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古代诗歌鉴赏篇

一、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为了更直观、简明,列表如下:

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1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要考生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2005年全国卷(二)鉴赏的诗歌是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

2

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2005年天津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2005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板书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

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题干: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6种常见题型)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2.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

6.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3.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

8、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3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1.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四、古代诗词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4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

五、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

5

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三、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能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此外,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

四、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往住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等诗句,都是借明月写思念之情的典范。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如

6

7

8

六、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是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散文吸收诗歌精髓,因而也讲究意境,两者有相同之处。

意境交融的几种方式:

(1)移情入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他所要表现的事物中。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触景生情。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因接触外在事物而有所悟,生发情感,予以表现。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情景构成意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时巴山夜雨。”

(2)以情为主,真切感人。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3)以景为主,寓情于景。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又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有我之境:意境中的主观感情色彩鲜明强烈,一般较易于识别。如冯延巳的《鹊踏枝》“泪眼问花话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无我之境:把主观感情完全融汇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简单的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可分为两种: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常见意境鉴赏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二:(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七、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9

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

10

八、常见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

1.平易: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

山夜雨时”,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

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提醒1——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

九、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从表层(梅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示例l

示例2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点拨 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古代诗歌鉴赏篇

一、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为了更直观、简明,列表如下:

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1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要考生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2005年全国卷(二)鉴赏的诗歌是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

2

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2005年天津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2005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板书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

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题干: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6种常见题型)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2.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

6.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3.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

8、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3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1.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四、古代诗词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4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

五、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

5

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三、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能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此外,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

四、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往住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等诗句,都是借明月写思念之情的典范。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如

6

7

8

六、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是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散文吸收诗歌精髓,因而也讲究意境,两者有相同之处。

意境交融的几种方式:

(1)移情入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他所要表现的事物中。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触景生情。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因接触外在事物而有所悟,生发情感,予以表现。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情景构成意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时巴山夜雨。”

(2)以情为主,真切感人。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3)以景为主,寓情于景。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又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有我之境:意境中的主观感情色彩鲜明强烈,一般较易于识别。如冯延巳的《鹊踏枝》“泪眼问花话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无我之境:把主观感情完全融汇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简单的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可分为两种: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常见意境鉴赏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二:(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七、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9

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

10

八、常见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

1.平易: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

山夜雨时”,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

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提醒1——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

九、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从表层(梅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示例l

示例2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点拨 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


相关内容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高三语文老师交流心得体会
  • 12月22日,**中学高三部分教师来我校交流,我作为高三语文学科组长参与交流,听了钱校长和杨校长对**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介绍后,我们主要和**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长.集训班班主任周主任交流.我们从上次联考的试卷分析.复习资料的使用.高三后期的复习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一.联考情况 语文试卷由常州一中 ...

  • 高三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三(下)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龙九莲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 ...

  • 初中语文教研工作部署
  •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 ...

  • 高三上总结
  • 高三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 呼兰六中 2010年1月21日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现在把这一学期的情况简单总结如下. 一. 集体智慧,共同提高. 1. 资源共享.不管是课件.篇子还是素材.习作等所有资料,全组所有成员资源共享,统一放在文件夹-- ...

  • 2012年27中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2年高三语文备考工作交流材料 各位老师:下午好! 非常感谢陈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来代表我们二十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的一些做法.有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 ...

  •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读考纲,明确要求,注重策略,狠抓落实,重点突出,全面提高. 二.具体要求 巩固语基,加强古诗文和文学作品阅读,全面提高审题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时间安排 2015年3月上旬--2015年5月中旬 四.一轮复习学情.教情分析 (一)学情总结: 1.学生语文基础较 ...

  • 谈谈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 谈谈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我们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 ...

  •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复习备考计划
  •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复习备考计划 成纪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是在课本复习与第一轮知识点复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各知识点,分成板块集中进行复习巩固,查缺补漏,全面强化复习质量,最后点.块.面结合,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网络.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法, ...

  • 高三语文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三语文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届高三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从期末考试看来,学生对考纲规定的高考考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靠。许多学生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仅有一点模糊印象。另外,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为今年的高三语文复习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共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