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这将知道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实际情形是,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的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战斗中,才能触到那种活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亲身参加变革实现的实践战斗中,才能暴露那种活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去辨别某种或某些人或事物的本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同时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自己亲身去接触、经历,才可能了解他们的本质,获得接近事实的认知。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

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这将知道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实际情形是,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的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战斗中,才能触到那种活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亲身参加变革实现的实践战斗中,才能暴露那种活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去辨别某种或某些人或事物的本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同时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自己亲身去接触、经历,才可能了解他们的本质,获得接近事实的认知。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

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相关内容

  •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
  •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引导学 ...

  •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
  •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 到大学毕业后,就业问题就似乎是在我们的身边的问题,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 ...

  • 我是如何实施小课题研究的
  • 我是如何实施小课题研究的 李家山中心小学 汪治秀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有关小课题研究的话题.去年4月份我校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当时,我对小课题研究还比较模糊,经教育局李主任的培训指导,我才对"小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开始了尝试,经过 ...

  • 大学生赴聊城暑假实践有感
  • 神州何处不烽火--聊城红色旅行之感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学院赴聊城暑假实践有感 作者:杜晨曦,卢志威 九十年峥嵘岁月,近百年流血牺牲,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盛世,在现今红色旅游大行其道的时候,西柏坡.井冈山等红色景点成为了人们眼光汇集的焦点.然而,神州何处不烽火,当年的战火曾经燃烧遍整个国家,当年的硝烟 ...

  • 读李春义[教育教学散文随笔]有感
  • 读李春义<教育教学随笔>有感 苗凯凯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题记 李春义老先生,执教几十载,只为培养更好的"下一代".他的这本随笔,堪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因着它凝聚了李老先生几乎一辈子的心血,而且对时下的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实际借鉴作用.在 ...

  • 读实践论有感 论文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至理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感悟很深.一.没有"不入",岂有"焉得".相对于认识和实践,"入"就是实践,&qu ...

  • 一本让人回味的历史书 --读[管理的实践]有感
  • 一本让人回味的历史书 --读<管理的实践>有感 文:生如夏瓜 许久没有去认真地读一本管理类书籍了,由其是当成一项工作任务.今日忙里偷闲,拿起<管理的实践>翻读,花了半个小时把几章序言看完,就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了,确实值得一看,并且值得细细咀嚼. 再次花了两个小时,翻了四十多 ...

  •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银行业务推广员工作有感)
  •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中国邮政银行业务推广员工作有感   本人是某大学大型机械系09121班学生,现将本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如下:   此次暑假归乡,不仅仅是本人回家,还带回了学校布置给的任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家在探望过亲属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寻找工作,拘束于行唐这个小县城,工作缺位本就不多,更 ...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学习"解放思想"有感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学习"解放思想"有感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中国是一个既老又新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