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认识

浅论孙中山五权宪法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4)班 罗才婕

关键词:孙中山、五权宪法、分权制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尔后,中国波谲云诡,风云变幻,革新革命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朝生夕变的大背景下,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宪法,却都是昙花一现,并未成为真正的救国之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宪政百年梦,无数仁人志士为宪政建设殚思极虑、奔走呐喊、流血牺牲,誓为民众谋安生之本。 纵观历史,在群雄逐鹿的中华民国初期,各路政界豪杰登上政治舞台,在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的大潮下较量角逐,然而不少都成了宪政史中的过眼烟云,真正将宪制中国这一精神传承下来的是一生追求革命真理的孙中山先生。在孙先生眼中,只有“五权宪法”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适当政体架构。

一、何为无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对于宪法的创见,这一说法最早是1906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由他提出。孙中山在十九世纪末便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他清醒地认识到建立民国 “但劈头第一事,须研究一部好宪法。”五权宪法指的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监督制衡。而随着时间的日益渐进,五权宪法,这个本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与三民主义并列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形成的演变

五权宪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辛亥革命以前“五权宪法”思想的基本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各省军政府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五权宪法”的背离、民国初年五权宪法思想在“护法”之中的发展、孙中山晚年“五权宪法”思想的成熟及其文本体现。

关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学界一般认为是“在1906年民主革命浪潮高涨的日子里提出的”。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流亡欧美各国时,便在研究世界各国的宪法、并与中国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独自创立了“五权宪法”的学说,作为其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这个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但没有体现他的宪法思想,且与之相背离。民国初年,孙中山首先为中华革命党制订了五权宪法的革命纲领;随后在“护法”的同时,也进行了“武器”的批判,其五权宪法思想在扬弃中得到了发展。孙中山晚年,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 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是反映其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与三民主义一样,随着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这一思想慢慢的被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三、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意义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国民大会理论应当说是在借鉴西方国家民主政治文明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的一大创举,这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所在。孙中山通过对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检讨和对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反思,主张通过“五权”之间的配合,以实现“万能政府”思想无疑值得肯定。历史和实践证明,近现代中国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强政府”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1912年3月,南京民国临时政府颁行了由宋教仁主稿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建立以西方三权分立为框架的共和立宪制。五权宪法的构想充分体现了分权主义,具有防止封建专制主义的意义,孙中山将直接民权引入民主宪政体

制的构想是有一定价值的,并且相应的地方自治理论在处理中央核武器地方关系方面仍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由五权宪法看当代中国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把“政治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由人民行使,而“治权”则由政府行使,实行“权”与“能”的分开,认为要利用有本领的专门家管理公共事务,就不能限制他们,否则容易出现“政府无能”的问题;人民掌握“政权”主要通过国民大会和地方自治来行使直接民权,包括创制权、复决权、选举权和罢免权,以此来控制政府的“权”。孙中山认为,“权能区分”理论既能够保障政府的“能”,又能够确保人民通过四项直接民权控制政府的“权”。中华泱泱大国,地广人多,若想人人安居乐业,社会运转有条不紊、欣欣向荣,就必须依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宪法,实现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只有民生得以保障,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投入物质文化建设中去,早日实现现代化社会。孙中山指出,“以党治国并不是用本党的党员治国,是用本党的主义治国。”这一点也正是中国当代执政党需要明白的,把政权交还给人民,是真正的民心所向。民主就是民权的伸张,就是人民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人民的意志是国家的最高意志。人民的意愿被尊重,社会自然和谐。总而言之,五权宪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以及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百度索引百度百科;

《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五权宪法演讲稿;

《团结》杂志2009年增刊《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演变过程》;

人民出版社《孙中山选集》之《五权宪法》篇。

浅论孙中山五权宪法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4)班 罗才婕

关键词:孙中山、五权宪法、分权制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尔后,中国波谲云诡,风云变幻,革新革命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朝生夕变的大背景下,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宪法,却都是昙花一现,并未成为真正的救国之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宪政百年梦,无数仁人志士为宪政建设殚思极虑、奔走呐喊、流血牺牲,誓为民众谋安生之本。 纵观历史,在群雄逐鹿的中华民国初期,各路政界豪杰登上政治舞台,在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的大潮下较量角逐,然而不少都成了宪政史中的过眼烟云,真正将宪制中国这一精神传承下来的是一生追求革命真理的孙中山先生。在孙先生眼中,只有“五权宪法”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适当政体架构。

一、何为无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对于宪法的创见,这一说法最早是1906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由他提出。孙中山在十九世纪末便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他清醒地认识到建立民国 “但劈头第一事,须研究一部好宪法。”五权宪法指的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监督制衡。而随着时间的日益渐进,五权宪法,这个本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与三民主义并列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形成的演变

五权宪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辛亥革命以前“五权宪法”思想的基本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各省军政府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五权宪法”的背离、民国初年五权宪法思想在“护法”之中的发展、孙中山晚年“五权宪法”思想的成熟及其文本体现。

关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学界一般认为是“在1906年民主革命浪潮高涨的日子里提出的”。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流亡欧美各国时,便在研究世界各国的宪法、并与中国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独自创立了“五权宪法”的学说,作为其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这个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但没有体现他的宪法思想,且与之相背离。民国初年,孙中山首先为中华革命党制订了五权宪法的革命纲领;随后在“护法”的同时,也进行了“武器”的批判,其五权宪法思想在扬弃中得到了发展。孙中山晚年,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 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是反映其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与三民主义一样,随着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这一思想慢慢的被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三、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意义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国民大会理论应当说是在借鉴西方国家民主政治文明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的一大创举,这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所在。孙中山通过对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检讨和对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反思,主张通过“五权”之间的配合,以实现“万能政府”思想无疑值得肯定。历史和实践证明,近现代中国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强政府”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1912年3月,南京民国临时政府颁行了由宋教仁主稿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建立以西方三权分立为框架的共和立宪制。五权宪法的构想充分体现了分权主义,具有防止封建专制主义的意义,孙中山将直接民权引入民主宪政体

制的构想是有一定价值的,并且相应的地方自治理论在处理中央核武器地方关系方面仍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由五权宪法看当代中国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把“政治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由人民行使,而“治权”则由政府行使,实行“权”与“能”的分开,认为要利用有本领的专门家管理公共事务,就不能限制他们,否则容易出现“政府无能”的问题;人民掌握“政权”主要通过国民大会和地方自治来行使直接民权,包括创制权、复决权、选举权和罢免权,以此来控制政府的“权”。孙中山认为,“权能区分”理论既能够保障政府的“能”,又能够确保人民通过四项直接民权控制政府的“权”。中华泱泱大国,地广人多,若想人人安居乐业,社会运转有条不紊、欣欣向荣,就必须依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宪法,实现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只有民生得以保障,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投入物质文化建设中去,早日实现现代化社会。孙中山指出,“以党治国并不是用本党的党员治国,是用本党的主义治国。”这一点也正是中国当代执政党需要明白的,把政权交还给人民,是真正的民心所向。民主就是民权的伸张,就是人民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人民的意志是国家的最高意志。人民的意愿被尊重,社会自然和谐。总而言之,五权宪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以及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百度索引百度百科;

《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五权宪法演讲稿;

《团结》杂志2009年增刊《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演变过程》;

人民出版社《孙中山选集》之《五权宪法》篇。


相关内容

  • 谈谈对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认识
  • 探析中国式"三权分立"之五权宪法 王浩坤 新闻学 [1**********]7 引文: 五权宪法作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时期,参考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也发现西方政治的不足与弊端,根据中国实际的具体国情以及历史传统,创造出的一套政治理论.他创造出的五权宪法学说,对更加民主.合理的 ...

  •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专题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 ...

  • 2012 北京历史会考 重点总结
  • 2012 北京历史会考 重点总结 政治模块 1.秦朝中央集权制(见顺义模拟) (1)主要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2.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它推翻了清王朝,(2)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

  •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备考材料题集锦
  •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备考材料题集锦 1辛亥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 ...

  • 期末选修四答案
  •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精编答案 1.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夸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 ...

  • 太原北辰双语学校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综
  • 太原北辰双语学校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文综)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读某岛国示意图(右图),回答1-3题. 1.该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水稻种植业 B.种植园农业 C.园艺业 D.乳畜业 2.该岛屿第 ...

  • 谈谈与_为人民服务_相关的几个认识问题_陈树文
  • L 理论研究 谈谈与"为人民服务"相关的几个认识问题 ◆陈树文 在党的历史上, 毛泽东首倡为人民服务, 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 邓小平既讲为人民服务又讲集体主义, 提出了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江泽民同志针对党内的腐败现象, 严肃指出, 党只有 ...

  • 历史会考复习人教版
  • 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一.辛亥革命(1911年) 1. 辛亥革命的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组织准备: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 ...

  • 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 新疆电大法学本科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次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3分,共45分) 1.夏.商的法律思想是(). A "天命"."天罚" B "以德配天"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