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目   录

中国教育资源惊天浪费,年浪费逾三千亿元……………………………………………1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育的根本症结在教育体系宏观设计………………………………3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八个简明构想…………………………………………………………4

简论中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7

改革中国的学制……………………………………………………………………………8

高考向何处去?中国高考未来宏观走向初探……………………………………………13

钝化高考过度竞争的必要性及方略………………………………………………………15

反对对教育产业化的轻率否定,开辟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17

国家应当停止对高学历的追逐……………………………………………………………19

发展学徒教育,补当今教育的缺失………………………………………………………21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必须废止!……………………………………………25

中国教育资源惊天浪费,年浪费逾三千亿元

中国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最突出者有三:第一是强迫全民学英语;第二是学制过长;第三是以高考为核心的过度激烈的考试选拔。

一、英语。英语必修必考,无视学生在个性、天资、性情、意愿等各方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违背教育最基本的学习自主选择的原则,强人所难,强加于人。客观上空耗大部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害身心;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的内伤,是中国教育病态的直接原因;贻误多样性、特异性、创造性、实践应用性人才的成长,拖累国家的发展,黯淡民族的未来。这一施政,是对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的严重侵害,是戕害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软刀子,是一种极度自轻自贱、奴颜媚骨、在世界竞争场上不战而降的政府失策,是对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严重歪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一失策要负历史责任。政府的高层(不止是教育的高层),应当正视这一措施已经造成的和未来潜在的严重消极后果,对二十多年“英语必修”的教育实践,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彻底的反思与更正。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必须终止;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人所难为支持鼓励,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学习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二、学制。学制不当,成年前学制过长。学制过长浪费了教育资源,损伤了学生身心;长期单一过饱和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学生精神食粮的偏食和营养不良,给中国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隐忧,将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

优化学制。建议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5年,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高考之后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放假两年。用这两年宝贵假期,让孩子舒展身心,体验实践,拓展视野,增长技能,以父母为师、以社会为师、以天地为师、以劳动为师,获取学校外教育的宝贵营养。要求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科技与谋生的实际本领,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如此,我们的孩子必将更健康、更能干、更有创造性、更具活力。此外,与上述缩短成年前学制相对应,应当建立与终身学习相符合的工作学习休假制度: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实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此制度有无尽的好处,也是能够达到的。

三、高考选拔。以高考为核心的过度激烈的考试选拔,空耗学生宝贵青春,损伤学生身心,误导基础教育,使教育扭曲变形,陷教育于应试的泥沼,严重浪费教育资源;过度激烈升学竞争之下亿万学子的多少奋斗,就社会进步、生产发展而言,其实只是惨烈的内耗和无效劳动。

因为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阻挡这一历史进程;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三大浪费不可小觑,对我教育浪费极大、损害极大,可以认为是当前所有教育弊端的首要问题;容我做一个粗略估算:全国每年的教育投入(政府投入加民间投入)保守估计为7000亿元;英语空耗1/5,高考恶拼空耗1/4,学制过长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空耗1/7――三者叠加,每年耗费逾3000亿元,基本低效、无效、甚至有负作用。上述估算,尚未包括形式主义劳而无效死记硬背空洞无聊虚伪说教的政治课及其考试造成的浪费、落后教育体制造成的跑冒滴漏和效率低下的浪费、教学教育资源缺乏整合重复劳动的浪费、教材体系频繁变动缺乏基本稳定导致的教材难以循环利用的浪费等。根据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与以上估算相比,实际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3000亿!岂是一个小数,我中国、中国百姓,哪里经得起这般耗损!

上述浪费不止,教育没有发展的可能,再多的教育投入都无济于事,必将贻误中国的发展。无怪乎西方媒体称我中国为一个漏气的气泡。

国家是新生发展的我所热爱的国家,政府是我寄托希望与信任的政府,不愿有任何夸大虚妄之处。愿网友并力呼喊与促进,愿国家高层严重关注,促成我中国教育局面的根本改进。

解铃还需系铃人,

教育的根本症结在教育体系宏观设计

当年的红军非作战不英勇,但在李德等的军事指挥下,就是摆脱不了惨痛被动的命运,最后丧师失地,不得不“战略大转移”……

现在中国的学生非不刻苦、不聪慧,中国的教师非不勤勉、不敬业,中国家庭的教育投入非不巨大,但我们教育的境况越来越坏,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教育弊病越积越重,人民对教育的愤怨越来越大。在当前的教育方向上继续下去,只会贻误中国孩子的发展,损坏孩子的健康,损毁中国的未来,重陷中国于泥沼和险境。

不能不质疑现行的教育施政路线:

教育投入既不符合经济、高效和节约的原则,也不合乎“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的人性的崇高价值追求,天价高收费敛财于民怨声载道;

强迫全民学英语劳而无用,损失极大,浪费极大,为害极大;

教育内容窄化,无限广阔丰富的教育被窄化为学校教育,阉割了教育体系中最丰富多彩最能给人以真才实学的实践教育;学校教育又陷入知识教育的泥潭;知识教育又异化为应试教育——教育内容严重残缺;

当前的教育实际,违背了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

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过长学制之下,久而久之导致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学校教育无限扩张,学制过长,违背常理;

局限于现行教育体系框架之内的所谓“课改”,流于形式,与初衷适得其反,实际中反而加重了师生负担。教改需要跳出小小的田螺壳,在大视野、大框架下进行才能收真正实效。

当前中国教育的严峻弊端,源自教育体系宏观设计的结构性基本缺陷。在宏观设计的缺陷之下,中国学生的勤奋、教师的敬业、家长望子成龙的严厉,反使我们在偏差的道路上走得越远。

假如设计图纸存在严重缺失,怎么指望能有合格的高楼。

是教育从基础、从结构、从整体、从宏观设计上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教育危言!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八个简明构想

建议如下:

1、更正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学习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2、加大教育投入。遏制公车、吃喝、出国、政府豪华建筑等方面的严重浪费,考虑出口退税政策的适当调整,用之于加大教育投入,循序渐进又尽快地最终实现全国普遍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免费教育,如此,将极大增进人民福利,也是为党与政府添光彩的伟大德政。

3、改革教育投入体制。变地方自筹为全国统筹以实现对贫困边远地区教育的真正倾斜;改变教育经费下拨层层关口道道环节跑冒滴漏效率低下的状况,将教育经费直接打入每一个学生的账号,或以教育券的形式发至每一个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选择学校挑选教育服务;将经济高效的产业化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创办和运作,以避免走上低效浪费缺乏活力的衙门式办学旧路。

4、改革学制。学制过长浪费了教育资源,损伤了学生身心;长期单一过饱和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学生精神食粮的偏食和营养不良,给中国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隐忧,将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建议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5年,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放假两年。

5、发展学徒教育。十三亿勤劳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是对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中国应试教育的严重预警。坚决主张,在中学之后大学之前的两年假期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谋生的实际本领,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

6、改革高考——

继承高考的优良传统,维护高考的权威性、严肃性、公平性及全国统一性和同一性,高考事关社会全局,警惕任何借口的对高考权威的削弱行为。

坚定审慎地改革高考,使高考制度与时俱进。因为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阻挡这一历史进程;过高的高校门槛、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严重浪费教育资源,空耗学生宝贵青春,误导基础教育,陷教育于应试的泥沼。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7、另创人才选拔机制。

高考不能承担“人才选拔”责任;把选拔的职能从教育中剥离出来。

选拔人才对任何不甘落伍、追求发展的国家都是至关重要极为关键的。但,严格而言学校教育的考试不能胜任人才的选拔,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无非擅长考试而已,未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的理想人选。未来的用人单位自然会进行选拔,不用教育部门、不用学校过早地越俎代庖。教育以“选拔”为己任,其实是自作多情又不能胜任之举。

选拔教育应当废止;应当另创人才选拔新机制。选拔的时机应当由受教育阶段后推到择业阶段;选拔的主体由教育部门改为用人单位——因为只有用人单位自己才能选拔出合乎自己需求的人才;选拔的形式应当由比较单一的与实际比较脱离的纸面虚拟的知识理论考试,转为用人单位所组织的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能检验真才实学的丰富多样的选拔手段。

因此国家的人才选拔焦点,应该由关注高考转移到关注就业阶段的招聘录用。首先国家应当继续规范和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使社会底层人员有平等的机会通过公平的选拔竞争参与国家事务;其次,应当规范和完善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用人选拔制度,使得社会的底层百姓也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在这样政府背景的单位中谋求就业;再次,政府应当引导、要求和监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用人制度——以保证社会底层的优秀才俊也能脱颖而出。

此外,将附加于大学文凭之上的外在功利剥离出来。国家应当禁止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时对文凭学历的歧视性要求。

如此,高考和中国教育才能脱去炽热,回归自然平和的常态。

8、建立与终身学习相符合的工作学习休假制度。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实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此构想是能够达到的,必有无尽的好处,这里不予赘述。

让学习成为现代社会每位中国公民的权利与福利;扫除阻止和干扰我们实现这一权利的一切障碍。

简论中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

在建筑施工的混泥土混合搅拌过程中,水泥、沙子和水的份量,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其中任何一种成份的比例过高或过低,都搅拌不出符合质量的混泥土,进而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寿命和成败。

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精神营养包括两类:纸面虚拟的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劳动的实践历炼;前者简言之为“知识”,后者简言之为“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二者协调均衡,才能普遍大量地造就优秀的能干的顶用的吃苦耐劳的劳动者,造就理论创造性和实践精神二者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造就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当前,学校教育几乎成为国家正式教育的唯一形式。学校长于知识的讲解、传授、普及,因而成为知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学校难以胜任实践教育的任务。中国几十年学校教育的历史证明,不管人们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处心积虑、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地提倡实践、强调实践,学校始终未能担负起实践教育的责任,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学校教育和实践如同油与水一样不能默契相溶。

因而,当前的中国教育,“知识” 有余,“实践”不足或几乎缺失。这种明显畸形的教育,怎么能担负起培养优秀劳动者和造就高端人才的责任。

混泥土搅拌过程中,水泥多了就增添沙子和水,水太多了就增加沙子和水泥,直到符合科学的比例。过于浓烈膨胀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所收缩,以便为实践教育腾挪出必要的时间与空间;有必要创设不同于学校形式的实践教育新模式。

应当站在对未来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高度,认真审视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现在是中国教育弥补实践缺失的时候了。

改革中国的学制

内容提要:

1、过长时期的连续单调的学校学制,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

2、紧急吁请优化学制,创设动静相宜、张弛互补、劳逸结合的合乎教育内在节律的新的教育时制;

3、具体建议:

①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

②小学5年,五年级小学毕业的那一个学期,提前两个月放假,令该暑假时间增加到4个月(用于休闲放松、生活实践拓展);

③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

④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

⑤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再放假两年。鼓励和要求学生在两年假期中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谋生的实际本领;

⑥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

⑦成年参加工作之后,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国家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电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利用这一休假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

逐步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节律式地向全体公民提供终身长达约17年的教育福利,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

世间事物多呈现明显的节律:从自然界昼夜的轮转,到人类社会作息的交替;从机械运转的往复到人体心脏的搏动;从光子的频率到地球绕日的周期……我们能感受到普遍存在的节律美。

我们来设想一些非节律的单一进程的事物:熬过漫漫长夜,从此永远是光明了;辛苦劳作半辈子,往后就享清福了;寒冬过去,从此春天永驻了;给电动汽车一次性充足电,就能满世界旅行了;少年时代学习吸收和掌握古往今来全世界的一切文化知识与科学技能,成年以后就可以工作、创造、服务天下了……这类单一进程的事物看似美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或不科学、不可取、成本极高代价极大难以实现的。

在动与静、张与弛、劳与逸……转换的节律之间,事物循环往复而又进步上升地往前发展了;与一步到位、一步登天式的单一进程相比较,反复的节律式的运动发展方式更为经济节约可行、更为现实,更符合事物发展的本质。

比如手机,如果能一次性把电充足从此就可以无限拨打多好,但在现有的技术与成本及不降低性能与便捷性之下,是达不到的;反复充电的方式成为解决手机能源的可行、可接受的现实选择。

教育进程同样有其内在的节律,认识和遵循其内在的节律,是教育成功的要求。

经历百余年发展的中国学校式教育,已经积淀了不少优秀的做法,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教育运行中的心脏般跳动的节律:一天之内划分为若干节课,紧张的课堂与轻松的课间相交替;一周之内划分为5个(或6个)学习日与2个(或1个)休息日,学习日与周末休息相间隔;一年之内划分为两个学期及与之相应的寒假暑假,学习期与休闲调整期相穿插——这是令人称赞的学习时制设计。

(因此,当前出于应对考试而出现的盲目增加课时因而侵占学习者休息时段,随意占用周末与寒暑假补课的行为,其实是违反教育节律的。)

但是,现有的教育时制设计仍有重大的缺陷,妨碍教育的效率与成果:

中国当前的教育时制设计基本地把人的一生简单地划分为成年之前的学习期和成年之后的工作期这样两个阶段:成年前拼命学习,试图为人的终身发展预备一切的知识与技能;成年后一旦参加工作,往往工作到老,直至退休。

这样一种设计,极大地加重了人在少年时期的学习负担,学生不堪重负。

人生和宇宙一样,有许多混沌的难以预知的不确定因素,人在少年时期很难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随着环境时势客观条件的变化,人生的选择总处在不断的调整中。在这种单一进程的学制下,为了预备生存及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不得不拼命地学,恨不能把古往今来人类获得的一切知识与本领——象拷录到电脑硬盘那样——输入人的大脑。

这种设计下,中国学生再聪明勤奋、再加班加点、怎么早起晚睡、怎么延长学制,都无济于事。宝贵的教育资源被低效空耗;沉重的学习重压,损害了学生健康,挤占了个性成长与特色发展的空间,变快乐愉悦的成长岁月为紧张的黑色里程。

这样一种设计,也无法满足成年后谋生及终身发展的需要。几十年后发现,我们少年时代无限辛劳预备的一些所谓“知识”,其实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的垃圾信息;我们成年后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反而欠缺,却没有机会充实。

当今的学校教育时制太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进而硕士、博士,整个儿读下来,已年近三十。长期的学校教育,能使学生在书本理论虚拟知识方面满腹经纶;但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的长期单调的学校生活,不仅造成学习的倦怠与低效,还会在实践历炼、生产生活实际技能、身心健康方面造成隐性的缺陷,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

一二十年一贯到底的学习时制,不是合理的。高中毕业高考之后,疲惫倦怠之际,又马不停蹄地攻读大学,未必是科学人性的教育设计。

过长时间的单一进程,令人倦怠:工作过久,产生职业疲倦;学制过长,学生的学习厌倦,也在情理之中。饥渴之际,狼吞虎咽;饱食之时,纵有山珍海味也难有胃口。

人生的教育与工作的两段式设计,使得少年时代连续学习和成年后连续工作的时段都太长,降低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割裂了二者之间相调节、相补充、相协调、相依靠的和谐紧密关系。

这种教育设计,有违教育的内在节律,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国教育的成效,使我们的教育事倍功半;不但造成宝贵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导致各种严重消极后果。教育决策高层应当对此严重关注,努力探索与尽快实施更为科学人性经济高效的新的教育时制。

在动与静两方面中,学校教育更多的具有“静”的属性;在虚拟理论与实际历炼中,学校教育内容以前者为主。因而,学校教育应当与“动”的实际历炼的时段相间隔、相穿插和相补充。

当前,终身教育的观念已入人心,但国家尚未建立与之相应的制度化的国民教育体制。建立动静相宜、张弛互补、劳逸结合的合乎教育内在节律的新的教育时制,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或许还暗合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淡化当前过于火热浓烈的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回归平常、自然与常态;缩短成年之前的学校教育年限,令学校教育与休闲拓展实践历炼的空白期相穿插;建立国民成年工作以后的长假制度,使劳动者能够休养调整、学习充实、更新提高。有以下描述性的初步构想,期待教育的从业者管理者关注者热心者予以补充完善与细化,构想如下:

(一)成年之前。

设想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5年,五年级小学毕业的那一个学期,提前两个月放假,令该暑假时间增加到4个月(用于休闲放松、生活实践拓展);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再放假两年。用这两年宝贵时间,让孩子舒展身心,体验实践,拓展视野,增长技能,以父母为师、以社会为师、以天地为师、以劳动为师,获取学校外教育的宝贵营养。

具体而言,两年假期主要用于接受学徒教育。师徒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一位师傅每次收一个或最多三、五个徒弟,与学校班级制的形式相比,似乎原始、低效;但师徒方式在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方面,无可替代,恰能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今中国孩子最缺少的,莫过于实践的真知与动手的技能。今日,十几亿勤劳聪明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即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警报与预兆,有必要深刻反思与更正了。

试分析发展学徒教育的可能性:

国家无需另外招录师资,成百上千万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就是很好的老师;

无需增加教室、教学楼、仪器设施,社会自然会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无尽的教育资源;

需要的只是:政府对学徒教育的认同、倡导、支持、鼓励,政府对以往的不合理教育体系的修订。如果发挥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登记全国各行各业能工巧匠、行家能手,并向全国学子推荐;对现行教育制度(如学制)进行必要改进;利用当今社会发达的资讯手段及信用体系,规范师徒教育有序进行;鼓励和承认学徒教育的学历,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企业及其行家师傅招纳学徒,……如此,学徒教育就可以往前开步了。

两年假期学徒教育之后,再升大学或就业。如此,我们的孩子必将更健康、更能干、更有创造性、更具活力……

(二)成年之后。

科技进步极其巨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从社会整体而言,人们已无需超负荷、满负荷地劳作,就能满足生存与发展之需。时代的进步,使得国家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休息与学习的闲暇成为可能。

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全可以明白地、制度化地向公民提供一项新的福利: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电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利用这一休假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

此福利的实施,对我中国意义极大,应当是我中国发展的方向。

(三)图解当前及以上构想的节律模式:

1、当前的二元式的学校教育—工作模式:

◆◆◆◆◆◆◆◆◇◇◇◇◇◇◇◇◇◇◇◇◇◇◇◇◇

◆代表成年前的学校教育,◇代表工作时段

此种模式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连续时间都过于漫长,缺乏张弛互补、劳逸结合的节律,弊端显著,不科学不可取。

2、本文构想的节律式的终身教育与发展模式:

◆◆◆☆◆◆☆●●◇◇◇◇★◇◇◇★◇◇◇★◇◇◇

◆代表中小学基础教育,

第一颗☆代表小学初中七年学习之后的半年长假,第二颗☆代表高中两年半学习后两年假期的实践历炼与学徒教育

●代表大学教育时段 ◇代表工作时段

★代表工作阶段之间的休闲调整学习充实和继续教育的带薪休假

由目前单调的学校教育—工作二元模式,转为合乎节律的终身教育模式,大有益于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大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影响所至,不限于教育领域,而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极大。

我们有必要、也应当有勇气进行领先于世界的教育制度的创新。

高考向何处去?中国高考未来宏观走向初探

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高考占据了独特的尊崇地位。保持稳定、增进秩序,为底层优秀子弟的进升开辟和保留一条通道,高考的意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高考组织工作,高考工作一以贯之的严密认真;迄今,高考制度依然深入人心,被公认为是难得的较为公正合理的制度之一。

而高考过于繁琐苛刻激烈的竞争、高考内容及方式的不尽合理,极大地浪费教育资源,客观上损害学生身心、贻误学生和谐发展,严重误导中国教育,令中国教育严重窄化、走上片面的知识教育甚至应试教育的歧路,其负面影响已经十分严峻;此外,高校招生过程中日趋严重的种种内幕,也使高考与公平渐行渐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的使命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过去的为国家“选拔人才”转变为现在事实上的为高校“选拔生源”;职能的弱化使高考有可能卸去不可承受的重负,而变得更平和与合理。

高考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只有改革,发展与完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积淀了历史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智慧,高考制度走到了今天,时至今日,高考制度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改革高考制度,有必要持敬重谨慎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由于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高考改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影响,不能不百倍地谨慎;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与哲学思想的草率改革无济于事,反会损害高考的严肃与权威。国家此前曾经多次进行过种种有关高考的小改小革,虽未能根本性地改变高考弊端,幸而也没有损害高考的根本。今日的高考,需要实质性根本性全面改进;谨慎应当是我们应持的态度,但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阻碍。当锅里的鱼有一面已经煎得焦黄、空气中开始洋溢焦味的时候,有必要果断利索地把鱼翻转过来。

中国教育困顿在于高考,而教育改革契机也同样在高考。通过改革高考而改革中国教育,可以收“牵牛鼻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高考改革成功,教育局面将为之一变。

对未来高考宏观走向的展望:

应当是趋向于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唯有简化,才能降低成本、利于监督;复杂的程序与体制反而漏洞百出、成本昂贵、滋生腐败与丑恶。复旦大学进行高考面试录取的尝试,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然而假设推而广之,只会带来比目前更严重的后果与更糟糕的局面。“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不切实际的书生臆想。人的许多素质是无法量化的,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明察秋毫,过度的考察只会加大成本,促涨虚伪,陷入谬误。高校招生无需全方位考察,也不可能全面考察,只要明智地选取少数若干门课程进行考试,就足以达到选拔的目的。比如,要想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只要尝一口或几口就足够;又比如部队每年的招兵工作,其实只要考察文化与身体的若干项就可以,用不着每位应征入伍的青年都做基因考察的。

应当是趋向于淡化而不是趋向于强化。过去的高考承担了政治的、教育的、就业的等等太多重负,因而必然是一种高利害的体制。未来社会,用人单位具有自主的人事权,会十分谨慎地自我负责地从劳动力市场招录优秀员工,不再以高考成绩、以某大学的资历或以国家分配作为用人的单一标准;过去高考的所谓为国家“选拔人才”越来越名不副实,高考的职能已经改变为事实上的“为高校选拔生源”。因此高考制度有必要也有可能回归平和与常态,趋向平淡。

应当由过去选拔考试的过度精确、过度激烈、过度计较、过度苛刻,趋向于未来的适度模糊。由于高利害,过去的高考呈现白热化的状态,分厘必争,因此高考题目艰深繁琐,在牛角尖里做道场,以难倒天下学生为能事;由此导致对教育的误导,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身心的损害,对学生发展的贻误。无非是高校生源的选拔,何必激烈如此!利害关系已经降低;通过高考规则的重新优化设计,这种局面是能够避免的。

应当继承和维持高考的全国统一性和同一性。统一性的全国高考使成本低廉,使高校招生透明简约,也有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近年出现不少省份的自主命题,或许能维护某些省市的难以摆得上台面的地方利益,其实将有损于全国性的高考公平,令全国高考呈现春秋战国般的地方化复杂化的局面,必将加大高校选拔的社会成本,无谓地消耗教育资源,更有可能损害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是对过去高考优良传统的反动。除国家授权的具有高考探索性的试点地区外,国家应当坚定维护高考的全国统一性与同一性。

珍惜高考,改革高考!

钝化高考过度竞争的必要性及方略

1、市场经济中,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反而带来对相关产业的破坏性后果。中国学生经历中考及高考的竞争程度之惨烈、时间之漫长、后果之恶劣,世所罕见;在这样考试恶性竞争的高烧中,窒息的是中华民族创造与活力的胚芽,烧掉的是最宝贵的中华民族的精血。

百姓自然有向往利益的追逐竞争之心。某城市某超市举行限时限量有奖促销,结果引发踩踏事件,后来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禁止此类促销,事后的政府行为好啊。同理,对过度激烈的应试竟争,政府同样应该适当地抑制和淡化。但不该的是,我们政府的教育部门角色错位,反成了应试竞争的鼓吹者、主持者、推波助澜者和火上浇油者。

当前情势下,继续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为不智之举,政府理应采取适当方式钝化冲淡教育过度的恶性竞争。

2、即使对清华北大之类的全国重点名校的招生而言,也无需如此惨烈的考试选拔。人们对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有超出事实的过度迷信。有什么理由能证明清华北大的课程一定要从全国挑出的学习尖子才能领会掌握?中等偏上学生就无法完成清华北大的课程与学习任务吗?过度的高考选拔竞争不是这些学校招生的必需,反而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恶劣的后果。特别地,清华北大以为借高考选拔体系囊尽四海英才,其实得到的或许不是生机蓬勃可造之材,而是已被高考热几乎烧焦的木炭。清华北大同样是高考恶性竞争的受害者。

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3、避免高考恶性竞争的方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和过高的高校门槛阻挡这一历史进程。

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即,高考应当由选拔性考试渐变为过关性资格性考试。

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和考生志愿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比如,高考成绩排位达到全部考生前3%为一级,他们获得全国第一批重点知名高校的报名资格;这些重点高校从以上的报读本校的考生中依靠电脑实施随机录取;如此等等,不予赘述。

引入电脑随机录取,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高考电脑随机录取时,政府相关部门主持、监督并负责,国家公证机关现场公证,电视、网络等媒体现场直播,众目睽睽、举国关注——这一切,使作弊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能够保证选取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可信可靠、快捷高效。

反对对教育产业化的轻率否定,

开辟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教育部“坚持教育公益性 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匆忙表态,只给人以迎合情绪、人云亦云、逃避责任、缺乏教育思想、缺乏智慧、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不可操作的感受。

几个想法,不知对否,请斧正:

社会的历史证明,产业化是资源配置和运作最高效最经济的组织方式;中国总结几十年正反方面的良好经验和深刻教训,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将其写入宪法,这一选择是来之不易的,是慎重科学的,是应当十分珍惜的;借助市场化(产业化)的合理、高效、经济的组织形式,必将有力的促进中国教育的进步和中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产业化道路是多样的。能否建立以财政为支撑的教育产业化体制,简言之:改教育经费地方统筹为全国统筹,以实现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真正倾斜;改革教育投入体制,政府教育经费不再直接地拨往学校,而是直接打入学生的个人教育专用账号之中或以教育券形式发给全国每一个学子,学生也不能将其兑现,而是当其到政府认可的学校报名之时,用于冲抵学费——以此免去教育经费下拨路程中的低效浪费、腐败与暗箱操作,以此保证学生对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选择权,以此来减轻人民教育重负和实现教育的公平,以此来实施对贫困地区的倾斜,以此来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前进。

教育资金拨给学校与直接下到学生账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前一种方式,学校成为依赖财政的官僚机构,学校只一味眼睛朝上,不必真正关注学生,不求上进,不关注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准,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获得高质量高水准和满意的教育服务。

后一种方式,突显了学生的权益,学生资金在手,优质的教育服务任我挑选,学生享有对教育服务的宝贵的选择权;依靠市场竞争制约学校收费。在此形势下,各学校为着生存,必须极力改进教育服务,尽可能降低教育成本,主动减少教育收费,来吸引学生。当然,某些优质学校教学优良,人们趋之若骛,收费会较高于教育经费,人们将能够理解并乐于支付二者之间的差价;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对优质学校的应有鼓励。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假设哪一学校收费过高,与教育水准和教育服务不相称,等于自寻末路。在市场机制的制衡下,能够避免单向无节制高收费问题。

当前政府对教育投入畸形偏低。在建立普遍性的教育公共服务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未能尽责,反将自己应付的责任转嫁百姓。我国税收负担居世界前茅,却未能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未能达到明文规定的“占国民经济总值4%”的指标,更远低于邻近周边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教育高收费的普遍抱怨,实源于此。理顺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之后,务必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民经济总值10%左右的合理高度。当学生手中的教育经费与学校收费普遍地持平时,就是免费教育的实现之日了。——最终为人民提供优质廉价的教育服务。

真正的产业化是规范的、规则明确的,而不是黑箱操作的;是购买方充分选择的,而不是供应方居高临下攫取暴利的;是挣钱的,但与公平、诚信和良知是共存兼容的;是公平竞争的,不是假借地位权势垄断市场的;……当前教育的现状,还没有资格称产业化;还只是人治产生的畸胎。

当前批评教育的污水,尽泼于萌芽状态的“产业化”,不是有的放矢,而是误杀误伤;将可能使中国教育错误地放弃这一科学的方向,重归低效、浪费、落后、弊端丛生的衙门式教育之路。

理顺教育投入体制,增大教育投入,逐步地、坚决地、最终真正实现完全的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全程免费公益性教育——将是一项造福人民、为党与国家添光彩的伟大德政。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改革的紧要关头,何去何从,慎之!

国家应当停止对高学历的追逐

文革之后,人们痛心于国家科技的落后,自然地形成了对文化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强烈追求(这一追求反映了不甘落后奋发上进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支撑中国不可阻挡地走向现代花、走向富强直至引领世界并服务世界)。在此形势下,在国家的政策层面,顺乎自然地逐渐形成对学历的追求。应当说,在开始的阶段,这种追求对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民众文化水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追求从对学历代表的知识与科学的正常崇尚,步步加深地演变为国家对高学历误导性的崇拜和对文凭的苛刻要求。引发了全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追逐;导致国家教育陷入应试的泥潭,导致民族智慧误入形式主义歧途,令亿万青少年和成人的宝贵时间与精力耗费于学历追逐的无聊竞争中。先前的良好愿望时至今日演变成舍本求末劳民伤财弄虚作假虚伪作弊形式主义误国误民的疯狂。

在国家主导的全社会对高学历追逐的大气候下,中国教育陷入应试的泥沼;在激烈的功利竞争的强大磁场下,教育难以避免地被扭曲、偏离教育发展的正确科学的方向。学习中,学生无法关注和选择他们需要的能带来真收获真感受具有真价值而不能带来考试分数的领域,却不得不去记忆和学习并不感兴趣、在人生实际中也派不上用场、却能在选拔性升学考试中带来分数的垃圾知识;学生的身心不是得到发展,而是普遍性地被严重局限甚至损伤。虚耗了大好的青春、宝贵的时间,只为对付冰冷无情的考试,获取一纸文凭;许多的拼搏与奋斗,其实是与同窗的内耗,就社会进步而言,基本是低效或无效劳动;空耗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一切,让中国教育大打折扣。

在追逐学历的功利性的扭曲下,人们实际关注的是结果:“能不能考上”,“取得不取得文凭”,至于真才实学,反使人无暇顾及;被扭曲的教育无聊无奈、荒唐而不切实际又令人心沮丧。在这种情势下,考试作弊、招生作伪、假分数、假文凭、假学历、假档案……种种作伪横空出世,极大地损害社会诚信,久而久之将损坏民族精神。

学历要求越来越无助于人们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提高。每个人天然地会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只要宏观环境没有严重的阻碍,每个人天然地会寻求自己的发展。无需国家多此一举地驱赶与苛求;否则反成扰民误民之举。

学历要求无助于公平公正用人。用人中的公平公正,只能通过用人单位对本单位发展和前途的自主负责来实现,通过岗位竞争的公开透明和程序公正来实现;以学历相要求无济于事,并可能漏失真正有真才实学但学历不占优势的人。无数的事例证明,高文凭高学历者不一定高能力,低文凭低学历者或许能力高强。

学历要求也无助于人才选拔。高学历高文凭者,无非是今日教育下善于考试者而已,其知识结构很大程度地局限于虚拟知识书本理论,与真才实学、实践历炼相关很少。学历追逐下所产生所认可的“人才”,未必就是具体的某行某业真正所需的人才,二者往往相差甚远。学历要求并不利于社会底层优秀子弟脱颖而出,因为高等教育日趋走向大众化,通过各种手段许多平庸的权贵子弟反而轻易能获得更高的学历与文凭。

老子《道德经》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之法,不刻意追逐,反倒能在喧嚣炽热的争竞中,拓展出清静自然的局面来。同样,我政府在教育中,也应当采取自自然然、清正无为的宽和政策。

刻意而为的学历追逐严重扭曲了中国教育;是教育回归常态、回归本原、回归自然平和的时候了。

学历歧视与学历崇拜如影随形,有学历崇拜必有学历歧视。与学历追逐相反,国家应当明令禁止一切学历歧视与学历崇拜。应当明确规定:凡是合格完成义务教育、且通过公平公开的岗位竞争能胜任岗位要求的,禁止用人单位以过高学历相苛求。

大学不应再是为世俗职业而捞取资格的场所。大学无需向学生提供世俗的“学历文凭”,人们也无需因“学历文凭”外在不实之物而分心劳神与作伪。人们进入大学,纯粹地为着自己身心的休息与健康、为着自己精神人格能力才智的成长与发展,自自然然,真真实实。大学全心全意地以提高和改善教育服务吸引学生。大学成为国家公民修养身心的栖息地、吸收新知的加油站、沟通交往思想激荡的平台、终身教育的场所。宽松无为的大学教育环境,才能化育出特异卓越的人才和新奇高远的思想。

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岗位和国家控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率先停止对高学历的苛刻要求,代之以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监督严明的选人用人体制或同等条件下的电脑随机抽取录用机制,使得社会的底层百姓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在这样政府背景的单位中谋求就业;再次,政府应当引导、要求和监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用人制度。

国家误导产生的全社会对高学历高文凭的崇拜与追逐浪费极大、损害极大、消极后果恶劣严重,到应该摒弃的时候了。

发展学徒教育,补当今教育的缺失

一、 当前单一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

当前,学校教育风行宇内。一说教育就言必称学校,“学校教育”高度扩张、几乎成教育的全部, “学校教育”似乎已成为教育唯一的形式;学校教育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在享受现代学校教育的种种优越、方便与福利之时,人们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缺陷与先天不足,可以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

学校教育在虚拟知识的传授、讲解方面,在培养社会通识方面,最占优势;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也能胜任。但在因材施教、差别性地培育学生方面,在生存生活实际技能技巧的培育方面,在实践的现场性体验方面,——学校教育难能为力、先天不足。

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个性化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需要,难以增进受教育者实际的生存生活生产技能,在学校教育中,难以感受到实践的体验和获取实践的真知。

单一地连续地过长时间地接受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严重弊端:学生从小到大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难得与生活、与实际、与社会相交流,久而久之,学业完成之时,已经养成了对知识、对书本、……等虚拟世界的沉迷;对社会、对生活、对实践的长期忽略与缺失,已养成我们面对真实世界时的低能与惰性,已经怠于认识真实世界、怯于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了。

片面学校教育的恶果越来越显明。一方面亿万学子陷于书本、题海、考试甚至垃圾知识中不能自拔,空耗青春与时间,损害身心;另一方面与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绝缘,无法造就真才实学、实践才干和创新创造。十几亿勤劳聪明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即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警报与预兆,有必要深刻反思与更正了。

二、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是难能为力、不现实的。

许多教育者和教育部门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缺陷,试图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予以弥补,比如,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课,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抽出若干天进行社会实践,用心良苦。但是,我所见证的社会实践课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停留在课表之中,形同虚设;一年之中学校承担风险苦心组织的三、五天的社会实践,如同一次“三日游”、“五日游”而已,形式热烈,但学生能有实践经历方面的多少收获,可想而知。

社会实践的进行,有其必要的条件:需要广阔的空间与特定的场所,或到江河湖海,或来农家小院,或至荒山野岭,或在繁华闹市,或去车间工厂……这种空间小小校园不可能具备;从事社会实践需要特定条件与设施,比如学习木工,需要各种木工工具、需要木料,学习种菜,则需要菜地、需要菜种、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学习机械,则需要与各种机器“亲密接触”……但这些条件是各学校普遍无法提供的;多样的社会实践,需要相应专业人员的悉心的、具体的、专业的指导,但学校老师,熟悉于书本理论和虚拟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实践操作方面却确非所长;学校班级制教学,人数众多,即使带至工厂或农村等实践场所,也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安排众多的专业人员手把手指导;更由于实践时间的短暂,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不陷入走过场。

这样的 “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效。

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中实施“社会实践”,犹如缘木求鱼,犹如用斧头种地、用金刚钻切菜,强学校所难。

应当尊重学校的实际,把培养实践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任务,从学校剥离出来,另觅它径。

三、职业学校并非良途。

普遍的大量的事实证明,职业学校也难以造就实践的真正才干。我所知的一个事例是,一位园艺专业的大学生,种树不懂挖坑。

与一般文化学校类似,职业学校采用的也是班级教学。授课老师多是书本中来,口头上去,自己本身就缺乏亲历亲为的经历和经验。职校几年,实践的机会、场所与时间少之又少。几年下来,教室里黑板前,能学到多少实践的真本事?要毕业了,学校会联系一家工厂或企业 “实习”一两个月,赶得好,这一两个月还真能接触实际实践一把学点东西,但大多数情况下就这一两个月的实习也是走过场。

前面已经论述:学校教育适宜于书本理论虚拟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社会通识的普及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无法向学习者提供实践的大舞台以培养有实际技能、有实践本领的真正人才。职校也不例外。

四、发展学徒教育。

师徒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一位师傅每次收一个或最多三、五个徒弟,与学校班级制的形式相比,似乎原始、低效;但师徒方式在教授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无可替代,恰能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今中国孩子最缺少的,莫过于实践的真知与动手的技能。学徒教育能教给他们。让古老的学徒教育的形式在新时代重焕青春。

试分析发展学徒教育的可能性:

国家无需另外招录师资,成百万、上千万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就是很好的老师;

无需增加教室、教学楼、仪器设施,社会自然会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无尽的教育资源;

需要的只是:政府对学徒教育的认同、倡导、支持、鼓励、要求,政府对以往的不合理教育体系的修订。如果发挥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登记全国各行各业能工巧匠、行家能手的身份信用信息及技能情况,并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向全国学子推荐、让师徒了解情况双向选择;对现行教育制度(如学制)进行必要改进,鼓励和承认学徒教育的学历,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企业及其行家师傅招纳学徒,……如此,学徒教育就可以往前开步了。

设想:把小学和中学的十二年压缩为十年,挤出两年或三年时间,每个孩子在中学毕业高考之后上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放假两年或三年。让孩子在这两至三年中,拜一两位行家能手为师,学几门手艺和本事,既是对长期学校教育单调生活的调整休息与放松,也是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更是对谋生技能的学习和增进,一举多得。在此之后,或读大学,或轻松地顺势就业。

五、有人士认为:古老的作坊式的学徒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或称之为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等等)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急所,乐见卓有实效的其它职业教育形式的发展成长,但学徒方式应当是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

现代化大生产规模浩大、组织严密,其实也是由一道道小工序、一个个细环节所组成,正如伟大的三峡工程是由一方方混泥土、一个个构件组成一样。在师徒教育的形式下学习掌握一门或数门劳动技能,与社会化大生产并不矛盾,反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并且,此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将有助于未来继续造就高级复杂技能。

师徒教育中的师傅们,他们本身就直接地来自现代社会化生产的各方各面,在他们的引领下,学徒们得以方便地了解和学习社会化大生产的技能和运作规则。现代社会的学徒教育,已经大不同于历史上的古老的作坊式学徒方式。

与时俱进的当代学徒式教育,完全能胜任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要求。

六、学校教育与学徒教育相结合。

当中国的孩子接受了必要的学校教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通识;又通过学徒教育,从事了一定的劳动与实践,了解了生产生活与社会的实际,掌握了一两种或几种实践的技能——将大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健康与发展,他们会因为胸怀真才实学、手握真实本领而更高强自信,会因为与实践相结合而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创生种种人间奇迹;中国也将因此而收获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大跨步地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那时,就可以豪情满怀地用事实来书写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必须废止!

中国的国运在人才,未来的人才看教育;强迫全民学英语的错误政策不废止,教育无望,人才无望,中国无望。

英语必修必考,无视学生在个性、天资、性情、意愿等各方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违背教育最基本的学习自主选择的原则,强人所难,强加于人。客观上空耗大部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害身心;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的内伤,是中国教育病态的直接原因;贻误多样性、特异性、创造性、实践应用性人才的成长,拖累国家的发展,黯淡民族的未来。

这一施政,是对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的严重侵害,是戕害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软刀子,是一种极度自轻自贱、奴颜媚骨、在世界竞争场上不战而降的政府失策,是对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严重歪曲。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一失策要负历史责任。政府的高层(不止是教育的高层),应当正视这一措施已经造成的和未来潜在的严重消极后果,对二十多年“英语必修”的教育实践,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彻底的反思与更正。

“普及英语教育”即是强迫全民学英语,造成的不是过错,而是罪孽!必须废止:

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掠夺牟利为支持鼓励,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学习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孙子兵法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青春苦短,精力有限。亿万学生被英语所累,怎么指望能有健康活泼和谐的发展,怎么会有灵气飞动,灵感迸发?怎么指望“实践能力”、“创新创造”?强迫学习英语把中国教育害惨了!误人子弟,最后会误国的。

教育部把英语列为亿万学生的必修科目和高考的必考科目的理论依据和法理依据是什么?这一政府举措是否有侵害学生学习自主权之嫌?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巧妙扩张西方势力,抑制中华文化,成功干扰了中国教育,破坏了中国人才的成长。

义务教育与高考制度下的中国英语教育,就人才成长而言,犹如绞肉机或机枪扫射。

在世界语言走向大同的事业中,是汉语而不是英语,能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汉字总数诚然可达数万甚至近十万之多,那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借助于当今电脑技术,把这近十万汉字数字化储存和处理轻而易举,已不成为汉字数字化的障碍;

许多繁旧汉字被时间淘汰成为死字符,大浪淘沙,使汉字体系更趋简洁精炼,时至今日,沙里淘金之后的几千常用汉字成为汉字体系的精华。恰好证明汉字的优势——由繁杂趋向简洁规范。

常用汉字数量不多,即能满足语言需要;仅仅几千汉字经简单排列组合就可以构造百万、千万的词汇;认识常用汉字后,中文词语的学习变得十分简易,文字语言给人的负担极轻。

英语的优势是字符极少;但正因为英文字符过少,在表达丰富多样的事物需要相应的词汇时,不得不以这有限的26个字母反复地复杂地排列组合——这样,造就了成百万的并且还在迅速扩大的词汇量。英语的历程,是一个以少量字符构建庞大繁杂词汇库的过程。结果,英语词汇库将无限膨胀,无限加重人的语言学习负担。今日英语分支——医学英语、外贸英语、电子英语、科技英语……日益繁杂,隔行如隔山,加剧了沟通的困难;相比之下,中文则无需如此繁琐分化,词语的相关性使中国不同行业的人们也能很好沟通。比如,从“双胞胎”、“三胞胎”……到“六胞胎”这五个词语,用中文表达即使幼儿园孩子也能明白,如果要求用英语表达,你找一个资深英语教师也不一定能把这五个单词全都说得出来。英语不是一种十分优秀的语言,有着先天致命的缺陷,其字符太少。

莎士比亚戏剧堪称世界文学戏剧的瑰宝,但因英语词汇快速和巨大的变迁,仅仅四百年时间,今日已令英语专业人士阅读起来十分吃力。当今世界节奏更快,新生事物千千万万,英语词汇同样水涨船高,为类似的“莎士比亚戏剧”式遗憾的重演留下必然的伏笔,最终造成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伤害。相比之下的中国汉语,几千年前老子、孙子、孔子的论述,我们今日读来,仍如长者谆谆的教诲;至于几百年前的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之类,小孩儿也能阅读。

我汉字和汉语体系,能够助英语国家破解这一文化传承的难题。

在世界语言走向大同的事业中,是汉语而不是英语,能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假设我中国不知自重,一味地谄媚当前的强势语言,既给世界各国以笑话,也是世界语言发展大同事业的损失;我汉语不应妄自菲薄。

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造福人类服务世界,不只符合我国家民族的根本的巨大的利益,不只是我中国的光荣、骄傲和机会,更是我中国对世界理所应当的贡献和责任。

以如此古老广泛、树大根深、优越奇异、潜力无穷的语言优势,而附从于一种并不优越、没有前途的暂时性强势语言,自弃自误且误导世界,把人类语言引入英语歧途,世界——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终会痛悔这一选择,持优越语言而不知自重的国度最后会遭到世界的笑话、鄙视、惋惜与憎恨的。

中国教育的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施政,何其让人费解,何其荒唐荒诞荒谬!

汉语汉字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其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其它语种突出的优秀因素能够被我所用,比如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及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被轻易地纳入我们的文字体系,使古老的汉字越发显示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而以区区二十六个字母为基石的英文体系,却难以在字里行间穿插中文字符;英文体系自我传承文明之不暇,如何包纳承载世界文明?

强迫学习英语是否浪费教育资源,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亿万英语被迫学习者真切体验的事实与教训,亿万人有咬牙切齿般的痛楚与愤恨。强迫学习英语,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生命的浪费,对民族自尊的侮辱,对民族创造力的窒息,对人们学习选择权的践踏,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的背叛。

当前的英语狂热,不是自然的市场需求,而是错误的政府决策强制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

每个人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会天然地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会明智地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最不能容忍以升学、以毕业、以职称等等人生发展的大事项,强迫我们学习并不是每个人必需的、也不优越的异国语言。

当中国的孩子挣脱了强迫学习英语的锁链,将最大程度、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能,更大地造福中国和世界。

日本精明!甚至未把英语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好好反思吧,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十一

废止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毕业、与学位挂钩的同时,尤其应当在高考设置中把英语由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在中学教育中改英语必修为选修。

把英语请下神坛,还英语以合身的恰当地位。

当今中国不会拒绝世界文明,会向世界谦逊学习一切有助于我们发展的文化和科技(包括语言);但决不会放弃我们的自立、自尊、自信及我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不能容忍一门并不优越的外国语言凌驾于我们自己的母语之上。

让一切自轻自贱奴颜媚骨的荒诞举措,见鬼去吧!

十二

中国教育的强迫学习英语的恶政及后果,主要责任在政府的教育高层;但是,听任和盲从于这一政策的贯彻,不思考、不申诉、不抗议、不反对,有意无意促成这一恶果,误人子弟,贻误国家,愈演愈烈——每一个教师也难逃罪过。由于每一颗水滴的推波助澜,最终形成了强迫学习英语的狂潮。

学生们把发展的希望,信任地托付给学校、给教育、给教师,但我们的教育以大部分人终身派不上用场的垃圾知识来敷衍、强求和填塞,使亿万学生空耗时间、浪费青春、损害身心。

不止是国家教育高层的决策者;只有当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尤其是教师)普遍地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政策的严重后果和危害之时,才有更正的希望。

是有良知、有觉悟、有思想的教师弥补过失,抗议、抵制并最终废止这一世界教育史上也堪称恶劣的教育谬政的时候了。

十三

广大英语教师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选择了这一职业;当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发生调整时,他们受到最大的冲击。国家应当、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权益,为他们谋求更好的选择方向、发展道路和就业机会,以实现平稳的过渡;这是未来国家调整英语教育政策时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和应尽的责任。

一部分优秀的英语教师将继续从事英语教学;还有一部分将继续造就自己的英语职业特长,成为自由的英语从业人士;为他们改任其它科的课程提供学习培训再提高的机会和开行绿灯;对因此而退出教育一行自谋职业者予以经济方面的合理补偿。

目   录

中国教育资源惊天浪费,年浪费逾三千亿元……………………………………………1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育的根本症结在教育体系宏观设计………………………………3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八个简明构想…………………………………………………………4

简论中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7

改革中国的学制……………………………………………………………………………8

高考向何处去?中国高考未来宏观走向初探……………………………………………13

钝化高考过度竞争的必要性及方略………………………………………………………15

反对对教育产业化的轻率否定,开辟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17

国家应当停止对高学历的追逐……………………………………………………………19

发展学徒教育,补当今教育的缺失………………………………………………………21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必须废止!……………………………………………25

中国教育资源惊天浪费,年浪费逾三千亿元

中国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最突出者有三:第一是强迫全民学英语;第二是学制过长;第三是以高考为核心的过度激烈的考试选拔。

一、英语。英语必修必考,无视学生在个性、天资、性情、意愿等各方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违背教育最基本的学习自主选择的原则,强人所难,强加于人。客观上空耗大部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害身心;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的内伤,是中国教育病态的直接原因;贻误多样性、特异性、创造性、实践应用性人才的成长,拖累国家的发展,黯淡民族的未来。这一施政,是对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的严重侵害,是戕害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软刀子,是一种极度自轻自贱、奴颜媚骨、在世界竞争场上不战而降的政府失策,是对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严重歪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一失策要负历史责任。政府的高层(不止是教育的高层),应当正视这一措施已经造成的和未来潜在的严重消极后果,对二十多年“英语必修”的教育实践,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彻底的反思与更正。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必须终止;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人所难为支持鼓励,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学习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二、学制。学制不当,成年前学制过长。学制过长浪费了教育资源,损伤了学生身心;长期单一过饱和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学生精神食粮的偏食和营养不良,给中国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隐忧,将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

优化学制。建议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5年,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高考之后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放假两年。用这两年宝贵假期,让孩子舒展身心,体验实践,拓展视野,增长技能,以父母为师、以社会为师、以天地为师、以劳动为师,获取学校外教育的宝贵营养。要求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科技与谋生的实际本领,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如此,我们的孩子必将更健康、更能干、更有创造性、更具活力。此外,与上述缩短成年前学制相对应,应当建立与终身学习相符合的工作学习休假制度: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实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此制度有无尽的好处,也是能够达到的。

三、高考选拔。以高考为核心的过度激烈的考试选拔,空耗学生宝贵青春,损伤学生身心,误导基础教育,使教育扭曲变形,陷教育于应试的泥沼,严重浪费教育资源;过度激烈升学竞争之下亿万学子的多少奋斗,就社会进步、生产发展而言,其实只是惨烈的内耗和无效劳动。

因为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阻挡这一历史进程;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三大浪费不可小觑,对我教育浪费极大、损害极大,可以认为是当前所有教育弊端的首要问题;容我做一个粗略估算:全国每年的教育投入(政府投入加民间投入)保守估计为7000亿元;英语空耗1/5,高考恶拼空耗1/4,学制过长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空耗1/7――三者叠加,每年耗费逾3000亿元,基本低效、无效、甚至有负作用。上述估算,尚未包括形式主义劳而无效死记硬背空洞无聊虚伪说教的政治课及其考试造成的浪费、落后教育体制造成的跑冒滴漏和效率低下的浪费、教学教育资源缺乏整合重复劳动的浪费、教材体系频繁变动缺乏基本稳定导致的教材难以循环利用的浪费等。根据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与以上估算相比,实际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3000亿!岂是一个小数,我中国、中国百姓,哪里经得起这般耗损!

上述浪费不止,教育没有发展的可能,再多的教育投入都无济于事,必将贻误中国的发展。无怪乎西方媒体称我中国为一个漏气的气泡。

国家是新生发展的我所热爱的国家,政府是我寄托希望与信任的政府,不愿有任何夸大虚妄之处。愿网友并力呼喊与促进,愿国家高层严重关注,促成我中国教育局面的根本改进。

解铃还需系铃人,

教育的根本症结在教育体系宏观设计

当年的红军非作战不英勇,但在李德等的军事指挥下,就是摆脱不了惨痛被动的命运,最后丧师失地,不得不“战略大转移”……

现在中国的学生非不刻苦、不聪慧,中国的教师非不勤勉、不敬业,中国家庭的教育投入非不巨大,但我们教育的境况越来越坏,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教育弊病越积越重,人民对教育的愤怨越来越大。在当前的教育方向上继续下去,只会贻误中国孩子的发展,损坏孩子的健康,损毁中国的未来,重陷中国于泥沼和险境。

不能不质疑现行的教育施政路线:

教育投入既不符合经济、高效和节约的原则,也不合乎“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的人性的崇高价值追求,天价高收费敛财于民怨声载道;

强迫全民学英语劳而无用,损失极大,浪费极大,为害极大;

教育内容窄化,无限广阔丰富的教育被窄化为学校教育,阉割了教育体系中最丰富多彩最能给人以真才实学的实践教育;学校教育又陷入知识教育的泥潭;知识教育又异化为应试教育——教育内容严重残缺;

当前的教育实际,违背了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

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过长学制之下,久而久之导致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学校教育无限扩张,学制过长,违背常理;

局限于现行教育体系框架之内的所谓“课改”,流于形式,与初衷适得其反,实际中反而加重了师生负担。教改需要跳出小小的田螺壳,在大视野、大框架下进行才能收真正实效。

当前中国教育的严峻弊端,源自教育体系宏观设计的结构性基本缺陷。在宏观设计的缺陷之下,中国学生的勤奋、教师的敬业、家长望子成龙的严厉,反使我们在偏差的道路上走得越远。

假如设计图纸存在严重缺失,怎么指望能有合格的高楼。

是教育从基础、从结构、从整体、从宏观设计上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教育危言!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八个简明构想

建议如下:

1、更正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学习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2、加大教育投入。遏制公车、吃喝、出国、政府豪华建筑等方面的严重浪费,考虑出口退税政策的适当调整,用之于加大教育投入,循序渐进又尽快地最终实现全国普遍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免费教育,如此,将极大增进人民福利,也是为党与政府添光彩的伟大德政。

3、改革教育投入体制。变地方自筹为全国统筹以实现对贫困边远地区教育的真正倾斜;改变教育经费下拨层层关口道道环节跑冒滴漏效率低下的状况,将教育经费直接打入每一个学生的账号,或以教育券的形式发至每一个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选择学校挑选教育服务;将经济高效的产业化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创办和运作,以避免走上低效浪费缺乏活力的衙门式办学旧路。

4、改革学制。学制过长浪费了教育资源,损伤了学生身心;长期单一过饱和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学生精神食粮的偏食和营养不良,给中国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隐忧,将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建议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5年,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放假两年。

5、发展学徒教育。十三亿勤劳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是对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中国应试教育的严重预警。坚决主张,在中学之后大学之前的两年假期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谋生的实际本领,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

6、改革高考——

继承高考的优良传统,维护高考的权威性、严肃性、公平性及全国统一性和同一性,高考事关社会全局,警惕任何借口的对高考权威的削弱行为。

坚定审慎地改革高考,使高考制度与时俱进。因为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阻挡这一历史进程;过高的高校门槛、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严重浪费教育资源,空耗学生宝贵青春,误导基础教育,陷教育于应试的泥沼。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7、另创人才选拔机制。

高考不能承担“人才选拔”责任;把选拔的职能从教育中剥离出来。

选拔人才对任何不甘落伍、追求发展的国家都是至关重要极为关键的。但,严格而言学校教育的考试不能胜任人才的选拔,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无非擅长考试而已,未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的理想人选。未来的用人单位自然会进行选拔,不用教育部门、不用学校过早地越俎代庖。教育以“选拔”为己任,其实是自作多情又不能胜任之举。

选拔教育应当废止;应当另创人才选拔新机制。选拔的时机应当由受教育阶段后推到择业阶段;选拔的主体由教育部门改为用人单位——因为只有用人单位自己才能选拔出合乎自己需求的人才;选拔的形式应当由比较单一的与实际比较脱离的纸面虚拟的知识理论考试,转为用人单位所组织的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能检验真才实学的丰富多样的选拔手段。

因此国家的人才选拔焦点,应该由关注高考转移到关注就业阶段的招聘录用。首先国家应当继续规范和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使社会底层人员有平等的机会通过公平的选拔竞争参与国家事务;其次,应当规范和完善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用人选拔制度,使得社会的底层百姓也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在这样政府背景的单位中谋求就业;再次,政府应当引导、要求和监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用人制度——以保证社会底层的优秀才俊也能脱颖而出。

此外,将附加于大学文凭之上的外在功利剥离出来。国家应当禁止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时对文凭学历的歧视性要求。

如此,高考和中国教育才能脱去炽热,回归自然平和的常态。

8、建立与终身学习相符合的工作学习休假制度。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实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此构想是能够达到的,必有无尽的好处,这里不予赘述。

让学习成为现代社会每位中国公民的权利与福利;扫除阻止和干扰我们实现这一权利的一切障碍。

简论中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

在建筑施工的混泥土混合搅拌过程中,水泥、沙子和水的份量,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其中任何一种成份的比例过高或过低,都搅拌不出符合质量的混泥土,进而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寿命和成败。

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精神营养包括两类:纸面虚拟的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劳动的实践历炼;前者简言之为“知识”,后者简言之为“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二者协调均衡,才能普遍大量地造就优秀的能干的顶用的吃苦耐劳的劳动者,造就理论创造性和实践精神二者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造就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当前,学校教育几乎成为国家正式教育的唯一形式。学校长于知识的讲解、传授、普及,因而成为知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学校难以胜任实践教育的任务。中国几十年学校教育的历史证明,不管人们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处心积虑、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地提倡实践、强调实践,学校始终未能担负起实践教育的责任,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学校教育和实践如同油与水一样不能默契相溶。

因而,当前的中国教育,“知识” 有余,“实践”不足或几乎缺失。这种明显畸形的教育,怎么能担负起培养优秀劳动者和造就高端人才的责任。

混泥土搅拌过程中,水泥多了就增添沙子和水,水太多了就增加沙子和水泥,直到符合科学的比例。过于浓烈膨胀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所收缩,以便为实践教育腾挪出必要的时间与空间;有必要创设不同于学校形式的实践教育新模式。

应当站在对未来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高度,认真审视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现在是中国教育弥补实践缺失的时候了。

改革中国的学制

内容提要:

1、过长时期的连续单调的学校学制,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

2、紧急吁请优化学制,创设动静相宜、张弛互补、劳逸结合的合乎教育内在节律的新的教育时制;

3、具体建议:

①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

②小学5年,五年级小学毕业的那一个学期,提前两个月放假,令该暑假时间增加到4个月(用于休闲放松、生活实践拓展);

③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

④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

⑤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再放假两年。鼓励和要求学生在两年假期中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谋生的实际本领;

⑥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

⑦成年参加工作之后,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国家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电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利用这一休假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

逐步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节律式地向全体公民提供终身长达约17年的教育福利,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

世间事物多呈现明显的节律:从自然界昼夜的轮转,到人类社会作息的交替;从机械运转的往复到人体心脏的搏动;从光子的频率到地球绕日的周期……我们能感受到普遍存在的节律美。

我们来设想一些非节律的单一进程的事物:熬过漫漫长夜,从此永远是光明了;辛苦劳作半辈子,往后就享清福了;寒冬过去,从此春天永驻了;给电动汽车一次性充足电,就能满世界旅行了;少年时代学习吸收和掌握古往今来全世界的一切文化知识与科学技能,成年以后就可以工作、创造、服务天下了……这类单一进程的事物看似美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或不科学、不可取、成本极高代价极大难以实现的。

在动与静、张与弛、劳与逸……转换的节律之间,事物循环往复而又进步上升地往前发展了;与一步到位、一步登天式的单一进程相比较,反复的节律式的运动发展方式更为经济节约可行、更为现实,更符合事物发展的本质。

比如手机,如果能一次性把电充足从此就可以无限拨打多好,但在现有的技术与成本及不降低性能与便捷性之下,是达不到的;反复充电的方式成为解决手机能源的可行、可接受的现实选择。

教育进程同样有其内在的节律,认识和遵循其内在的节律,是教育成功的要求。

经历百余年发展的中国学校式教育,已经积淀了不少优秀的做法,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教育运行中的心脏般跳动的节律:一天之内划分为若干节课,紧张的课堂与轻松的课间相交替;一周之内划分为5个(或6个)学习日与2个(或1个)休息日,学习日与周末休息相间隔;一年之内划分为两个学期及与之相应的寒假暑假,学习期与休闲调整期相穿插——这是令人称赞的学习时制设计。

(因此,当前出于应对考试而出现的盲目增加课时因而侵占学习者休息时段,随意占用周末与寒暑假补课的行为,其实是违反教育节律的。)

但是,现有的教育时制设计仍有重大的缺陷,妨碍教育的效率与成果:

中国当前的教育时制设计基本地把人的一生简单地划分为成年之前的学习期和成年之后的工作期这样两个阶段:成年前拼命学习,试图为人的终身发展预备一切的知识与技能;成年后一旦参加工作,往往工作到老,直至退休。

这样一种设计,极大地加重了人在少年时期的学习负担,学生不堪重负。

人生和宇宙一样,有许多混沌的难以预知的不确定因素,人在少年时期很难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随着环境时势客观条件的变化,人生的选择总处在不断的调整中。在这种单一进程的学制下,为了预备生存及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不得不拼命地学,恨不能把古往今来人类获得的一切知识与本领——象拷录到电脑硬盘那样——输入人的大脑。

这种设计下,中国学生再聪明勤奋、再加班加点、怎么早起晚睡、怎么延长学制,都无济于事。宝贵的教育资源被低效空耗;沉重的学习重压,损害了学生健康,挤占了个性成长与特色发展的空间,变快乐愉悦的成长岁月为紧张的黑色里程。

这样一种设计,也无法满足成年后谋生及终身发展的需要。几十年后发现,我们少年时代无限辛劳预备的一些所谓“知识”,其实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的垃圾信息;我们成年后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反而欠缺,却没有机会充实。

当今的学校教育时制太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进而硕士、博士,整个儿读下来,已年近三十。长期的学校教育,能使学生在书本理论虚拟知识方面满腹经纶;但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的长期单调的学校生活,不仅造成学习的倦怠与低效,还会在实践历炼、生产生活实际技能、身心健康方面造成隐性的缺陷,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

一二十年一贯到底的学习时制,不是合理的。高中毕业高考之后,疲惫倦怠之际,又马不停蹄地攻读大学,未必是科学人性的教育设计。

过长时间的单一进程,令人倦怠:工作过久,产生职业疲倦;学制过长,学生的学习厌倦,也在情理之中。饥渴之际,狼吞虎咽;饱食之时,纵有山珍海味也难有胃口。

人生的教育与工作的两段式设计,使得少年时代连续学习和成年后连续工作的时段都太长,降低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割裂了二者之间相调节、相补充、相协调、相依靠的和谐紧密关系。

这种教育设计,有违教育的内在节律,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国教育的成效,使我们的教育事倍功半;不但造成宝贵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导致各种严重消极后果。教育决策高层应当对此严重关注,努力探索与尽快实施更为科学人性经济高效的新的教育时制。

在动与静两方面中,学校教育更多的具有“静”的属性;在虚拟理论与实际历炼中,学校教育内容以前者为主。因而,学校教育应当与“动”的实际历炼的时段相间隔、相穿插和相补充。

当前,终身教育的观念已入人心,但国家尚未建立与之相应的制度化的国民教育体制。建立动静相宜、张弛互补、劳逸结合的合乎教育内在节律的新的教育时制,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或许还暗合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淡化当前过于火热浓烈的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回归平常、自然与常态;缩短成年之前的学校教育年限,令学校教育与休闲拓展实践历炼的空白期相穿插;建立国民成年工作以后的长假制度,使劳动者能够休养调整、学习充实、更新提高。有以下描述性的初步构想,期待教育的从业者管理者关注者热心者予以补充完善与细化,构想如下:

(一)成年之前。

设想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5年,五年级小学毕业的那一个学期,提前两个月放假,令该暑假时间增加到4个月(用于休闲放松、生活实践拓展);初中2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每个孩子再放假两年。用这两年宝贵时间,让孩子舒展身心,体验实践,拓展视野,增长技能,以父母为师、以社会为师、以天地为师、以劳动为师,获取学校外教育的宝贵营养。

具体而言,两年假期主要用于接受学徒教育。师徒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一位师傅每次收一个或最多三、五个徒弟,与学校班级制的形式相比,似乎原始、低效;但师徒方式在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方面,无可替代,恰能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今中国孩子最缺少的,莫过于实践的真知与动手的技能。今日,十几亿勤劳聪明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即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警报与预兆,有必要深刻反思与更正了。

试分析发展学徒教育的可能性:

国家无需另外招录师资,成百上千万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就是很好的老师;

无需增加教室、教学楼、仪器设施,社会自然会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无尽的教育资源;

需要的只是:政府对学徒教育的认同、倡导、支持、鼓励,政府对以往的不合理教育体系的修订。如果发挥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登记全国各行各业能工巧匠、行家能手,并向全国学子推荐;对现行教育制度(如学制)进行必要改进;利用当今社会发达的资讯手段及信用体系,规范师徒教育有序进行;鼓励和承认学徒教育的学历,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企业及其行家师傅招纳学徒,……如此,学徒教育就可以往前开步了。

两年假期学徒教育之后,再升大学或就业。如此,我们的孩子必将更健康、更能干、更有创造性、更具活力……

(二)成年之后。

科技进步极其巨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从社会整体而言,人们已无需超负荷、满负荷地劳作,就能满足生存与发展之需。时代的进步,使得国家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休息与学习的闲暇成为可能。

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全可以明白地、制度化地向公民提供一项新的福利:每工作若干年(如7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电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利用这一休假进入高校提升再造。从工作到退休,按每8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

此福利的实施,对我中国意义极大,应当是我中国发展的方向。

(三)图解当前及以上构想的节律模式:

1、当前的二元式的学校教育—工作模式:

◆◆◆◆◆◆◆◆◇◇◇◇◇◇◇◇◇◇◇◇◇◇◇◇◇

◆代表成年前的学校教育,◇代表工作时段

此种模式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连续时间都过于漫长,缺乏张弛互补、劳逸结合的节律,弊端显著,不科学不可取。

2、本文构想的节律式的终身教育与发展模式:

◆◆◆☆◆◆☆●●◇◇◇◇★◇◇◇★◇◇◇★◇◇◇

◆代表中小学基础教育,

第一颗☆代表小学初中七年学习之后的半年长假,第二颗☆代表高中两年半学习后两年假期的实践历炼与学徒教育

●代表大学教育时段 ◇代表工作时段

★代表工作阶段之间的休闲调整学习充实和继续教育的带薪休假

由目前单调的学校教育—工作二元模式,转为合乎节律的终身教育模式,大有益于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大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影响所至,不限于教育领域,而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极大。

我们有必要、也应当有勇气进行领先于世界的教育制度的创新。

高考向何处去?中国高考未来宏观走向初探

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高考占据了独特的尊崇地位。保持稳定、增进秩序,为底层优秀子弟的进升开辟和保留一条通道,高考的意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高考组织工作,高考工作一以贯之的严密认真;迄今,高考制度依然深入人心,被公认为是难得的较为公正合理的制度之一。

而高考过于繁琐苛刻激烈的竞争、高考内容及方式的不尽合理,极大地浪费教育资源,客观上损害学生身心、贻误学生和谐发展,严重误导中国教育,令中国教育严重窄化、走上片面的知识教育甚至应试教育的歧路,其负面影响已经十分严峻;此外,高校招生过程中日趋严重的种种内幕,也使高考与公平渐行渐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的使命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过去的为国家“选拔人才”转变为现在事实上的为高校“选拔生源”;职能的弱化使高考有可能卸去不可承受的重负,而变得更平和与合理。

高考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只有改革,发展与完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积淀了历史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智慧,高考制度走到了今天,时至今日,高考制度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改革高考制度,有必要持敬重谨慎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由于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高考改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影响,不能不百倍地谨慎;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与哲学思想的草率改革无济于事,反会损害高考的严肃与权威。国家此前曾经多次进行过种种有关高考的小改小革,虽未能根本性地改变高考弊端,幸而也没有损害高考的根本。今日的高考,需要实质性根本性全面改进;谨慎应当是我们应持的态度,但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阻碍。当锅里的鱼有一面已经煎得焦黄、空气中开始洋溢焦味的时候,有必要果断利索地把鱼翻转过来。

中国教育困顿在于高考,而教育改革契机也同样在高考。通过改革高考而改革中国教育,可以收“牵牛鼻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高考改革成功,教育局面将为之一变。

对未来高考宏观走向的展望:

应当是趋向于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唯有简化,才能降低成本、利于监督;复杂的程序与体制反而漏洞百出、成本昂贵、滋生腐败与丑恶。复旦大学进行高考面试录取的尝试,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然而假设推而广之,只会带来比目前更严重的后果与更糟糕的局面。“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不切实际的书生臆想。人的许多素质是无法量化的,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明察秋毫,过度的考察只会加大成本,促涨虚伪,陷入谬误。高校招生无需全方位考察,也不可能全面考察,只要明智地选取少数若干门课程进行考试,就足以达到选拔的目的。比如,要想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只要尝一口或几口就足够;又比如部队每年的招兵工作,其实只要考察文化与身体的若干项就可以,用不着每位应征入伍的青年都做基因考察的。

应当是趋向于淡化而不是趋向于强化。过去的高考承担了政治的、教育的、就业的等等太多重负,因而必然是一种高利害的体制。未来社会,用人单位具有自主的人事权,会十分谨慎地自我负责地从劳动力市场招录优秀员工,不再以高考成绩、以某大学的资历或以国家分配作为用人的单一标准;过去高考的所谓为国家“选拔人才”越来越名不副实,高考的职能已经改变为事实上的“为高校选拔生源”。因此高考制度有必要也有可能回归平和与常态,趋向平淡。

应当由过去选拔考试的过度精确、过度激烈、过度计较、过度苛刻,趋向于未来的适度模糊。由于高利害,过去的高考呈现白热化的状态,分厘必争,因此高考题目艰深繁琐,在牛角尖里做道场,以难倒天下学生为能事;由此导致对教育的误导,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身心的损害,对学生发展的贻误。无非是高校生源的选拔,何必激烈如此!利害关系已经降低;通过高考规则的重新优化设计,这种局面是能够避免的。

应当继承和维持高考的全国统一性和同一性。统一性的全国高考使成本低廉,使高校招生透明简约,也有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近年出现不少省份的自主命题,或许能维护某些省市的难以摆得上台面的地方利益,其实将有损于全国性的高考公平,令全国高考呈现春秋战国般的地方化复杂化的局面,必将加大高校选拔的社会成本,无谓地消耗教育资源,更有可能损害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是对过去高考优良传统的反动。除国家授权的具有高考探索性的试点地区外,国家应当坚定维护高考的全国统一性与同一性。

珍惜高考,改革高考!

钝化高考过度竞争的必要性及方略

1、市场经济中,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反而带来对相关产业的破坏性后果。中国学生经历中考及高考的竞争程度之惨烈、时间之漫长、后果之恶劣,世所罕见;在这样考试恶性竞争的高烧中,窒息的是中华民族创造与活力的胚芽,烧掉的是最宝贵的中华民族的精血。

百姓自然有向往利益的追逐竞争之心。某城市某超市举行限时限量有奖促销,结果引发踩踏事件,后来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禁止此类促销,事后的政府行为好啊。同理,对过度激烈的应试竟争,政府同样应该适当地抑制和淡化。但不该的是,我们政府的教育部门角色错位,反成了应试竞争的鼓吹者、主持者、推波助澜者和火上浇油者。

当前情势下,继续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为不智之举,政府理应采取适当方式钝化冲淡教育过度的恶性竞争。

2、即使对清华北大之类的全国重点名校的招生而言,也无需如此惨烈的考试选拔。人们对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有超出事实的过度迷信。有什么理由能证明清华北大的课程一定要从全国挑出的学习尖子才能领会掌握?中等偏上学生就无法完成清华北大的课程与学习任务吗?过度的高考选拔竞争不是这些学校招生的必需,反而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恶劣的后果。特别地,清华北大以为借高考选拔体系囊尽四海英才,其实得到的或许不是生机蓬勃可造之材,而是已被高考热几乎烧焦的木炭。清华北大同样是高考恶性竞争的受害者。

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3、避免高考恶性竞争的方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和过高的高校门槛阻挡这一历史进程。

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即,高考应当由选拔性考试渐变为过关性资格性考试。

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和考生志愿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比如,高考成绩排位达到全部考生前3%为一级,他们获得全国第一批重点知名高校的报名资格;这些重点高校从以上的报读本校的考生中依靠电脑实施随机录取;如此等等,不予赘述。

引入电脑随机录取,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高考电脑随机录取时,政府相关部门主持、监督并负责,国家公证机关现场公证,电视、网络等媒体现场直播,众目睽睽、举国关注——这一切,使作弊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能够保证选取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可信可靠、快捷高效。

反对对教育产业化的轻率否定,

开辟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教育部“坚持教育公益性 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匆忙表态,只给人以迎合情绪、人云亦云、逃避责任、缺乏教育思想、缺乏智慧、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不可操作的感受。

几个想法,不知对否,请斧正:

社会的历史证明,产业化是资源配置和运作最高效最经济的组织方式;中国总结几十年正反方面的良好经验和深刻教训,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将其写入宪法,这一选择是来之不易的,是慎重科学的,是应当十分珍惜的;借助市场化(产业化)的合理、高效、经济的组织形式,必将有力的促进中国教育的进步和中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产业化道路是多样的。能否建立以财政为支撑的教育产业化体制,简言之:改教育经费地方统筹为全国统筹,以实现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真正倾斜;改革教育投入体制,政府教育经费不再直接地拨往学校,而是直接打入学生的个人教育专用账号之中或以教育券形式发给全国每一个学子,学生也不能将其兑现,而是当其到政府认可的学校报名之时,用于冲抵学费——以此免去教育经费下拨路程中的低效浪费、腐败与暗箱操作,以此保证学生对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选择权,以此来减轻人民教育重负和实现教育的公平,以此来实施对贫困地区的倾斜,以此来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前进。

教育资金拨给学校与直接下到学生账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前一种方式,学校成为依赖财政的官僚机构,学校只一味眼睛朝上,不必真正关注学生,不求上进,不关注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准,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获得高质量高水准和满意的教育服务。

后一种方式,突显了学生的权益,学生资金在手,优质的教育服务任我挑选,学生享有对教育服务的宝贵的选择权;依靠市场竞争制约学校收费。在此形势下,各学校为着生存,必须极力改进教育服务,尽可能降低教育成本,主动减少教育收费,来吸引学生。当然,某些优质学校教学优良,人们趋之若骛,收费会较高于教育经费,人们将能够理解并乐于支付二者之间的差价;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对优质学校的应有鼓励。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假设哪一学校收费过高,与教育水准和教育服务不相称,等于自寻末路。在市场机制的制衡下,能够避免单向无节制高收费问题。

当前政府对教育投入畸形偏低。在建立普遍性的教育公共服务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未能尽责,反将自己应付的责任转嫁百姓。我国税收负担居世界前茅,却未能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未能达到明文规定的“占国民经济总值4%”的指标,更远低于邻近周边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教育高收费的普遍抱怨,实源于此。理顺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之后,务必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民经济总值10%左右的合理高度。当学生手中的教育经费与学校收费普遍地持平时,就是免费教育的实现之日了。——最终为人民提供优质廉价的教育服务。

真正的产业化是规范的、规则明确的,而不是黑箱操作的;是购买方充分选择的,而不是供应方居高临下攫取暴利的;是挣钱的,但与公平、诚信和良知是共存兼容的;是公平竞争的,不是假借地位权势垄断市场的;……当前教育的现状,还没有资格称产业化;还只是人治产生的畸胎。

当前批评教育的污水,尽泼于萌芽状态的“产业化”,不是有的放矢,而是误杀误伤;将可能使中国教育错误地放弃这一科学的方向,重归低效、浪费、落后、弊端丛生的衙门式教育之路。

理顺教育投入体制,增大教育投入,逐步地、坚决地、最终真正实现完全的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全程免费公益性教育——将是一项造福人民、为党与国家添光彩的伟大德政。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改革的紧要关头,何去何从,慎之!

国家应当停止对高学历的追逐

文革之后,人们痛心于国家科技的落后,自然地形成了对文化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强烈追求(这一追求反映了不甘落后奋发上进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支撑中国不可阻挡地走向现代花、走向富强直至引领世界并服务世界)。在此形势下,在国家的政策层面,顺乎自然地逐渐形成对学历的追求。应当说,在开始的阶段,这种追求对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民众文化水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追求从对学历代表的知识与科学的正常崇尚,步步加深地演变为国家对高学历误导性的崇拜和对文凭的苛刻要求。引发了全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追逐;导致国家教育陷入应试的泥潭,导致民族智慧误入形式主义歧途,令亿万青少年和成人的宝贵时间与精力耗费于学历追逐的无聊竞争中。先前的良好愿望时至今日演变成舍本求末劳民伤财弄虚作假虚伪作弊形式主义误国误民的疯狂。

在国家主导的全社会对高学历追逐的大气候下,中国教育陷入应试的泥沼;在激烈的功利竞争的强大磁场下,教育难以避免地被扭曲、偏离教育发展的正确科学的方向。学习中,学生无法关注和选择他们需要的能带来真收获真感受具有真价值而不能带来考试分数的领域,却不得不去记忆和学习并不感兴趣、在人生实际中也派不上用场、却能在选拔性升学考试中带来分数的垃圾知识;学生的身心不是得到发展,而是普遍性地被严重局限甚至损伤。虚耗了大好的青春、宝贵的时间,只为对付冰冷无情的考试,获取一纸文凭;许多的拼搏与奋斗,其实是与同窗的内耗,就社会进步而言,基本是低效或无效劳动;空耗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一切,让中国教育大打折扣。

在追逐学历的功利性的扭曲下,人们实际关注的是结果:“能不能考上”,“取得不取得文凭”,至于真才实学,反使人无暇顾及;被扭曲的教育无聊无奈、荒唐而不切实际又令人心沮丧。在这种情势下,考试作弊、招生作伪、假分数、假文凭、假学历、假档案……种种作伪横空出世,极大地损害社会诚信,久而久之将损坏民族精神。

学历要求越来越无助于人们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提高。每个人天然地会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只要宏观环境没有严重的阻碍,每个人天然地会寻求自己的发展。无需国家多此一举地驱赶与苛求;否则反成扰民误民之举。

学历要求无助于公平公正用人。用人中的公平公正,只能通过用人单位对本单位发展和前途的自主负责来实现,通过岗位竞争的公开透明和程序公正来实现;以学历相要求无济于事,并可能漏失真正有真才实学但学历不占优势的人。无数的事例证明,高文凭高学历者不一定高能力,低文凭低学历者或许能力高强。

学历要求也无助于人才选拔。高学历高文凭者,无非是今日教育下善于考试者而已,其知识结构很大程度地局限于虚拟知识书本理论,与真才实学、实践历炼相关很少。学历追逐下所产生所认可的“人才”,未必就是具体的某行某业真正所需的人才,二者往往相差甚远。学历要求并不利于社会底层优秀子弟脱颖而出,因为高等教育日趋走向大众化,通过各种手段许多平庸的权贵子弟反而轻易能获得更高的学历与文凭。

老子《道德经》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之法,不刻意追逐,反倒能在喧嚣炽热的争竞中,拓展出清静自然的局面来。同样,我政府在教育中,也应当采取自自然然、清正无为的宽和政策。

刻意而为的学历追逐严重扭曲了中国教育;是教育回归常态、回归本原、回归自然平和的时候了。

学历歧视与学历崇拜如影随形,有学历崇拜必有学历歧视。与学历追逐相反,国家应当明令禁止一切学历歧视与学历崇拜。应当明确规定:凡是合格完成义务教育、且通过公平公开的岗位竞争能胜任岗位要求的,禁止用人单位以过高学历相苛求。

大学不应再是为世俗职业而捞取资格的场所。大学无需向学生提供世俗的“学历文凭”,人们也无需因“学历文凭”外在不实之物而分心劳神与作伪。人们进入大学,纯粹地为着自己身心的休息与健康、为着自己精神人格能力才智的成长与发展,自自然然,真真实实。大学全心全意地以提高和改善教育服务吸引学生。大学成为国家公民修养身心的栖息地、吸收新知的加油站、沟通交往思想激荡的平台、终身教育的场所。宽松无为的大学教育环境,才能化育出特异卓越的人才和新奇高远的思想。

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岗位和国家控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率先停止对高学历的苛刻要求,代之以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监督严明的选人用人体制或同等条件下的电脑随机抽取录用机制,使得社会的底层百姓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在这样政府背景的单位中谋求就业;再次,政府应当引导、要求和监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用人制度。

国家误导产生的全社会对高学历高文凭的崇拜与追逐浪费极大、损害极大、消极后果恶劣严重,到应该摒弃的时候了。

发展学徒教育,补当今教育的缺失

一、 当前单一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

当前,学校教育风行宇内。一说教育就言必称学校,“学校教育”高度扩张、几乎成教育的全部, “学校教育”似乎已成为教育唯一的形式;学校教育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在享受现代学校教育的种种优越、方便与福利之时,人们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缺陷与先天不足,可以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

学校教育在虚拟知识的传授、讲解方面,在培养社会通识方面,最占优势;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也能胜任。但在因材施教、差别性地培育学生方面,在生存生活实际技能技巧的培育方面,在实践的现场性体验方面,——学校教育难能为力、先天不足。

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个性化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需要,难以增进受教育者实际的生存生活生产技能,在学校教育中,难以感受到实践的体验和获取实践的真知。

单一地连续地过长时间地接受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严重弊端:学生从小到大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难得与生活、与实际、与社会相交流,久而久之,学业完成之时,已经养成了对知识、对书本、……等虚拟世界的沉迷;对社会、对生活、对实践的长期忽略与缺失,已养成我们面对真实世界时的低能与惰性,已经怠于认识真实世界、怯于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了。

片面学校教育的恶果越来越显明。一方面亿万学子陷于书本、题海、考试甚至垃圾知识中不能自拔,空耗青春与时间,损害身心;另一方面与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绝缘,无法造就真才实学、实践才干和创新创造。十几亿勤劳聪明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即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警报与预兆,有必要深刻反思与更正了。

二、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是难能为力、不现实的。

许多教育者和教育部门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缺陷,试图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予以弥补,比如,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课,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抽出若干天进行社会实践,用心良苦。但是,我所见证的社会实践课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停留在课表之中,形同虚设;一年之中学校承担风险苦心组织的三、五天的社会实践,如同一次“三日游”、“五日游”而已,形式热烈,但学生能有实践经历方面的多少收获,可想而知。

社会实践的进行,有其必要的条件:需要广阔的空间与特定的场所,或到江河湖海,或来农家小院,或至荒山野岭,或在繁华闹市,或去车间工厂……这种空间小小校园不可能具备;从事社会实践需要特定条件与设施,比如学习木工,需要各种木工工具、需要木料,学习种菜,则需要菜地、需要菜种、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学习机械,则需要与各种机器“亲密接触”……但这些条件是各学校普遍无法提供的;多样的社会实践,需要相应专业人员的悉心的、具体的、专业的指导,但学校老师,熟悉于书本理论和虚拟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实践操作方面却确非所长;学校班级制教学,人数众多,即使带至工厂或农村等实践场所,也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安排众多的专业人员手把手指导;更由于实践时间的短暂,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不陷入走过场。

这样的 “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效。

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中实施“社会实践”,犹如缘木求鱼,犹如用斧头种地、用金刚钻切菜,强学校所难。

应当尊重学校的实际,把培养实践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任务,从学校剥离出来,另觅它径。

三、职业学校并非良途。

普遍的大量的事实证明,职业学校也难以造就实践的真正才干。我所知的一个事例是,一位园艺专业的大学生,种树不懂挖坑。

与一般文化学校类似,职业学校采用的也是班级教学。授课老师多是书本中来,口头上去,自己本身就缺乏亲历亲为的经历和经验。职校几年,实践的机会、场所与时间少之又少。几年下来,教室里黑板前,能学到多少实践的真本事?要毕业了,学校会联系一家工厂或企业 “实习”一两个月,赶得好,这一两个月还真能接触实际实践一把学点东西,但大多数情况下就这一两个月的实习也是走过场。

前面已经论述:学校教育适宜于书本理论虚拟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社会通识的普及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无法向学习者提供实践的大舞台以培养有实际技能、有实践本领的真正人才。职校也不例外。

四、发展学徒教育。

师徒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一位师傅每次收一个或最多三、五个徒弟,与学校班级制的形式相比,似乎原始、低效;但师徒方式在教授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无可替代,恰能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今中国孩子最缺少的,莫过于实践的真知与动手的技能。学徒教育能教给他们。让古老的学徒教育的形式在新时代重焕青春。

试分析发展学徒教育的可能性:

国家无需另外招录师资,成百万、上千万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就是很好的老师;

无需增加教室、教学楼、仪器设施,社会自然会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无尽的教育资源;

需要的只是:政府对学徒教育的认同、倡导、支持、鼓励、要求,政府对以往的不合理教育体系的修订。如果发挥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登记全国各行各业能工巧匠、行家能手的身份信用信息及技能情况,并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向全国学子推荐、让师徒了解情况双向选择;对现行教育制度(如学制)进行必要改进,鼓励和承认学徒教育的学历,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企业及其行家师傅招纳学徒,……如此,学徒教育就可以往前开步了。

设想:把小学和中学的十二年压缩为十年,挤出两年或三年时间,每个孩子在中学毕业高考之后上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放假两年或三年。让孩子在这两至三年中,拜一两位行家能手为师,学几门手艺和本事,既是对长期学校教育单调生活的调整休息与放松,也是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更是对谋生技能的学习和增进,一举多得。在此之后,或读大学,或轻松地顺势就业。

五、有人士认为:古老的作坊式的学徒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或称之为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等等)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急所,乐见卓有实效的其它职业教育形式的发展成长,但学徒方式应当是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

现代化大生产规模浩大、组织严密,其实也是由一道道小工序、一个个细环节所组成,正如伟大的三峡工程是由一方方混泥土、一个个构件组成一样。在师徒教育的形式下学习掌握一门或数门劳动技能,与社会化大生产并不矛盾,反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并且,此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将有助于未来继续造就高级复杂技能。

师徒教育中的师傅们,他们本身就直接地来自现代社会化生产的各方各面,在他们的引领下,学徒们得以方便地了解和学习社会化大生产的技能和运作规则。现代社会的学徒教育,已经大不同于历史上的古老的作坊式学徒方式。

与时俱进的当代学徒式教育,完全能胜任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要求。

六、学校教育与学徒教育相结合。

当中国的孩子接受了必要的学校教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通识;又通过学徒教育,从事了一定的劳动与实践,了解了生产生活与社会的实际,掌握了一两种或几种实践的技能——将大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健康与发展,他们会因为胸怀真才实学、手握真实本领而更高强自信,会因为与实践相结合而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创生种种人间奇迹;中国也将因此而收获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大跨步地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那时,就可以豪情满怀地用事实来书写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必须废止!

中国的国运在人才,未来的人才看教育;强迫全民学英语的错误政策不废止,教育无望,人才无望,中国无望。

英语必修必考,无视学生在个性、天资、性情、意愿等各方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违背教育最基本的学习自主选择的原则,强人所难,强加于人。客观上空耗大部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害身心;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的内伤,是中国教育病态的直接原因;贻误多样性、特异性、创造性、实践应用性人才的成长,拖累国家的发展,黯淡民族的未来。

这一施政,是对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的严重侵害,是戕害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软刀子,是一种极度自轻自贱、奴颜媚骨、在世界竞争场上不战而降的政府失策,是对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严重歪曲。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一失策要负历史责任。政府的高层(不止是教育的高层),应当正视这一措施已经造成的和未来潜在的严重消极后果,对二十多年“英语必修”的教育实践,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彻底的反思与更正。

“普及英语教育”即是强迫全民学英语,造成的不是过错,而是罪孽!必须废止:

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掠夺牟利为支持鼓励,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学习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孙子兵法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青春苦短,精力有限。亿万学生被英语所累,怎么指望能有健康活泼和谐的发展,怎么会有灵气飞动,灵感迸发?怎么指望“实践能力”、“创新创造”?强迫学习英语把中国教育害惨了!误人子弟,最后会误国的。

教育部把英语列为亿万学生的必修科目和高考的必考科目的理论依据和法理依据是什么?这一政府举措是否有侵害学生学习自主权之嫌?

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巧妙扩张西方势力,抑制中华文化,成功干扰了中国教育,破坏了中国人才的成长。

义务教育与高考制度下的中国英语教育,就人才成长而言,犹如绞肉机或机枪扫射。

在世界语言走向大同的事业中,是汉语而不是英语,能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汉字总数诚然可达数万甚至近十万之多,那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借助于当今电脑技术,把这近十万汉字数字化储存和处理轻而易举,已不成为汉字数字化的障碍;

许多繁旧汉字被时间淘汰成为死字符,大浪淘沙,使汉字体系更趋简洁精炼,时至今日,沙里淘金之后的几千常用汉字成为汉字体系的精华。恰好证明汉字的优势——由繁杂趋向简洁规范。

常用汉字数量不多,即能满足语言需要;仅仅几千汉字经简单排列组合就可以构造百万、千万的词汇;认识常用汉字后,中文词语的学习变得十分简易,文字语言给人的负担极轻。

英语的优势是字符极少;但正因为英文字符过少,在表达丰富多样的事物需要相应的词汇时,不得不以这有限的26个字母反复地复杂地排列组合——这样,造就了成百万的并且还在迅速扩大的词汇量。英语的历程,是一个以少量字符构建庞大繁杂词汇库的过程。结果,英语词汇库将无限膨胀,无限加重人的语言学习负担。今日英语分支——医学英语、外贸英语、电子英语、科技英语……日益繁杂,隔行如隔山,加剧了沟通的困难;相比之下,中文则无需如此繁琐分化,词语的相关性使中国不同行业的人们也能很好沟通。比如,从“双胞胎”、“三胞胎”……到“六胞胎”这五个词语,用中文表达即使幼儿园孩子也能明白,如果要求用英语表达,你找一个资深英语教师也不一定能把这五个单词全都说得出来。英语不是一种十分优秀的语言,有着先天致命的缺陷,其字符太少。

莎士比亚戏剧堪称世界文学戏剧的瑰宝,但因英语词汇快速和巨大的变迁,仅仅四百年时间,今日已令英语专业人士阅读起来十分吃力。当今世界节奏更快,新生事物千千万万,英语词汇同样水涨船高,为类似的“莎士比亚戏剧”式遗憾的重演留下必然的伏笔,最终造成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伤害。相比之下的中国汉语,几千年前老子、孙子、孔子的论述,我们今日读来,仍如长者谆谆的教诲;至于几百年前的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之类,小孩儿也能阅读。

我汉字和汉语体系,能够助英语国家破解这一文化传承的难题。

在世界语言走向大同的事业中,是汉语而不是英语,能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假设我中国不知自重,一味地谄媚当前的强势语言,既给世界各国以笑话,也是世界语言发展大同事业的损失;我汉语不应妄自菲薄。

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造福人类服务世界,不只符合我国家民族的根本的巨大的利益,不只是我中国的光荣、骄傲和机会,更是我中国对世界理所应当的贡献和责任。

以如此古老广泛、树大根深、优越奇异、潜力无穷的语言优势,而附从于一种并不优越、没有前途的暂时性强势语言,自弃自误且误导世界,把人类语言引入英语歧途,世界——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终会痛悔这一选择,持优越语言而不知自重的国度最后会遭到世界的笑话、鄙视、惋惜与憎恨的。

中国教育的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施政,何其让人费解,何其荒唐荒诞荒谬!

汉语汉字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其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其它语种突出的优秀因素能够被我所用,比如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及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被轻易地纳入我们的文字体系,使古老的汉字越发显示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而以区区二十六个字母为基石的英文体系,却难以在字里行间穿插中文字符;英文体系自我传承文明之不暇,如何包纳承载世界文明?

强迫学习英语是否浪费教育资源,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亿万英语被迫学习者真切体验的事实与教训,亿万人有咬牙切齿般的痛楚与愤恨。强迫学习英语,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生命的浪费,对民族自尊的侮辱,对民族创造力的窒息,对人们学习选择权的践踏,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的背叛。

当前的英语狂热,不是自然的市场需求,而是错误的政府决策强制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

每个人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会天然地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会明智地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最不能容忍以升学、以毕业、以职称等等人生发展的大事项,强迫我们学习并不是每个人必需的、也不优越的异国语言。

当中国的孩子挣脱了强迫学习英语的锁链,将最大程度、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能,更大地造福中国和世界。

日本精明!甚至未把英语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好好反思吧,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十一

废止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毕业、与学位挂钩的同时,尤其应当在高考设置中把英语由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在中学教育中改英语必修为选修。

把英语请下神坛,还英语以合身的恰当地位。

当今中国不会拒绝世界文明,会向世界谦逊学习一切有助于我们发展的文化和科技(包括语言);但决不会放弃我们的自立、自尊、自信及我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不能容忍一门并不优越的外国语言凌驾于我们自己的母语之上。

让一切自轻自贱奴颜媚骨的荒诞举措,见鬼去吧!

十二

中国教育的强迫学习英语的恶政及后果,主要责任在政府的教育高层;但是,听任和盲从于这一政策的贯彻,不思考、不申诉、不抗议、不反对,有意无意促成这一恶果,误人子弟,贻误国家,愈演愈烈——每一个教师也难逃罪过。由于每一颗水滴的推波助澜,最终形成了强迫学习英语的狂潮。

学生们把发展的希望,信任地托付给学校、给教育、给教师,但我们的教育以大部分人终身派不上用场的垃圾知识来敷衍、强求和填塞,使亿万学生空耗时间、浪费青春、损害身心。

不止是国家教育高层的决策者;只有当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尤其是教师)普遍地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政策的严重后果和危害之时,才有更正的希望。

是有良知、有觉悟、有思想的教师弥补过失,抗议、抵制并最终废止这一世界教育史上也堪称恶劣的教育谬政的时候了。

十三

广大英语教师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选择了这一职业;当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发生调整时,他们受到最大的冲击。国家应当、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权益,为他们谋求更好的选择方向、发展道路和就业机会,以实现平稳的过渡;这是未来国家调整英语教育政策时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和应尽的责任。

一部分优秀的英语教师将继续从事英语教学;还有一部分将继续造就自己的英语职业特长,成为自由的英语从业人士;为他们改任其它科的课程提供学习培训再提高的机会和开行绿灯;对因此而退出教育一行自谋职业者予以经济方面的合理补偿。


相关内容

  •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

  • 广播电视大学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细则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细则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计划. 一.实施的目的: 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开放教育 ...

  • 中部发展.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
  • 2013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与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以"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为主题的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河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政策院兼职教授介新研究 ...

  •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深度调研报告
  • 2011-2015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深度 调研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分析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并加强政策支持来推进农村 ...

  • 建议书申请书倡议书
  • 三.建议书.倡议书.申请书 (一) 写作理论 1.建议书 [概念] 建议书是个人或单位对于某公共性事 务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向有关单位.报社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的一种书信. [格式写法] 建议书一般包括标题.称谓.正文.敬 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1)标题:可直接写"建议书"或 ...

  •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 初中历史新课标(全)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 ...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 关于"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 ...

  • 目标新内涵 发展新理念 行动新举措
  • [摘要]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创新亮点,主要集中在目标新内涵.发展新理念和行动新举措.目标新内涵包括新设定的硬性指标.新概括的大指标和新拓展的具体指标,发展新理念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行动新举措包括政策导向新举措.战略工程新举措.计划项目新举措 ...

  • 专家上书深改组称土改误读中央精神
  • 专家上书深改组称土改误读中央精神 一份由17名土改专家联合撰写的土地改革建议报告,上周已提交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这份名为<关于全面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建议>的报告(下称"建议报告")长达1.3万字,分别涉及"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