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区域农业发展

第1课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知 识 整 合]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B吉林、C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①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②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高 考 探 究]

(2014·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解析 第(1)题,三江平原纬度高,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少,开发晚,对环境干预少。第(2)题,建三江位于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大量害虫会被冻死,且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害虫的生息繁衍。第(3)题,建三江纬度高,气温低,人类活动少,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肥力高。第(4)题,建三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少,并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大,商品率高,因此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1.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以某种作物的生长期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为背景,考查农业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性

3.以区域主要自然要素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点二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

[知 识 整 合]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特别提醒】 图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2.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2.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高 考 探 究]

1.(2014·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双选)

(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区域南部为山地,北部有大量引水渠道,引水渠道沿线分布有乡镇,因此该区域水库可保障城镇用水,A项正确。该区域为我国绿洲分布区域,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冰雪融水,水量小,水能资源不丰富,故B项错误。位于山前的洪积扇地区土壤较肥沃,是该区域的农业分布区,C项正确。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水量不大,修建水库主要目的应是供水、灌溉,D项错误。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力开发山地会加剧荒漠化的程度,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下水补给较少,如长期使用含盐的地下水进行灌溉,使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土壤盐渍化加剧,故B项错误。该地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较低,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可更有效地利用当地有限的水资源,故C项正确。该地风沙危害严重,营造防护林网可防御农田受到风沙的侵蚀,D项正确。

答案 (1)AC (2)CD

2.(2013·海南地理,18~20)右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选择D项。第(2)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选择B项。第(3)题,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选择C项。

答案 (1)D (2)B (3)C

1.根据区域开发过程,考查区域农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以区域农业发展问题为背景,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题能力培养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思 维 建 模]

1.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区域内部农业发展差异的分析思路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

因地

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图解如下:

分析区域内部差异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及其影响

由于区域内部南北方向上位置差异,造成区域内部在热量条件上的南北向的递变,进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其他方面的变化。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及其影响

区域内部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别,形成区域内部水分条件的差别,进而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东北地区由于东西跨度较大,从干湿状况来说,西部有少部分半干旱区,中部半湿润区广阔,东部湿润地区分布广泛,造成其农业结构上西部以畜牧业为主,而中东部以种植业为主,东部沼泽湿地广布,而土壤分布则表现为从黑土向黑钙土再向黑栗土过渡的情况。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及其影响

东北地区由于三面环山,中部平原广布的地形特征造成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山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平原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典例剖析】 [2011·山东文综,26(4),10分]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下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下表内容。(10分)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活动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时,要结合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区域特征,从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等方面来分析。根据两区域的自然条件,可以推断出各区域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第2步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几方面,由题中材料可知两地的地形类型,同时根据两地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知两地的气候类型,进一步可推出两地的水源和土壤条件。两地区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受两地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业生产活动有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类型;两地适宜开展的农业活动是由两地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根据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和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可发展种植业和果品园艺业;根据大盆地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土壤贫瘠可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答案

区域农业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①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农业开发的条件,评价区位条件的优劣;

②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也可能会存在差异,适合发展多种农业;要根据区域的优势,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措施。

[高 考 探 究]

我国某地区略图

1.(高考经典题)右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 ℃,7月平均气温24.6 ℃。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答案 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2.[2014·北京文综,36(2),8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解析 注意答题角度,从农作物品种、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 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课后作业提升]

模拟演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林地、草地 B.草地、耕地

C.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

2.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机械化程度高

C.生产技术水平高 D.人均耕地多

解析 第1题,甲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以草原为主,乙位于东北平原,种植业发达。第2题,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多,所以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 1.B

2.D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 第3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4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 3.D 4.C

(经典题)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5~6题。

5.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6.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解析 第5题,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性特征。第6题,

主要考

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良的主要措施。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知,如果缩短滩涂改造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中的盐分以降低盐度。

答案 5.C 6.D

(2015·望江模拟)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8.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解析 第7题,两地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要从两地的气候特点分析,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热不足是其制约因素。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不足是其制约因素。第8题,乙地由于降水不足、蒸发旺盛,当地不合理的灌溉引发土地盐碱化。

答案 7.B 8.C

9.(2015·济南调研)读下面3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回答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解析 读图可知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10.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局部图。图中a河段沿岸集中分布的农作物及优势因素组合正确的有( )

①油菜—水源 ②小麦—土壤 ③棉花—光照 ④甘蔗—热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图示a河段位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故选C。

答案 C

11.(2015·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2)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2)

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

萄生长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河流、经纬度位置等特征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注意说明因果关系。第(2)题,由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夏季炎热干燥,光照、热量充足有利于葡萄生长,但降水不足;鹅卵石一方面可以保持下面土壤水分,另一方面增加昼夜温差,利于作物糖分积累。

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再悟高考

(2014·海南地理)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12~13题。

12.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13.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析 第12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

因此只有

A项正确。第13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12.A 13.D

14.[2014·安徽文综,34(2),12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解析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从题目文字材料中归纳出甘肃省中药材种类丰富,说明甘肃省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适合于多种中药材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种植历史等。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15.[2014·四川文综,13(3),12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该地冬季气温低且海拔较低,易遭受寒潮侵袭;12月~次年2月降水不足20 mm,降水少,3~5月气温增幅大且降水少说明冬春季易遭受旱灾;5~9月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易发生洪涝。

答案 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16.[2012·北京文综,36(5),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解析 华北平原有春旱、盐碱、风沙等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制约。措施可从水利设施的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农业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等方面分析。

答案 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培育和种植优良作物品种。

第1课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知 识 整 合]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B吉林、C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①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②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高 考 探 究]

(2014·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解析 第(1)题,三江平原纬度高,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少,开发晚,对环境干预少。第(2)题,建三江位于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大量害虫会被冻死,且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害虫的生息繁衍。第(3)题,建三江纬度高,气温低,人类活动少,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肥力高。第(4)题,建三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少,并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大,商品率高,因此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1.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以某种作物的生长期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为背景,考查农业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性

3.以区域主要自然要素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点二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

[知 识 整 合]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特别提醒】 图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2.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2.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高 考 探 究]

1.(2014·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双选)

(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区域南部为山地,北部有大量引水渠道,引水渠道沿线分布有乡镇,因此该区域水库可保障城镇用水,A项正确。该区域为我国绿洲分布区域,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冰雪融水,水量小,水能资源不丰富,故B项错误。位于山前的洪积扇地区土壤较肥沃,是该区域的农业分布区,C项正确。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水量不大,修建水库主要目的应是供水、灌溉,D项错误。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力开发山地会加剧荒漠化的程度,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下水补给较少,如长期使用含盐的地下水进行灌溉,使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土壤盐渍化加剧,故B项错误。该地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较低,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可更有效地利用当地有限的水资源,故C项正确。该地风沙危害严重,营造防护林网可防御农田受到风沙的侵蚀,D项正确。

答案 (1)AC (2)CD

2.(2013·海南地理,18~20)右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选择D项。第(2)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选择B项。第(3)题,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选择C项。

答案 (1)D (2)B (3)C

1.根据区域开发过程,考查区域农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以区域农业发展问题为背景,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题能力培养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思 维 建 模]

1.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区域内部农业发展差异的分析思路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

因地

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图解如下:

分析区域内部差异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及其影响

由于区域内部南北方向上位置差异,造成区域内部在热量条件上的南北向的递变,进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其他方面的变化。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及其影响

区域内部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别,形成区域内部水分条件的差别,进而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东北地区由于东西跨度较大,从干湿状况来说,西部有少部分半干旱区,中部半湿润区广阔,东部湿润地区分布广泛,造成其农业结构上西部以畜牧业为主,而中东部以种植业为主,东部沼泽湿地广布,而土壤分布则表现为从黑土向黑钙土再向黑栗土过渡的情况。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及其影响

东北地区由于三面环山,中部平原广布的地形特征造成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山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平原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典例剖析】 [2011·山东文综,26(4),10分]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下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下表内容。(10分)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活动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时,要结合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区域特征,从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等方面来分析。根据两区域的自然条件,可以推断出各区域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第2步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几方面,由题中材料可知两地的地形类型,同时根据两地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知两地的气候类型,进一步可推出两地的水源和土壤条件。两地区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受两地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业生产活动有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类型;两地适宜开展的农业活动是由两地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根据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和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可发展种植业和果品园艺业;根据大盆地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土壤贫瘠可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答案

区域农业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①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农业开发的条件,评价区位条件的优劣;

②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也可能会存在差异,适合发展多种农业;要根据区域的优势,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措施。

[高 考 探 究]

我国某地区略图

1.(高考经典题)右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 ℃,7月平均气温24.6 ℃。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答案 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2.[2014·北京文综,36(2),8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解析 注意答题角度,从农作物品种、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 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课后作业提升]

模拟演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林地、草地 B.草地、耕地

C.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

2.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机械化程度高

C.生产技术水平高 D.人均耕地多

解析 第1题,甲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以草原为主,乙位于东北平原,种植业发达。第2题,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多,所以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 1.B

2.D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 第3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4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 3.D 4.C

(经典题)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5~6题。

5.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6.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解析 第5题,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性特征。第6题,

主要考

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良的主要措施。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知,如果缩短滩涂改造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中的盐分以降低盐度。

答案 5.C 6.D

(2015·望江模拟)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8.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解析 第7题,两地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要从两地的气候特点分析,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热不足是其制约因素。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不足是其制约因素。第8题,乙地由于降水不足、蒸发旺盛,当地不合理的灌溉引发土地盐碱化。

答案 7.B 8.C

9.(2015·济南调研)读下面3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回答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解析 读图可知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10.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局部图。图中a河段沿岸集中分布的农作物及优势因素组合正确的有( )

①油菜—水源 ②小麦—土壤 ③棉花—光照 ④甘蔗—热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图示a河段位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故选C。

答案 C

11.(2015·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2)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2)

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

萄生长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河流、经纬度位置等特征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注意说明因果关系。第(2)题,由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夏季炎热干燥,光照、热量充足有利于葡萄生长,但降水不足;鹅卵石一方面可以保持下面土壤水分,另一方面增加昼夜温差,利于作物糖分积累。

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再悟高考

(2014·海南地理)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12~13题。

12.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13.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析 第12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

因此只有

A项正确。第13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12.A 13.D

14.[2014·安徽文综,34(2),12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解析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从题目文字材料中归纳出甘肃省中药材种类丰富,说明甘肃省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适合于多种中药材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种植历史等。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15.[2014·四川文综,13(3),12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该地冬季气温低且海拔较低,易遭受寒潮侵袭;12月~次年2月降水不足20 mm,降水少,3~5月气温增幅大且降水少说明冬春季易遭受旱灾;5~9月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易发生洪涝。

答案 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16.[2012·北京文综,36(5),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解析 华北平原有春旱、盐碱、风沙等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制约。措施可从水利设施的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农业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等方面分析。

答案 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培育和种植优良作物品种。


相关内容

  • 整体把握初中地理教材
  • 后学生学到的是个动态的可迁移的知识,他们对地理位置内涵的认识由最初的经纬度位置学习,到后来的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的认识,再到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特征和对某区域的位置做科学评价等不同的认识阶段和认识水平.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判断经纬度位置的方法.还学会了描述和评价位置特征的方法,学生才真正掌握地理位置学习的 ...

  •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2
  •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2)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 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 ...

  • 初二历史下
  • 历史教学设计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初 二 姓名 第 四 单元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三课,其教学内容以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成功地解决了我国民族问题,成为我国的一 ...

  • 2011高二地理课时作业 1
  •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 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 D.整个区 ...

  • 四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 四年级民主教学进度计划表 四年级民主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陈家坝中心小学 孙善庆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 学情.教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活动兴趣.习惯.品质:学困生情况) 学生通过以往 ...

  •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说课稿
  • 说课人 张文仁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以下我就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 ...

  •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 2014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八(3)科任,李初光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 和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 ...

  •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 ...

  • 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高二地理文理分科,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一个理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和文科班的教学工作.而理科班面临6 月份的会考,这将是他们参加高考的一个资格考试,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 我倍感压力:理科班的学生主要有2个问题,一个是初中和高一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不够.如何加强他们对 ...

  • 2015版导与练一轮复习中国地理课时训练
  • 第十八章 中国地理 第1课时 中国自然地理 课时训练 融知识 提能力 测控导航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4乐山检测)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横断山区.江南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