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十集)净空法师讲解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十集)  2000/9/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08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这是说离邪见,不但是成就十种殊胜的功德法,如果能够回向无上菩提,这一段经文,我们在上来总共十个小段里面,每一段都是以这个为结语,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总结。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古时候翻经,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一句是可以翻的,在五不翻里面属於「尊重不翻」;也就是学佛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后希求达到的、得到的是些什么?就是这一句。这一句的意思,翻译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印度称「三」,中国「正」的意思,「藐」是「等」,「菩提」是「觉」。为了尊重,保持音译。在这一句中,它有三个层次,就是「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所希求的。

如果得到正觉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证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觉。佛跟我们说,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他对於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不称「正」,这个「正」字招牌很难取得。佛家讲「正」的标准是什么?必须是我执破了才叫做正。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大家这个概念就很清楚,「无我相」才称之为正觉。世间天人很聪明,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还有「我」,还有我执、还有法执,这个虽然称「觉」,不能称为「正觉」;一定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叫「正觉」。

四相虽然破了,并没有彻底破尽,这个四相是有差等的。譬如说我相百分之百的破了、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还没有破尽。为什么?我相是属於我执,就是执著,执著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属於分别,是属於妄想,所以这个没有断尽。因此,佛家觉悟分三个阶段。分别断尽了,妄想还没有尽,这个阶层叫做「正等正觉」。「等」,等於佛,诸位要晓得,「等於佛」他不是佛,只是等於而已。必须分别、妄想都断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圆教里面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以下都属於正等正觉。但是诸位要知道,正等正觉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四圣法界里面,总而言之都是属於正觉,虽然他们的层次也有高下不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於正觉,不能称为正等正觉。在天台大师「六即佛」判教的,他们是「相似即佛」,就是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

离开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分证即佛,才称之为正等正觉。所以诸位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概念,正等正觉是称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的不在这里面,这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地,不是求别的,是求对於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那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怎么求得?你看看此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十善反面就是十恶,离十恶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恶体是一个,是一个体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道里面,迷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尤其是现代的社会,不但迷的人多,而且迷得非常严重,对於圣教、对於善言不能接纳,这在佛法里面说,业障习气太重了,虽然天天在修学,都没有办法入境界;这个境界,我们通常讲佛门,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今天都在佛门之外,没有进去。什么人进去?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就好像念书一样,十信是小学,初信位是一年级,你已经上了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个时候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圆教菩萨,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跟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小乘初果须陀洹要跟圆初住、初信位的菩萨比,智慧就差很大很大。

《华严》是圆教,人家显示的智慧是圆满的,圆融无碍。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何况高位的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一切众生并不相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两种障都薄,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因为所知障重,他智慧不开,佛说的大乘经教,他不能够理解,原因在此地。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非常明显,阿难尊者他所证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说《楞严经》,说到第三卷他就出来赞佛了,他懂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富楼那尊者听不懂,所以起来向佛请教:「他初果,他怎么懂得?我是四果罗汉,我怎么没有懂?」佛才跟他说明,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证得初果,所知障轻,所以大乘经法他能够明了,他能够接受。而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学里面,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们能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是破所知障。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一定要真干。而且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佛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说的「一切皆成佛」;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财童子那个修学态度。善财童子心目当中,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我一个人是凡夫,除我一个人之外,都是诸佛如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我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修行,障碍有多少!障碍从哪里来的?从我们不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大家念《十善业道经》就应该懂,前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不善;看这个人,看得顺眼起贪爱,看不顺眼起瞋恚,这是不善的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突破?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真的是一帆风顺,遇到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提升一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参访海云菩萨,他就升到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没有一点挫折。什么原因?做学生的态度好。这个事情,印光法师在《文钞》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圆满利益。祖师讲得多么简单!

再跟诸位说,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你不肯做就没有法子。为什么不肯做?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烦恼里面最大的烦恼,对修行人来说,是贡高我慢;总觉得我比别人高一等,别人都不如我,我慢高山,把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才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你能把这个东西排除,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真正的离开贪瞋痴慢,我们就跟善财童子一样,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恭敬,普贤行落实了。「礼敬诸佛」,哪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至诚恭敬,没有一丝毫怠慢的态度;「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菩提道上哪里会有障碍?所以《华严经》好,末后善财跟五十三位,那是佛陀,那是善知识,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的不管是顺境、逆境,善人、恶人,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

世尊在一代时教里面,通途法门的修学,一生成佛的只有两部经:《华严》善财表演给我们看,一生成就;《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一生成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就能成就。所以过去有人问我讲经的方法,我写了一篇内典研究的纲领,在你们《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小册子附在后面,你们能看到的。我的答覆特别强调,学教成就百分之九十,在你修学的态度,方法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而已。所以方法不难,一个星期可以把你教会,你修学的态度是决定你自己的成败。

我们亲近善知识不是一个人,同学很多,为什么许许多多同学当中,能成就的只有两、三个人?老师同样教学,不分彼此,一样上课,为什么有的能成就,有的不能成就?决定在修学的态度;就是印祖所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乃至於亲近一个在家的方东美先生,我们有十分的诚敬,我们能得到一点东西;没有这样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是皮毛。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是不是老师的指导?不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自己不居功。为什么?他成佛是他自己成佛的,不是佛有能力帮他成佛。佛有能力帮他成佛,我们何必要修行?佛不帮助我们成佛,他就不慈悲了。这是佛都办不到的,完全在你自己诚心诚意修学。所以在四种缘里面,佛法从缘生,我们自己具足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佛对我们的只是增上缘而已。增上缘再好,我们前面三个缘要不具足,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此地『回向』,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不要了,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还要有一点「我与一切众生共享」,「我」还没有舍掉,还有我执在里头,「我与一切众生共享」。我们要把功德跟一切众生分享,里面没有「我」,你才能够走上菩提道。

『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你要懂得什么叫佛法,「法」就是一切法;对於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叫做「佛」。佛是觉悟的意思,对於一切法都觉而不迷。『成就自在神通』,这是德用。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神通不是自受用,神通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大段落。明天这一段,佛在此地很慈悲,举一个例子,修行十善,把十善落实到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才圆满。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十集)  2000/9/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08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这是说离邪见,不但是成就十种殊胜的功德法,如果能够回向无上菩提,这一段经文,我们在上来总共十个小段里面,每一段都是以这个为结语,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总结。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古时候翻经,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一句是可以翻的,在五不翻里面属於「尊重不翻」;也就是学佛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后希求达到的、得到的是些什么?就是这一句。这一句的意思,翻译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印度称「三」,中国「正」的意思,「藐」是「等」,「菩提」是「觉」。为了尊重,保持音译。在这一句中,它有三个层次,就是「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所希求的。

如果得到正觉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证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觉。佛跟我们说,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他对於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不称「正」,这个「正」字招牌很难取得。佛家讲「正」的标准是什么?必须是我执破了才叫做正。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大家这个概念就很清楚,「无我相」才称之为正觉。世间天人很聪明,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还有「我」,还有我执、还有法执,这个虽然称「觉」,不能称为「正觉」;一定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叫「正觉」。

四相虽然破了,并没有彻底破尽,这个四相是有差等的。譬如说我相百分之百的破了、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还没有破尽。为什么?我相是属於我执,就是执著,执著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属於分别,是属於妄想,所以这个没有断尽。因此,佛家觉悟分三个阶段。分别断尽了,妄想还没有尽,这个阶层叫做「正等正觉」。「等」,等於佛,诸位要晓得,「等於佛」他不是佛,只是等於而已。必须分别、妄想都断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圆教里面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以下都属於正等正觉。但是诸位要知道,正等正觉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四圣法界里面,总而言之都是属於正觉,虽然他们的层次也有高下不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於正觉,不能称为正等正觉。在天台大师「六即佛」判教的,他们是「相似即佛」,就是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

离开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分证即佛,才称之为正等正觉。所以诸位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概念,正等正觉是称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的不在这里面,这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地,不是求别的,是求对於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那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怎么求得?你看看此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十善反面就是十恶,离十恶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恶体是一个,是一个体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道里面,迷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尤其是现代的社会,不但迷的人多,而且迷得非常严重,对於圣教、对於善言不能接纳,这在佛法里面说,业障习气太重了,虽然天天在修学,都没有办法入境界;这个境界,我们通常讲佛门,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今天都在佛门之外,没有进去。什么人进去?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就好像念书一样,十信是小学,初信位是一年级,你已经上了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个时候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圆教菩萨,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跟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小乘初果须陀洹要跟圆初住、初信位的菩萨比,智慧就差很大很大。

《华严》是圆教,人家显示的智慧是圆满的,圆融无碍。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何况高位的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一切众生并不相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两种障都薄,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因为所知障重,他智慧不开,佛说的大乘经教,他不能够理解,原因在此地。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非常明显,阿难尊者他所证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说《楞严经》,说到第三卷他就出来赞佛了,他懂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富楼那尊者听不懂,所以起来向佛请教:「他初果,他怎么懂得?我是四果罗汉,我怎么没有懂?」佛才跟他说明,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证得初果,所知障轻,所以大乘经法他能够明了,他能够接受。而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学里面,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们能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是破所知障。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一定要真干。而且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佛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说的「一切皆成佛」;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财童子那个修学态度。善财童子心目当中,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我一个人是凡夫,除我一个人之外,都是诸佛如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我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修行,障碍有多少!障碍从哪里来的?从我们不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大家念《十善业道经》就应该懂,前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不善;看这个人,看得顺眼起贪爱,看不顺眼起瞋恚,这是不善的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突破?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真的是一帆风顺,遇到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提升一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参访海云菩萨,他就升到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没有一点挫折。什么原因?做学生的态度好。这个事情,印光法师在《文钞》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圆满利益。祖师讲得多么简单!

再跟诸位说,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你不肯做就没有法子。为什么不肯做?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烦恼里面最大的烦恼,对修行人来说,是贡高我慢;总觉得我比别人高一等,别人都不如我,我慢高山,把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才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你能把这个东西排除,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真正的离开贪瞋痴慢,我们就跟善财童子一样,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恭敬,普贤行落实了。「礼敬诸佛」,哪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至诚恭敬,没有一丝毫怠慢的态度;「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菩提道上哪里会有障碍?所以《华严经》好,末后善财跟五十三位,那是佛陀,那是善知识,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的不管是顺境、逆境,善人、恶人,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

世尊在一代时教里面,通途法门的修学,一生成佛的只有两部经:《华严》善财表演给我们看,一生成就;《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一生成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就能成就。所以过去有人问我讲经的方法,我写了一篇内典研究的纲领,在你们《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小册子附在后面,你们能看到的。我的答覆特别强调,学教成就百分之九十,在你修学的态度,方法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而已。所以方法不难,一个星期可以把你教会,你修学的态度是决定你自己的成败。

我们亲近善知识不是一个人,同学很多,为什么许许多多同学当中,能成就的只有两、三个人?老师同样教学,不分彼此,一样上课,为什么有的能成就,有的不能成就?决定在修学的态度;就是印祖所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乃至於亲近一个在家的方东美先生,我们有十分的诚敬,我们能得到一点东西;没有这样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是皮毛。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是不是老师的指导?不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自己不居功。为什么?他成佛是他自己成佛的,不是佛有能力帮他成佛。佛有能力帮他成佛,我们何必要修行?佛不帮助我们成佛,他就不慈悲了。这是佛都办不到的,完全在你自己诚心诚意修学。所以在四种缘里面,佛法从缘生,我们自己具足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佛对我们的只是增上缘而已。增上缘再好,我们前面三个缘要不具足,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此地『回向』,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不要了,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还要有一点「我与一切众生共享」,「我」还没有舍掉,还有我执在里头,「我与一切众生共享」。我们要把功德跟一切众生分享,里面没有「我」,你才能够走上菩提道。

『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你要懂得什么叫佛法,「法」就是一切法;对於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叫做「佛」。佛是觉悟的意思,对於一切法都觉而不迷。『成就自在神通』,这是德用。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神通不是自受用,神通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大段落。明天这一段,佛在此地很慈悲,举一个例子,修行十善,把十善落实到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才圆满。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相关内容

  •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十四集) 净空法师讲解
  •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十四集) 2000/9/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07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是说断瞋恚,将这个功德不求世间的福报.诸位同修必须要 ...

  • 佛教电影大全--转载功德无量!
  • 百年虚云(综合系列)[全集] 学佛人的好榜样-刘素 江浙佛教电影网http://www.jzfjw.cn/move/ 佛教电影 更多>> 现世报应 华语版..出家..冤魂索命..一轮明月..逆缘..达摩祖师传(高清DV..栖霞寺1937..了凡四训..地藏王..解怨..念佛灭罪..观世音 ...

  • 十善业道经原文,十善业道经讲解,十善业道经白话文
  • <十善业道经(讲记)>内容简介:世间没有什么值得畏惧,唯独这件事情真正值得我们畏惧.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不善,都存在阿赖耶识里,永远不会磨灭.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决定不造恶业,要把恶断干净,善行修圆满.不管别人用什么方式对我,对我好,我感激他:对我不好,决定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跟自 ...

  • 净空老法师:如何能够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 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能够爱护小动物.爱护蚂蚁,我们受到启示.杀死蚂蚁,太平常的事情了.小朋友会反问一句:「如果你是蚂蚁,你愿不愿意别人杀你?」这是智慧,这是智慧的方法.古圣先贤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相信这个小朋友这两句话没有念过,他也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为什么会做到?天性:天性就 ...

  • 分享:生活.工作是修行的好道场,时时检验出自己修行的层次
  • 吉凶祸福的根源是在我们造作的善恶业 顶礼上净下空老和尚!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同修:您们好! 阿弥陀佛! 按照共修系统安排的课程,一路学来,看到老和尚语重心长,近六十年天天苦口婆心说到做到,言语间无不流露出无尽的慈悲.他对于我们一无所求,完全是付出的:不附带任何条件,劝导我们.引导我们,无非是教 ...

  • 幸运草wrh的文件夹[助念超度往生]
  • 有中阴(轮回中阴)的诀窍 有中阴(轮回中阴)的诀窍.在有中阴的阶段,最关键的诀窍是持清净观.2.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把上师佛父佛母观想为任何本尊佛父佛母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做意幻供养,并猛厉祈求以获得加持和成就:5.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要了知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光明,然后专注于光 ...

  • 净空法师昨天英国祭祖大典开示:从祭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视频 图文)
  • 净老和尚莅临英国伦敦祭祖法会上香并开示(2016.6.24) (本文来源于网络和朋友圈,再随喜综合整理并转发) 净空法师:从祭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2016.6.24 视频(建议WIFI下恭看)57分钟 从祭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净空老法师「二零一六年英国护世息灾祭祖大典暨三时 ...

  • 净空老法师:如果有人恨我,应如何化解?
  • 问:如果有人恨我,应如何化解?大概需时多久,自己能否感应到恶缘化解了没有?请开示.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世间,说实在的话,因为我们一生造作的恶业多过善业,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恶念多过善念,我们自私自利念头行为多过利他,於是冤亲债主就太多了.虽然佛菩 ...

  • 净空法师:好人没好报,是好事不是坏事!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视频精彩内容 某网友:柳老师您好,我单位里有位大姐,人非常好,对待工作,对同事都很好.但一直单身.据说她年轻时和一个人谈恋爱,家里拼命反对,就散了. 可这件事对她的影响很大,后来一直到四十多岁也没遇到合适的,听人说其实后来父母也后悔了,但也没有办法. 前两年这位大姐患肿瘤已经去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