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大气科学类

专业名称:大气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够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实践教学:包括天气学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

原专业名:气象学(部分) 、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就业数据

综合介绍

大气科学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演变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现象,才能及时而准确地预报未来的天气,并对不利的气候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和防御。

早在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人们就逐渐积累起有关天气、气候变化的知识。二十四节气就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在17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气以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认识完全依靠直觉和经验。1820年,德国人布兰德斯利用大气研究的资料,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方法。大气的观测也不再局限于地面的观测站,开始利用热气球、飞机等工具进行空中探测。5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新技术特别是气象卫星和电子计算机的采用,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研究地球大气需要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高的计算机能力。报考本专业时,考生应该对自己的兴趣有较清楚的认识。一方面,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是一项很有开拓性的工作,能够揭示与我们自身关系密切的大气现象的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学科和研究方法的需要,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也就是要求考生理科知识比较扎实。考生还应该看到,大气科学专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因此,在学习了基础课后,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卫星遥感、计算机等大气科学研究必需的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气候预测以及区域环境监测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可以利

用大气科学来提高利用自然、抵御灾害的能力。例如,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肆虐,在全世界造成破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我国大气科学工作者成功地实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动力预报,大大提高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受“厄尔尼诺”影响显著地区的灾害性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可见,大气科学对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培养大气科学人才,我国许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如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清华大学环境系等,还有许多专门培养大气和气象人才的气象学院及国外对大气科学的研究也很重视。由于大气环境对于各国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当今时代,对气候的预测已成为世界性的任务,国际间交流较频繁。

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到气象、环境保护、民航、海洋和国防军事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工作。如果考生毕业以后希望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机会也是很多的。

专业教育发展史

大气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1820年,H.W 布兰德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方法,这是大气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1921年,东南大学在地学系首次设立气象课程,创始人竺可桢。该校改名为中央大学后,于1945年成立了气象系,系主任黄厦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在气象学系中设有气象、气候、大气物理三个专业。气象学家涂长望、朱炳海、徐尔灏、黄士松,先后主持此气象系的工作。清华大学从1929年开始,也在地学系设气象课程,1935年成立气象组,黄厦千、涂长望、刘衍淮、李宪之等气象学家先后在此任教,1946年成立气象系,系主任李宪之。1952年清华大学气象系合并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该系的气象专业;1959年易名为地球物理系。该系现设有气象、大气物理和高层大气物理三个专业。气象学家赵九章和谢义炳也先后主持清华、北大气象系的工作。教育部系统除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等,设有气象专业。

中国的气象教育事业,自1949年以来有很大发展,除原教育部系统外,国家气象局系统也建立了高等和中等气象院校。国家气象局系统设有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气象学院(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培养气象业务部门所需气象科技人员。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于1958年开始筹建,1963年正式成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并积极发展气象教育培训事业,使气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1—1997年,气象院校共有普通本科生7769名,普通专科生7527名,普通中专生15881名毕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院还培养了610名研究生,为气象事业注入了活力。气象院校还培养了成人大专生4408名,职业中专生9772名。气象部门职工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由1980年底的28%上升到1997年底的74.7%,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由15.8%上升到1997年的36.1%,各级气象部门结合气象现代化进程,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1979年—1997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5万人次以上。

10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气象事业开始进行全面恢复,人才奇缺是个突出的问题。各级气象部门既需要补充大量的高、中等气象专业人才,又急需培训占50%以上未经培训而上岗的人员。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气象高校由1所发展到3所,气象中专恢复和发展到24所。气象院校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改变“文革”后气象专门人才严重匮乏、气象队伍素质严重下降的状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初步形成了气象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0年以后,中国气象局为适应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调整了院校的布局和分工,明确了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转轨,以继续教育为重点,逐步发展成为部门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

近5年来,气象部门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有了明显进展。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通过。设立了“天气动力学”博士点;1998年,“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点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为气象部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1996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成为能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高校,为气象部门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开辟了新的途径。

20年来,气象院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为指导,多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先导,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气象院校面向气象现代化,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目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积极开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

面向21世纪气象事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1996年以后,局属高校和部分中专校相继实行招生“并轨”,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院校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和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97年底局属高校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已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1.3%,具有硕士学位的占30.7%,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4%;此外,气象院校还聘请了一批来自业务、科研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5年来,局属高校共取得科研成果180多项,其中3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部门共选派了793名科技人员出国学习,完成学业已回国的人员660人。在大力外派教师学习深造的同时,还聘请了外国专家80人来气象部门、高校、科研和业务单位进行讲学,对了解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及掌握重大关键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WMO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已初步具备走向世界的能力。

由于采用气象卫星、气象火箭和激光、红外等遥感探测手段及各种化学质量分析等新技术,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宏观愈宏、微观愈微的新阶段,气象卫星成为现代大气科学发展的支柱之一。

在气象业务工作自动化进程中,大气科学不断从信息理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和理论方法;同时,也不断地用自己的成就丰富着这些领域。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定量和试验研究的新阶段。

大气科学新的发展,必将不断提高它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开发利用气象资源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 就业状况及趋势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除推荐和考取硕士生继续深造外,其余多分配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工作。毕业生适宜在国防、海洋、环保、农业、学校等部门从事气候分析和应用咨询、发布气候评价与预报的技术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可在气象、环保及海洋等部门,从事大气探测、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环境监测、环境规划、评价与管理等业务工作及有关科研机构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可在国家气象局(包括北京气象中心及科学研究院) 、各省的省气象台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地理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等从事科研工作;也可在总参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包括海洋预报中心) 、民航局、水电、农业等有关部委及其所属单位从事与大气环流演变、天气变化有关的实际工作。

目前,大气科学相关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途较为看好。

气象、气候对许多领域诸如农业、工业、航空、航海、林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社会已离不开大气科学,加之现代信息媒体的强大渗透力,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大气科学的痕迹。气象卫星的普遍使用、各种高科技探测方法的不断发明和成熟运用、分析仪器的日趋精密,大气科学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工作相对稳定性较强,其工资收入大致相当于城市中等水平,特别是高层次人员待遇丰厚,而此类人才正是目前国内相当缺乏的;并且由于对天气、气候变化的日趋深入的探索和掌握,无疑使这门科学更加深入人心,随着公众对此注意力的逐渐提高,大气科学在应用领域的市场运转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这对于大气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来讲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大气科学的发展正方兴未艾,目前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随着现代化高科技和理论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气象研究愈发深入与精细,大气学科的分支也向精细化发展;第二,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有逐渐融合各学科的大趋势,大气科学也未能例外,与众多理论与应用领域的交叉发展,再加上其本身具有国际合作的特性,使大气科学在现代科学的洗礼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也同时促进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要求高等学府顺应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出掌握更多、更尖端、更全面现代科技的新型大气人才。这一点来说,也正是国内所缺乏的。目前国内各相关行业对高层次的大气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这种趋势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持续,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本领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遇会一直看好。

毕业后从事一切与大气相关的工作,可以成为:

大气科学家——研究雨、云、风等现象的演变规律;

气象预报员——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空气污染专家——研究空气污染物运动和变化规律;

气象导航员——开展航空和航海气象导航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云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气象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大气科学类

专业名称:大气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够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实践教学:包括天气学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

原专业名:气象学(部分) 、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就业数据

综合介绍

大气科学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演变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现象,才能及时而准确地预报未来的天气,并对不利的气候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和防御。

早在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人们就逐渐积累起有关天气、气候变化的知识。二十四节气就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在17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气以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认识完全依靠直觉和经验。1820年,德国人布兰德斯利用大气研究的资料,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方法。大气的观测也不再局限于地面的观测站,开始利用热气球、飞机等工具进行空中探测。5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新技术特别是气象卫星和电子计算机的采用,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研究地球大气需要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高的计算机能力。报考本专业时,考生应该对自己的兴趣有较清楚的认识。一方面,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是一项很有开拓性的工作,能够揭示与我们自身关系密切的大气现象的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学科和研究方法的需要,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也就是要求考生理科知识比较扎实。考生还应该看到,大气科学专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因此,在学习了基础课后,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卫星遥感、计算机等大气科学研究必需的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气候预测以及区域环境监测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可以利

用大气科学来提高利用自然、抵御灾害的能力。例如,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肆虐,在全世界造成破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我国大气科学工作者成功地实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动力预报,大大提高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受“厄尔尼诺”影响显著地区的灾害性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可见,大气科学对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培养大气科学人才,我国许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如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清华大学环境系等,还有许多专门培养大气和气象人才的气象学院及国外对大气科学的研究也很重视。由于大气环境对于各国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当今时代,对气候的预测已成为世界性的任务,国际间交流较频繁。

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到气象、环境保护、民航、海洋和国防军事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工作。如果考生毕业以后希望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机会也是很多的。

专业教育发展史

大气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1820年,H.W 布兰德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方法,这是大气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1921年,东南大学在地学系首次设立气象课程,创始人竺可桢。该校改名为中央大学后,于1945年成立了气象系,系主任黄厦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在气象学系中设有气象、气候、大气物理三个专业。气象学家涂长望、朱炳海、徐尔灏、黄士松,先后主持此气象系的工作。清华大学从1929年开始,也在地学系设气象课程,1935年成立气象组,黄厦千、涂长望、刘衍淮、李宪之等气象学家先后在此任教,1946年成立气象系,系主任李宪之。1952年清华大学气象系合并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该系的气象专业;1959年易名为地球物理系。该系现设有气象、大气物理和高层大气物理三个专业。气象学家赵九章和谢义炳也先后主持清华、北大气象系的工作。教育部系统除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等,设有气象专业。

中国的气象教育事业,自1949年以来有很大发展,除原教育部系统外,国家气象局系统也建立了高等和中等气象院校。国家气象局系统设有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气象学院(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培养气象业务部门所需气象科技人员。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于1958年开始筹建,1963年正式成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并积极发展气象教育培训事业,使气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1—1997年,气象院校共有普通本科生7769名,普通专科生7527名,普通中专生15881名毕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院还培养了610名研究生,为气象事业注入了活力。气象院校还培养了成人大专生4408名,职业中专生9772名。气象部门职工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由1980年底的28%上升到1997年底的74.7%,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由15.8%上升到1997年的36.1%,各级气象部门结合气象现代化进程,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1979年—1997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5万人次以上。

10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气象事业开始进行全面恢复,人才奇缺是个突出的问题。各级气象部门既需要补充大量的高、中等气象专业人才,又急需培训占50%以上未经培训而上岗的人员。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气象高校由1所发展到3所,气象中专恢复和发展到24所。气象院校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改变“文革”后气象专门人才严重匮乏、气象队伍素质严重下降的状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初步形成了气象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0年以后,中国气象局为适应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调整了院校的布局和分工,明确了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转轨,以继续教育为重点,逐步发展成为部门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

近5年来,气象部门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有了明显进展。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通过。设立了“天气动力学”博士点;1998年,“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点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为气象部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1996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成为能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高校,为气象部门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开辟了新的途径。

20年来,气象院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为指导,多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先导,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气象院校面向气象现代化,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目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积极开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

面向21世纪气象事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1996年以后,局属高校和部分中专校相继实行招生“并轨”,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院校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和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97年底局属高校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已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1.3%,具有硕士学位的占30.7%,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4%;此外,气象院校还聘请了一批来自业务、科研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5年来,局属高校共取得科研成果180多项,其中3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部门共选派了793名科技人员出国学习,完成学业已回国的人员660人。在大力外派教师学习深造的同时,还聘请了外国专家80人来气象部门、高校、科研和业务单位进行讲学,对了解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及掌握重大关键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WMO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已初步具备走向世界的能力。

由于采用气象卫星、气象火箭和激光、红外等遥感探测手段及各种化学质量分析等新技术,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宏观愈宏、微观愈微的新阶段,气象卫星成为现代大气科学发展的支柱之一。

在气象业务工作自动化进程中,大气科学不断从信息理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和理论方法;同时,也不断地用自己的成就丰富着这些领域。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定量和试验研究的新阶段。

大气科学新的发展,必将不断提高它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开发利用气象资源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 就业状况及趋势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除推荐和考取硕士生继续深造外,其余多分配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工作。毕业生适宜在国防、海洋、环保、农业、学校等部门从事气候分析和应用咨询、发布气候评价与预报的技术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可在气象、环保及海洋等部门,从事大气探测、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环境监测、环境规划、评价与管理等业务工作及有关科研机构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可在国家气象局(包括北京气象中心及科学研究院) 、各省的省气象台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地理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等从事科研工作;也可在总参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包括海洋预报中心) 、民航局、水电、农业等有关部委及其所属单位从事与大气环流演变、天气变化有关的实际工作。

目前,大气科学相关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途较为看好。

气象、气候对许多领域诸如农业、工业、航空、航海、林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社会已离不开大气科学,加之现代信息媒体的强大渗透力,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大气科学的痕迹。气象卫星的普遍使用、各种高科技探测方法的不断发明和成熟运用、分析仪器的日趋精密,大气科学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工作相对稳定性较强,其工资收入大致相当于城市中等水平,特别是高层次人员待遇丰厚,而此类人才正是目前国内相当缺乏的;并且由于对天气、气候变化的日趋深入的探索和掌握,无疑使这门科学更加深入人心,随着公众对此注意力的逐渐提高,大气科学在应用领域的市场运转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这对于大气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来讲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大气科学的发展正方兴未艾,目前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随着现代化高科技和理论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气象研究愈发深入与精细,大气学科的分支也向精细化发展;第二,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有逐渐融合各学科的大趋势,大气科学也未能例外,与众多理论与应用领域的交叉发展,再加上其本身具有国际合作的特性,使大气科学在现代科学的洗礼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也同时促进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要求高等学府顺应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出掌握更多、更尖端、更全面现代科技的新型大气人才。这一点来说,也正是国内所缺乏的。目前国内各相关行业对高层次的大气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这种趋势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持续,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本领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遇会一直看好。

毕业后从事一切与大气相关的工作,可以成为:

大气科学家——研究雨、云、风等现象的演变规律;

气象预报员——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空气污染专家——研究空气污染物运动和变化规律;

气象导航员——开展航空和航海气象导航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云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气象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


相关内容

  •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015
  • 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大气科学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和业务工作的初步训练,能够在大气科学等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 ...

  • 浙大大气科学专业15级培养方案
  • 浙江 培养目标 浙江大大江 2015级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气象.海洋.民 学大 Z h 航.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军队从事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环境及相关学科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管理工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课程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课程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周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实验2 报名 讨论 开课学院 形势与政策 公共基础课 公共(必) 2.0-0.0 2.0 122 应用气象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性课程 实践(必) 6.0-0.0 2.0 2周 应用 ...

  • 探索宇宙奥秘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
  • 看完<星际穿越>后,同学们是否被电影中令人炫目.目不暇接的空间探测技术所深深吸引,从而萌生出立志搞科研的想法?或者对库珀等人在"米勒"星球遭遇上千米级巨浪的大海啸而惊愕万分,从而有一种试图探索自然奥秘的冲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地球与空间科学也许会是最适合你的专业. ...

  • 全国十大名校考研最好考的十大专业排行
  •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医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信息技术科学学 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 学院 历史学院 数学研究所 生理学 药物化学 农药学 物理电子学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文献学 理论物理 1 4 3 4 2 4 35 2 8 4 5 2 4 29 ...

  •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名词解释
  • [环境]相对于某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境况.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 物的环境.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生物体周围的其他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以及与作为主体的生物之间 存在着种种客观的生存.营养关系和因果关系.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课程编码:30001 3.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 4.适用学制:三年 5.课程学时:124(84+40) 6.课程学分: 二.学习领域(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是三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开 ...

  • 文献综述GIS在大气扩散模型中的应用
  • GIS在大气污染扩散模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GIS与大气扩散模型的整合是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两者的结合不仅发挥了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功能, 也能将环境模型的分析预测功能直观应用于对各类污染源的宏观与微观模拟表达, 实现了对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可视化管理, 为工程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 ...

  • 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 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天气和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各种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各种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几乎都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努力开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尤为重要. 2009年世界气象日: 天气.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