析发展方向,制定该地区食品工业总体开发规划。注重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做好扎实的基础建设。引导有实力的国内食品企业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向西部投入,构建中西部地区农、林、牧、食产业链,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七)加强食品营养指导工作,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

1.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方针,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在食品与营养领域的研究、应用,推动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居民饮食营养结构的改善紧密结合,引导居民饮食营养的平衡,提高健康素质。

2.加强食品营养指导工作,鼓励大专院校开设食品营养专业课程,加强营养师培训工作;全面推行食品企业营养师制度,提高营养师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监测职能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

3.推动食品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生理素质特征差异的营养需求和饮食宜忌,开发营养强化食品,实施标准化标注制度,科学、正确引导消费。

4.加强食品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鼓励科研单位、医院、学校、媒体面向食品企业和公众开展公益性营养科学宣传教育和相关活动。

(八)加强全国食品物流体系建设,规范行业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食品物流法规,突出食品特流运行中的食品安全保障规则;建立并实施食品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对食品行业物流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2.编制食品行业物流发展规划;培养食品物流专业人才,发展食品物流企业和区域性食品物流中心,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力争“十一五”时期全国食品专业物流运行体系初步形成。

3.鼓励大型食品企业集团、行业带头企业对食品物流予以人、财、物的投入,采用多种方式组合、培育食品物流品牌企业。

(九)积极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综合竞争力

1.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大型民族品牌跨国企业。

2.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高转变;支持附加值高的食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和国内短缺的高技术产品及原材料进口,以弥补国内之不足。

3.加强食品企业对相关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法典的学习、培训,提升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建立健全行业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体系,维护行业、企业

合法权益;着力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

大联合运作机制,倡导和谐合作经济文化理念,遏制非法垄断和内部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4.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建立紧密和谐合作关系,为构建和平发展环境而努力。

(十)提高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1.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对将发展食品工业与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一战略高度予以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有效扶持,创造和谐、良好发展条件和环境。

2.建议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规建设,理顺政府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依法指导行业企业自主创新,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支持各级食品工业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运行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3.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为增强我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实力,鼓励、推动食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食品行业企业自主创新科研项目的政府投入以及税收等相应政策扶持力度。

(十一)加强食品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促进全行业和谐发展

1.作为中介组织的各行业协会要自主创新,完善运行机制,认真履行“规划、维权、自律、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发挥食品工业领域各行业协会和专业委员会贴近企业、立足企业的优势,积极推动与本行业相关法规、标准化建设。建立行业现代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指导食品生产和市场健康、理性运行。

3.建立健全食品行业服务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做好为维护行业、企业合法权益的服务工作;增强处理外贸争端能力。

4.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系统、各领域食品行业中介组织机构团结协作,构建和谐、规范而灵活的运行机制。强调加大食品行业经济联合动作的力度和广度,密切与港、澳、台食品行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改变增长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食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准确认识自身的战略地位,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食品工业发展现实和特点,编制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并以此作为全行业行动指南,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一、食品工业面临新形势及发展的基本预测

 (一)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2006年至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这对我国食品工业“十一五”时期各领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2.我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研体制深入改革,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为食品工业优化结构、自主开发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

 3.我国农业将全面快速发展。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大决策的实施,强化新农村建设,大大加速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进程。同时也存在农业资源不足、布局不平衡、原料产地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食品工业作为农业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4.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并强调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势必对调整我国食品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5.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员,分配政策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势必带动食品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6.随着我国农业人口不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流动人口不

断增加,城镇民工

群体不断扩大,旅游业迅速发展以及各阶层人群活动节奏的加快,集体和家庭餐饮、烹饪方式将更趋向便捷、科学,势必加大对主副食品和烹饪原料工业化、标准化的需求。

 7.能源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要求实现资源利用率要有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时期降低20%左右的目标。食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面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严峻挑战。

 8.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我国市场更加开放,致使食品工业发展的区域、领域扩大,市场竞争的规划、理念、方式亦趋向国际化。同时,国际品牌食品企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的竞争对手日益扩大,且势力强劲,并将面临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

(二)食品工业发展基本预测

 1.食品工业年产值将持续增长。根据“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约20%的基数,2005年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9.6%的发展水平,预测“十一五”时期可保持这个比重数。考虑到在“十一五”时期要转变发展模式、改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预测2006年~2010年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12%,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可实现35855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9.6%左右。

 2.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将持续上升。我国人口的增长、消费群体的变化对食品消费市场影响较大。预测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6亿左右,增长率为8‰。人口结构将发生三个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比例上升,2010年将达到1.5亿,约占总人口的9%,据此,老年营养保健食品需要相应发展;二是城镇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人口的转移,城镇人口到2010年将从2005年的5.6亿增至8亿左右,从而推动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三是农村人口到2010年将从2005年占全国总人口的57.1%降至约40%,虽然人口下降,但随着农业结构的优化、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食品消费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据此,工业食品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广大农村将出现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3.食品工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将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55元和10493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0%和70%。预测到2010年分别年增长率为

5%,据此,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

平将有较大变化,对工业食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同时,对工业食品需求将更加突出五个特点:一是安全卫生;二是营养保健;三是品种多样;四是方便科学;五是文化韵味。

 4.食品出口创汇增长率将持续提高。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将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出口将逐年增长。2005年全国食品进出口已达449.67亿美元,到2010年预测将达7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二、食品工业发展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食品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工业经济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农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深化经济结构改革、调整。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推动食品工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发展质量,为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食品安全,倡导健康食品理念,促进居民膳食和营养结构的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坚持自主开发创新,提高食品工业整体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

 (二)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根据全国食品消费市场预测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如下:

 ——工业产值: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35855亿元,年平均增长12%。

 ——经济效益: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5755亿元,年平均增长10%。

 ——出口创汇:2010年达到7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左右。

 ——食品科技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一批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食品企业。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居民一日三餐中的工业化食品所占比例明显上升,饮食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

 (三)食品工业行业和产品发展重点

 为实现2006年至2010年发展规划目标,食品工业在全行业各领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食品

资源利用率、提高人民膳食质量和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的行业和产品。

 1.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产业:

 ——粮食加工业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可食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开发花色多样的新型品种,以适应市场日益增长、变化的消费需求。

 ——关注薯类资源和粟米、燕麦、荞麦、青稞、绿豆、红豆、高粱、玉米等杂粮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高度重视大豆产业科学、理性发展,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大豆蛋白的营养质量;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多样高质量营养食品,把豆制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油脂加工业要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多种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加强对特种资源的开发,生产营养保健油。

 2.大力发展奶品、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液体奶,开发多样品种,大力推广学生奶,积极发展婴幼儿、老年人及特殊人群需要的配方奶和高质量、高营养乳制品。为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畜品种质量提高以及畜群结构调整,提高奶源产量、质量。

 ——肉类食品加工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促进企业将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向畜禽屠宰领域延伸,全面提升我国肉类食品加工水平和质量水平。

 ——不断增加速冻小包装分割肉的产量和新品种,进一步完善冷链和现代配送连锁营销方式建设,以利于更多优质速冻小包装分割肉产品进入普通家庭。

——大力发展熟肉制品,增加花色品种,努力提高熟肉制品加工比例和消费市场占有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利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水产品加工业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努力开发新品种,不断增加产量,扩大对海水、淡水鱼类及富含特殊营养的海藻类和水生植物的加工深度、广度。扶持一批规模大、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重点品种。加强对大宗、低值水产品及生产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保护水产生态资源,研究开发水产新资源。

 3.着力开拓果蔬食品加工产业:

 ——积极引导果蔬产区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因地制宜而有序地开发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培育发展适宜食品工业大规模生产所需果蔬、食用菌类及野生果蔬等优质特种原料资源,提高综合利用率,开发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种。

 ——大力扶持知名民族品牌,企业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发展

营养保健类果蔬原汁饮料、小罐头、调理

食品、速冻和膨化果蔬产品、干果蜜饯等适宜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4.积极发展方便食品产业:

——重点发展主、副食类方便食品,包括各种米、面、肉、禽、蛋、果蔬熟食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

——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式、中西结合的配套团体餐、学生餐、午间工作餐、民工标准餐、旅游方便餐,以满足不同群体餐饮便捷、安全的需求。

——重点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市场前景的品牌罐头和地方特色传统风味产品,扩大出口创汇率。

——注重食品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易被环境降解材料的包装,倡导节约型包装。

5.努力发展营养保健食品产业:

——发展婴幼及儿童食品,根据其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开发具有促进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

——发展适应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营养食品,开发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改善记忆和缓解衰老的保健食品。

——发展营养强化食品。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特别是成长期人群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需求,发展补充不同营养的强化食品。

——加强食品工业与传统中医药结合,坚持“药食同源”理念,充分利用我国特有资源,自主开发中国民族特色保健食品。

6.持续发展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工业:

——调味品制造业要提高创新水平,在推进我国传统技术产业化进程基础上,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名牌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

——食品添加剂工业重点加强对天然资源的研究开发,发展有助于提高食品产量,改良质量的产品,如营养强化剂、天然防腐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增稠剂、甜味剂等产品,加强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贸易。

三、“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1.重点推进国有食品企业的改组、改造,突出制度创新。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度建设,强化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持续发展混合型经济,加大股份制、合作经济的改革步伐,引导企业以资金、品牌、技术、人才为资本主体,以多种方式创新组合,加快迈向多元化、集团化进程,增强企业活力。

3.大力发展民营食品企业,运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机制规律,加速发展壮

大,加强民营企业经济联动的力度和广度,提高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生命力和竞争力。

4.引导中小型企业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准确自我定位,创建独具特色的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食品加工和产业运行机制,实现中小型企业管理现代化。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培育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工业大型集团,把规模做大、做强、做实,使之成为我国食品工业支柱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企业。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食品工业科技进步

1.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大型集团、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构建自主技术创新机制,着力创造自主品牌。

3.重点加大食品工业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国产化自主开发创新力度,强化政策扶持,振兴食品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编制、实施《2006~2016年全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节约、方便、环保,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国际交流要注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所用。防止盲目引进。

5.认真实施食品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育食品工业领域学科带头人;实施中国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提高自主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增长幅度。

(三)改变增长方式,厉行生产节约和环境保护

1.着力引导食品企业从节约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构建节约资源体制、机制,实现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环保、科研、企业相结合,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着力解决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注重开发新资源,研制新产品,促进食品环保科学和食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强化对小型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食品企业等级标准制度,对低水平无特色的、污染环境的、浪费资源能源的、经整顿仍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依法予以清理关闭。

(四)加强食品工业信息化建设,关注食品行业媒本健康发展

1.从食品工业发展战略需求出发,把信息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编制《全国食品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启动“信息专

业人才培养工程”;发展信息

产业。

2.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综合数据库和食品工业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放,密切食品行业产、学、研、销和资源开发储备之间,以及与政府、媒体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传播和有效利用,促进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和理性发展。

3.关注食品行业领域各综合性、专业性报刊媒体的改革、整合,提高整体素质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与信息网站、大型企业结合,开展有益于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的经济文化活动。

(五)从严制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推动食品工业清洁发展

1.严格执行制订和修订的各种食品安全监督法规及《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依法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安全过程的治理。重点监管食品加工原料源头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止食源性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加强面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安全消费。

2.加快颁布“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依法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清洁发展。

3.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科学预警系统,加强对食物污染物,重点对重金属、农药残留、致病型微生物进行严密监测;加强对国内和国外引进的新原料、新资源、新包装材料、新型食品添加剂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新型生物制品、转基因等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保证食品工业的安全、清洁发展。

4.强调全面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发食用信息监测平台,建立食品企业信用档案,培训食品安全师,加强行业食品安全信用征信、评价、披露和分类管理工作。大力开展ISO9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严格执行食品企业准入资质审核制度和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执业标准》,坚决对不合格企业依法予以强制性清理取缔;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加大打击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的力度。

5.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增强食品产业环保意识,建立健全食品原料基地和食品企业生态环境的监管体系,加大食品环保执法力度。

(六)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紧密结合,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结合,不断改进生产关系,建立良种和原料生产基地,开发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食品。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持续发展食品工业强县,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品牌效应,以推动食品工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全国县域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升

级,巩固其支柱产业地位,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

3.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促进东、中、西联动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针,对中西部地区农、牧、林果及野生植物资源全面调研,准确分析发展方向,制定该地区食品工业总体开发规划。注重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做好扎实的基础建设。引导有实力的国内食品企业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向西部投入,构建中西部地区农、林、牧、食产业链,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七)加强食品营养指导工作,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

1.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方针,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在食品与营养领域的研究、应用,推动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居民饮食营养结构的改善紧密结合,引导居民饮食营养的平衡,提高健康素质。

2.加强食品营养指导工作,鼓励大专院校开设食品营养专业课程,加强营养师培训工作;全面推行食品企业营养师制度,提高营养师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监测职能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

3.推动食品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生理素质特征差异的营养需求和饮食宜忌,开发营养强化食品,实施标准化标注制度,科学、正确引导消费。

4.加强食品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鼓励科研单位、医院、学校、媒体面向食品企业和公众开展公益性营养科学宣传教育和相关活动。

(八)加强全国食品物流体系建设,规范行业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食品物流法规,突出食品特流运行中的食品安全保障规则;建立并实施食品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对食品行业物流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2.编制食品行业物流发展规划;培养食品物流专业人才,发展食品物流企业和区域性食品物流中心,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力争“十一五”时期全国食品专业物流运行体系初步形成。

3.鼓励大型食品企业集团、行业带头企业对食品物流予以人、财、物的投入,采用多种方式组合、培育食品物流品牌企业。

(九)积极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综合竞争力

1.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大型民族品牌跨国企业。

2.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高转变;支持附加值高的食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和国内短缺的高技术产品及原材料进口,以弥补国内之不足。

3.加强食品企业对相关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法典的学习、培训,提升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建立健全行业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体系,维护行业、企业

合法权益;着力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

大联合运作机制,倡导和谐合作经济文化理念,遏制非法垄断和内部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4.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建立紧密和谐合作关系,为构建和平发展环境而努力。

(十)提高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1.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对将发展食品工业与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一战略高度予以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有效扶持,创造和谐、良好发展条件和环境。

2.建议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规建设,理顺政府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依法指导行业企业自主创新,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支持各级食品工业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运行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3.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为增强我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实力,鼓励、推动食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食品行业企业自主创新科研项目的政府投入以及税收等相应政策扶持力度。

(十一)加强食品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促进全行业和谐发展

1.作为中介组织的各行业协会要自主创新,完善运行机制,认真履行“规划、维权、自律、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发挥食品工业领域各行业协会和专业委员会贴近企业、立足企业的优势,积极推动与本行业相关法规、标准化建设。建立行业现代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指导食品生产和市场健康、理性运行。

3.建立健全食品行业服务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做好为维护行业、企业合法权益的服务工作;增强处理外贸争端能力。

4.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系统、各领域食品行业中介组织机构团结协作,构建和谐、规范而灵活的运行机制。强调加大食品行业经济联合动作的力度和广度,密切与港、澳、台食品行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相关内容

  •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威海经济开发区水阁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以下简称水阁工 业区或工业区),促进工业区用地的合理布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 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和<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 2020)& ...

  • 对当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涉及部门职责落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 对当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涉及部门职责 落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荀彦平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11) 摘要: 对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规划编制机关.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环评审查部门.环评编制单 位的职责要求,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出台规划环评条例实 ...

  •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和兼容
  • [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6-0080-02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和兼容 □ 吴贤文 近年来,各类工业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在地域上从沿海到内地,在数量上由少到多,区内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用地空间由小到大, ...

  •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制约因素确定及案例分析
  • 工程科技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制约因素确定及案例分析 赵志远 (哈尔滨远大环境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如何合理地确定规划的制约条件,是区域规划环评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助具体案例研究了工业园区规划 计算和分析规划各专题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环境制约 ...

  • 宁波市区工业用地存量开发空间整合与管控
  •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张磊,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工程师苗华楠在<规划师>2017年第7期撰文指出,在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工业用地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既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城市空 间品质效益的提升,而适当的规划及政策干预能有效推动这一进程的健康.有 ...

  • 工业园规划
  • 兵团霍尔果斯口岸工业园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0年12月)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新疆和兵团的发展,鼓励兵团积极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了政策.财力倾斜,新疆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批重点边境口岸正成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随着 ...

  •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08-2020) (征求意见稿)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动力.社会文明化的灵魂,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改变农耕社会的助推器和大熔炉.为全面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大突破.大发展,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高城市综合 ...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 广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 广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简本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09 年 05 月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为促进广州市在全面谋划各行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规划好环保部门严格管理的 污染环节,将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

  •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介 一.编制过程 为适应京津唐地区新的发展形势和唐山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市政府决定对<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 ...

  • 资料清单规划
  • 资料清单 1.规划工业园区的规划草案: 2.相关规划:济源市工业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相关行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供排水规划.供热规划.林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 3.图件:济源市政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规划图.济源市的资源分布图,规划区域北部煤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