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的孝观念

论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的孝观念

摘要:在清代,孝观念渗透进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清廷规定《孝经》是官员选拔考试的重要内容,还特设孝廉方正科给予有突出孝行者以官衔。制定终养政策,准许官员辞官归家奉养年老亲人。规定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亡故时,可离任治丧守孝。此外,还制定貤封制度,强调官员可以将自身所受的封诰改授自己的长辈以显亲扬名。清廷在官僚制度建设中如此强调孝道,主要目的是希望官员能像事亲一样事君,移孝作忠。

关键词:清代、官僚制度、孝观念 几千年来,孝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在政治领域,历代诸多封建帝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官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机器的运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统治者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官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更洞察到了孝在官僚制度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官僚制度建设中注入了大量孝的元素。但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薄弱①,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即对此稍作探讨。

一官员选拔是官僚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官员选拔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员孝行的考核。乾隆皇帝在清宫养心殿暖阁悬挂康熙皇帝的圣训“有孝为百行之首,不孝之人断不可用”并“每日敬仰”,认为此训“实为万世准则”。②]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在用人上对孝的重视非同一般。中国自隋唐之后,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是科举考试。清朝统治者为了强调孝道,在科举考试中,强调论题要用《孝经》。不论其命题规制上有多少波折与反复,但《孝经》始终为论题的重要内容。顺治十六年(1659),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以励士尚”。③]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为《孝经》可用的论题不多,又“将性理中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等书一并命题”④。雍正元年(1723),雍正皇帝认为“《孝经》一书,与五经并重”,规定“自雍正元年会试为始,二场论题宜仍用《孝经》”。⑤雍正十三年,因为“论题专用《孝经》,章句无多,士子易于豫拟”,又规定“嗣后与宋儒性理书参酌间出”。⑥]乾隆五十年(1785),由于“近数科乡、会试二场,只以性理命题”,出现了“士子以《孝经》为功令所不及,反置高阁”⑦的情况,再次强调“二场论题,宜复旧制,仍将《孝经》性理间出”⑧。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最主要方式。将《孝经》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使人们在“士子咸知诵习”的影响下,“民间亦敦本励行”,最终实现“移孝作忠之道”。⑨可见,清王朝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孝,目的就是选拔一批忠实于朝廷的忠臣。

在清代官员选拔制度中,孝廉方正是除了科举之外的又一形式。孝廉方正是清代统治者依据汉代选拔官吏及人才的“孝廉”、“贤良方正”科目,合并为一科,成为制科。孝廉方正科的特设,是清代重视孝道、强调以孝治天下理念的体现。早在顺治十五年,魏裔介条奏“举用孝子授官”,吏部议覆,举荐孝子授官,“从未有例,但孝行关系风化,若有司呈报,果有真正孝子,许抚按严行体勘,详开事实具题,礼部复核真确,敕臣部考试,酌量选授县正佐贰等官”。⑩康熙皇帝对于汉代的孝廉制度极为赞赏,认为“行莫大于孝,守莫重于廉。汉有孝廉之科,其法犹为近古”。雍正元年,皇帝下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暂赐以六品顶戴荣身,以备召用,以后历朝新君建元荐举以为常。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

收稿日期:2012—05—10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代孝文化研究》(12GZZC15)。

论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的孝观念

摘要:在清代,孝观念渗透进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清廷规定《孝经》是官员选拔考试的重要内容,还特设孝廉方正科给予有突出孝行者以官衔。制定终养政策,准许官员辞官归家奉养年老亲人。规定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亡故时,可离任治丧守孝。此外,还制定貤封制度,强调官员可以将自身所受的封诰改授自己的长辈以显亲扬名。清廷在官僚制度建设中如此强调孝道,主要目的是希望官员能像事亲一样事君,移孝作忠。

关键词:清代、官僚制度、孝观念 几千年来,孝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在政治领域,历代诸多封建帝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官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机器的运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统治者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官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更洞察到了孝在官僚制度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官僚制度建设中注入了大量孝的元素。但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薄弱①,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即对此稍作探讨。

一官员选拔是官僚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官员选拔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员孝行的考核。乾隆皇帝在清宫养心殿暖阁悬挂康熙皇帝的圣训“有孝为百行之首,不孝之人断不可用”并“每日敬仰”,认为此训“实为万世准则”。②]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在用人上对孝的重视非同一般。中国自隋唐之后,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是科举考试。清朝统治者为了强调孝道,在科举考试中,强调论题要用《孝经》。不论其命题规制上有多少波折与反复,但《孝经》始终为论题的重要内容。顺治十六年(1659),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以励士尚”。③]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为《孝经》可用的论题不多,又“将性理中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等书一并命题”④。雍正元年(1723),雍正皇帝认为“《孝经》一书,与五经并重”,规定“自雍正元年会试为始,二场论题宜仍用《孝经》”。⑤雍正十三年,因为“论题专用《孝经》,章句无多,士子易于豫拟”,又规定“嗣后与宋儒性理书参酌间出”。⑥]乾隆五十年(1785),由于“近数科乡、会试二场,只以性理命题”,出现了“士子以《孝经》为功令所不及,反置高阁”⑦的情况,再次强调“二场论题,宜复旧制,仍将《孝经》性理间出”⑧。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最主要方式。将《孝经》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使人们在“士子咸知诵习”的影响下,“民间亦敦本励行”,最终实现“移孝作忠之道”。⑨可见,清王朝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孝,目的就是选拔一批忠实于朝廷的忠臣。

在清代官员选拔制度中,孝廉方正是除了科举之外的又一形式。孝廉方正是清代统治者依据汉代选拔官吏及人才的“孝廉”、“贤良方正”科目,合并为一科,成为制科。孝廉方正科的特设,是清代重视孝道、强调以孝治天下理念的体现。早在顺治十五年,魏裔介条奏“举用孝子授官”,吏部议覆,举荐孝子授官,“从未有例,但孝行关系风化,若有司呈报,果有真正孝子,许抚按严行体勘,详开事实具题,礼部复核真确,敕臣部考试,酌量选授县正佐贰等官”。⑩康熙皇帝对于汉代的孝廉制度极为赞赏,认为“行莫大于孝,守莫重于廉。汉有孝廉之科,其法犹为近古”。雍正元年,皇帝下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暂赐以六品顶戴荣身,以备召用,以后历朝新君建元荐举以为常。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

收稿日期:2012—05—10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代孝文化研究》(12GZZC15)。


相关内容

  •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答案版
  • 必修三专题五: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1小题)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表3 先进 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 ...

  •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官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这是一个事实,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国家出现以后,作为统治阶级要建立政府来管理这个国家.政府实际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执行者,政府是 ...

  • 徐忠明︱案例与故事:中国法治文化漫谈
  • 徐忠明︱案例与故事:中国法治文化漫谈 时间:2014年11月9日 地点:福田区人民法院一楼西侧大会议厅(第一审判庭) 徐忠明,著名法史学者,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持人:各位现场的朋友,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法治文化宣传月的现场,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活动是由四家主办单位--福田区人民政府.凤凰网 ...

  •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 名词解释 1.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 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 ...

  • 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 <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经济数学学院 41326042 吴皓斐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显着特点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买卖."P5 在这里,旭麓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这种土地特点,导致了土地的不断集中与不断分散.地主集中,兼并农民的土地.而后又是分散 ...

  •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体现的是"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 ...

  • 科举制度的历史思考
  • 发布日期:2014-4-1 作者:杨国强 口述 黄晓峰 整理 浏览次数:111 科举制度的历史思考 (上) 杨国强 口述 黄晓峰 整理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年03月09日 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4/3/9/1127220 ...

  • 中国古代服饰变化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中 ...

  • 历史加强练6
  • 2018届高三加强练06(2017.10.25) 第21组 24.某诏令曰: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相互联姻), 又禁止"卖婚"(与非世族的富人联姻,以获取丰厚的聘金和嫁妆).此诏令反映出 A .秦汉时期,世族势力仍然顽固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