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 文学常识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二、 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三、 注释

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寄:寄托、托付 与:给予

四、 翻译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基本内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六、作品主旨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月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以及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七、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 1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八、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九、中考链接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 手法,抒发了 。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5、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 ,又含有

6、三、四两句抒情,运用 ,表达了 。

7、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

9、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

句: 。

10、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 。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悲苦哀怨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6、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暮春,又含有飘零之感,羁旅之苦

7、三、四两句抒情,运用丰富想象将月人格化,表达了对朋友同情、关心、担忧的感情。

8、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9、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 文学常识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二、 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三、 注释

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寄:寄托、托付 与:给予

四、 翻译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基本内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六、作品主旨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月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以及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七、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 1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八、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九、中考链接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 手法,抒发了 。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5、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 ,又含有

6、三、四两句抒情,运用 ,表达了 。

7、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

9、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

句: 。

10、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 。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悲苦哀怨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6、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暮春,又含有飘零之感,羁旅之苦

7、三、四两句抒情,运用丰富想象将月人格化,表达了对朋友同情、关心、担忧的感情。

8、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9、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


相关内容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目录 诗词欣赏注释 译文 写作背景 深入分析诗词赏析 思想感情 结构分析 诗词相关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诗词欣赏 注释 译文 写作背景 深入分析 诗词赏析 思想感情 结构分析 诗词相关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展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 ...

  • 初中李白诗歌赏析
  • 诗歌赏析一 -- 李白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 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 即出生于此.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 ...

  • 4 古代诗词四首教案3
  • 4.古代诗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鉴赏及阅读试题及答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而且有时表现出 ...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1)对"阔"的赏析:"阔"表现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春意已浓的景象. (2)对"生""入"的赏析: (3)" ...

  •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题
  • 七年级课标内古诗词赏析题 班级 姓名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 ...

  • 七上古诗词赏析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1.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 ...

  •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
  • 初一语文第15课古诗知识点提纲 2011.12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出处:诗歌体裁: 二.默写全诗:默写名句: 三.朗读节奏: 四.赏析名句:诗歌主旨:主要内容等: 五.复习做过的练习题:包括名校课堂.课后练习.活页.课堂笔记.考过的试卷等等. 初一古诗词赏析复习知识点 <观沧海> ...