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茶具:博物馆里的茶道轨迹

�山博物馆在东京寸土寸金的涩古附近,有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和两间茶室,均按照抹茶道的古朴素雅审美建造 千利休设计的庭院。这种特殊的审美与日本传统茶庭有所区别   经历了唐宋文化的滋养后,日本文化进入了创造生长期,茶文化开始在日本逐步完善,在开始阶段,还是唐物(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器物)流行时期,大量精致的唐物被作为贵族阶层的奢侈茶具而使用,包括著名的天目碗中的曜变三绝也是在宋之后流传到日本的。   随着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所推广的清贫主义的审美风尚,具有草庵风格的简单、朴素和粗陋的茶器物,开始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风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唐物就彻底消失了,而是开始用另一套不同审美体系去挑选、欣赏和使用唐物。

寻访曜变天目

  去日本前,最想寻访到的还是所谓的“曜变天目三绝”。兴起于北宋的黑釉建盏(在日本被俗称天目,日人觉得其中的幽玄精神是和日本美学符合的),在当时是文人们的新宠,由于喜爱白色茶汤,黑色建盏能够衬托出茶汤之色泽,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特意强调建盏之适用。出品于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窑址很早就废弃了,现在去那里,偶尔能挖出碎片,不过,最多也就是兔毫碎片,油滴就比较珍贵了。   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完整的曜变天目碗,而号称已经能做出曜变效果的仿制品,都和真正的曜变差别很大,这也是日本的“曜变三绝碗”格外受陶瓷界重视的原因。   中国的陶瓷学者叶�民在他的《中国陶瓷史》中说,据他所知,当下考古挖掘所发现的碎片,很多号称是曜变碎片,虽然有色彩变化,但是能不能称为曜变还难说。比如上世纪80年代重庆号称发现了曜变天目窑址,出土了一些碎片,但是按照他的观察,与真实品大相径庭。之所以下这种结论,是因为他曾经目击过真实的曜变碗,知道两者的差别。   目前,著名的“曜变天目三绝”均在日本,他曾经去日本静嘉堂,将号称最光辉夺目的那只国宝碗拿在手上观赏过。这只碗由德川将军家传来,最神奇之处是能发七彩光芒,当时的静嘉堂美术馆负责人告诉他,他是第二个有这种幸运的中国人。他后来回忆说:“宝光焕发,三五成群的油滴旁是一圈圈蓝绿色的光环,光华四溢。”   事实上,中国近年确实出土了真实的曜变残片,2009年在杭州上城区域出土的一件比较完整的曜变天目碗,应该为南宋宫廷器物,约有四分之一的残佚,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圈足完整,非常耀眼,是研究曜变的好材料,现在民间藏家之手。因出土晚于叶著作成书,因此书中没有提及。   自宋之后,基本上建盏的生产已经很少,尤其是明代后,废弃了点茶法,茶碗的体系也相对边缘化了,人们对曜变天目就有了种种传说,比如《五杂组》中就描绘需要童男童女的血祭才能出现曜变天目,也有些学者以为曜变就是窑变,并没有多么神奇。   但是传到日本后情况不同,日本14世纪开始仿造,持续到了17世纪,仿造出来的多是普通的黑釉盏,没有这种珍品诞生。因目击了曜变天目的神奇,日本文人的研究和记载倒是很多。东山文化是千利休之前的日本茶道文化,吸取了许多宋朝茶文化的精髓,使用茶具很多传自中国,称为唐物。当时东山文化的代表足利将军的身边人能阿弥所写的《君台观左右帐记》里面就记录,曜变天目是“建盏内无上之品,天下稀有之物也”。   后来的日本学者更是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建盏才能发生曜变,所谓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浮现出很多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并且有学者根据光彩变化,将其分为“芒变”、“曜变”和“芒曜”三种。还有人觉得,曜变就是耀变,形容其“耀眼夺目”。但也有人认为,并不只有建盏才有曜变,所以即使在研究天目比较深厚的日本,关于曜变也是观点各异。   目前三绝碗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京都的大德寺龙光院、还有大阪的藤田美术馆。在去日本前就开始联系静嘉堂的采访,但是目前静嘉堂美术馆处于装修状态,要到今年秋天才再次开放,所以联系没有结果。京都的大德寺则是第二选择。   根据资料,大德寺的这只碗,是万历年间传到日本,原来归龙光院的创建者江月宗玩所有,1606年开始为镇院之宝,1951年被指为国宝。内里有大量黄色的散射斑,每一个斑点都有很多结晶组成,而周围的釉散发深蓝的光芒,只比静嘉堂那只略微逊色。   与著名的金阁寺不同,大德寺在京都并不是旅游者的必到之处,所以也落得清静。但是这里是日本著名的禅宗文化中心,与茶文化渊源很深,早年战乱后,是一休大师主持重新修建的。但是直到去日本之前,联系看天目碗的事情也没有办法确定:大德寺的对外联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通称大德寺,但是实际上各个院落代表着小的寺庙,整个大德寺共有22个小寺庙,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开放不开放真不能落实,我们只能抱着尝试的心态到访。   位于京都北面的大片松林中的大德寺果然清幽,但是结果不妙:整个寺庙的十几个院中,只有四个开放,且开放的寺庙也是各自决定开放时间,看到我们失望,接待人员建议我们去黄梅院,说那里与茶文化渊源很深,而且今年春天特意开放两个月。   进门就觉得风景非常美。一排排横向排列的红枫树构成了进门处庭院的基础,树下种满了各种草花,既不像中国园林那种一棵树独秀的点缀景观,也不像日本一般庭院的枯山水为主打,秋天时,这里的红枫是京都最有名的景观之一。丰臣秀吉在这里举办了织田家族的葬礼,整个营造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特意让千利休营造庭院,进门处只是千利休的小手笔而已。能看到日本茶道集大成者的庭院设计,也算不虚此行。   里院和外院用一条木廊结合,走在木廊上,两边是千利休设计的枯山水,白色的碎石成为木廊两侧的海浪,拍打着木廊。石头和木的结合,这是标准的千利休时代诞生的日本本土的审美,也是很有“茶意”的美。走过长廊,才能看到千利休着力设计的大庭院:阔大的四方庭院,同样是纵横交错的树木,但枫树外夹杂了很多不同品种的花树,硕大的茶花,华美的樱花,还有层层叠叠的草本花卉,虽然树种繁多,可是纹丝不乱,烘托出一种岁月悠远的气氛。坐在长廊上观看,只觉得这种风景简直能溢出光彩来,可惜,严禁拍照。   工作人员介绍,千利休自己设计的茶室就在后面,当年他喝茶时,会依据风景的不同,把各个隔扇打开,就可以让风景进入茶室。只有在这里,才能领会到千利休关于茶与生活丰富的审美系统。其实不仅是枯寂的,也有生命的起伏在里面,这个庭院比起现在流传的千家流派的一些茶室庭院丰富了许多,那些“露地”没有花朵,只能见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的组合,以松树为主,显示的是生命的清寂。   大德寺各个院落均有茶室,每月18日,这里都会举办纪念千利休的茶会。许多茶室即使在茶室风格多样化的京都,也别具一格,比如说有一间表千家第四代家元建造的安胜轩,完全是与一般茶室的进出结构相反,由宽入窄,可是也别有趣味。   到了龙光院门口,连简介也没有,很多年里这里就是如此,寺庙管理者断绝了与普通人的联系,和黄梅院那种偶一开放还不一样,只能遗憾地离开了。我们在龙光院看曜变天目的梦想也落空了。

最为灿烂的一瞬:目击曜变天目

  既然大德寺的和敬嘉堂的曜变天目几乎没有可能看到,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大阪藤田美术馆的那只。日本私人美术馆的开放时间并不确定,而联系采访也很可能被拒绝,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偶然。   事先,我们就被反复警告,即使藤田美术馆开放,那只天目曜变碗也许不会在展出之列,因为国宝级文物的展览机会不多。即使在日本常年生活,也不一定就有机会得见,所以我们就把希望值降低了。没有想到,正好遇见藤田美术馆60年建馆纪念,只有短短两个月,于是立刻决定从上下午安排好的采访中抽出一点点时间,从京都跑到大阪去观赏这只天目碗。   一路奔波,即使冲到藤田美术馆的时候,还是有点不相信自己能看到这只碗。展览介绍中写,此次有两件国宝文物展出,一是曜变天目碗,另一件是描绘玄奘讲经故事的画卷。除此而外,还有若干重点文物,包括长泽芦雪绘制的幽灵骷髅子犬白藏主三幅对,以及同是来自中国的白缘油滴天目碗。先在一楼看日本的玄奘画卷,树木宫殿,一一写实画出,人物的表情也异常写实,应该是描绘玄奘刚回到大唐时受邀请讲经的画卷,玄奘身穿朴素的僧衣,在众人期待下走向高台。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迅速冲上二楼,日本的私人博物馆展览品往往不多,一、二楼的文物加起来也就30件左右,所以特别容易就发现了那只天目曜变碗。   按照事先看到的文字材料,据说这只曜变碗和我们没能看到的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的外观非常近似,只是斑点不全相同:这只内外都有斑点,但是外壁斑点不多,不过也更加多变化莫测的趣味。内壁密布“油滴状曜变斑”,走近了玻璃柜,才看见所谓的“油滴曜变斑”是什么样子。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三只曜变天目碗,现为日本国宝。背景为与千利休渊源很深的京都大德寺   这只天目乍看并不起眼,碗也不大,口径是12厘米多,外面黑,口沿有一圈银亮的白边,远看去,上面布满了油滴。如果站在一个位置保持不动,也许真就把它当成了油滴天目。可是一旦换角度,那些看上去是油滴的东西会突然焕发异彩。   一般的油滴为金黄色,而且比较有规律,但是,这只曜变天目的油滴并不规律,在黑色的釉底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斑点,很多是圆形,然后这些圆形又挤成一团团,如果固定在一个点观看,还看不到闪烁的斑点。但是围绕在在玻璃柜四周转圈,最美丽的曜变光斑出现了,本来只是黑釉的地方开始出现了幽幽的蓝色光点,像浩瀚星空。尤其是联成片的地方,则是想象中的星云团。不得不钦佩宋人的审美,也难怪日本人将之视为“一个碗中可以观看到的宇宙”,特别珍惜之。   没有想到,这么一只看起来丝毫不起眼的碗,在转动时,就开始有了最灿烂的光华――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光。 “安胜轩”与一般茶室的进出结构相反,由宽入窄,是表千家四代家元设计   在解说词里写着,由于斑点间有一层很薄的干涉膜,当转动的时候,物理光学现象就产生了,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彩色变异――这也是人们说的曜变天目有宝光或者佛光的原因。不过,据说几只曜变天目的宝光是不一样的:静嘉堂的那只是小珠包裹体,发的是七彩光芒;龙光院的是时强时弱的蓝紫色光;而我们眼前的这只,闪烁棕色光芒,其中还有金星结晶。   光看解说词无法理解这种光芒,我们只是一圈圈地围绕着这只天目观看,那些本来不大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光斑随着角度不同,会变成不同的光芒点。并不如同我们事先听说的棕色光芒,而是各种颜色的光芒都有,大概还是反射角度的原因造成,最明显的仍旧是大团大团的蓝色光斑。也许因为灿烂的颜色所产生的联想,每圈下来,都能看到那些闪烁如星辰的光斑,真感觉自己是在灿烂的星空下观看着宇宙的奥秘,当然,只能通过一个小碗那么大的孔洞去窥看――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只碗,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叹。

�山博物馆在东京寸土寸金的涩古附近,有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和两间茶室,均按照抹茶道的古朴素雅审美建造 千利休设计的庭院。这种特殊的审美与日本传统茶庭有所区别   经历了唐宋文化的滋养后,日本文化进入了创造生长期,茶文化开始在日本逐步完善,在开始阶段,还是唐物(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器物)流行时期,大量精致的唐物被作为贵族阶层的奢侈茶具而使用,包括著名的天目碗中的曜变三绝也是在宋之后流传到日本的。   随着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所推广的清贫主义的审美风尚,具有草庵风格的简单、朴素和粗陋的茶器物,开始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风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唐物就彻底消失了,而是开始用另一套不同审美体系去挑选、欣赏和使用唐物。

寻访曜变天目

  去日本前,最想寻访到的还是所谓的“曜变天目三绝”。兴起于北宋的黑釉建盏(在日本被俗称天目,日人觉得其中的幽玄精神是和日本美学符合的),在当时是文人们的新宠,由于喜爱白色茶汤,黑色建盏能够衬托出茶汤之色泽,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特意强调建盏之适用。出品于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窑址很早就废弃了,现在去那里,偶尔能挖出碎片,不过,最多也就是兔毫碎片,油滴就比较珍贵了。   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完整的曜变天目碗,而号称已经能做出曜变效果的仿制品,都和真正的曜变差别很大,这也是日本的“曜变三绝碗”格外受陶瓷界重视的原因。   中国的陶瓷学者叶�民在他的《中国陶瓷史》中说,据他所知,当下考古挖掘所发现的碎片,很多号称是曜变碎片,虽然有色彩变化,但是能不能称为曜变还难说。比如上世纪80年代重庆号称发现了曜变天目窑址,出土了一些碎片,但是按照他的观察,与真实品大相径庭。之所以下这种结论,是因为他曾经目击过真实的曜变碗,知道两者的差别。   目前,著名的“曜变天目三绝”均在日本,他曾经去日本静嘉堂,将号称最光辉夺目的那只国宝碗拿在手上观赏过。这只碗由德川将军家传来,最神奇之处是能发七彩光芒,当时的静嘉堂美术馆负责人告诉他,他是第二个有这种幸运的中国人。他后来回忆说:“宝光焕发,三五成群的油滴旁是一圈圈蓝绿色的光环,光华四溢。”   事实上,中国近年确实出土了真实的曜变残片,2009年在杭州上城区域出土的一件比较完整的曜变天目碗,应该为南宋宫廷器物,约有四分之一的残佚,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圈足完整,非常耀眼,是研究曜变的好材料,现在民间藏家之手。因出土晚于叶著作成书,因此书中没有提及。   自宋之后,基本上建盏的生产已经很少,尤其是明代后,废弃了点茶法,茶碗的体系也相对边缘化了,人们对曜变天目就有了种种传说,比如《五杂组》中就描绘需要童男童女的血祭才能出现曜变天目,也有些学者以为曜变就是窑变,并没有多么神奇。   但是传到日本后情况不同,日本14世纪开始仿造,持续到了17世纪,仿造出来的多是普通的黑釉盏,没有这种珍品诞生。因目击了曜变天目的神奇,日本文人的研究和记载倒是很多。东山文化是千利休之前的日本茶道文化,吸取了许多宋朝茶文化的精髓,使用茶具很多传自中国,称为唐物。当时东山文化的代表足利将军的身边人能阿弥所写的《君台观左右帐记》里面就记录,曜变天目是“建盏内无上之品,天下稀有之物也”。   后来的日本学者更是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建盏才能发生曜变,所谓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浮现出很多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并且有学者根据光彩变化,将其分为“芒变”、“曜变”和“芒曜”三种。还有人觉得,曜变就是耀变,形容其“耀眼夺目”。但也有人认为,并不只有建盏才有曜变,所以即使在研究天目比较深厚的日本,关于曜变也是观点各异。   目前三绝碗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京都的大德寺龙光院、还有大阪的藤田美术馆。在去日本前就开始联系静嘉堂的采访,但是目前静嘉堂美术馆处于装修状态,要到今年秋天才再次开放,所以联系没有结果。京都的大德寺则是第二选择。   根据资料,大德寺的这只碗,是万历年间传到日本,原来归龙光院的创建者江月宗玩所有,1606年开始为镇院之宝,1951年被指为国宝。内里有大量黄色的散射斑,每一个斑点都有很多结晶组成,而周围的釉散发深蓝的光芒,只比静嘉堂那只略微逊色。   与著名的金阁寺不同,大德寺在京都并不是旅游者的必到之处,所以也落得清静。但是这里是日本著名的禅宗文化中心,与茶文化渊源很深,早年战乱后,是一休大师主持重新修建的。但是直到去日本之前,联系看天目碗的事情也没有办法确定:大德寺的对外联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通称大德寺,但是实际上各个院落代表着小的寺庙,整个大德寺共有22个小寺庙,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开放不开放真不能落实,我们只能抱着尝试的心态到访。   位于京都北面的大片松林中的大德寺果然清幽,但是结果不妙:整个寺庙的十几个院中,只有四个开放,且开放的寺庙也是各自决定开放时间,看到我们失望,接待人员建议我们去黄梅院,说那里与茶文化渊源很深,而且今年春天特意开放两个月。   进门就觉得风景非常美。一排排横向排列的红枫树构成了进门处庭院的基础,树下种满了各种草花,既不像中国园林那种一棵树独秀的点缀景观,也不像日本一般庭院的枯山水为主打,秋天时,这里的红枫是京都最有名的景观之一。丰臣秀吉在这里举办了织田家族的葬礼,整个营造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特意让千利休营造庭院,进门处只是千利休的小手笔而已。能看到日本茶道集大成者的庭院设计,也算不虚此行。   里院和外院用一条木廊结合,走在木廊上,两边是千利休设计的枯山水,白色的碎石成为木廊两侧的海浪,拍打着木廊。石头和木的结合,这是标准的千利休时代诞生的日本本土的审美,也是很有“茶意”的美。走过长廊,才能看到千利休着力设计的大庭院:阔大的四方庭院,同样是纵横交错的树木,但枫树外夹杂了很多不同品种的花树,硕大的茶花,华美的樱花,还有层层叠叠的草本花卉,虽然树种繁多,可是纹丝不乱,烘托出一种岁月悠远的气氛。坐在长廊上观看,只觉得这种风景简直能溢出光彩来,可惜,严禁拍照。   工作人员介绍,千利休自己设计的茶室就在后面,当年他喝茶时,会依据风景的不同,把各个隔扇打开,就可以让风景进入茶室。只有在这里,才能领会到千利休关于茶与生活丰富的审美系统。其实不仅是枯寂的,也有生命的起伏在里面,这个庭院比起现在流传的千家流派的一些茶室庭院丰富了许多,那些“露地”没有花朵,只能见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的组合,以松树为主,显示的是生命的清寂。   大德寺各个院落均有茶室,每月18日,这里都会举办纪念千利休的茶会。许多茶室即使在茶室风格多样化的京都,也别具一格,比如说有一间表千家第四代家元建造的安胜轩,完全是与一般茶室的进出结构相反,由宽入窄,可是也别有趣味。   到了龙光院门口,连简介也没有,很多年里这里就是如此,寺庙管理者断绝了与普通人的联系,和黄梅院那种偶一开放还不一样,只能遗憾地离开了。我们在龙光院看曜变天目的梦想也落空了。

最为灿烂的一瞬:目击曜变天目

  既然大德寺的和敬嘉堂的曜变天目几乎没有可能看到,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大阪藤田美术馆的那只。日本私人美术馆的开放时间并不确定,而联系采访也很可能被拒绝,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偶然。   事先,我们就被反复警告,即使藤田美术馆开放,那只天目曜变碗也许不会在展出之列,因为国宝级文物的展览机会不多。即使在日本常年生活,也不一定就有机会得见,所以我们就把希望值降低了。没有想到,正好遇见藤田美术馆60年建馆纪念,只有短短两个月,于是立刻决定从上下午安排好的采访中抽出一点点时间,从京都跑到大阪去观赏这只天目碗。   一路奔波,即使冲到藤田美术馆的时候,还是有点不相信自己能看到这只碗。展览介绍中写,此次有两件国宝文物展出,一是曜变天目碗,另一件是描绘玄奘讲经故事的画卷。除此而外,还有若干重点文物,包括长泽芦雪绘制的幽灵骷髅子犬白藏主三幅对,以及同是来自中国的白缘油滴天目碗。先在一楼看日本的玄奘画卷,树木宫殿,一一写实画出,人物的表情也异常写实,应该是描绘玄奘刚回到大唐时受邀请讲经的画卷,玄奘身穿朴素的僧衣,在众人期待下走向高台。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迅速冲上二楼,日本的私人博物馆展览品往往不多,一、二楼的文物加起来也就30件左右,所以特别容易就发现了那只天目曜变碗。   按照事先看到的文字材料,据说这只曜变碗和我们没能看到的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的外观非常近似,只是斑点不全相同:这只内外都有斑点,但是外壁斑点不多,不过也更加多变化莫测的趣味。内壁密布“油滴状曜变斑”,走近了玻璃柜,才看见所谓的“油滴曜变斑”是什么样子。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三只曜变天目碗,现为日本国宝。背景为与千利休渊源很深的京都大德寺   这只天目乍看并不起眼,碗也不大,口径是12厘米多,外面黑,口沿有一圈银亮的白边,远看去,上面布满了油滴。如果站在一个位置保持不动,也许真就把它当成了油滴天目。可是一旦换角度,那些看上去是油滴的东西会突然焕发异彩。   一般的油滴为金黄色,而且比较有规律,但是,这只曜变天目的油滴并不规律,在黑色的釉底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斑点,很多是圆形,然后这些圆形又挤成一团团,如果固定在一个点观看,还看不到闪烁的斑点。但是围绕在在玻璃柜四周转圈,最美丽的曜变光斑出现了,本来只是黑釉的地方开始出现了幽幽的蓝色光点,像浩瀚星空。尤其是联成片的地方,则是想象中的星云团。不得不钦佩宋人的审美,也难怪日本人将之视为“一个碗中可以观看到的宇宙”,特别珍惜之。   没有想到,这么一只看起来丝毫不起眼的碗,在转动时,就开始有了最灿烂的光华――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光。 “安胜轩”与一般茶室的进出结构相反,由宽入窄,是表千家四代家元设计   在解说词里写着,由于斑点间有一层很薄的干涉膜,当转动的时候,物理光学现象就产生了,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彩色变异――这也是人们说的曜变天目有宝光或者佛光的原因。不过,据说几只曜变天目的宝光是不一样的:静嘉堂的那只是小珠包裹体,发的是七彩光芒;龙光院的是时强时弱的蓝紫色光;而我们眼前的这只,闪烁棕色光芒,其中还有金星结晶。   光看解说词无法理解这种光芒,我们只是一圈圈地围绕着这只天目观看,那些本来不大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光斑随着角度不同,会变成不同的光芒点。并不如同我们事先听说的棕色光芒,而是各种颜色的光芒都有,大概还是反射角度的原因造成,最明显的仍旧是大团大团的蓝色光斑。也许因为灿烂的颜色所产生的联想,每圈下来,都能看到那些闪烁如星辰的光斑,真感觉自己是在灿烂的星空下观看着宇宙的奥秘,当然,只能通过一个小碗那么大的孔洞去窥看――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只碗,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叹。


相关内容

  • 中国茶文化
  • 中国茶文化 品种 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功效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 ...

  • 日本茶道与历史人物_成杨
  • 第39卷第1期2012年3月 茶叶通讯 TEACOMMUNICATION茶叶通讯 Vol.39,No.1 March第,201239卷 日本茶道与历史人物 成 杨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引入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比较常见的一个记 ...

  • 日本茶道鉴赏及发展历程
  • 日本茶道鉴赏及发展历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系别:经管系 专业:物流管理1班 姓名:李博 学号:1005134126 一 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从唐代开始,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千利休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 ...

  • 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国内首屈一指的茶博物馆之一
  • 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国内首屈一指的茶博物馆之一 中国茶文化 http://www.0l2e.com 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国内首屈一指的茶博物馆之一 开茶文化会所.打造茶博物馆.建设茶文化园.举办茶文化书画展:单靠产品.价格已经不行了.待客至即开?选手们要闯过层层关卡:福建茶企"文化味"越 ...

  • 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 第3卷第1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Vol.3No.1JOURNALOFTOURISMCOLLEGEOFZHEJIANG2007年3月March2007 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董捷1,沈国斐2,卢静怡1 (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摘 ...

  •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研究
  • 摘 要: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出发,以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历史背景.宗教影响及思想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茶艺和日本的茶道进行对比研究,以说明这两种茶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从而加深两国人民对茶文化及民族 ...

  • 从[千纸鹤]看川端康成小说的创作技巧
  • 从<千纸鹤>看川端康成小说的创作技巧 作者:崔春梅 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06期 摘 要 川端康成的经典作:<千纸鹤>.<雪国>以及<古都>都有着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川端康成创作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多种创作技巧的灵活使用,这些丰富的 ...

  • 禅僧与日本茶道的发展
  • [摘 要]日本的著名僧人来中国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兼修禅道,归国之时,不仅带回了融合了禅宗在内的佛法,还把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风也带回日本并推广开来.在日本茶道确立之前,武士.贵族.庶民都有饮茶之风.但禅僧将禅道与饮茶结合起来,在茶具.茶室.礼仪中加入禅的美学意识和思想,使饮茶成为一种道,最终形成了日本 ...

  • 论日本茶道的起源_形成发展及其现状_李晓雪
  • 第32卷 第3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32, No.3 2012年3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rch. 2012, 077-077 论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现状 李晓雪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内容提要] 日本茶道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