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因为我几乎是从网上找的答案,大家还是和书对照着看比较好。也希望大家相互纠错,之后指出来~谢谢!)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联系:争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2、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请注意细节问题,最好看看书)

1. 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在历次的侵略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帝国主义通过侵略战争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俄国签约《瑷珲条约》占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俄国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处“留兵驻守”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帝国主义反动侵略战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在《五口通商章程》帝国主义获得领事裁判权,在《望厦条约》中,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3.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

4.文化渗透:

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帝国主义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和“黄祸论”

另:开始 南京

完全 辛丑

加深 北京天津

开工厂 马关

香港 南京

公使 北京

驻兵 辛丑

割中国领土最多 沙俄(可能记得有点混乱)

3、帝国主义列强没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原因。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瓦德西说过“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四分之一也”。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誓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4、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和华夷之辨。不过,太平天国排斥儒家,称儒家经书为“妖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政治纲领,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5、洋务运动:

历史作用:1.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

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还翻译了

一些西方书籍。给中国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洋务运动时期,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的观念都受到了冲

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失败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

务派企图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历史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不相容的。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6、戊戌维新运动:

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

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7、三民主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他一贯

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送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其现有之地假,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加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值得,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8、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在帝国主义在中国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打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

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制度,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一混入革命的营垒。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了的核心。同门会内部的组

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

9、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碰

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2.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

思想的闸门

3.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

东方,丛集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4. 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5. 一战和战后的欧洲危机以及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的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

义列强的幻想

10、国共第一次合作怎样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1、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抱歉,题没记完整。。。)

12、遵义会议:

内容: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

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

意义: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

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副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于,国民党是正面抗战,没有大规模发动群众,属于片面的城市攻防战,以大规模城市会战为主要表现形式;共产党则是以敌后游击作战为主的袭扰站,依靠和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表现形式多样,如运动战、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等,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广大军民的智慧,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体现,长远上来说,这一点意义更为重大。

联系就是,前后方协同,敌后抗战为国民党正面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正面抗战为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1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中国抗日战争是半个世纪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日战场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冰以此为标志,全世界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来势力,特别是结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说明弱国可以打败强国,是以弱取胜的典型战例;但不能说抗日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因为美帝国主义还在支持台湾势力并占据着台湾,英国,葡萄牙还分别占据着香港与澳门 ,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只能说明是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场反对外来列强的胜利.是一次民族战争的胜利.3.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必须团结与强盛,否则,就要受到外来势力的欺负.这也是我们目前谋求发展的动力与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土大,引诱日军深入以后,日军力量被分散,后勤供应线拉长,越来越吃力,单这一条就可注定日本必败。

第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越来越强,而巨大的兵员储备(人口),也是让日本陷入泥潭的因素之一。 第三,美军的全面参战,是加速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这场战争而言,打到1941年的时候,日本失败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当时日本的后勤供应已经出了问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16、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特征是独裁、内战、卖国。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回忆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的种种倒行逆施:假和平真备战,挑起全面内战,召开伪国民大会,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迫害民主党派等,由此说明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决定它必然自绝于人民。国统区民主运动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紧密地配合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两条战线陷国民党统治于全国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中。

第二,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国民党敢于发动反革命内战,凭借的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但是,短短三年,国民党就输掉了这场战争,根本的一条是它发动的内战不得人心。战争性质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促成了国民党军事优势迅速向劣势转化。所以,在战争胜负中经常起主导作用的是战争的性质和士兵的政治素质。

第三,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国民党政治上的反动必然带来统治上的腐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小官吏把对沦陷区的接收变为“劫收”,“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糟殃”,就是这一变化的真实写照。腐败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崩溃,物价飞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腐败现象蔓延的直接后果是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四,美援断绝,蒋桂分裂。扶蒋反共,通过国民党控制中国,是二战后美国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蒋介石集团政治上丧尽民心,军事上一败涂地,使美国产生换马意图,欲以李宗仁的桂系取代蒋系,以支撑残局。美国的动向鼓舞了桂系。白崇禧发难。蒋介石众叛亲离,被迫下野。蒋桂矛盾表面化。

17、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领导核心)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理论指导)

3、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正确路线)

4、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武装力量)

5、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18、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开始使用的这个过渡时期的概念)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即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是怎样全面确立的?(实在归纳不出来。。。)

20、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三个内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

《论十大关系》

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毛泽东指出,再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因为我几乎是从网上找的答案,大家还是和书对照着看比较好。也希望大家相互纠错,之后指出来~谢谢!)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联系:争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2、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请注意细节问题,最好看看书)

1. 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在历次的侵略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帝国主义通过侵略战争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俄国签约《瑷珲条约》占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俄国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处“留兵驻守”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帝国主义反动侵略战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在《五口通商章程》帝国主义获得领事裁判权,在《望厦条约》中,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3.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

4.文化渗透:

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帝国主义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和“黄祸论”

另:开始 南京

完全 辛丑

加深 北京天津

开工厂 马关

香港 南京

公使 北京

驻兵 辛丑

割中国领土最多 沙俄(可能记得有点混乱)

3、帝国主义列强没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原因。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瓦德西说过“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四分之一也”。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誓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4、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和华夷之辨。不过,太平天国排斥儒家,称儒家经书为“妖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政治纲领,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5、洋务运动:

历史作用:1.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

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还翻译了

一些西方书籍。给中国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洋务运动时期,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的观念都受到了冲

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失败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

务派企图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历史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不相容的。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6、戊戌维新运动:

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

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7、三民主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他一贯

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送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其现有之地假,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加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值得,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8、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在帝国主义在中国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打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

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制度,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一混入革命的营垒。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了的核心。同门会内部的组

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

9、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碰

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2.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

思想的闸门

3.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

东方,丛集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4. 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5. 一战和战后的欧洲危机以及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的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

义列强的幻想

10、国共第一次合作怎样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1、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抱歉,题没记完整。。。)

12、遵义会议:

内容: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

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

意义: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

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副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于,国民党是正面抗战,没有大规模发动群众,属于片面的城市攻防战,以大规模城市会战为主要表现形式;共产党则是以敌后游击作战为主的袭扰站,依靠和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表现形式多样,如运动战、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等,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广大军民的智慧,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体现,长远上来说,这一点意义更为重大。

联系就是,前后方协同,敌后抗战为国民党正面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正面抗战为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1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中国抗日战争是半个世纪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日战场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冰以此为标志,全世界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来势力,特别是结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说明弱国可以打败强国,是以弱取胜的典型战例;但不能说抗日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因为美帝国主义还在支持台湾势力并占据着台湾,英国,葡萄牙还分别占据着香港与澳门 ,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只能说明是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场反对外来列强的胜利.是一次民族战争的胜利.3.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必须团结与强盛,否则,就要受到外来势力的欺负.这也是我们目前谋求发展的动力与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土大,引诱日军深入以后,日军力量被分散,后勤供应线拉长,越来越吃力,单这一条就可注定日本必败。

第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越来越强,而巨大的兵员储备(人口),也是让日本陷入泥潭的因素之一。 第三,美军的全面参战,是加速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这场战争而言,打到1941年的时候,日本失败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当时日本的后勤供应已经出了问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16、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特征是独裁、内战、卖国。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回忆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的种种倒行逆施:假和平真备战,挑起全面内战,召开伪国民大会,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迫害民主党派等,由此说明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决定它必然自绝于人民。国统区民主运动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紧密地配合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两条战线陷国民党统治于全国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中。

第二,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国民党敢于发动反革命内战,凭借的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但是,短短三年,国民党就输掉了这场战争,根本的一条是它发动的内战不得人心。战争性质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促成了国民党军事优势迅速向劣势转化。所以,在战争胜负中经常起主导作用的是战争的性质和士兵的政治素质。

第三,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国民党政治上的反动必然带来统治上的腐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小官吏把对沦陷区的接收变为“劫收”,“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糟殃”,就是这一变化的真实写照。腐败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崩溃,物价飞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腐败现象蔓延的直接后果是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四,美援断绝,蒋桂分裂。扶蒋反共,通过国民党控制中国,是二战后美国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蒋介石集团政治上丧尽民心,军事上一败涂地,使美国产生换马意图,欲以李宗仁的桂系取代蒋系,以支撑残局。美国的动向鼓舞了桂系。白崇禧发难。蒋介石众叛亲离,被迫下野。蒋桂矛盾表面化。

17、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领导核心)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理论指导)

3、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正确路线)

4、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武装力量)

5、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18、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开始使用的这个过渡时期的概念)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即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是怎样全面确立的?(实在归纳不出来。。。)

20、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三个内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

《论十大关系》

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毛泽东指出,再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相关内容

  • 对近代中国两个历史任务的认识
  • 对近代中国两个历史任务的认识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 ...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简述中 ...

  • 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党的历史活动的主要轨迹和脉络.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近代以来中华 ...

  • 关于近代中国
  • 关于近代中国 两大历史任务的认知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经济之落后,政治之腐败,国力之衰微,社会之混乱,人民之穷困,到了极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 ...

  • 中国近代史概况
  • 中国近代史概况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840年, 中 ...

  •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 2.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 ...

  •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历史论文论文
  •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由于有关中国近代化问题涉及如何阐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向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前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历史的资鉴,因而逐步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围绕着中国近代 ...

  • 原创 近代史论文 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 ...

  • 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 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上综述 .第一.二章) 上编综述部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 ...

  • 中国近代史思考题答案
  •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己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