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第8卷第6期2009年11月

JOURNALOF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TAIYUANNORMALI烈ⅣERSn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v.

No.62009

【教育学】

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张艳霞,王小丁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JiI南充637009)

[摘要】重庆上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弃考事件”折射出的信号是受教育的弱势群体一种无奈选择,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发展命运的

关注。

[关键词】[文章编号】

弃考;教育;弱势群体

1672—2035(2009)06—0148—02

[中图分类号]C,40—011.8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3月28日《重庆晚报》的一篇报道称,重庆市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名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并且这些考生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这些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不就是想通过高考这个平台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折么?但现在他们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至上的时代.知识是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我们不禁为这些弱势阶层的受教育群体的

20世纪末实现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十几年过去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C-NP的比重仍未达标。执笔《“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人之一方奕也说:“时代发展到今天,与其他国家比,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1/3。列在全世界的倒数几位,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2.弱势阶层的教育功效价值权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普通大众也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转向了经济功利主义,教育也因此受到功利价值观的冲击。教育以求知、求真为终极价值并不计较其效果得失的本体价值被日益忽视,与之相反的是,教育以比较其价值效果得失轻重进行取舍的功效理性不断膨胀并占领主导地位o[21139对于以生存为第一考虑要素的弱势阶层的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对教育功效理性的作用尤为看重,他们需要在教育投入与回报之间计算经济效益,权衡它们之间的经济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价值在经济上似乎贬值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学生褪去了身价,失去了昔日精英化时代的光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够衣锦还乡。进入社会后也失去了优越感,同样面l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工作收入还不见得比普通工农大众多。这种结果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来讲更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教育投资成本和回报收益两者间的不均等以及人才价值和市场价格相背离等现象,抑制了他们对于教育需求的经济动机,导

未来前途命运感到担忧,他们的希望和出路何在?发生这种

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引发“弃考事件”的原因分析

发生“弃考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包括教育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有以下方面:

1.教育高消费成为贫困家庭不堪承受之重

近年来我国大学学费不断大幅度上涨,我国大学学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学费上涨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超出了大部分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教育消费成为导致城乡居民贫困的首要因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915年《教育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中,“攒教育费”高居榜首。…面对这种现实压力,一些不堪重负的贫困家庭子女迫于无奈不得不选择中途退学,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实属一种无奈的选择啊!

产生教育高消费的原因主要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我国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收稿日期]2009—06—17

[个人简历]张艳霞(1985一),女,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读研究生。

王小丁(1957一),男,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万方数据

第6期张艳霞,王小丁: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致了他们对于人力投资需求的疲软。他们考虑到教育投资付出的代价太大,风险太高,而回报的期望值太低以及不可预见性,他们最终不得不在继续教育面前停下了脚步。

3.处于弱势阶层的受教育者机会不平等

教育具有筛选和分流的作用,能实现阶层的升迁和流动,成为人们获取机会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素有以接受教育作为向金字塔攀升的机会,以知识的筹码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而言,他们希望子女凭借着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社会的底层进入社会的高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知识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处于受支配、受控制的地位。知识的力量在逐渐削弱,经济、权力等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打破了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公平性,处于弱势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不能公平地向上一级阶层流动。[3J21 ̄笠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可知:家庭背景好坏,直接造成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不均等。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反之,处于弱势阶层的群体在求学和就业道路上就变得更加举步维艰。[41普通大众体验到知识在经济、权力面前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破碎了他们通过教育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希望,从而对知识的力量产生怀疑与失望,打击了他们通过教育获取成功之路的积极性。

二、应对“弃考事件"的措施

众所周知,2l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来源于教育的培养,教育是立国之本,治国之源。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弃考事件”的再次出现。

1.增加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比重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重。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或支出水平,至少不应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们应努力实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教育消费在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防止教育高消费的出现导致贫困家庭的子女在高等教育门前望而却步,要保证人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2.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进行差异补偿

—个人出生的初始状态是不相同的,不同家庭背景,财富、权力、社会地位显然不尽相同,因此,一个人的出生命运将决定他接受不同等级、不同品质的教育。这样一来,教育在初次分配的时候就已注定了不公平性。bjl“为了防止由社会资本的差异导致“马太效应”扩散,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现

象,按照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差异原则——“劣势者利益最大

化”原则,应给予弱势群体差异补偿。【51首先,在教育环境方面,应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教学条件、师资配置的局面,使落后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在教育质量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受同等条件的教育资

万方数据

源。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弱势阶层的受教育者增加一些辅导课程和活动,消除他们天生的自卑情绪,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培养他们的平等竞争意识。最后,在教育结果方面,建立公平、自由、开放性的流动机制,保证这种流动机会是“唯才是举”,保证人人成功的机会是平等的,是依靠人的能力和努力所获得而非凭借个人家庭背景。

3.转变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将教育与社会相分离,将学生囚禁于象牙塔中,灌输着古板守旧的知识,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是无法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为此,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方式,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社会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接近他认为有益的知识源泉。同时,学校应根据劳动力市场能吸收容纳的数量和需求去确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计划,调节好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使教育的供给和需求达到相对协调平衡的状态。

另外,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想依靠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享用的知识和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已不太现实,学校应构建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看成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持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使他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这样,当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到这个急遽变化的社会里,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通过自我探索去发现开拓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的自我改造或自我发展去适应新的职业角色。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解决好弱势阶层受教育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全社会、政府和学校都应一起努力建设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平等地在该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弃考是一种现象,一种教育危机,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相容的,是与我们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当前,社会出现的就业困难和人才失业等问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利的局势一定会好转,我国坚持以知识强国、人才富国的这一发展战略方针也是不会动摇的,知识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衷心地希望这些弃考的学生能重返校园,重新树立理想和信念,燃起对知识的渴望,只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会到达希望的彼岸!●[参考文献]

[1]近20年我国大学学费上涨25倍[EB/OL].h印:Hlyrb.1yd.嗍.

en/html/2007—01/16/content一24119.htm.

[2]谢婧.论高等教育新价值观的建构[J].现代企业文化,2008,

(23).

[3]郑和.知识与权力的当代状况——透视新的“读书无用论”[J].

教育导刊,2007,(12).

[4]“家庭背景”与“就业公平”[EB/OI。].htlp:Hwww.southcn.corn/

job/careercenter/consultant/200508120854.him.

[5]陈潭,胡晓.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J].现代大

学教育,2008,(4).

【责任编辑冯自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艳霞, 王小丁, ZHANG Yan-xia, WANG Xiao-ding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8(6)0次

参考文献(5条)

1.近20年我国大学学费上涨25倍 2007

2.谢婧 论高等教育新价值观的建构[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文化 2008(23)3.郑和 知识与权力的当代状况--透视新的

5.陈潭.胡晓 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 2008(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蒋平.王正惠.Jiang Ping.Wang Zhenghui 高考

2.期刊论文 王正惠.蒋平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透析高考弃考现象 -青年探索2009(6)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和发挥高考的选拔和教育功能,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透过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现象,研究发现公平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是高考弃考应对之策.

3.期刊论文 段炼炼

4.期刊论文 蒋东明 论终身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兼论高考弃考现象 -科教导刊2010(29)

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1965年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系统阐述了

5.期刊论文 王正惠.蒋平.Wang Zheng-hui.Jiang Ping 高考

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看似主动,实则是无奈而被动为之.应届高中生所以弃考,一是高校高收费,学生家庭难以承受;二是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悬殊;三是读书无用论盛行.所有这些都突现了教育追求公平的现实困境.

6.期刊论文 熊茜 高考弃考现象透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近些年来高考弃考现象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探明高考弃考现象的成因,透析高考弃考现象的社会因素,通过政府、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是理性发展高中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措施,减少学生自动性、功利性的退学弃考现象发生.

7.期刊论文 张继明

能否上大学,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来说,关系到子女前途命运乃至家庭荣衰.因此,作为高校选拔考试,高考承受着超出所应承受之重.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对高考的巨大关注与投入,充分表明高考在中国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然而,2009年高考在即,本是全国考生秣马厉兵、背水一战的时刻,却鲜有地发生大量考生弃考的现象.据媒体报道,重庆、湖北等地数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万人弃考,引发社会舆论哗然.那么,究竟为什么发生万人弃考?万人弃考现象的背后又是什么?

8.期刊论文 王正惠.蒋平.Wang Zhenghui.Jiang Ping 高考弃考弃掉了什么? -上海教育科研2009(8)

9.期刊论文 罗亮梅 高等教育

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

10.期刊论文 刘娟.陈尧.王丕青.邓锐.张玲 高中应届毕业生弃考现象分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z1)

至2009年,我国有八十四万高中应届毕业高中毕业生弃考,该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通过对该现象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中应届毕业高中毕业生弃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主要的解决措施,该现象的预防和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ysfxyxb-shkx200906046.aspx授权使用:湖北师范学院(hbsfxy),授权号:b05d539b-bb68-45f8-a866-9e980112ba05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8日

第8卷第6期2009年11月

JOURNALOF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TAIYUANNORMALI烈ⅣERSn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v.

No.62009

【教育学】

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张艳霞,王小丁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JiI南充637009)

[摘要】重庆上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弃考事件”折射出的信号是受教育的弱势群体一种无奈选择,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发展命运的

关注。

[关键词】[文章编号】

弃考;教育;弱势群体

1672—2035(2009)06—0148—02

[中图分类号]C,40—011.8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3月28日《重庆晚报》的一篇报道称,重庆市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名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并且这些考生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这些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不就是想通过高考这个平台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折么?但现在他们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至上的时代.知识是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我们不禁为这些弱势阶层的受教育群体的

20世纪末实现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十几年过去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C-NP的比重仍未达标。执笔《“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人之一方奕也说:“时代发展到今天,与其他国家比,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1/3。列在全世界的倒数几位,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2.弱势阶层的教育功效价值权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普通大众也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转向了经济功利主义,教育也因此受到功利价值观的冲击。教育以求知、求真为终极价值并不计较其效果得失的本体价值被日益忽视,与之相反的是,教育以比较其价值效果得失轻重进行取舍的功效理性不断膨胀并占领主导地位o[21139对于以生存为第一考虑要素的弱势阶层的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对教育功效理性的作用尤为看重,他们需要在教育投入与回报之间计算经济效益,权衡它们之间的经济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价值在经济上似乎贬值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学生褪去了身价,失去了昔日精英化时代的光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够衣锦还乡。进入社会后也失去了优越感,同样面l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工作收入还不见得比普通工农大众多。这种结果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来讲更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教育投资成本和回报收益两者间的不均等以及人才价值和市场价格相背离等现象,抑制了他们对于教育需求的经济动机,导

未来前途命运感到担忧,他们的希望和出路何在?发生这种

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引发“弃考事件”的原因分析

发生“弃考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包括教育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有以下方面:

1.教育高消费成为贫困家庭不堪承受之重

近年来我国大学学费不断大幅度上涨,我国大学学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学费上涨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超出了大部分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教育消费成为导致城乡居民贫困的首要因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915年《教育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中,“攒教育费”高居榜首。…面对这种现实压力,一些不堪重负的贫困家庭子女迫于无奈不得不选择中途退学,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实属一种无奈的选择啊!

产生教育高消费的原因主要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我国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收稿日期]2009—06—17

[个人简历]张艳霞(1985一),女,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读研究生。

王小丁(1957一),男,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万方数据

第6期张艳霞,王小丁: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致了他们对于人力投资需求的疲软。他们考虑到教育投资付出的代价太大,风险太高,而回报的期望值太低以及不可预见性,他们最终不得不在继续教育面前停下了脚步。

3.处于弱势阶层的受教育者机会不平等

教育具有筛选和分流的作用,能实现阶层的升迁和流动,成为人们获取机会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素有以接受教育作为向金字塔攀升的机会,以知识的筹码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而言,他们希望子女凭借着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社会的底层进入社会的高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知识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处于受支配、受控制的地位。知识的力量在逐渐削弱,经济、权力等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打破了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公平性,处于弱势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不能公平地向上一级阶层流动。[3J21 ̄笠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可知:家庭背景好坏,直接造成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不均等。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反之,处于弱势阶层的群体在求学和就业道路上就变得更加举步维艰。[41普通大众体验到知识在经济、权力面前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破碎了他们通过教育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希望,从而对知识的力量产生怀疑与失望,打击了他们通过教育获取成功之路的积极性。

二、应对“弃考事件"的措施

众所周知,2l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来源于教育的培养,教育是立国之本,治国之源。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弃考事件”的再次出现。

1.增加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比重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重。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或支出水平,至少不应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们应努力实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教育消费在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防止教育高消费的出现导致贫困家庭的子女在高等教育门前望而却步,要保证人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2.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进行差异补偿

—个人出生的初始状态是不相同的,不同家庭背景,财富、权力、社会地位显然不尽相同,因此,一个人的出生命运将决定他接受不同等级、不同品质的教育。这样一来,教育在初次分配的时候就已注定了不公平性。bjl“为了防止由社会资本的差异导致“马太效应”扩散,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现

象,按照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差异原则——“劣势者利益最大

化”原则,应给予弱势群体差异补偿。【51首先,在教育环境方面,应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教学条件、师资配置的局面,使落后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在教育质量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受同等条件的教育资

万方数据

源。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弱势阶层的受教育者增加一些辅导课程和活动,消除他们天生的自卑情绪,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培养他们的平等竞争意识。最后,在教育结果方面,建立公平、自由、开放性的流动机制,保证这种流动机会是“唯才是举”,保证人人成功的机会是平等的,是依靠人的能力和努力所获得而非凭借个人家庭背景。

3.转变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将教育与社会相分离,将学生囚禁于象牙塔中,灌输着古板守旧的知识,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是无法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为此,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方式,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社会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接近他认为有益的知识源泉。同时,学校应根据劳动力市场能吸收容纳的数量和需求去确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计划,调节好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使教育的供给和需求达到相对协调平衡的状态。

另外,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想依靠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享用的知识和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已不太现实,学校应构建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看成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持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使他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这样,当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到这个急遽变化的社会里,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通过自我探索去发现开拓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的自我改造或自我发展去适应新的职业角色。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解决好弱势阶层受教育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全社会、政府和学校都应一起努力建设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平等地在该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弃考是一种现象,一种教育危机,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相容的,是与我们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当前,社会出现的就业困难和人才失业等问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利的局势一定会好转,我国坚持以知识强国、人才富国的这一发展战略方针也是不会动摇的,知识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衷心地希望这些弃考的学生能重返校园,重新树立理想和信念,燃起对知识的渴望,只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会到达希望的彼岸!●[参考文献]

[1]近20年我国大学学费上涨25倍[EB/OL].h印:Hlyrb.1yd.嗍.

en/html/2007—01/16/content一24119.htm.

[2]谢婧.论高等教育新价值观的建构[J].现代企业文化,2008,

(23).

[3]郑和.知识与权力的当代状况——透视新的“读书无用论”[J].

教育导刊,2007,(12).

[4]“家庭背景”与“就业公平”[EB/OI。].htlp:Hwww.southcn.corn/

job/careercenter/consultant/200508120854.him.

[5]陈潭,胡晓.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J].现代大

学教育,2008,(4).

【责任编辑冯自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艳霞, 王小丁, ZHANG Yan-xia, WANG Xiao-ding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8(6)0次

参考文献(5条)

1.近20年我国大学学费上涨25倍 2007

2.谢婧 论高等教育新价值观的建构[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文化 2008(23)3.郑和 知识与权力的当代状况--透视新的

5.陈潭.胡晓 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 2008(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蒋平.王正惠.Jiang Ping.Wang Zhenghui 高考

2.期刊论文 王正惠.蒋平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透析高考弃考现象 -青年探索2009(6)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和发挥高考的选拔和教育功能,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透过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现象,研究发现公平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是高考弃考应对之策.

3.期刊论文 段炼炼

4.期刊论文 蒋东明 论终身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兼论高考弃考现象 -科教导刊2010(29)

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1965年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系统阐述了

5.期刊论文 王正惠.蒋平.Wang Zheng-hui.Jiang Ping 高考

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看似主动,实则是无奈而被动为之.应届高中生所以弃考,一是高校高收费,学生家庭难以承受;二是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悬殊;三是读书无用论盛行.所有这些都突现了教育追求公平的现实困境.

6.期刊论文 熊茜 高考弃考现象透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近些年来高考弃考现象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探明高考弃考现象的成因,透析高考弃考现象的社会因素,通过政府、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是理性发展高中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措施,减少学生自动性、功利性的退学弃考现象发生.

7.期刊论文 张继明

能否上大学,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来说,关系到子女前途命运乃至家庭荣衰.因此,作为高校选拔考试,高考承受着超出所应承受之重.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对高考的巨大关注与投入,充分表明高考在中国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然而,2009年高考在即,本是全国考生秣马厉兵、背水一战的时刻,却鲜有地发生大量考生弃考的现象.据媒体报道,重庆、湖北等地数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万人弃考,引发社会舆论哗然.那么,究竟为什么发生万人弃考?万人弃考现象的背后又是什么?

8.期刊论文 王正惠.蒋平.Wang Zhenghui.Jiang Ping 高考弃考弃掉了什么? -上海教育科研2009(8)

9.期刊论文 罗亮梅 高等教育

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

10.期刊论文 刘娟.陈尧.王丕青.邓锐.张玲 高中应届毕业生弃考现象分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z1)

至2009年,我国有八十四万高中应届毕业高中毕业生弃考,该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通过对该现象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中应届毕业高中毕业生弃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主要的解决措施,该现象的预防和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ysfxyxb-shkx200906046.aspx授权使用:湖北师范学院(hbsfxy),授权号:b05d539b-bb68-45f8-a866-9e980112ba05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8日


相关内容

  • 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 亲爱的老师们,反思能力在提升我们教师职业生命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观中外教育集大成者无一不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更新观念,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在反思中凝练思想……让我们在“反思”中一起成长!希望这里成为我们共同分享“反思”的精神乐园! 一、理解核心概念 1、反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反思”是指 ...

  • 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 1. 答: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应当说,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 ...

  • 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 一.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 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就是记得意之处,记课堂上感觉特好的成功点,包中引起师生 ...

  •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教育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反思的内容: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 ...

  • 教育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的写法
  • 教育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的写法 引子 假如你想富有,就从教育故事写起,故事里的事奏响你人生的旋律. 假如你想成功,就从教学反思写起,反思中的哲理成为你为师的真谛. 假如你想辉煌,就从教学案例写起,案例中的案子是你思考的阶梯. 案例.反思.故事,是你劳累后的休憩,是你跋涉中的驿站,是你彷徨中的坚定,是你 ...

  • 教育叙事怎么写
  • 叙事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事就是& ...

  •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和方式
  •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叙事者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事件中发掘隐藏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目前,叙事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研究方 ...

  • 教师多读书的好处
  • 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 记得有一次参加教师培训,有老师就要求年青教师应珍惜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多读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那时我就决定要 ...

  • 常用论文类型及要求
  • 常用论文类型及要求 宽城四中 袁瑞庆 1.经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经验总结,并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富于创新思想的较高层次的总结论文,是教师总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好的教育经验总结论文的标准:①创造性:②现实性:③效 ...

  • 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
  • 审视我们今天的课堂: --品德教育理解的肤浅化 --社会知识的灌输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对教材的反思: --合适吗? --是这样吗? --有价值吗? 我们的因应策略: --让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观点 --回归真实的生活 --寻求生活智慧 对课堂的重构: 一.明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一:寻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