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作者:中年教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在评价众多成功的教学方法时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怎样才算是教学得法呢?

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

教学上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功利性价值。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首先要满足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学生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除了赋予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应该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关注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足够重视。

怎样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一切教学因素都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所以,这句话也可以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是就教学对象说的,“以学习为主体”是就教学任务、教学本质说的。不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简单地理解为把时间或空间还给学生,更不能把“放羊式”的学习当成以学生为主体。

怎样理解以教师为指导?以教师为指导,是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说的,也是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说的。按照工具论的观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主演、主宰。怎样理解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是,由于信息的传递受到多种感官、多种途径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打开信息传递的通道,并使这个通道高速运转,使学生自由地获取知识的信息,其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打比方说,信息与学生间隔着一座高山,学生只有开凿隧道才能获得知识的信息,教师给学生指出开凿隧道的方向就是指导。当工程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按时完工时,教师从山的另一边同时相向开凿就提高了效率,这就是合作。整个隧道的施工过程就体现了组织者的角色。

为什么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从认识论看,知识的获得是有多种途径的,方法是多元的,活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建立教学信息多向立体传递系统的桥梁。活动有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思维即是隐性活动,它在所有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意显性活动的组织,往往忽视思维这种隐性活动,或者说重视不够。一堂课下来,又是动手,又是动口,既有实践,又有表达与交流,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感觉还有点儿什么做得不到位,这就是缺乏思维活动。要知道,最难统治的是人的思想,最难组织的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思维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既注意显性活动,又注意隐性活动。

2.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坚持“以学定教”,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怎样理解“以学定教”?首先,“以学定教”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确定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而不是学会多少算多少。其次,要处理好起点与落脚点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降低教学起点,设置不同落脚点,适时适度拓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贯彻多元智能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含义首先是“用教材”,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第一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学习课程的第一文本材料。但依据课本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强化课程意识,用好用活教材,围绕课程目标和课标要求,重整教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

3.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怎样落实启发式教学?首先要知道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怎样实现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朱熹给《论语》作注时说的一句话。词典的解释为:按照一定的次序或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循序渐进作为一个教学原则,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教学要遵循学科逻辑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知识水平逐步提高,能力素质逐步提升,德育目标逐步渗透。

4.在落实课程目标上,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怎样理解全面发展?就其内容而言,是指让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智育。就个体和群体而言,更多体现的是群体的性质。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隐含着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所有课程的总目标,是随着学科课程目标的一个个实现逐步实现的。在学科课程中落实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其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所注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的。其二,要认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其三,三维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学情。其四,要立足当堂实现教学目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在教学最终目的上,坚持学会与会学并重的原则,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坚持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怎样理解和处理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学会,它的目标侧重于知识;会学,它的目标侧重于能力。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人们常说,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会学是一个方法问题,它的最终目标,还是学会。在什么都学不会的情况下,很难谈什么会学。所以学会与会学二者之间是辩证关系,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不复存在。

怎样理解效率、效果和有效教学?效率与效果两个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过程概念,效果是最终结果。二者都以有效教学为前提,没有教学的有效,就没有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有效教学有丰富的内涵,核心理念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效或无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具体讲,都要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提高的程度来衡量。所以,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

作者:中年教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在评价众多成功的教学方法时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怎样才算是教学得法呢?

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

教学上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功利性价值。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首先要满足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学生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除了赋予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应该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关注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足够重视。

怎样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一切教学因素都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所以,这句话也可以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是就教学对象说的,“以学习为主体”是就教学任务、教学本质说的。不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简单地理解为把时间或空间还给学生,更不能把“放羊式”的学习当成以学生为主体。

怎样理解以教师为指导?以教师为指导,是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说的,也是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说的。按照工具论的观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主演、主宰。怎样理解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是,由于信息的传递受到多种感官、多种途径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打开信息传递的通道,并使这个通道高速运转,使学生自由地获取知识的信息,其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打比方说,信息与学生间隔着一座高山,学生只有开凿隧道才能获得知识的信息,教师给学生指出开凿隧道的方向就是指导。当工程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按时完工时,教师从山的另一边同时相向开凿就提高了效率,这就是合作。整个隧道的施工过程就体现了组织者的角色。

为什么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从认识论看,知识的获得是有多种途径的,方法是多元的,活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建立教学信息多向立体传递系统的桥梁。活动有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思维即是隐性活动,它在所有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意显性活动的组织,往往忽视思维这种隐性活动,或者说重视不够。一堂课下来,又是动手,又是动口,既有实践,又有表达与交流,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感觉还有点儿什么做得不到位,这就是缺乏思维活动。要知道,最难统治的是人的思想,最难组织的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思维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既注意显性活动,又注意隐性活动。

2.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坚持“以学定教”,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怎样理解“以学定教”?首先,“以学定教”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确定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而不是学会多少算多少。其次,要处理好起点与落脚点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降低教学起点,设置不同落脚点,适时适度拓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贯彻多元智能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含义首先是“用教材”,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第一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学习课程的第一文本材料。但依据课本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强化课程意识,用好用活教材,围绕课程目标和课标要求,重整教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

3.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怎样落实启发式教学?首先要知道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怎样实现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朱熹给《论语》作注时说的一句话。词典的解释为:按照一定的次序或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循序渐进作为一个教学原则,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教学要遵循学科逻辑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知识水平逐步提高,能力素质逐步提升,德育目标逐步渗透。

4.在落实课程目标上,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怎样理解全面发展?就其内容而言,是指让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智育。就个体和群体而言,更多体现的是群体的性质。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隐含着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所有课程的总目标,是随着学科课程目标的一个个实现逐步实现的。在学科课程中落实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其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所注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的。其二,要认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其三,三维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学情。其四,要立足当堂实现教学目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在教学最终目的上,坚持学会与会学并重的原则,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坚持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怎样理解和处理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学会,它的目标侧重于知识;会学,它的目标侧重于能力。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人们常说,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会学是一个方法问题,它的最终目标,还是学会。在什么都学不会的情况下,很难谈什么会学。所以学会与会学二者之间是辩证关系,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不复存在。

怎样理解效率、效果和有效教学?效率与效果两个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过程概念,效果是最终结果。二者都以有效教学为前提,没有教学的有效,就没有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有效教学有丰富的内涵,核心理念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效或无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具体讲,都要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提高的程度来衡量。所以,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


相关内容

  • 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题
  • 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题(一) 一.填空: 1.新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种备课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备课.(微观)备课形式. 2.要处置教材,就要学会丰富教材,要丰富教材,就要做到四讲:(讲活).(讲艺)(讲本) (讲实). 3.设问教学具有鲜明的(选择性).(竞赛性).(透明性)和(过程性),从而使强制提 ...

  • 法治理念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 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 解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是指导我国 ...

  • 对新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思考
  •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党校作为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方面担负着 ...

  •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听课评课
  •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听课评课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需要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创立新的教研活动方式,以保证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意识和有效地促使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理念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转变.在这个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背景下,听课评课也就成为 ...

  • 坚持以"三贴近"原则
  • 12 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1 02钲 期好 的结果 . 成就没有完全呈现或没有明显呈现出来 , 这样 , 当它 出现 困境 , 甚至处 于问题 中时 , 人们 对它就会 有不 同的 观点 , 容易对理论政策产生误读 . 质疑甚至否定.从某种意义 上说 , 当今一 些热点 ...

  • 教育教学理论[1]1
  • 教育教学理论,方式,方法和价值观的认识和应用 1 教育教学理论,方式,方法和价值观的认识和应用. 2 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 3 教育法规常识. 1.1.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 ...

  • 兴隆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 兴隆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根据五大连池市2017年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坚持"以校为主.全员参与.区别对待.稳中求进"的工作原则,扎实.稳妥.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

  • 该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个人总结 该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积极投身课程改革,遵纪守法,恪守师德,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改革. 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各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思想工作教育 ...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试题1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试题 分类: | 查看: 121 | 评论(0)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规划了21世纪( 前 )10年我国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