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

  摘 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来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其可相互借鉴之处。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和往来与日俱增,这种想了解彼此的要求更显迫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中西方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由于历史、地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1]      3.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2]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4.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中国大约有14种烹饪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显然,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这般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食品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这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外,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它根据不同需要分全脂牛奶、低脂牛奶、撇脂牛奶。其它例如一些平常原料也有严格等级。美国鸡蛋分(AA)特级,一级(A),二级(B),三级(C)等。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减少了厨师因经验不足对材质的把握不准而造成烹饪失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5.中西方饮食营养的差异      美国FDA规定,市面所售食品必标出其所含营养成分。在食品的检测上,他们拥有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很好地测算出食品成熟后的实际营养。目前国内的测评软件所检测的菜谱营养量,其实是生料的累计,而真正的烹调后的营养含量测评过程较为复杂,真正用到的很少。西餐的肉类以鸡、鱼、牛、羊肉为主,同时在配菜上更注意荤素及营养搭配。西式正餐一般就三四道菜,数量不是太大,营养却较为合理,不像中餐现在还以聚餐为主,八九人围一桌,凉菜、热菜、主食至少十五六道,不但卫生方面不合理,营养摄入也不合理。每人只取自己所喜欢的食品,虽品种多,但营养未必平衡。再需注意的是色彩、营养的搭配,现中餐大部分还是以荤食为主,仍在受“三高”困扰。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在烹调油的使用上以橄榄油为主。很多人恐怕不知道,橄榄油其实是新鲜的橄榄果汁,摘一颗橄榄在手中,轻轻一挤,就会有汁液流出,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粘手感觉,是清淡油。恐怕在食用油的世界里,只有它最新鲜,因其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特殊成分而具备强大抗氧化功能,不但人体易吸收,而且烹制出来的菜点没有杂色。中国主要使用大油,所含的是大分子饱和脂肪酸,过多食入对人体无益,而西点主要以黄油为主,主要是奶油中分离出来的油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及无机盐,不但气味芳香,而且有利于人体吸收。[3]      6.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进餐习惯用刀叉,而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4]      7.结论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庆.中西文化传统[M].荆江学院学报,2005.   [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   [3]张徐晓.中西文化差异与日常言语交际[J].江西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   [4]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摘 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来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其可相互借鉴之处。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和往来与日俱增,这种想了解彼此的要求更显迫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中西方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由于历史、地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1]      3.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2]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4.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中国大约有14种烹饪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显然,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这般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食品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这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外,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它根据不同需要分全脂牛奶、低脂牛奶、撇脂牛奶。其它例如一些平常原料也有严格等级。美国鸡蛋分(AA)特级,一级(A),二级(B),三级(C)等。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减少了厨师因经验不足对材质的把握不准而造成烹饪失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5.中西方饮食营养的差异      美国FDA规定,市面所售食品必标出其所含营养成分。在食品的检测上,他们拥有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很好地测算出食品成熟后的实际营养。目前国内的测评软件所检测的菜谱营养量,其实是生料的累计,而真正的烹调后的营养含量测评过程较为复杂,真正用到的很少。西餐的肉类以鸡、鱼、牛、羊肉为主,同时在配菜上更注意荤素及营养搭配。西式正餐一般就三四道菜,数量不是太大,营养却较为合理,不像中餐现在还以聚餐为主,八九人围一桌,凉菜、热菜、主食至少十五六道,不但卫生方面不合理,营养摄入也不合理。每人只取自己所喜欢的食品,虽品种多,但营养未必平衡。再需注意的是色彩、营养的搭配,现中餐大部分还是以荤食为主,仍在受“三高”困扰。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在烹调油的使用上以橄榄油为主。很多人恐怕不知道,橄榄油其实是新鲜的橄榄果汁,摘一颗橄榄在手中,轻轻一挤,就会有汁液流出,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粘手感觉,是清淡油。恐怕在食用油的世界里,只有它最新鲜,因其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特殊成分而具备强大抗氧化功能,不但人体易吸收,而且烹制出来的菜点没有杂色。中国主要使用大油,所含的是大分子饱和脂肪酸,过多食入对人体无益,而西点主要以黄油为主,主要是奶油中分离出来的油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及无机盐,不但气味芳香,而且有利于人体吸收。[3]      6.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进餐习惯用刀叉,而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4]      7.结论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庆.中西文化传统[M].荆江学院学报,2005.   [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   [3]张徐晓.中西文化差异与日常言语交际[J].江西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   [4]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相关内容

  • 比较:作为存在--关于"中西比较"的反思
  • 黄玉顺 [摘  要]本文主要以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通过对百年来"中西比较"的反思,揭示流俗的比较观念的困境,提出一种真切的比较观念--"前主体性比较"的观念.流俗的比较观念是基于"S-O"(主体-客体)以及" ...

  • 叶嘉莹比较诗学
  •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 理论 朱巧云 内容提要 著名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著作丰硕,阐发问题精微深刻,见解新颖独到.但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叶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探讨并不多,从比较诗学角度探讨的就更少了.事实上,在中西比较诗学方面,叶先生不仅有大量的批评实践,也 ...

  •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华饮食 ...

  • 近代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比较研究
  • • 浅析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与近代文化的演变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始终比较活跃,大致分为近代与当代两个时期.从交流的层面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相同之处,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心态.方式.范围.结果等处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差异,揭示中西文化交流的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与中国比较文学
  • 摘要:<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其刊登的内容丰富,很多内容开中国之先河,对中国的新闻界.出版界.文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期刊虽为宗教刊物,但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宗教期刊,其编撰者是站在世界比较的视域来传播西方文化,有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明确的比较目的,为比 ...

  •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
  •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中国话语" 演讲人:曹顺庆 演讲地点:四川大学 演讲时间:2016年2月 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比较文学著作 演讲人与余光中夫妇合影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先驱吴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中外 ...

  •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中国话语"
  • 演讲人:曹顺庆 演讲地点:四川大学 演讲时间:2016年2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1日 11版) 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比较文学著作 比较文学著作 演讲人与余光中夫妇合影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先驱吴宓 比 ...

  • 中西方文化比较
  •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期末作业 题目:中西方思想差异的初探 姓名:张丹 班级:规划081 学号:[1**********] 指导老师:赛尔江·哈力克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内容:文化,我认为它是指人类的文明化,也就是说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之后,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所制约的活动.大而言之 ...

  •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摘要]服饰是人类历经千年万年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集遮掩.实用.美观为一体.而中西方的服饰的差异则是生活习惯.审美.文化观念差别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外形.色彩.图案等方面讲述中西方服饰之下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服饰中西方色彩图案审美传统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