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相关知识

宋濂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

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宫中问对的话,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应制的作品,也将其草稿删毁。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曾经说:“人君就像父亲、像天一样,难道可以欺骗他吗?”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因此越来越相信他的诚实。宋濂常常告诫子孙说:“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罢了。”

朱元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朱元璋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学生方孝孺 灭十族者

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福王时追谥“文正”。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二、打击贪官

参见:郭桓案、空印案、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第二,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三,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刻苦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 刺股" 的故事。

映雪囊萤

晋代时, 车胤从小好学不倦, 但因家境贫困, 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 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 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 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 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 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 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 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 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 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 再扎住袋口, 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 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 只要有萤火虫, 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 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 晚上不能看书, 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 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 他从睡梦中醒来, 把头侧向窗户时, 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 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 立即穿好衣服, 取出书籍, 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 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 立即看起书来, 手脚冻僵了, 就起身跑一跑, 同时搓搓手指。此后, 每逢有雪的晚上, 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 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 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 成为饱学之士。后来, 他当了一个大官。

张仪折竹

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曾经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就把它写在掌中或大脚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了册子。

郑虔贮柿

郑虔的学识完全来自于苦学。郑虔20岁时赴长安(今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能考中进士。他毫不气馁,坚持刻苦学习。《唐新书·郑虔传》中记载了一个郑虔采叶练字的故事:郑虔十分爱好书法绘画,来到长安后,他每天依旧用功练习书法不辍,但是由于家境贫寒,穷得连练习书画的纸也买不起,经常为此而发愁。

后来,郑虔得知当时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柿树成林,每到金秋时节,大片的柿树叶就逐渐飘落下来,因柿树叶极多,寺里的和尚就把落下的柿树叶收贮在房子里。时间长了,慈恩寺里居然存放着好几屋子柿树叶。

郑虔听说此事后,不禁灵机一动,他想,柿树叶比较宽大、平整,不是正好可以用来写字吗!于是,郑虔就征得寺里的和尚同意,来到慈恩寺借住下来,每天取寺里贮藏的干柿叶当纸,如醉如痴地练习书法,一张柿树叶,正面写完了写反面,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几年后,慈恩寺里的几屋子柿树叶竟然都被郑虔写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在柿树叶上刻苦练习书法,郑虔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称其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郑虔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书法大家。

宋濂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

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宫中问对的话,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应制的作品,也将其草稿删毁。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曾经说:“人君就像父亲、像天一样,难道可以欺骗他吗?”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因此越来越相信他的诚实。宋濂常常告诫子孙说:“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罢了。”

朱元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朱元璋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学生方孝孺 灭十族者

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福王时追谥“文正”。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二、打击贪官

参见:郭桓案、空印案、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第二,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三,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刻苦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 刺股" 的故事。

映雪囊萤

晋代时, 车胤从小好学不倦, 但因家境贫困, 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 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 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 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 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 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 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 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 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 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 再扎住袋口, 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 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 只要有萤火虫, 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 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 晚上不能看书, 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 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 他从睡梦中醒来, 把头侧向窗户时, 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 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 立即穿好衣服, 取出书籍, 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 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 立即看起书来, 手脚冻僵了, 就起身跑一跑, 同时搓搓手指。此后, 每逢有雪的晚上, 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 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 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 成为饱学之士。后来, 他当了一个大官。

张仪折竹

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曾经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就把它写在掌中或大脚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了册子。

郑虔贮柿

郑虔的学识完全来自于苦学。郑虔20岁时赴长安(今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能考中进士。他毫不气馁,坚持刻苦学习。《唐新书·郑虔传》中记载了一个郑虔采叶练字的故事:郑虔十分爱好书法绘画,来到长安后,他每天依旧用功练习书法不辍,但是由于家境贫寒,穷得连练习书画的纸也买不起,经常为此而发愁。

后来,郑虔得知当时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柿树成林,每到金秋时节,大片的柿树叶就逐渐飘落下来,因柿树叶极多,寺里的和尚就把落下的柿树叶收贮在房子里。时间长了,慈恩寺里居然存放着好几屋子柿树叶。

郑虔听说此事后,不禁灵机一动,他想,柿树叶比较宽大、平整,不是正好可以用来写字吗!于是,郑虔就征得寺里的和尚同意,来到慈恩寺借住下来,每天取寺里贮藏的干柿叶当纸,如醉如痴地练习书法,一张柿树叶,正面写完了写反面,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几年后,慈恩寺里的几屋子柿树叶竟然都被郑虔写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在柿树叶上刻苦练习书法,郑虔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称其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郑虔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书法大家。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导学案 编写: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温馨寄语: 参与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3.学习文章中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资料助读: 宋濂(13 ...

  •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 24.送东阳马生序 [目标定向]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 2.通过研读, ...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00字
  • 文/董晓玲 今天学完了<送东阳马生序>后,我是对宋濂年轻时的求学毅力深感敬佩.且不说我们学生中有没有人做到,至少我是做不到. 宋濂求学路上难又难,幼时贫穷潦倒,便向藏书之家借书,"手自笔录",按期归还,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对冬天时写字是深有感触的,试想,凛冽 ...

  •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
  • 把课堂还给学生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中学 肖义刚 4月26日,天下着小雨.中心学校的领导要到我校检查教学工作并深入到课堂听课.下了第二节课后,我在办公室坐着,突然有学生来找我说,领导到了我的教室去听课了,我便面带笑容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 我上的课文 ...

  •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教学实录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课堂实录 [目标预设] 1 2 3 [教学设想] 1.教学构思: 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开篇提出"嗜学",通篇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 ...

  • 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 阅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七年级上册) 词 义项 例句(标明出处) 期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有期>) 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期限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时常 余忆童稚时(<童趣>) 希望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 ...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00字
  • 六百余年前的明朝,一个家中贫寒,为了读书求学奔走百里,却执着勤奋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被世人皆知,他,就是宋濂.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 ...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 ...

  •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 八年级下册 张升燕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一.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 二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

  •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归类A
  •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归类 一 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④趋: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今表趋向. 二 一词多义: ①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