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文化知识,即使文化水平再高,不会做人,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关鸿羽老师举得例子中,北京某高校一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因为不会交朋友,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杀人。不但没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成了社会中的“害虫”。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甚至社会的“害虫”呢?无疑是应试教育。无论哪个学校,看的都是分数,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好老师,而不注重学生的品行。

那么,作为校长,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信息,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没多长时间学生就跑了三分之一,或者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新学期学生增加了多少多少。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 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认识有多高,体验有多深,这个学校就能走多远。校长要注重 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的“精神”。在 这里面,校长的自身提高最为重要。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传统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也不是一个工匠。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性,促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并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做出明智而审慎的分析与决断。这意味着教师除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有研究自身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需求、兴趣、信念和技能,有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并通过这些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等软性因素。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三,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散发出思想的光华,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影响,长期置身其中,即使优秀者也会败坏思想、涣散斗志、“近墨者黑”,对人贻害无穷。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可从中得到启迪。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工作就要创设一流的校园环境。

第四,校园生活要丰富多彩,对学生教育要多样化。

要大幅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更加聚焦教科研,更加凝心教科研,更加倾力教科研。不重视教科研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重视教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不重视教科研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名校。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必须首先研究如何优化教科研,着力形成氛围、形成团队、形成模式,全面建设教育质量科研年,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提高质量的科研含量,开辟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新高地。

(一)要思考谁来研究的问题。质量工作涉及诸多层面、岗位和环节,所有相关者都要成为研究者。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研究力是校长治校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要重视研究、推进研究,更要示范研究、引领研究,追求成为“研究型”校长。校长研究要更加主动,做到研究职业化、常态化、终身化,既要深入研究如何改进个人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也要整体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实践。校长研究要更加深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入木三分、深入浅出。校长研究要更加广博,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不仅是某一学科或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具有深厚的研究素养。校长研究要更加独到,具有“首创”和“独创”的思维品质,独具慧眼、独到理解,善于在平凡中见新奇,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其次,教师要自主自觉。每位教师都要做到热爱研究、主动研究、善于研究。要深化研究价值认同,唤醒自我的研究意识,把研究作为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确立“不研究不行”的思想,克服研究“惰性”。要确立合理的研究利益诉求,把研究作为个人专业成长之道,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要坚持以学促研,把学习融入研究之中,不断通过学习提升研究素养。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把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做到课题在教学中生成、成效在教学中体现。要把反思作为重要研究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把反思融入行动研究、问题探讨和教学总结。要把深度研究作为重要方法,防止蜻蜓点水,防止浅尝辄止,防止小成即满,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逐步凝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长为“草根化”的研究型教师。第三,教研员要率先垂范。作为“研究专员”,教研员要追求自我完善,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研究,率先出思想、出思路、出成果,在当地堪称学科权威,在省内外掌握学科话语权。要有高尚人品,有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坚持等人格品性,有“大师”级的人格风范。要有高尚学品,热爱学习、终身学习,提高学识魅力。要有高尚教

品,不仅是优秀“登山员”,更是优秀“潜水员”,经常“下水”,敢于“试水”,有深厚教学素养和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要有高尚研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以有启迪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体现价值、增值人生。

(二)要思考研究什么的问题。既要全面和全程研究,更要突出对教育质量关键“增长极”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既研究教什么,又研究如何教。研究教学思想,认真剖析问题行为背后的问题,确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研究教材体系,研究不同学科教材间的整体联系,研究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章节分布、知识结构等,既要“教材在手”,更要“教材在心”。研究教学内容,既抓纲固本,又不唯纲、不唯本,做到取舍有度、旁征博引。研究教学方法,剖析教法涉及的价值取向、理念构建、操作实施等,倡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教学过程,既关注对备课、授课和复习辅导的过程研究,又关注对导入、复习、讲解、检测的过程研究。研究教学手段,坚持教学手段服从教学内容,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融合运用。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以课堂为根本“增长极”,着力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进转变课堂观,确立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课堂理念,进一步以科学的课堂观指导课堂实践。以研究促进培育课堂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课堂环境文化,构建公平公正的课堂制度文化,形成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课堂人际关系文化,培育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文化,形成质疑、探究的课堂研究文化,凝炼激励、发展的课堂评价文化。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结构,准确把握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探索实践学科化、个性化的课堂范式。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管理,落实学科化、校本化的规范要求和评价建议,优化课堂统筹管理之道,完善以课堂为中心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第三,要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把学习作为重要“增长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以研究促进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为本”,落实“以学论教”,积极修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营造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外因环境”。研究学生智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研究学生情商的开发之道,提高学生自我了解、管理、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乐观积极、互动合作等良好品质。研究学生逆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坚毅、刚强、吃苦、争气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认识学习挫折、应对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等耐挫能力。

(三)要思考怎么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重实践。理论研究如同“理论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前瞻性与探索性,而实践研究好比“临床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实用性与实战性,但两者都着眼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离开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必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既无实践基础,也无实际意义;而离开理论研究的实践研究,必然失去科学理论的指导,容易迷失方向、偏离轨道,深度不够、价值不高。我们强调两者

的同等重要性,并非强调平均用力。特别是对校本和师本研究而言,无论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或者是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既需要有理论探索,更需要有实践的突破,更应把研究的视角和精力聚焦于实践研究。其次,要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微观。宏观研究侧重于对相对宏观问题的整体研究,本质上属于“登高望远”式研究,着眼全局、切口较大,好比医学临床上的“全身检查”,而微观研究侧重于对细小问题的个案研究,本质上属于“显微探秘”式研究,着眼局部、切口较小,好比医学临床上的“专科检查”,但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离开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可能视野不宽、眼界不高、立意不远,而离开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可能切题不准、问题漂浮、对策失效,这就好比一所学校的高考研究,应该起步于对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考试方案和命题的宏观研究,基于对校情、教情、班情和生情的微观研究,成于在两者结合中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同样道理,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要均衡着力。特别是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尤其要防止研究过于宏观,要做到问题细小化、课题小型化、成效显现化。第三,要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个体作用至关重要,团队作用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临床上的“分诊”与“会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教育教学分工更趋精细,合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也不例外。要构建研究愿景,制定体现发展取向、契合群体诉求的研究规划,逐步内化为研究者取向一致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要培育团队文化,营造尊重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研究氛围。要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课题为纽带,构建相对稳定的伙伴式研究关系。要强化研究支持,对合作研究给予更有效的保障。要打造示范团队,推介合作经验,展示合作成果,提供合作范本。

教科研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相伴相融的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艰巨性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我们带着奉献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创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投身其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富有智慧的教科研实践的支撑下,努力打造扬州教育质量新高地。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文化知识,即使文化水平再高,不会做人,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关鸿羽老师举得例子中,北京某高校一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因为不会交朋友,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杀人。不但没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成了社会中的“害虫”。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甚至社会的“害虫”呢?无疑是应试教育。无论哪个学校,看的都是分数,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好老师,而不注重学生的品行。

那么,作为校长,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信息,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没多长时间学生就跑了三分之一,或者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新学期学生增加了多少多少。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 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认识有多高,体验有多深,这个学校就能走多远。校长要注重 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的“精神”。在 这里面,校长的自身提高最为重要。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传统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也不是一个工匠。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性,促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并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做出明智而审慎的分析与决断。这意味着教师除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有研究自身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需求、兴趣、信念和技能,有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并通过这些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等软性因素。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三,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散发出思想的光华,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影响,长期置身其中,即使优秀者也会败坏思想、涣散斗志、“近墨者黑”,对人贻害无穷。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可从中得到启迪。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工作就要创设一流的校园环境。

第四,校园生活要丰富多彩,对学生教育要多样化。

要大幅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更加聚焦教科研,更加凝心教科研,更加倾力教科研。不重视教科研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重视教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不重视教科研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名校。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必须首先研究如何优化教科研,着力形成氛围、形成团队、形成模式,全面建设教育质量科研年,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提高质量的科研含量,开辟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新高地。

(一)要思考谁来研究的问题。质量工作涉及诸多层面、岗位和环节,所有相关者都要成为研究者。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研究力是校长治校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要重视研究、推进研究,更要示范研究、引领研究,追求成为“研究型”校长。校长研究要更加主动,做到研究职业化、常态化、终身化,既要深入研究如何改进个人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也要整体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实践。校长研究要更加深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入木三分、深入浅出。校长研究要更加广博,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不仅是某一学科或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具有深厚的研究素养。校长研究要更加独到,具有“首创”和“独创”的思维品质,独具慧眼、独到理解,善于在平凡中见新奇,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其次,教师要自主自觉。每位教师都要做到热爱研究、主动研究、善于研究。要深化研究价值认同,唤醒自我的研究意识,把研究作为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确立“不研究不行”的思想,克服研究“惰性”。要确立合理的研究利益诉求,把研究作为个人专业成长之道,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要坚持以学促研,把学习融入研究之中,不断通过学习提升研究素养。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把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做到课题在教学中生成、成效在教学中体现。要把反思作为重要研究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把反思融入行动研究、问题探讨和教学总结。要把深度研究作为重要方法,防止蜻蜓点水,防止浅尝辄止,防止小成即满,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逐步凝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长为“草根化”的研究型教师。第三,教研员要率先垂范。作为“研究专员”,教研员要追求自我完善,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研究,率先出思想、出思路、出成果,在当地堪称学科权威,在省内外掌握学科话语权。要有高尚人品,有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坚持等人格品性,有“大师”级的人格风范。要有高尚学品,热爱学习、终身学习,提高学识魅力。要有高尚教

品,不仅是优秀“登山员”,更是优秀“潜水员”,经常“下水”,敢于“试水”,有深厚教学素养和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要有高尚研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以有启迪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体现价值、增值人生。

(二)要思考研究什么的问题。既要全面和全程研究,更要突出对教育质量关键“增长极”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既研究教什么,又研究如何教。研究教学思想,认真剖析问题行为背后的问题,确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研究教材体系,研究不同学科教材间的整体联系,研究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章节分布、知识结构等,既要“教材在手”,更要“教材在心”。研究教学内容,既抓纲固本,又不唯纲、不唯本,做到取舍有度、旁征博引。研究教学方法,剖析教法涉及的价值取向、理念构建、操作实施等,倡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教学过程,既关注对备课、授课和复习辅导的过程研究,又关注对导入、复习、讲解、检测的过程研究。研究教学手段,坚持教学手段服从教学内容,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融合运用。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以课堂为根本“增长极”,着力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进转变课堂观,确立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课堂理念,进一步以科学的课堂观指导课堂实践。以研究促进培育课堂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课堂环境文化,构建公平公正的课堂制度文化,形成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课堂人际关系文化,培育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文化,形成质疑、探究的课堂研究文化,凝炼激励、发展的课堂评价文化。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结构,准确把握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探索实践学科化、个性化的课堂范式。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管理,落实学科化、校本化的规范要求和评价建议,优化课堂统筹管理之道,完善以课堂为中心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第三,要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把学习作为重要“增长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以研究促进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为本”,落实“以学论教”,积极修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营造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外因环境”。研究学生智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研究学生情商的开发之道,提高学生自我了解、管理、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乐观积极、互动合作等良好品质。研究学生逆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坚毅、刚强、吃苦、争气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认识学习挫折、应对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等耐挫能力。

(三)要思考怎么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重实践。理论研究如同“理论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前瞻性与探索性,而实践研究好比“临床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实用性与实战性,但两者都着眼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离开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必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既无实践基础,也无实际意义;而离开理论研究的实践研究,必然失去科学理论的指导,容易迷失方向、偏离轨道,深度不够、价值不高。我们强调两者

的同等重要性,并非强调平均用力。特别是对校本和师本研究而言,无论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或者是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既需要有理论探索,更需要有实践的突破,更应把研究的视角和精力聚焦于实践研究。其次,要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微观。宏观研究侧重于对相对宏观问题的整体研究,本质上属于“登高望远”式研究,着眼全局、切口较大,好比医学临床上的“全身检查”,而微观研究侧重于对细小问题的个案研究,本质上属于“显微探秘”式研究,着眼局部、切口较小,好比医学临床上的“专科检查”,但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离开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可能视野不宽、眼界不高、立意不远,而离开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可能切题不准、问题漂浮、对策失效,这就好比一所学校的高考研究,应该起步于对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考试方案和命题的宏观研究,基于对校情、教情、班情和生情的微观研究,成于在两者结合中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同样道理,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要均衡着力。特别是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尤其要防止研究过于宏观,要做到问题细小化、课题小型化、成效显现化。第三,要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个体作用至关重要,团队作用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临床上的“分诊”与“会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教育教学分工更趋精细,合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也不例外。要构建研究愿景,制定体现发展取向、契合群体诉求的研究规划,逐步内化为研究者取向一致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要培育团队文化,营造尊重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研究氛围。要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课题为纽带,构建相对稳定的伙伴式研究关系。要强化研究支持,对合作研究给予更有效的保障。要打造示范团队,推介合作经验,展示合作成果,提供合作范本。

教科研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相伴相融的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艰巨性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我们带着奉献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创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投身其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富有智慧的教科研实践的支撑下,努力打造扬州教育质量新高地。


相关内容

  • 第十一章幼儿园与家庭
  • 第十一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教案 课题: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 目标: 1.了解幼儿园与家庭为什么要合作 2.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社区合作的意义,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社区教育的特点 重点: 家庭教育的特点.社区教育的特点 难点: 幼儿园与家庭为什么要合作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

  • 教育学课后习题解答
  •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 a) 萌芽阶段:<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以学论教 b) 独立形态阶段: 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作: 夸美纽斯还第一次认证了班级授课制: 英国的洛克的<教育漫谈>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q ...

  • 食品安全专题
  • 食品安全专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非法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上海染色馒头.染色花椒(火锅底料).瘦肉精.蔬菜.果品农药残留或激素严重超标等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问题严重. 一.分析原因 1.政府 制度的角度:监管体制 ...

  • 最新艾滋病预防知识题库
  • 一.单选题 1.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人在在哪一年被发现?(A) A.1985 B.1981 C.1992 D.1993 2.<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施行日期是:(B) A .2006年1月1日 B.2006年3月1日 C .2007年1月1日 D .2006年5月1日 2.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正处 ...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亚红 [摘要]: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有效提升教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目前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存在教学反思意识差,反思公式化:反思零散而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反思重教学活动效果,轻活动过程等问题.明确反思目的, ...

  • 小学教育学简答题
  • 简答题: 1. 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大致有两点: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 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 ...

  • 2012小学教育学简答汇总
  • 小学<教育学>问答题集锦 1. 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发展趋势?P4--5(六个要点)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答:○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教育年限. ○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5 学历教育与非 ...

  •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重要)
  • 中学语文教材教学(重点) 1.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哪些?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全部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出发点,是语文学科所以能力独立存在的依据,它对语文教学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语文学科的性质主要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实践性等. 2.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中学语文科 ...

  • 新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二.为何写课后教学反思 三.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四.教学反思的类型 五.教学反思的途径 六.课后反思的原则 七.教学反思的内容 八.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怎样写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